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季陶“日本非敌论”的真意①

2013-04-12 00:53:10张玉萍
社会科学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戴季陶国联日本

张玉萍

序言

1928年12月,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通过北伐,基本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至1949年失去大陆,逃往台湾为止,在大约二十年期间,国民政府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与共产党的对立及1931年开始的日本侵略,“剿共”与“抗日”如何均衡进行成为国民政府的最大课题。对此两问题均有过深入研究的戴季陶 (1891-1949年)在极力抑制共产党发展的同时,还参与了国民政府的对日决策,其日本观在现实政治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戴季陶曾在1925年6月和7月相继出版了《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及《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深刻地论述了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因国共合作而产生的种种矛盾,对其混乱现象进行了梳理,对国共两党均产生了相当大的震撼,其思想被称为“戴季陶主义”,继而成为国民党新右派的理论基础。此外,戴季陶长年追随孙中山,因其精通日语并对日本有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对日外交方面深得孙中山倚重,曾于1927年执笔、1928年出版了长年来研究日本的大成之作《日本论》,对日本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深刻剖析,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研究日本的代表作。

自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以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强烈的反日风潮。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意味着日本的侵中政策成为中国民族主义意识觉醒的契机。而九一八事变以后,全国掀起的抗日民族主义运动则达到了史上空前的程度。在中日关系日益恶化且最终陷入战争状态,而国共两党由对立转向合作,继而又走向殊死之争的过程中,戴季陶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屈指可数的日本通,与日本保持何种关系?其日本观有何特征?此与其对共产党的认识有何关系?理论根据源于何处?本稿欲就此进行探讨,期以探明戴季陶日本观的真正用意。

一、国际化战略

(一)对九一八事变的回应

戴季陶1891年1月6日 (清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生于四川省汉州 (成都北部、现在的广汉),名传贤,字选堂、季陶,晚号孝园,笔名散红、天仇、泣民等。1905-1909年戴季陶留学日本,专攻法律,归国后作为孙中山机要秘书兼日语翻译活跃于中日外交第一线,后成为国民党理论家、蒋介石的忠实盟友。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戴季陶被任命为考试院院长,达二十年之久。在此期间,戴季陶作为国民党元老、政府中枢,整理制定了考试院制度和法律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留日期间所学的法律知识。1931年9月18日,正当戴季陶意气风发地为国家建设全力以赴之时,九一八事变爆发。作为国民政府中首屈一指的日本通,戴季陶直接参与了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制定。9月19日晚8时,戴季陶作为主席,召开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60次常务会议 (临时会),决定对日本提出抗议,并通过驻外代表将此事件通告世界。〔1〕20日戴季陶与某日本人会见,要求日军及时撤兵。〔2〕他还致电驻海牙国际法庭的王宠惠和驻日内瓦国际联盟的中国代表林森,以及各省市党部、海外各级党部、各特别党部,提出对应方针, “除危害民族生存之赤匪必须根本铲除而外”,要求人民团体或国民党员一致团结,巩固国家基础,充实政府实力。〔3〕9月30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290次会议决定将过去的外交组扩大为特种外交委员会,任命戴季陶为委员长,宋子文为副委员长,于右任、丁惟汾、邵力子、邵元冲、陈布雷、程天放等为委员。〔4〕

此委员会自成立开始,至1932年1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取消为止,每日上午7时召开会议,听取各种报告,处理决定所有的对日方针,担当处理事变的重任;下午接见各国大使、公使等,并经常持续到深夜。在各国驻华公使中,最初和戴季陶进行商谈的是法国公使,两次会谈长达十余个小时,且完全赞成戴之主张,并发两千余言长电晓其政府,力主国联应制裁日本。〔5〕10月21日,戴季陶在委员会上作关于对日交涉方法报告,提出了后述的国际化战略。〔6〕此时可谓国难当头,但自11月12日至23日召开的国民党第四次全国大会,讨论的重点依然是“剿共”问题。

10月15日蒋介石日记中记载着蒋戴共同商讨对日政策之事,蒋写到:“昨与季陶协商决提东亚和平基本大纲以应之,拟五项,以东三省为中国之领土与门户开放机会对等为基础”。日记中并未注明此五项基本大纲的具体内容,但通过后述日记可知是此次对日方针的基础。16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上午召集外交委员会干部集议,以东亚和平基础之大纲〔原文如此,此似与上述东亚和平基本大纲相同——引用者。以下,引用文 〔〕中之内容,表示引用者所作补注之意〕为日本〔中〕两国平常关系之大纲之对策,又电施〔肇基,9月30日被任命为外交部长〕以国联参加监视撤兵为必要,而以组织永久仲裁委会为要求”。①《蒋介石日记》1931年9月30日,10月15日、16日,手稿本,斯坦佛大学胡佛研究所藏,Box:8,Folder:11.标点为笔者添加,以下同。

10月21日戴季陶作为特种外交委员会委员长,制定出如下对日方针:(1)促日本早日撤兵。(2)日本撤兵后,在中立国之人监督下,中方即须接收。(3)日军完全撤退之前,国联行政院不能闭会。(4)在中立国之人参加之情况下,商议日本撤兵之时间及地点,其中最重要的首先是撤兵。另外,关于今后对日交涉方法,(1)保持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及行政的统一。(2)主张东三省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日本不能破坏此原则。(3)以后两国间无论有何事故发生,不能以武力为解决手段,要遵从国联盟约非战公约及其他国际公约办理。〔7〕

对于中方的要求,国联作出了回应。蒋介石在21日日记中写到:“日内瓦消息,行政院会议无期延会,乃一好消息,是欲监督日本退兵而后开会之意。各报馆智识太浅,并误于日本宣传谓国联助日,逼我屈服,信以为真,即大登特载,使人心浮动。季陶云一月以来政府拼命得来之佳息,竟为记者识浅所破坏,可叹之至”。由此可知,当时的舆论并未真正理解国民政府对日方针的真意。

对国联所作出的决议案,蒋介石表示满意。其在10月24日和25日日记中写到:“倭寇虽未承认,但公道与正理已经表现”,并于28日“晚宴外委之员奖勉其努力奋斗,打通一条血路,望其以后更须努力也”。〔8〕

11月,戴季陶就时局处理的根本方针向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做出报告,这是对日本、国联、美国及中国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首先对于日本,认为其必以完全占领东三省为目的,且要驱除中国固有之政治军事势力,日本外交则完全为军略所支配,中国若采取军事行动,则日本将置南京于兵力威吓之下,希图造成从前江宁条约之形势。其次对于国联,认为其目的始终在于尽力削除日本上项计划之实行与成功,但各国之重要政策,因计划皆未完成,故此次决不对日作战。对于美国之态度,判断其至今虽极力避免表示意见,但将来必要时有运用九国条约对日做有力抵制之可能。

最后,对于中国,(1)判断此次对日交涉,中国在国际上必得最后之胜利。此时一切政策以固结民心、保持人民对政府之信任为根本要图。对外策略上,中国无论如何决不先对日宣战;须尽力维持各国对中之好感;须尽力顾虑实际利害,但至万不得已时,虽在军事方面为民意而牺牲亦所不恤,惟必须筹画取得真实之牺牲代价。(2)此时中国政府仍须尽力表示完全信任国联之意,并须设法显出时局益趋危险,因国联不能尽其责,不肯采取有效制裁方法,以致日军愈无顾忌,国联权威愈加丧失。日本国内反陆军政策之力量并不弱,惟此时均被军部举国一致之威力所屈服,但至军部政策用尽时,一切反陆军政策之势力,必将继起执政,至此中日间方入纯正外交时期。〔9〕

此外,戴季陶还指出日本侵占东三省及炮轰上海的暴举,“表面是破坏中国领土主权行政的完整,骨子里实在是完全撕破了国联盟约和九国公约。质言之,日本就是完全破坏世界人类生存的道德和法律,向全人类宣战”,以此将中日两国之间的冲突提升至世界问题的高度。他断言,“这次我们的国难会议,不单是领导全国国民来救国,也就是领导全世界的人类来保障世界的正理正义”。〔10〕如此,戴季陶希望用国际化战略解决中日问题。

然而,正在此时,因与胡汉民、汪精卫等人之间的政治矛盾,蒋介石于12月15日暂时下野。与此呼应,戴季陶于16日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及中央政治会议提出辞去考试院院长及特种外交委员会委员长之职,但被慰留。21日和24日又两次要求辞去考试院院长及国府委员等职务,亦未获得批准,且于22日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上,戴季陶仍被选为考试院院长。但他未曾参加此次会议,而是在21日提出辞职,声明将考试院事务委任给秘书长后,径自返回原籍吴兴,直至1932年3月31日才迟迟回到南京。〔11〕

(二)国际化战略实施的原因及其评价

在国民革命期间,戴季陶曾对国联进行过严厉的批判。他说:“现在在世界上造最大的罪恶的,就是帝国主义的国际联盟,这是他们帝国主义的国家一个共同侵略世界的总司令部”,对其持否定态度。〔12〕戴季陶尤其表现出与英国对抗的姿态,他说,在东方英国是唯一的强权,全东方民族的90%处于英帝国压迫下,因此反帝行动的第一个目标应为英国,〔13〕并认为“哀求帝国主义的国际联盟放我们一条生路”是完全不可能的。〔14〕那么为何此时期,他却要将中日问题完全委托于国联呢?对于此种思想变化,有论者称是“为应付民族危机而做出的现实选择”,〔15〕但并未指出源于何种现实情况。笔者认为以下两个具体实际情况,对戴季陶的思想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首先,1927年后半期,中国共产党在各革命根据地开始建立工农民主政权,1931年11月,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省瑞金成立。当时,所谓“左”倾教条主义者掌握着中共中央的实权,提倡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工农民主专政的苏维埃为在中国取得胜利而战,打倒卖国辱国的国民政府是民族革命战争成功的先决条件,将抗日民族解放斗争纳入苏维埃革命的轨道。〔16〕此即意味着早在国民革命期在思想上及组织上已成为国民党最大威胁的共产党,此时期又在华中建立起军事上的对抗政权,且在其背后有苏联的存在及影响。

1930年12月开始进行的第二次剿共以失败告终。1931年7月第三次剿共开始,恰逢此时,九一八事变爆发。戴季陶指出,“中国邻邦两强国,曰俄曰日,中国弱,则日本为中国之仇,中国强,则日本为中国之友,而俄则将永为中国之敌”,〔17〕因此倡导“安内攘外”政策。此政策中的“安内”,即包含着通过剿共驱除苏联的“内部侵略”之意。蒋介石认为日本占领东三省若成为固定局势,则为极其安定的状况,如此即可趁机实现“安内”之目的。①参照蒋介石著、每日新闻外信部译《中国のなかのソ連》,每日新闻社,1957年。家近亮子:《蒋介石の外交战略と日本—— “安内攘外”から “以德报怨”まで》,《近きに在りて》,第33号,1998年5月,13页。

而戴季陶所提倡的“安内攘外”政策,是有其思想基础的,早在护法运动期的1917年12月至1918年1月,戴季陶的《最近之日本政局及其对华政策》一文中已见雏形。他指出,“古语曰: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中国之国势日危,而其根本原因,岂在外患哉。”并断言道,“弱国无外交”,“唯一之救国方法,一曰整理内治,二曰整理内治,三曰整理内治,以至于思之至百千万时,亦舍整理内治而外,无谋自立自存之道也。”〔18〕戴季陶终其一生反复强调救国唯一的方法是整理内治,而在九一八事变外患来临之时,提倡“安内攘外”政策,其实并非贸然。

实际上,日军在1931年11月下旬占领黑龙江省后,直逼苏联国境。〔19〕与东北相比,在距首都南京更近的江西省出现红色政权,对国民政府来说,此事远比日本侵占东北问题更为严重,故其认为日本出兵东北正好可以牵制苏联南下。亦即共产党之存立与日本之侵略,对国民政府来说,是“心患”与“外伤”之关系。戴季陶引用孙中山的话说“外患不足虑,外敌不足忧,所忧的就是自己不能团结一致”〔20〕,对“剿匪”和 “抗日”的关系,主张“在目前救国工作上,是一件事情的两面,同一样的重要”,“尤其是剿匪为抗日的基本工作”。〔21〕因此,戴季陶认为将日本侵略中国问题提交国联,让国联对日本进行制裁,在此期间全力消灭共产党,以强化国民党政权最为重要。

此种认识的思想根据可以认为是五四时期以来戴季陶一直提倡党内应信奉“一个主义”,即“三民主义”的思想。而当他意识到另外一个意识形态不同且组织严密的主义,即“共产主义”给三民主义信仰带来严重危机时,从主义的排他性、独占性来说,不得不将共产主义思想从中国国民党中彻底肃清,因此“剿共”成为一种必须和必然,以期达到将三民主义作为最高理念,指导国民党一致团结的目的,从而保持国民党组织的纯洁性及排他的指导性。

另一件事是1931年8月的长江、淮河泛滥,据言此次水灾在民国灾荒史上堪属空前绝后。戴季陶描述此次水灾“实为古代洪水以后,空前大难,灾区遍于16省,灾民几及万万”。〔22〕与长江和淮河临近的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至少一半以上被淹没,被淹的时间短则一个月,长则几个月。〔23〕8月10日首都南京浸水,灾民增至数十万人。14日南京国民政府决议特设“救济水灾委员会”,此为前所未有之新机构,19日国民政府为救援全国,决定派遣军队200万人投入救援工作。〔24〕国民政府向国联请求救济,9月14日中国以48票满票当选为国联理事会非常任理事国,16日国联通过了“中国水灾救济案”,决定对中国实行援助。〔25〕有学者指出,重视国联的外交路线暂时取得了成果。〔26〕此事亦会对戴季陶重新认识国联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天灾人祸的残酷状况下,九一八事变爆发,作为对策,诉诸国联不失为一种有效策略。不过,戴季陶并未忘记强调中国人应具备自觉性,说“我们不能等世界的人觉悟了来救我们,我们是要决心在切实的觉悟和努力之下来自救救人”。〔27〕

那么,戴季陶后来是如何评价此一国际化战略政策的呢?他首先反省说:“数年来信奉主义刻苦努力的政府,能力诚然不够,以致不能得到全党全国的满足”,但在道德上确信“无所贯彻始终,恐中国之亡,可能发于〔民国〕二十一、二十二年间,二十六年之全面抗战,已无余地矣”。戴季陶始终坚信日本必败。但是,对于九一八事变后特种外交委员会所作出的决策,戴说:“盖此机密之庙议,势不能使多人知之”,故一般国民、学生不知政府方针而未谅解, “殊无足怪”,但令其悲叹的是广东、广西之同志“亦不能详知中央负军事外交内政责任者之苦心,不谅其所采步骤之为不得已,斯则障碍政府之行动为不少矣”。〔28〕处在国家中枢位置的戴季陶,认为当时国民政府遭遇内忧外患,抵抗日本之条件尚未成熟,遂不得已诉诸国联。

另外,此事从蒋介石的发言中亦可得到印证。蒋说:“以中国国防力薄弱之故,暴日乃得于二十四小时内侵占之范围及于辽吉两省,若再予断交宣战之口实,则以我国海陆空军备之不能咄嗟充实,必至沿海各地及长江流域,在三日内悉为敌人所蹂躏,全国政治、军事、交通、金融之脉络悉断,虽欲不屈服而不可得?”他主张“决不为丧权辱国之签字”,则“使暴日在东北侵略之权利,始终为盗劫之行为,无任何法律上之根据”。他要求国民在外交上绝对信任政府,只要政府不缔结丧权割地之条约,必能取得最后胜利。蒋称“最明显而足贻国家以莫可挽救之损失者,即为绝交,绝交者绝路也,以中国今日之现状与国力,如果与日绝交,则必出于军事战争,无备而战,必至战败,战败之国,未有不失地,未有不丧权者也”。即“不抵抗政策”之后含有“积极备战”之意。〔29〕

但是,日本无视国联决议,而国联亦未能制止住日本对中国之侵略。蒋介石下野后,广东派组成的南京国民政府试图与日本进行直接交涉,但因日军占领锦州,交涉不能进行。而后,汪精卫“一面交涉,一面抵抗”之政策,因淞沪抗战而受阻,最后事实证明只有抵抗才能制止日本侵略之扩大。〔30〕

二、备战与抗战

1932年4月1日,戴季陶发起成立了新亚细亚学会,此为研究中国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及加强与亚洲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为目的的学术组织。自成立之初至抗日战争开始,发行月刊,且出版了数十种新亚细亚丛书。1933年12月15日,发表“新亚细亚学会纲领”,其宗旨是信仰三民主义,目的为复兴中华民族发扬亚洲文化,事业内容是研究亚洲各民族的学术,以及发展国内各民族的文化,经营特殊教育、经济、社会事业,以求达到中国文化民族之融和统一,巩固民国之基础。〔3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戴认识到很难迅速用武力战胜来自东邻日本的侵略,因而需要从心理及文化上使西部边境地区的人们对中国内地保持求心力,以此防止外敌从西北、西南入侵,同时通过促进中华民族之大融合,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保证中华民国永远持续发展,故需研究对边疆政治的基本方针。〔32〕戴季陶如此早期就关注到西北地域所具有的防日防苏的战略意义,但中日战争爆发后,因人力物力不足而无法持续。

1932年4月18日,戴季陶开始视察西北,27日出席“总理纪念周”大会,向西安的学生讲演孙中山遗教,学生们质问戴季陶“为何日本侵略东北时,政府不抵抗”,“为何破坏淞沪抗战”,并发生骚乱。戴险被殴打,通过军警保护才得以逃脱,但汽车却被激愤的学生烧毁。〔33〕由此可知,戴的对日政策 (后述)未能得到国民的理解。5月下旬返回南京的戴季陶,开始构想改造西北的计划,并于12月创立了“建设西北农村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1933年5月,戴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一起再次视察了西北,1934年3月第三次视察西北时,参加了由他创建的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奠基仪式。论者有谓戴季陶敏锐地观察到随着日本对中国侵略的扩大,将来中国的政治、军事战略重心定会将重点转移到西北、西南地域,在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重要时期,戴季陶数次视察西北,颇具政治家眼力,其策略也是正确的。〔34〕另外,戴还说,“今后三五百年间,中国民族之大敌,厥为苏俄,故民族北进之方针,不仅在于内地,不仅在于边疆,而目的实在于西比利亚〔西伯利亚〕,与中央亚细亚”。〔35〕因此,可以认为戴季陶的西北发展战略包含着防止苏联南下的目的。

这种重视西北的战略思想,与蒋介石不谋而合。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久,蒋即在日记中写到:“余意无论此次对日和与战,而西北实为我政府第二根据地。万一首都陷落,即当迁于洛阳,将来亦以洛阳与西安为备都也。”对于戴季陶的边政思想,蒋介石给与了高度评价,其在1934年6月6日的日记中写到:“本日照常办公。读季陶来函,甚有益趣。彼于边防、政治、经国方略有特见独到之处。”〔36〕然而令蒋戴始料未及的是,如此重视的西北地域日后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且由此发展壮大,最终从国民党手中夺取了政权。但如此早期即开始重视西部地区,戴之战略眼光可见一斑。

1935年,第五次“剿共”暂且取得胜利,而日本之对中侵略也逐渐扩大。1935年11月12日至23日,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戴季陶负责组织、准备工作,并起草了大会宣言,提出“建设国家挽救国难”十大政治主张,且全文一字未改得到通过。戴提出,“如国家已至非牺牲不可之时,自必决然牺牲,抱定最后牺牲之决心,对和平为最大之努力”,由此可知对日方针逐渐转为抗战。另外,戴起草的《中国国民党党员守则》共12条亦被通过,成为国民党的座右铭,并在以后党员集会时,首先朗读此12条守则,且成惯例。〔37〕五全大会以后,国民党对日政策逐渐转向抗战,蒋积极活动,欲联苏制日,并与苏联进行多次秘密交涉,且达到初步谅解。①王维礼:《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关系与中国政治前途论纲》,张宪文主编:《民国研究》,第3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38页。关于蒋介石联苏制日方针的制定,李义彬《南京国民政府的联苏制日方针》(《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63-79页)有详细论述。然而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戴季陶断然主张讨伐张学良②详见罗家伦《我所认识的戴季陶先生》,陈天锡编:《戴季陶先生文存》三续编,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71年,337-338页。,而事件以和平方式得到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国共共同抗日之方针。西安事变的发生使原被视为“匪”的共产党变为合法政党,此为日后国共两党势力逆转之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戴季陶仍然忧虑共产党势力的扩大。

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爆发后,戴季陶指出,“九一八事变以来第一阶段的日本侵略是剥皮的一种侵略,现在是到了攻心的侵略了”,“希望全国一致,上下一心”,中国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决定“与国家共存亡,与人民共患难”,以此表示坚决抗日之决心。〔38〕国民政府宣布11月20日向重庆撤退,戴季陶于11月19日仅带一小箱及身上所穿衣物,撤离南京,12月10日抵达重庆〔39〕,13日南京陷落。随着此次撤退,戴于14岁离开四川后,费尽心血积攒的书籍和价值无法衡量的民国时期文献四千多册,以及孙中山等人寄给他的书简50多册等均消失殆尽。他原打算将这些整理出来,等国家建好图书馆或博物馆后,全部捐赠出去。〔40〕戴季陶在离开南京的前一天,曾约集川省同志数人聚谈,戴季陶大哭,谓抗战必胜,将来内乱甚于外患。〔41〕

中日战争期间,戴季陶仍主张用国际化战略抗击日本。最为表现此一想法的是他在1941年5月4日发给正在访美的宋子文的电报,戴在电报中请求宋子文全力说服美国尽快对日宣战,充分表现出其抗战之决心。其主张如下:

日本侵华之战为今日欧战所由来。现在欧局正危,日本又力图缓和英美,若美国不趁此时联合英荷澳破日本海空军,对日本国内城市加以猛烈之沿岸炮击与空中轰炸,而仅用较为有效之〔对中〕经济武器援助与〔对日〕海上封锁,恐不久英美必有在海上受日本攻击之日。是时英美荷澳被动作战,其国难将十倍于今日。弟对国内外战争年来未尝发言,惟目睹世界危机日甚,故以鄙见向〔相〕告,望兄切实考虑,迅速相机劝告美国当局,勿再失时机也。

对此,宋子文5月20日回电如下:

尊见极佩。追忆九一八事变后,弟随先生主持外交会,曾判断从此日本侵略,必将有加无已,而将来足以制止其野心者,必为美国。弟始终本此方针,进行不懈,以冀证实。惟美国为自身利益及舆论之耸动,对于德意轴心,深恶痛绝,不久必再有重要之表现。至第二步始能以全力对付日本。此时未必先发制人,诚如先生所言,或不免被动作战。弟惟有尽个人力量,联络此间权要相机申述利害,以冀改变视听耳。①T.V.Soong Papers,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Box No.42,5.Accession No.73004-8M.31.此资料承蒙杨天石先生提供后,笔者在斯坦佛大学胡佛研究所确认了原件。

通过戴季陶的电报可知,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其既已积极主张联美抗日,并希望美国对日本城市进行空中轰炸,可算是颇有见地。

综上所述,戴季陶迫于“安内攘外”和救济水灾之必要性,将日本侵略中国问题诉诸国联,策定了国际化战略。其结果,第一、国联对日本侵略中国问题,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虽未采取实质性制裁措施,但向日本发出劝告,加速了其日后退出国联,使其在国际上处于孤立地位。第二、中国高唱“正义和公理”,向世界揭示日本之侵略性,博得了各国同情,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大量国际援助起到了作用。第三、不向日本宣战,以退为进,延缓日本对中国全土的侵略,为国民政府获得了致力于建设的五年时间,巩固了此后在全面抗战中取得最后胜利的基础。但是,付出的代价则是东北沦陷、大量中国人受难等无以言表的痛苦。这是否是戴季陶早在1920年曾就中国问题说过“几千年来闭关自守的民族加入‘世界的生活’所也〔必〕然经过的阶段”呢?〔42〕而在抗日战争时期戴季陶提倡的联美抗日主张,从结果上看来得到了实现,这亦与其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一贯坚持中日问题国际化战略一脉相传。

三、日本非敌论

(一)爱恨交织

九一八事变以后,戴季陶反省说,对于“东土之爱慕,真如第二故乡,(东西两都〔东京和京都〕,时时于梦境中现之,幼年所游之地,所识之人,永不能忘情。而于今尤为甚也。——原注)而年来国交至此,殊无颜以对故人。盖中国之不能恢复昔日庄严,我辈司政教者,不得辞其责”。但为了抗议日本对中国之侵略,对日本具有深厚感情和众多关系的戴季陶,九一八事变以后却毅然决定不与任何日本人见面、通信,即使给宫崎滔天夫人、萱野长知等友人回信,亦是通过驻日公使馆转递,用实际行动向日本表示抗议,其民族主义精神可见一斑。

然而1934年9月,当戴季陶得知大阪发生风灾,殃及东京,出现很多死伤者,且大多数为儿童时,深表忧虑,并立即给驻日公使写信说,“三年未知东瀛消息,然故人师友,以及其家属之安否,未尝不时萦梦想。盖半生交游之地,不能须臾忘也”。遇此重大灾害,戴季陶担心头山满、宫崎滔天夫人、岛田经一夫人、萱野长知夫妇等人的安全,希望公使代己探而慰之。他还与夫人一起为在风灾中死去的日本民众,诵经三朝。〔43〕国家之间的战争、个人之间的友情,种种矛盾给戴季陶精神上带来的痛苦可想而知。

尽管如此,戴季陶对日本的关心程度却依然不减,如积极研究中小学校教科书,并拜托驻日公使蒋作宾尽快购买日本中小学国语、历史、地理教科书、教授参考书等全册,〔44〕由此可知其一贯重视对日本之研究。戴季陶曾要求中央党部购买如下日本书籍:1.1936年以来的《国民年鉴》、《朝日年鉴》、《出版年鉴》、《东洋经济年报》。2.1936年以来的《外交时报》、 《国家学会杂志》、《法学协会杂志》、《国民经济杂志》、《经济论丛》、《东洋经济新报》、《国际法外交杂志》、《偕行》、《改造》、《中央公论》、《日本及日本人》、《太阳》、《讲谈俱乐部》、《新小说》。3.人事方面的《大日本兴信录》、 《华族鉴》、《皇族画谱》。4.《法令大全》最近版、《条约汇纂》。5.中国、南洋、南美 (特别是巴西)各种关于经济、产业、人口、移民的专业书、论文。这些书籍是戴季陶自1939年以来,屡次欲购买,但“均以不欲因买敌国之外汇而中止。但今年此种研究,已不容再缓”。①戴季陶:《致中央党部叶陈朱三先生书》,1941年,陈天锡编:《戴季陶先生文存》第1卷,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59年,378页。戴欲购书目中之《皇族画谱》,尚未确认到。

以上书籍均为研究日本政治、外交、经济、文化、法律、文学等极为重要的书籍,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可知其对日本研究重视程度之高,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戴季陶将日本的皇族及华族亦纳入研究范围之内。早在1914年戴季陶即关注到日本国民具有共同信仰,即对“天皇先祖神天”表示“绝对的尊重、信仰、畏服”,亦即“神权思想”。〔45〕而在 1927年撰写的 《日本论》中,戴季陶认识到神权思想是日本建国的基础,〔46〕天皇作为日本人的精神领袖在国家统治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戴的此种认识对战后蒋介石曾反对废除天皇制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国以外,戴还将日本对南洋和南美的研究纳入视野,从不同侧面了解日本对其国内外各方面所进行的最新研究和政策,以达“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之目的。

(二)怨偶之仇

在中日关系日益恶化,最终陷入战争状态的过程中,戴季陶对日本的民族性如何认识,对中日关系又是如何分析的呢?他指出, “日本为东方唯一强国,其致强之道,在于善学。昔年学中国即似中国,近年学西洋即似西洋。且其为学也,一方善分别,一方能信仰。分别者,科学之方法,信仰者,宗教之精神,两者皆具之。故能立国两千余年,日进不已,独立不倚也”。在当时中日关系日益紧张的状况下,能如此客观、冷静地分析日本,承认其独特性并给与如此评价的中国人实不多见。

此外,戴还经常说: “中国能刻苦奋发,自致富强,为亚洲作盟主,为世界进文明,则日本为中国之妃,不然,则为中国之仇,而非中国之敌也”。〔47〕据同为特种外交委员会委员的程天放解释,此为《春秋左氏传》中“佳偶曰妃,怨偶曰仇”两句而来。〔48〕戴季陶将理论根据求之于文化,分析说:“盖敌者,相对之完全独立体,而有其自生之特性特质者也。日本之民族,无自生之历史,而为东方之子族,其宗教无自生之创造,而为东方之子教,其语言文字,为中国及印度文明所感发之语文,而非独立之发明。其文物制度,为世界各国文物制度所造成,而非独立之建设,何足为敌哉”。〔49〕

戴季陶是站在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日本的。他认为古代日本有其独自的文明,即神权思想,但在中古时代接受了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受到的影响至深且大,而在近代又接受了西方文明,故其文化具有多元性。〔50〕因日本与中国文明渊源甚深,不能独立于中国文明之外,故不足以成为中国之敌。日本本应与中国共存共荣,但不幸却走上了侵略中国的歧途,中国则不得不抵抗,此正如夫妻反目。一俟战争结束,日人觉悟后,中日友谊即可恢复。而苏联的共产主义则与中国的思想文化背道而驰,将会毁灭中国文化,故苏联实为中国真正之敌。〔51〕

然而,戴季陶所处的现实状况却是文明古国惨遭暴日蹂躏,对此,他认为, “日本之国运民力,正如朝暾之升,谓之为病,宁非过酷。实则不只其自病而已,且更四向播其病菌,为之邻者亦遭波及。试以近数十年之东方实况观之,日本犹一身心素健之人,忽以不善摄生而受病毒,然其抵抗力至强,又甚自负不病,故虽已病,而人则不觉,己亦不信”,如此将日本喻为疾重却不自知的患者。〔52〕

中国抗战胜利后,举国欢庆。重庆街上众人鸣放鞭炮,以示庆贺。而戴季陶却“忧恐至数日不能起,起时亦无喜色”。〔53〕他说, “日本必败,业由自作”,对此“中国之必胜与否,全在中国自己之努力”,并警告艰危仍在战后。〔54〕戴季陶曾描述自己的心情道:“十余年前,已逆知日本不足畏,而可畏者在内政不修。今则大乱开始矣,奈之何哉,奈之何哉。终日昏昏,心惊胆战”。〔55〕他认为日本为仇,仇消即为友,而苏联为敌,且国境相接,力量相敌,仇虽消而敌仍在,大敌当前,何以鸣炮?待胜敌后再鸣不迟。后来他曾对负责接收沦陷地区各机关学校的蒋复璁说,对于日本人,不得以战胜国自居,战争已结束,在态度上要注意表示友好。〔56〕此种认识对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顺利接收日本军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戴季陶会放过追究日本之责任。他警告说: “人类所赖以立者道德,而非暴力,无道德之武力,虽可称雄于一时,而其遗祸于后人者,至多且大。数十年之强盛,在永久之历史上,不过如梦幻泡影露电之一现,日本之前途,正不知其若何悲惨也”。今日,日本之强盛“乃千余年来学为忠孝仁爱之果,而此数十年间中富而不为仁,强而不守礼之行为,将为他日其子孙种无穷之祸”,〔57〕并作《南游杂诗》,称“儒家教人报德,佛家教人报恩,倭奴两具不报,王仁教出忘仁”。〔58〕如此,从文化道德上追究批判日本。而在感情上,戴季陶对日本表现出来的则是一种哀怨之情。1946年6月1日戴季陶题诗《哀日本》,论者有谓此诗宛如一首对“怨偶”忘仁自灭的挽歌。〔59〕其内容如下:

三百年来努力,学风定于晦庵。长崎一兴兰学,全国遂起不安。尊王攘夷自大,开国进取争先。一举而灭琉球,再举而制朝鲜,三举而胜察汗,四举而侵中原。交邻不遵古教,学风不继当年。三毒十恶既满,九横八难自全。千年长崎旧港,一弹尽化灰烟。可知立国有道,富强不在霸权。可惜王仁教化,后代忘仁自歼。东望不胜太息,哀哉海上三山。〔60〕

“太息”“哀哉”,戴季陶对日本的哀怨之情,溢于言表。

另一方面,他亦未曾忘记追究中国之责任,强调中国人要自强。他认为由于中国积弱使日本产生种种侥幸心理,因而变得贪得无厌,日本犹如孩子,作为父兄的中国未能管教好,所以他们才会如此残暴,要消除他们的这种狂妄心理,除了中国自己努力成为强国之外,别无他路。〔61〕他说,“我们要确信公道,是决定占最后胜利”,但只有“以国民的全生命作奋斗,才可以挽得公道来”,而最为重要的,是“要全国团结,尤其要在国民意志上一致团结”。〔62〕他总结说,“日本将来,终为中国之良友,但如何而后可令日本为中国之良友耶,此无他,惟中国人努力自强而已”。〔63〕

由此观之,戴季陶立足于文化,注意到中日两国之间在文化上所具有的亲近性,认为日本不具有完全独立的文化,因此不足以成为中国之敌。他依据“正义和公理”,对“中国必胜,日本必败”未曾有过丝毫怀疑,一直保持着一种超然镇定的姿态。另外,在国民意识上,他始终强调中国人要团结一致。因此可以说,戴季陶的“日本必败论”与其一贯坚持的“中国自强论”互为表里。其日本观最显著的特征,即从文化的观点上,认为日本非“敌”,而为“仇”。 “日本非敌论”的真意,是站在完全自信可以战胜日本的基础上,将真正之敌定位于对外为文化异质的苏联,对内则为与苏联关系密切的中共。

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由重庆迁回南京,戴季陶于4月29日提前回到南京。但是,国内政治形势正如他所担忧的那样,国民政府虽然战胜了日本,然而共产党在抗战期间发展壮大起来,两者已成对决之势。国民党势力逐渐衰退,戴季陶的身心也随之越发衰弱。戴季陶对战胜日本从不怀疑,但对共产党之忧虑却始终困扰着他,当此忧虑终于变成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的现实时,1949年2月12日,身心衰弱已极的戴季陶服用近七十粒安眠药自杀。〔64〕戴季陶与自辛亥期以来为其呕心沥血的国民党政权一起,彻底消失在中华大地上。

与戴季陶关系非同一般的蒋介石在当天的日记中写到:“下午闻季陶已于巳刻逝世,悲悼无已。”在13日日记中写到,戴季陶与不久前自杀的陈布雷为“平生对余最忠实之两同志”,并记述了戴去世经过。2月28日日记中又记载着“与安国纬国谈季陶事”。〔65〕在国民党政权岌岌可危、众多党国要事可记之时,半个月内蒋介石在日记中三次论及戴季陶逝世,可见与其关系之密切。

结语

如上所述,在南京政府时期,戴季陶与以前各个时期最大不同之处,即不仅未曾进行过一次访日活动,甚至有意识地拒绝与日本人进行直接接触。但是他对日本的关心程度却丝毫不减,在可能的情况下仍要进行日本研究,而与以前各时期相比,显得极为贫弱。其政治思想表现为对日本的中国侵略,主张采取“国际化战略”。其日本观最显著的特征,即从文化的观点上,认为日本非“敌”,而为“仇”。

早在辛亥期,戴季陶就曾深刻地揭露出日本具有侵略中国的危险性,并提出了“日本敌视论”。①详见拙稿《辛亥期における戴季陶の日本认识 (1909-1912年)》,《中国研究月报》,1998年12月,总第610号,1-17页。至此时期,不幸而言中。在国民革命期,戴季陶已对日本政治及文化产生幻灭感,并与日本失去任何接点②详见拙著《戴季陶と近代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出版局,2011年,195-212页。,因此九一八事变时,他反对与日进行直接交涉,认为最终除军事战争以外毫无其他解决手段,不过,此作战对手不是“敌”人,而是“仇”人。不将日本视为敌,缘于其在《日本论》 (1928年)中表现出的既承认日本文化的独特性,又重视其与中国文明之亲近性。另外,戴作为考试院院长,热衷于文化事业,深知在国家建设发展过程中,文化作用之重要。因此,他认为在文化上完全异质的苏联才是真正永远之“敌”。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他担忧在华中建立的共产党政权及其背后的苏联势力南下,因而认为剿共应优先于抗日,又因遭遇到史上空前之水灾,认为与日应战,胜算不大。而国联提供的水灾救援,以及中国当选为非常任理事国,使戴季陶对国联产生些许希望,于是制定出将日本侵华问题诉诸国联制裁的决策。简言之,即因戴在国民革命期持有“幻灭性日本论”,使其否定了与日进行直接交涉,而是运用国际化战略解决中日争端。③据顾维钧回忆,满洲事变爆发后,戴季陶最初赞成顾维钧与日本进行直接交涉之意见。但当时活跃于中国的国联卫生局主任波兰人拉西曼博士 (Rajchman,Ludwik.J.),主张不要与日本进行直接交涉,应委托给国联理事会,其意见打动了蒋介石,成为国民政府的对日方针。顾维钧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417-418页。贺渊亦曾指出,就现有资料看来,戴季陶否定对日直接交涉。《戴传贤为述中央外交方针覆某君电》,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35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7944页。贺渊:《戴季陶的日本观 (1910-1931)》,梅屋庄吉关系资料研究会编:《近代日中关系研究の课题と方法——梅屋庄吉とその时代》报告集,1999年,44页。另外,与此互为表里的是其一贯坚持的“中国自强论”,此种认识在现实政治问题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因此,戴季陶的日本观由辛亥期的“日本敌视论”,经过讨袁期的“中日提携论”,护法期的“批判性提携论”,五四期的“对决、联合论”,以及国民革命期的“幻灭性日本论”④有关戴季陶以前各时期的日本观,参见拙稿《留日时期的戴季陶——其日本观形成与留学经历的关系》,《江海学刊》,2010年第2期,177-185页;《讨袁时期戴季陶对日本认识的转变》,《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6号(总第152期),50-58页;《护法运动期的戴季陶与日本》,张宪文主编《民国研究》,第2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90-106页。《戴季陶的日本观——以五·四时期为中心》,《史林》,2012年第6期,146-157页。,至此时期,表现为与“中国自强论”互为表里的“日本非敌论”。

但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入侵激发了原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抗日声浪空前高涨,戴之“日本非敌论”自然不能被接受,被认为是对日妥协。此后,倾其半生心血所著之《日本论》亦被忽视忘却。

〔1〕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60次常务会议 (临时会)记录〔Z〕.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35辑〔Z〕.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7856-7857.

〔2〕日本军の即时撤兵を要求する戴天仇の谈话について,1931年9月20日.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满洲事变:第1卷第2册.1977.304.

〔3〕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日军侵华对各级党部训令〔Z〕.中央嘱王宠惠林森等向国际宣告日军侵华电〔Z〕.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35辑〔Z〕.7858-7859.

〔4〕范小方,包东波,李娟丽.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236.程天放.季陶先生与对日外交〔A〕.陈天锡编.戴季陶先生文存:三续编〔M〕.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71.335.

〔5〕〔28〕戴季陶.题民国二十年外交三文件,1942年冬〔A〕.陈天锡编.戴季陶先生文存:第1卷〔M〕.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59.380-381,380-381.

〔6〕〔7〕戴传贤在特种外交委员会对日交涉办法报告,1931年10月21日〔Z〕.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35辑〔Z〕.7887,7886-7889.

〔8〕蒋介石日记,1931年10月21日、24日、25日、28日〔Z〕.手稿本,斯坦佛大学胡佛研究所藏.Box:8,Folder:11.

〔9〕戴传贤任特种外交委员会委员长时上中央政治会议报告,1931年11月〔Z〕.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35辑〔Z〕.7893-7895.

〔10〕〔27〕戴季陶.抵抗暴日是为全世界人类之公理而奋斗,1932年4月12日〔Z〕.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35辑〔Z〕.8419-8420,8420.

〔11〕〔39〕范小方,包东波,李娟丽.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M〕.239,266.

〔12〕戴季陶对时局之谈话〔N〕.(上海)民国日报,1925-07-31

〔13〕戴季陶.中国独立运动的基点〔M〕.(上海)民智书局,1925.5.

〔14〕戴季陶君关于民族国际的谈话〔N〕.(上海)民国日报,1925-09-02.

〔15〕〔59〕嵯峨隆.戴季陶の对日观と中国革命.东方书店,2003.119,132-133.

〔16〕王维礼.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关系与中国政治前途论纲〔A〕.张宪文主编.民国研究:第3辑〔C〕.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137.

〔17〕〔63〕戴季陶.中日俄三民族之关系,1930年10月10日〔A〕.陈天锡编.戴季陶先生文存:第1卷〔M〕.372,372.

〔18〕戴季陶.最近之日本政局及其对华政策 (1917年12月13日-1918年1月24日)〔A〕.唐文权,桑兵编.戴季陶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857.

〔19〕朱汉国主编.南京国民政府纪实〔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225.

〔20〕戴季陶.民国明日的希望,1931年12月14日〔J〕.中央党务月刊,第41期 (1931年12月):227.

〔21〕戴季陶.救国于危亡忧患中〔N〕.中央日报,1933-05-09.

〔22〕戴季陶.先烈朱执信先生殉国纪念大会,1931年9月21日〔J〕.中央党务月刊,第38期 (1931年9月):355.

〔23〕朴敬石.1931年长江大水灾和湖南省的水灾救济〔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一九三〇年代的中国:下卷〔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27.

〔24〕切实水灾救济国府特设水灾委会〔N〕.中央日报,1931-08-15.国府救济经过〔N〕.中央日报,1931-08-20.

〔25〕我国当选国联非常任理事国〔N〕.中央日报,1931-09-18.国联议决救济华灾〔N〕.中央日报,1931-09-18.

〔26〕家近亮子.蒋介石の外交战略と日本—— 《安内攘外》から 《以德报怨》まで.近きに在りて,第33号:6.

〔29〕蒋介石.东北问题与对日方针,1932年1月11日〔Z〕.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35辑〔Z〕.7959,7962-7963.

〔30〕蒋永敬.“九一八”事变中国方面的反应〔J〕.新时代,第5卷第12期 (1965年12月):34.

〔31〕戴季陶.新亚细亚学会纲领,1933年12月15日〔A〕.陈天锡编.戴季陶先生文存:第3卷〔M〕.930.

〔32〕王更生.戴传贤先生的德业与事功〔J〕.近代中国,第68期 (1988年12月):136.

〔33〕戴季陶.覆中央党部秘书处电,1932年4月29日〔A〕.陈天锡编.戴季陶先生文存:第2卷〔M〕.535.陈子坚.戴季陶“训话”挨打记〔Z〕.山西文史资料,第4卷第9期 (1981年).153.

〔34〕范小方,包东波,李娟丽.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M〕.242-245.陈天锡编.增订戴季陶先生编年传记〔M〕.陈天锡,1967.132.

〔35〕戴季陶.致陕西省政府南秘书长书,1932年5月15日〔A〕.陈天锡编.戴季陶先生文存:第1卷〔M〕.21.

〔36〕蒋介石日记,1931年10月3日、1934年6月6日〔Z〕.手稿本,斯坦佛大学胡佛研究所藏.Box:8,Folder:11;Box:37,Folder:8.

〔37〕戴季陶.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35年11月23日〔A〕.中国国民党党员守则前文,1935年11月18日〔A〕.陈天锡编.戴季陶先生文存:第3卷〔M〕.1046-1058.

〔38〕戴季陶.抗敌救国的要点〔N〕.中央日报,1937-08-07.

〔40〕戴季陶.告成都童子军全体兄弟姊妹书,1945年10月12日〔A〕.陈天锡编.戴季陶先生文存:第2卷〔M〕.867-868.

〔41〕〔53〕陈天锡编.增订戴季陶先生编年传记〔M〕.201,346.

〔42〕戴季陶.世界战争与中国——为太平洋社译《世界战争与中国》作的序〔J〕.建设,第2卷第1号 (1920年1月15日).唐文权,桑兵编.戴季陶集〔M〕.1113.

〔43〕〔52〕戴季陶.致驻日蒋公使书,1934年9月20日〔A〕.陈天锡编.戴季陶先生文存:第4卷〔M〕.1533-1535,1534-1535..

〔44〕戴季陶.复驻日蒋公使书,1934年 11月 1日,9日〔A〕.陈天锡编.戴季陶先生文存:第4卷〔M〕.1539,1540.

〔45〕戴季陶.国家精神より见たる支那.东京:国家及国家学,第2卷第5号 (1914年):39.

〔46〕〔50〕戴季陶.日本论〔M〕.(上海)民智书局,1928.6-7,11-12.

〔47〕〔49〕戴季陶.游日纪要序,1933年2月〔A〕.陈天锡编.戴季陶先生文存:第4卷〔M〕.1361,1361.

〔48〕〔51〕程天放.季陶先生与对日外交〔A〕.陈天锡编.戴季陶先生文存:三续编〔M〕.335,335.

〔54〕戴季陶.三事偈,1946年6月〔A〕.陈天锡编.戴季陶先生文存:第4卷〔M〕.1450.

〔55〕戴季陶.致向议长书,1944年12月12日〔A〕.陈天锡编.戴季陶先生文存:第1卷〔M〕.332.

〔56〕蒋复璁.戴季陶先生八旬诞辰纪念献辞〔J〕.传记文学,第18卷第2期 (1971年2月):29.

〔57〕戴季陶.东北血痕序,1932年4月〔A〕.陈天锡编.戴季陶先生文存:第4卷〔M〕.1353.

〔58〕戴季陶.南游杂诗,1940年11月〔A〕.陈天锡编.戴季陶先生文存:第4卷〔M〕.1409.

〔60〕戴季陶:哀日本〔A〕.陈天锡编.戴季陶先生文存:第4卷〔M〕.1449.

〔61〕戴季陶.抗敌救国的要点〔N〕.中央日报,1937-08-07.

〔62〕戴院长在国府报告救国唯一的途径〔N〕.中央日报,1933-03-07.戴季陶.救国于危亡忧患中〔N〕.中央日报,1933-05-09.

〔64〕郑彦棻.戴季陶先生逝世前后〔J〕.传记文学,第39卷第2期 (1981年8月):45-46.范小方,包东波,李娟丽.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M〕.315.

〔65〕蒋介石日记,1949年2月12日、13日、28日〔Z〕.手稿本,斯坦佛大学胡佛研究所藏.Box:47,Folder:10.

猜你喜欢
戴季陶国联日本
口碑制胜!全面禁抗时代,国联天科在鳜鱼上有何作为?
当代水产(2023年4期)2023-06-14 02:58:40
日本元旦是新年
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8
探寻日本
中华手工(2021年2期)2021-09-15 02:21:08
国民党右派 戴季陶的“红”黑人生
华声文萃(2019年2期)2019-09-10 07:22:44
《黄金时代》日本版
电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6
戴季陶:“姐姐”的话儿记心上
国联和日本耍的把戏
党史文苑(2017年1期)2017-02-18 15:06:43
戴季陶的戒酒戒指
饮食保健(2016年15期)2016-09-27 02:35:51
戴季陶酗酒险送命
健康必读(2016年7期)2016-08-30 04:49:04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创业家(2015年7期)2015-02-27 07: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