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义达 邱家儒 刘翔南
百家姓之顾姓
文/袁义达 邱家儒 刘翔南
顾颉刚
顾姓在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100大姓中排列第87位,总人口达270多万,尤盛于江浙地区,是个典型的南方大姓。
顾姓的来源主要有二:
一支出自己姓,以国名为姓。夏、商时有己姓顾国,都城在今河南省范县东南部,现已被黄河淹没为滩区。这支顾姓人的远祖可追溯到上古五帝时代。相传古帝颛顼建都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市境内)。颛顼的曾孙重黎、吴回相继担任了帝喾的“火正”(掌管火源之官),统称“祝融”。吴回之子陆终娶鬼方氏女为妻,生有6个儿子。其长子名樊,赐姓己姓,封于昆吾,称昆吾氏。昆吾氏族初居今河南省濮阳县西部,子孙后代繁衍出许多子部落,较知名的有苏、温、顾、董、芈等。其中的顾氏在夏代建立了顾国,是夏王朝在东方的重要盟国之一。夏末商汤革命,首先要剪除夏王桀的羽翼,亲夏的顾、韦、昆吾国首当其冲。当时,商汤王先找借口灭掉了与之相邻的葛国,随即挥师北上,攻灭韦国和昆吾国。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顾人被迫臣服于商,后来于商末被周国所灭,子孙四散,以国为姓,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顾姓。
一支源于姒姓,是夏禹的后裔。据唐林宝《元和姓纂》等书引《顾氏谱》云:西汉时,越王勾践的7代孙驺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汉惠帝封到东瓯(今浙江永嘉西南)为东海王。驺摇又封其子为顾余侯,居会稽。顾余侯的子孙以先祖的封号为氏,形成了顾姓的南方支派。
顾姓还有来自外族改姓者。在历史上,外族加入顾姓的不多,主要发生在元朝以后。元朝时贵州贵阳定番州土司归顺朝廷后改成顾姓;清朝满洲八旗姓伊尔根觉罗氏族中有一支改姓顾。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成为当地的顾姓汉族。
先秦时期,顾姓人一直默默无闻。据当今学者推测,早在商朝末期,已有一支顾氏由北方南下进入江苏的江阴和无锡东部的顾山一带,成为江南顾氏的先民。顾山可能是因为这支顾人的迁居而得名。秦汉时期,顾姓人主要在江浙地区繁衍生息,后来形成汉、晋至隋、唐时期的江南大姓。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顾氏家族的发展达到鼎盛,为江东四大士族(朱、张、顾、陆)之一。唐宋时期,顾姓人因做官、经商等原因,播迁到安徽、湖北、河南、福建等地。到明清时期,顾姓播迁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全国各地。
当代顾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上海3省、市,这一带的顾姓占全国顾姓总人口的60%以上;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河南,这3省的顾姓人口又占了全国顾姓人口的12.5%。江苏为全国顾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顾姓总人口的37.9%。
顾姓源远流长,名人志士不绝于史,较知名的有:西汉大孝子顾翱;东汉荆州刺史顾容;三国吴丞相顾雍;西晋江南士族领袖顾荣;东晋画家顾恺之;南朝梁、陈之际的训诂学家顾野王;唐朝诗人顾况,武则天时期的宰相顾琮;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元朝画家顾安,文学家顾瑛;明朝大臣顾鼎臣;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清朝水利专家、画家顾大申,词人顾贞观,学者顾栋高,校勘学家顾广圻;中华民国外交家顾维钧,国民党将领顾祝同;当代历史学家顾颉刚,气象学兼大气物理学家顾震潮,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化学家顾翼东,图书馆学家顾廷龙,戏曲家顾仲彝。
颛顼陵
位于河南省内黄县城南30公里的三杨庄土山之阳,因其陵西有帝喾陵并列,故当地人将其合称为“二帝陵”。颛顼陵南北长66米,东西宽53米,高约26米;帝喾陵略小且稍为靠后。颛顼和帝喾都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均列于“五帝”之中。其陵墓始建年代无考,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二帝陵前建有大殿5间,殿内塑二帝像,墓旁碑碣林立,松柏蓊郁,历代帝王祭祀不绝。元朝初,又在陵墓周围及二陵之间修砌了砖墙。清宣统年间,陵园被黄河故道沙土掩埋,仅存两通元代石碑。现二帝陵已修葺一新,从下至上有御桥、山门、庙院、陵墓、碑林及纵横其间的甬道,占地面积达350余亩,2000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农历三月二十八为颛顼帝诞辰日,每逢这一天,当地都会举办大规模的群众祭祀活动。东瓯王庙和墓
相传东瓯王驺摇是越王勾践的后裔,于汉惠帝时被封为东海王,因他对温州地区早期的经济、文化有开发之功,故被当地人尊为“东瓯始祖”。今温州尚存两处东瓯王古迹,分别是东瓯王庙和东瓯王墓。东瓯王庙坐落在温州市鹿城区华盖里,明成化年间改华盖山东岳庙为东瓯王庙,后遭损毁,仅存砖石门台。门台平面呈“八”字形,悬山顶,三间式。明间门额嵌楷体直书“东瓯王庙”青石匾,1985年照原式修复。东瓯王墓在瓯浦村南山麓,今墓为1997年重修。墓园依山势分上、中、下三坛,为榻椅式。椅圈用青石砌筑,正中嵌“汉东瓯王之墓”石碑。墓前依次设拜坛、墓道。拜坛右侧竖立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汉东瓯王墓记》碑。东瓯王庙和墓现已被列为“温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顾宪成故居
顾宪成,江苏省无锡市张泾镇人,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和东林党领袖。今无锡市保存的顾宪成遗迹有端居堂、同人堂、小辨斋等。端居堂在张泾元吉弄内,是顾宪成、顾允成兄弟的诞生地。清嘉庆年间,顾氏族人顾皋中状元之后,又在花园后面增建状元厅。同人堂在张泾镇西,是顾宪成讲学之所,现改作顾宪成纪念馆。小辨斋在城内东林书院北,是顾氏兄弟的读书处。此外,锡山区查桥镇关泾村有顾宪成墓。墓前原有一对方形望柱,后有青石牌坊,甬道两侧排列石羊、石虎、石马和文吏、武士雕像,现仅存石虎一对。无锡惠山有顾端文公祠,是后人祭祀顾宪成的祠堂。因顾宪成于崇祯初年获得平反并追谥“端文”,故名其祠堂曰“顾端文公祠”。今祠堂内挂其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亭林祠
在北京市广安门内大街报国寺西院。1843年由何绍基、张穆等人集资修建。顾亭林,名炎武,江苏昆山人,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经史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青年时期曾参加昆山抗清义军,失败后漫游南北,卒于曲沃。他学识渊博,主张经世致用,著述甚丰。顾亭林祠在鸦片战争时被八国联军毁坏,后由张之洞等改建为昭忠祠。今护国寺内保留有顾祠的享堂、碑亭、走廊等建筑,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苏州怡园
位于苏州市人民路旁,始建于清同治、光绪年间,为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在明代尚书吴宽旧宅遗址上营造,取《论语》“兄弟怡怡”句意而命名“怡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顾鹤逸之子顾公硕等将怡园献给国家,后经市政府拨款维修,对游客开放。怡园占地面积不大,布局以复廊为界,隔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庭院中置湖石、植花木;西部以水池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及厅室。在造园艺术上,怡园博采诸园景物,布局自然,亭、榭、廊、舫小巧雅致,山、池、花、木疏朗宜人,为苏州园林中的精品,1982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亭林公园顾炎武像
顾宪成墓
顾野王墓
东林书院内牌坊
苏州怡园
二帝陵
顾野王墓
坐落于苏州市西南郊吴山之南的石湖越来溪畔。墓区面积50平方米,封土直径10米,高约2米。墓旁分布大小10余块石头,传为陨石,俗称“落星坟”。其中一石上镌刻清钱大昕所书“陈黄门侍郎顾公之墓”。墓前原有一座两柱无楼石坊及清乾隆年间的墓碑,均毁于“文革”。近几年墓地得到整修,重堆封土,树碑建亭,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顾野王是南朝梁、陈时期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所著《玉篇》三十卷,是继《说文》《字林》之后,中国语言学史上又一部极具影响的字书。本栏目协办单位: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
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
(下期百家姓之庄姓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