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庚
长期追随蒋介石反共,被蒋介石视作“文胆”、“智囊”的陈布雷,其8个儿女中没有一个是国民党员,相反竟有4个儿女是中共党员。而在这4个的儿女中,尤以其爱女陈琏和幺儿陈砾最具传奇色彩,本文特将陈砾的革命经历一一梳理,以飨读者。
一
陈砾出生于1929年,是陈布雷最小的儿子,原名陈远,他的母亲是陈布雷的第二任妻子王允默。王夫人是幼儿师范毕业,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幼儿教育,加之写得一手好文章,对陈砾的成长影响极大。陈砾从小就聪慧过人,性格开朗豁达,能说善辩,说起话来滔滔不绝。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重庆南开中学举办了一次英文辩论会,陈砾担任辩手。那次辩论会的主题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爆发?”当时,盟军东西两路大军都已攻进德国,攻克柏林,两大阵营军队咫尺相见是否会引起争端?苏美之间会不会打起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认为美苏必战,美苏一开战,第三次世界大战就会爆发。他们盼望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以便从中获利。而中共和毛泽东却断言,“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在辩论会上,持国民党立场和观点的辩手,主张第三次世界大战一定会爆发。陈砾是反方辩手,由于他平时就很关心时政,又直接受到作为学问家的父亲的启发和教导,所以他在辩论中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他认为尽管苏联和日本之间签有互不侵犯条约,但苏联已在雅尔塔会议上承诺,在对德作战胜利后三个月对日宣战。也就是说,苏美之间还有共同敌人,短期内怎么会相互开战呢?于是,他断言第三次世界大战打不起来。陈砾所阐述的观点令人信服。后来,事实也证明陈砾的判断是正确的,那时他才16岁。
二
1946年暑期,陈砾读完高中二年级后,就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校期间,陈砾先后积极参加了抗议美军强奸北大女生沈崇、抗议国民政府为美军开脱的大游行,参加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大游行”,他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高喊“国民党政府是卖国政府”的口号。
真正促使陈砾与国民党反动当局决裂的,是国民党对爱国学生运动的疯狂镇压,特别是他所敬爱的二姐陈琏和二姐夫袁永熙,于1947年9月24日晚被国民党特务逮捕的事件。陈砾当时还不知道,深受父亲钟爱的二姐陈琏,早在1939年就在重庆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被捕前是中共北平秘密组织职业青年支部的负责人;更不知道二姐夫袁永熙,是北平秘密党组织的学委书记。二姐夫妇的突然被捕,使他受到极大的震撼。为了营救二姐、二姐夫,以及与姐姐、姐夫同时被捕的同学,陈砾曾经找了不少朋友,并且写信要求父亲伸出援助之手。但他所有的努力均未奏效,陈琏和袁永熙还是被押解到南京,投入监狱。这件事让陈砾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民党倒行逆施,日暮途穷,蒋家王朝垮台在即,他便更积极投身于反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斗争中去。
1948年11月,是陈砾人生道路上的根本转折点。这年11月13日,父亲陈布雷因目睹蒋介石政权濒临倾覆,忧虑沮丧至极,在南京湖南路寓所服安眠药自杀。这时,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密令各大专院校肃清校内共党人员和倾向共产党的进步分子。中共北平秘密组织为避免国民党当局垂死前的疯狂镇压,决定将部分比较暴露的秘密党员和学运骨干分批撤往解放区。陈砾也在被撤出之列,当时,他是北京大学学生自治会常务理事。就在这时,他收到母亲在一天之内发来的三封加急电报,要他和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书的六哥陈遂立即回南京奔丧。在此关键时刻,陈砾心里十分矛盾,因为他知道,只要一回南京,他就再也别想回到北平,更不可能去他所向往的解放区了。但是,这毕竟是为父亲送最后一程。此时的陈砾,虽然在感情上牵挂父母,但在信仰上却已选择了革命。几经权衡,他让六哥单独回南京复命,自己则收拾行装奔赴解放区。
当时前往解放区是很危险的,特务们获悉中共秘密组织在大规模转移进步学生,便以在北平周边层层设卡,对学生模样的人严加盘查。陈砾自小就戴眼镜,文质彬彬的,一副地地道道的书生形象,自己闯关都很悬,更不用说组织上还要让他带上一个年仅15岁的“表妹”。这位“表妹”也是一名进步学生,没人掩护,她自己很难出关。陈砾非常聪明,他会好几种方言,正好派上了用场。19岁的他把眼镜藏起来,化装成自行车修理工,带着“表妹”巧妙地混过一道道关卡,终于安全到达河北解放区泊镇姜桥村。
三
进入解放区后,陈砾被送到华北联大政治班学习中共城市政策,熟悉平津两市的社会情况。
不久天津解放了,陈砾随军入城,在新建的《天津日报》社任时事编辑。工作中,陈砾勤奋好学,很快成为新闻队伍中的骨干。《天津日报》的领导王亢之、范谨、邵红叶等人对陈砾的革命热情和才华非常欣赏,对其放手使用,全面培养。很快,陈砾便锻炼成为一名优秀编辑、记者和撰写社评的高手。1952年,陈砾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先后被任命为报社秘书组组长、理论组组长、文教组组长和地方工业组组长。
1953年,新华社调集部分地方报社优秀记者赴朝鲜开城采访、记录朝鲜停战谈判。尽管一开始对派出陈砾在报社内部也有争议,但报社领导最后还是把这一任务交给了他。作为《天津日报》的特派记者,陈砾果然不负众望,在谈判现场采写出多篇好文章。他所写的战地通讯,经常见诸《天津日报》,有一部分还为新华社所采用。不断的工作磨砺和社会实践使陈砾逐渐成为天津新闻界的名人。
1956年,天津市召开党代会,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到会讲话。那时还没有录音设备,市委要求《天津日报》派两名业务能力强的记者去会场做记录。陈砾既不是党代会的代表,更非党的领导干部,还有出身的问题。为他能否承担这种极其特殊的政治任务,报社编委意见不一。经讨论,最后由社长邵红叶拍板,决定就派出陈砾和方放两人去,结果他们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四
1957年夏天之后,国内政治形势有一些微妙,片面强调家庭出身的“血统论”甚嚣尘上。1959年反右倾以后,陈砾先是被以“三门干部”(从家门、校门到机关门)为由,下放到山东宁津县参加劳动;1962年返回报社后又得知,所有家庭出身不好的干部,都将被调离党报机关。陈砾也得到通知:到天津师范学院新闻班去教书。这时,陈砾才意识到:作为陈布雷的儿子,家庭出身的包袱是何等沉重!
所幸天津人民出版社的负责人对陈砾很了解,也很爱才,主动向领导请求,将陈砾调到出版社来工作。陈砾这才改变了去向,被调到天津人民出版社任编辑部主任。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造反派抓不到陈砾政治历史上的任何把柄,就用“狗崽子”、“陈布雷的孝子贤孙”、“国民党的残渣余孽”等罪名,将他关进“牛棚”,组织批斗。
这时,令陈砾刺骨穿心的噩耗接连不断传来:由美国回来投奔革命、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二哥陈过,被诬为特务,在杭州跳楼自杀未遂而致残;久经考验,当年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后坚贞不屈的中共秘密党员二姐陈琏,被诬陷为叛徒,在上海跳楼身亡。陈砾白天参加劳动时装得若无其事,夜间就躲在被窝里饮泣。但是熟知中国近现代史的陈砾,相信共产党总有一天会纠正这段弯路,回到团结绝大多数人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上来。他从不认为这是共产党在整他,而认定这是一些别有用心的激进分子在借机闹事,并一直保持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后来,当他被宣布“解放”,分配到资料室工作时,把补发的工资全部交了党费。
五
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陈砾二哥和二姐的冤案得到平反,他本人不仅迅速恢复了工作,还被提升为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副社长。1981年11月,他被任命为中国出版家赴英学习小组组长,被派往英国学习考察。1982年6月回国以后,又连升两级:由副社长提升为社长、出版局副局长。不久,他因为通晓英语而被中共中央宣传部调到北京,担任中国唯一向国外发行的英文报纸——《中国日报》的副总编辑、总编辑,并被推选为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陈砾还是英国剑桥国际传记顾问委员会的会员、美国传记研究协会顾问委员会的荣誉成员。
2001年,也曾做过中共秘密党员的丁群先生在拜访陈砾时,问道,你作为国民党要人陈布雷的儿子,对过去盛极一时的“血统论”有何评论?陈砾说,“血统论”只看家庭影响,不看社会影响和本人的表现,是封建思想的残余,其哲学根源是机械唯物论,肯定是错误的。我父亲是国民党的要员,但他的8个子女,有4个是共产党员。丁群又不揣冒昧地问他:你参加革命以后遭遇到不少挫折,对当年的抉择有没有感到过后悔?
陈砾目光坚毅地说:“从全部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是代表社会进步的方向的,我对当年的抉择,从来也没有后悔过。”
陈砾的夫人张燕平和儿子陈庞都说,陈砾从不谈论他的父亲陈布雷,更不写涉及家族的文章,因为他尽管和父亲政见不同,但绝不肯说父亲的不好。作为儿子,陈砾对父亲感情是很深的。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极“左”思潮极端泛滥时,直接为蒋介石个人服务的陈布雷自然成了“反动”的代名词,陈砾身为陈布雷之子,“运动”一来就在劫难逃,但他还是坚持保留着与父亲陈布雷的一张合影照。后来,那张照片在抄家时被造反派当作“反革命”的证据给抄走。但等事情过后,他还是挺身而出去讨回那张照片。
2006年,陈砾病逝于北京,享年77岁。
(责任编辑:吴 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