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长高了

2013-04-12 07:16豆春明郭德鑫
读者(乡土人文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稻种玉米棒子橘树

文/豆春明 图/郭德鑫

玉米长高了

文/豆春明 图/郭德鑫

玉米是不大受人重视的庄稼。玉米种和稻种、麦种待在一起,等季节来敲门。麦种跟冬天走了,稻种跟春天走了,但玉米种走不出去。村里的好水好田都给了稻子、麦子,它们才是被当作宝贝的庄稼。玉米有时想混在稻种、麦种里溜出去,也让人拣了出来。玉米痛苦得很,估计连咬人的心思也有了。

这样讲,也许冤枉了玉米,但谁叫它长得像一颗牙齿呢。一堆玉米粒就像是一堆牙齿,怪吓人的。庄稼要长得好看,才讨人喜欢。比如,大豆长得多好,圆滚滚的,像珍珠;土豆黄黄的,像玉石;花生像小孩在躺着睡觉;稻粒胃口不好,瘦瘦长长的,竖起来看,像一只装满秘密的小花瓶;麦粒正好相反,像一滴眼泪长胖了。只有玉米长得凶巴巴的,谁会喜欢呢?幸好,还没听说村里哪个人让玉米咬伤了。

玉米被村里人称作“粗粮”,不好吃,也不好消化。生活困难时期,把玉米磨成面拌上米饭一起蒸,一人一碗,半天咽不下去,像沙子一样,堵在嗓子眼不肯走。近年来流行吃爆米花—硬邦邦的玉米被烤得裂开来,像是开了一朵花。吃法浪漫而残酷,但味道还不错。更多的时候,玉米是给猪吃的。猪吃得摇头晃脑的,把它当成了天下的美味。猪是玉米的知音,鸡也是。

时间一久,玉米成了不爱说话的庄稼,有啥事,也不愿意跟人讲。不像稻子、麦子,缺一点水,少一道肥,就吵吵闹闹的,叶变黄了,个子也不长了。玉米没那么娇气,即使生了病也扛着。扛着扛着,病就好了。人还以为啥也没有发生。玉米有点瞧不起稻子、麦子,很少和它们长在同一块田里。

玉米看上了村子里的一片坡地。那片坡地缺水,麦子长得不好,水稻更不用说了。玉米就想,该让自己生长一回了吧。没想到,村里人在那里种上了橘树。一晃几年,橘树大了,橘价却贱了,人又把橘树砍了。玉米正要走上前去,村里人又种上了桑树。再过几年,蚕价也贱,人连桑树也砍了。终于有人说:“种

一年玉米吧,卖不掉的,还可以喂猪。”玉米一听,马上就跑了过去。

下种的时候,坡下田里的麦苗已有一尺多高了,玉米憋足了劲,在后面追赶。等到麦收后地里换种水稻,玉米已经长得比人高了。那一段时间,人在地里忙来忙去,又是送水又是送肥,稻子、麦子却只长到人腰的位置。很少有人想起玉米。想起了,担点肥和水送上坡来,也会气喘吁吁地骂:“他妈的,咋这么陡,明年不种了!”玉米默默地吃完肥、喝完水,一使劲,又长高了一节。

玉米长得很认真,总是把一节长好了,才长下一节,节与节之间,交代得清清楚楚。每一根玉米都长得很直,站在一起,就成了一片林子。村里人叫它“玉米林”。水稻、小麦没有这样的叫法。人最终还是承认了玉米的高度。

由于好不容易才长高一回,玉米替人多长几个玉米棒子,就用不着提醒了。人在地边种几根黄瓜、丝瓜,要玉米当当瓜架,它也很乐意。还有,风雨是庄稼的客人,玉米想好好招呼一下。玉米早就看不惯稻子、麦子的做法了。你看,风吹过麦田,麦苗竟然嘻嘻哈哈学着风摇晃,还美其名曰“麦浪”。风吹过稻田,稻又改名叫“稻浪”。它们让人宠坏了,逗着风玩,一点也不尊重风。所以,风吹过玉米林时,玉米站得笔直,让风尽情地吹。玉米林“沙沙”作响,玉米叶大声喊:“风

来了,风来了。”玉米把风的到来当成一个惊喜,完全是一副少见多怪的样子,也不怕其他庄稼笑话。风吹一阵,一看雨也快来了,就心满意足地走了。玉米还没喘口气,又开始招呼起雨来。

玉米还天天忙着往坡下看。由于个头高,玉米能够看得很远。看着看着,稻子、麦子就熟透了。一个人要离开村庄,越走越远,是玉米看着走远的。一个人从外面回来,越走越近,那也是玉米看着走近的。其实,这些和玉米没啥关系。但玉米还是让自己看见了,它不是那种自私的庄稼。如果说田野上的庄稼和人来问它,它会把看到的毫无保留地说出来。但是,他们没有来问的。整得玉米有时都在埋怨自己,看了那么多有啥用呢,还不如闭上眼睛养神。

玉米不甘心,还想看下去。人却走上坡来,掰掉了玉米棒子。玉米的一家就分开了。玉米棒子跟人走,回去看望鸡和猪;玉米秆留在原地,继续招呼风雨,继续看田野上的人和庄稼。人懒于收拾或忘了收拾,玉米秆会一直站到来年。玉米舍不得走,以一种近乎悲壮的姿势,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土地的爱。

第二年,村里人果然砍了玉米秆,栽上石榴。人以为土地是自己的,想咋整就咋整。他们恰恰忘了,土地也是庄稼的。

玉米咋争得过稻子和麦子呢,想要再长高,就只能等下一回了。季节又来敲门了,人把门关得死死的,不让玉米打开。

(田之里摘自《文苑·经典美文》2013年第8期)

猜你喜欢
稻种玉米棒子橘树
给橘树弯腰
橘树弯
掰玉米
会跑的小橘树
稻草人的玉米
掰玉米
金黄的玉米棒子
秋收:胭脂米重回京城
童年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