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的政治变迁

2013-04-11 01:25
党史纵览 2013年1期
关键词:北戴河疗养院西山

今天属于河北秦皇岛市下辖一个区的北戴河,距离北京不到300公里,这里海岸线长达22.5公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每年最高气温超过30℃的天数,平均只有7.6天。优良的气候条件、便捷的地理位置,使北戴河成为避暑的好地方。

早在1898年,清政府便宣布将北戴河辟为“准允中外人士相杂居住”的避暑地。1912年,北洋政府的高官开始在北戴河修建度假住所。此后数十年间,北方的北戴河和南方的庐山成为国民党军政要员避暑的两大主要去处。

1948年11月,北戴河解放。中央组织部当时正考虑全国胜利后如何安置伤残将士,显然,北戴河是疗养的好去处。为此,中组部在北戴河选择了风景最好的西山,对原有别墅进行接收或购买,组建了疗养院。接着,全国工会系统也效仿苏联的做法,开始组织劳模到北戴河休养。

1952年,中组部疗养院被移交给中央办公厅,改名为中直机关疗养院。当时,中直机关的干部一年有一周去北戴河休养的假期。1953年,中央决定夏天集体到北戴河办公,在西山新建了房屋、道路和水塔,又对新老房屋进行了编号,新盖的1号楼由毛泽东居住,周恩来住的德国牧师楼是27号楼,邓小平住的老房子是16号楼。这标志着中央暑期办公制度的形成。1960年,又在这里为毛泽东修建了95号楼。

从1953年到1965年,夏季的中央重要会议,几乎都在这里召开,党和国家的一些重大决策也不断从北戴河诞生。这里也因此得到了“夏都”之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很多领导人被打倒,中央暑期办公制度也废止了。

1979年2月4日,《人民日报》在显要位置发表了一条消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北戴河休养区拨给旅游部门接待外宾使用”。当时,邓小平做出这个决定,是迫切希望通过旅游业挣外汇,而要吸引游客首先得有房子。到最后,在北戴河除了毛泽东生前居住的95号楼,其他所有疗养院都交了出去,分别组建为东山宾馆、西山宾馆和中海滩宾馆。

到1984年,得以“平反”的老干部越来越多,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历经磨难,身体大多垮了,急需进行休养。在此情况下,北戴河的一些疗养院陆续还给了中央各个单位。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恢复中央暑期办公制度。“夏都”得以再次兴起,不过,此时的“夏都”与以前有了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老百姓开始和领导人共享这片避暑胜地,还留下了不少佳话。有一年,一位政治局常委只带了两名工作人员,悄然进了一家小餐馆吃饭,被老板认了出来。这位领导笑了笑,示意老板不要惊动大家,他和普通客人一样吃完饭、结了账,散步离去。

2003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取消暑期办公制度。北戴河的“夏都”功能又一次中止了,其所独具的政治色彩也就越来越淡了。

(摘自《环球人物》2012年第23期)

猜你喜欢
北戴河疗养院西山
康复护理针对疗养院中老年人的应用及体会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西山公园
加拿大一疗养院31名老人被饿死
避暑胜地 北戴河
WORKER’S PARADISE
睡仙亭
北戴河的夏天
赵学敏书法作品《浪淘沙?北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