张 敏,吕新颖
(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安徽 阜阳236037)
2012年12月24日,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应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要使学生体质健康得到明显的提高,必须创新体育教学,凡是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的锻炼内容都可以进课堂、进操场[1].农村地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前期研究得知皖北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皖北地处古代南北两大代表性文化带黄河文化与江汉文化之间,其南北文化的交叉性、边缘性形成了底蕴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这种风格独特的区域文化,孕育出了许多成就杰出、风格卓异的学术流派,如先秦的老庄及其道家文化、东汉末期华佗和其医药、养生文化等.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历史上旱涝自然灾害频繁,皖北地区民众在与自然环境搏斗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健身、养生的民俗体育项目.要利用地区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积极地教材化改造,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和健身活动,从而促进农村青少年体质的健康发展[2].
皖北民俗体育项目表现形式,可以溯源到两千多年前.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和居住人群的迁移,民俗运动的传播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发生着变异和转变.研究皖北民俗体育的主体不能忽略的是其表现形式的传承性和空间上的流动性.皖北民俗运动形式丰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五禽戏和花鼓灯,华佗创编的早期“五禽戏”,以虎、鹿、熊、猿、鸟为雏形,常做五禽戏可以使手足灵活,血脉通畅,还能防病祛病.虽然经过后世的传播与改进,但仍能找出某些动作是在对大自然长期观察中模仿、吸收和利用,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积累.另外还有分布于不同乡镇民间的腰鼓、狮子舞、龙灯、竹马、旱船、大头舞、高跷、杂技、利辛猴戏等等,形式多样趣味横生.皖北民俗体育项目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老子道教养生文化中提到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和谐整体观,遵循自然无为的法则,对皖北区域民俗体育项目有较大的影响.皖北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过程中,不断地被复制、充实和改进,吸收新时代的内容进入原有的民俗体育体系,同时也有大量的糟粕被摒弃,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中,保持着独特的集体标志.
众所周知适量体育运动结合科学营养膳食有助于青少年骨骼、肌肉和关节成长健康,保持身体形态的健康发育.在中学阶段的青春发育期内广大中学生的生长发育出现突增期,11 ~13 岁这一期间身高年增长约7 ~8cm,体重一般年增长约5 ~6kg,以后逐渐缓慢,直至发育成熟骨化完成[3].身体形态发育快速期配合适宜的运动项目和体育锻炼,有利于瘦体重,明显使青春期少年体格得以协调匀称的发育,每天参与体力活动的总量和强度大小与健康体适能密切相关[4].但是我国农村中学的体育教育现状不佳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元凶之一,追其原因传统的体育课堂已不能满足广大中学生的上课兴趣.这要求我们改变思路,从关注学生的需求和主观能动性着手,突出学生身心的发展、变化过程,让学生在充分演示自己体育学习方面长处的过程中,体验体育活动中成功的乐趣与喜悦[5].起源于地方、流传于民间的民俗体育项目顺应和满足农村中学生的需要而提上应用日程.皖北地区的花鼓灯体现出淮河两岸人民淳朴、开朗、乐观的性格,在春节、庙会、丰收及农闲时节都有竞演.像扭秧歌、划旱船、猴戏、马戏、腰鼓、踢毽子、狮子舞等很多的民俗活动散见于农村街头巷尾,随意性较强,与当地生产、生活结合紧密,有些是在农闲时节人们自娱自乐的活动.他们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各类器材,时间自由搭配,场地可因陋就简,老中青少皆宜.皖北民俗体育项目不仅展现纯粹的和广袤的原野情怀,而且蕴含着原始自然的生命意识.快乐、简单、自然的民俗体育项目表达生命的意义,传达快乐运动、积极健康理念,吸引广大农村中学生运动健身兴趣,改善农村中学生身体形态变化.民俗体育项目可以改善骨骼的血液供应,使其得到充分的营养物质,促进骨的生长发育.同时活泼、多变的民俗项目例如秧歌、腰鼓等,有利于锻炼人的平衡能力,增加骨密度值,长期坚持可以使新陈代谢旺盛,加速钙化过程,使骨质坚硬,改善青少年骨骼易变性特点,使身姿更加挺拔.另外多样化的运动项目可以增进农村青少年学生运动频率,血流加快促进肌肉获得更多营养物质,增加少年们的肌肉力量,从而改变青少年身体形态.
皖北民俗体育项目既包括动作柔和、节奏缓慢的养生健身气功内容,如亳州五禽戏、陈氏太极拳、太极剑等,也有节奏欢快、宜动宜静的花鼓灯、旱船、高跷、龙灯舞等项目.实践证明经常练习传统养生气功可以锻炼人的呼吸机能,提高机体呼吸效率,从而增加肺活量,还可以改善呼吸中枢的神经调节能力[6].民俗传统项目运动过程中呼吸缓慢柔长,有利于气体在肺部交换而增强体力,从而增加习练者的肺活量和增加肺泡数量,满足青少年时期肺活量的快速增长幅度.朱寒笑等实验研究发现长期练习五禽戏可以延缓自由基损伤,增强神经反应能力和平衡能力[7].刘晨等研究认为经常练习保健五禽戏可以提高学生自信心,提升人的整体气质,增强活力,提高人整体的自我魅力[8].民俗体育项目丰富多样,只有选择有兴趣的项目才能让学生对民俗体育的兴趣爱好变为从事民俗体育的习惯和意识,以至于终身贯彻下去.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具有健身效应同时兼具娱乐价值的民俗项目深受学生喜爱,比如跳绳、踢毽子、秧歌、打陀螺、登高、庙会等.兴趣是体育锻炼最好的老师,“喜欢就会坚持”,长期系统的运动锻炼可以消除学生精神紧张情绪,缓解学习升学压力,减少失眠和精神焦虑症状.同时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心肌收缩力量的增强,增加心力储备,提高青少年机体基础代谢率,改善体脂代谢,减少肥胖率.青少年时期坚持适宜的体育运动,可以使心脏容积增加45%[3].皖北民俗体育项目具有道家养生文化中提到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和谐整体观,名医华佗以整体的治疗思想,多角度观察病理的医学文化方法,与传统养生文化相契合,健身理论丰富注重无病预防,发掘人体潜能;各种杂技、香会表演充满娱乐风情,在继承技巧的基础上感染和鼓舞了青少年健身热情;大量的民俗体育活动既传授生存技能,又促进社会交流和抒发生活激情等,完整地勾勒出皖北民俗养生运动的全貌,实践了“生命在于运动”理论,促进农村青少年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
身体素质涵盖了机体在运动或劳动过程中涉及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皖北民俗体育项目通过身体姿势的调整,呼吸锻炼和心理状态的调节相结合,与其他竞技体育项目一样可有效提高练习者的各项身体素质.在进行民俗体育项目练习过程中,全身肌肉、组织、关节、韧带等都充分调动起来,增强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增强肌肉力量,锻炼身体柔韧度,关节活动幅度得到提升.力量素质是其他各项素质保障,研究发现,儿童少年在青春发育中期(13 ~15 岁)积极从事于增强肌耐力有关的运动项目,如踢毽子、高跷、投沙包等,有助于成年时具备较高水平的肌肉耐力.经常从事民俗运动项目锻炼,既提高学生对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能够提高练习者的力量、平衡、柔韧等身体素质,全面锻炼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另外皖北民俗体育主要以民俗活动或娱乐技艺为载体,重要的是自身参与性,通过连贯的人体动态,传达丰富的心理情感,涵盖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纷繁复杂关系,表达出地方民众的欲望、意志和理想,把传统养生文化中的哲学、文化、道义、健身等理念传授给习练人群.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心理健康是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情绪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民俗体育健身项目在表现形式上还保留了地方文化氛围和道德准则,在项目表现上以伦理道德的形态出现并与原始留存的信仰结合在一起,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具有约束和控制作用.皖北民俗体育活动中一招一式中都包含着“养心养德”、“养身崇德”的优良传统,既习养生又崇德育,可以使练习者得到身心的全面修炼,强调心性的“和平中正”,则能心身安乐.民俗养生项目的娱乐功能还与地方人们的审美观念密切联系,能够体现出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精神面貌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人们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体会民俗体育运动的内涵和文化价值,有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保护良好的传统习俗,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传统项目的习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作用,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表演、练习,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其感觉、性情、观念的传承效应,耳濡目染起着示范作用,在娱乐健身的同时使人精神上休闲自在,参与锻炼过程促使人内在精、气、神的和谐统一[9],平抚现代人日益浮躁的心态,真正达到身心平衡.在民俗体育项目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掘其消遣健身的竞技性,使广大中学生在相互竞争中锻炼身体,同时获得心理上的愉悦,调动参与者的热情,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在维持传统项目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皖北民俗体育项目包罗万象,同时富含区域文化特色.农村中学条件相对简陋,民俗体育项目简单实用,不需要太多场地和专门器械,其趣味性深受青少年学生喜欢,同时民俗体育项目能够全方法锻炼孩子们的各项身体素质,改善身体形态和机能,形成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状态.开展和普及民俗体育,在农村中小学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途径.但是,目前在这一过程中还缺乏专门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监测,也没有系统的可借鉴的方案,各项指标的量化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1]新华社.我国将于2013年起全面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EB/OL].http://www.gov.cn/jrzg/2012-12/24/content_2297665.htm,2012-12-24.
[2]张敏,吕新颖,何启安,等.皖北农村留守青少年体质现状与对策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7(3):257-262.
[3]王瑞元,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366-386.
[4]刘述芝,邹志春.国外青少年体力活动与健康促进研究现状[J].哈 尔 滨 体 育 学 院 学 报,2010,28(6):5-8.
[5]叶龙.增强农村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2,2(11):87-88.
[6]邱丕相.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68-70.
[7]朱寒笑,郏孙勇,陈雪莲.16 周新编五禽戏锻炼对老年女性身体机能相关指标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27(4):499-500.
[8]刘晨,董婕.传统保健五禽戏改善大学生“身体自我”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6):102-103.
[9]唐传勤,张斌.论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机理[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7):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