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燕梅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隐语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隐语是某些社会群体内部为了对外保密而创造和使用的隐秘性语言形式(包括语音、词汇、句子等形式),属语言变异现象。狭义的隐语是某些社会群体内部为了对外保密而创造和使用的隐秘性词语,属词汇变异现象。《语言学名词》①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语言学名词》,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87页。②祝克懿:《论隐语及其下位类型》,《汉语学习》2003年第4期。③武小军:《川北隐语的下位类型:行话、歇后语论说》,《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中对“隐语”的定义为“集团内部为保守秘密而造出的词语”,指隐语的狭义概念。语言学所称说的“隐语”多指狭义概念,属词汇学研究范畴。
目前学界对于隐语与相关词汇变异现象还缺乏较为清晰的区分标准,分不清“隐语”与其他名称上带“语”(或“话”)的词汇形式之间的关系。例如,祝克懿认为“汉语的隐语与黑话、暗语、行话等不是同一个层级上的概念,隐语是包容性极强的上位类型,双关语、歇后语、委婉语、黑话、暗语、行话等是以隐秘性为特征,以社会交际需要和人类思维进化为前提发展出来的下位类型”②;武小军认为“隐语作为一种变异现象,在其自身的语域范畴属上位类型。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进一步分化、多样,出现了很多下位类型,如歇后语、委婉语、暗语、黑话、行话等各种隐语”③。很明显,上述观点认为,隐语包含委婉语、黑话、暗语与行话,二者为包含关系,隐语为包含委婉语、黑话、暗语与行话的上位概念。另外,隐语包含“双关语”和“歇后语”,显然不正确。“双关语”属于修辞学术语,和隐语不是同一种现象,自然不能称为隐语的一个下位,“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也不是同类的语言变异现象,学界早有定论,此处不赘言。
鉴于此,我们需搞清楚的几个问题是:隐语与黑话、暗语、行话、禁忌委婉语到底有什么关系?它们的本质特征是否相同?是否有同样的社会功能?隐语与黑话、暗语、秘密语(秘语)、行话、禁忌语、委婉语等若干词汇变异现象之间具有何种关系,该如何区分,目前仍是学界研究的一个死角。抓住各种语言现象的本质特征,是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其进行区分的根本。
隐语和黑话(“暗语”属“黑话”的仿词性称谓)到底是属于什么关系,该问题的分歧在学界已存在多年。意见分为两派:
一派认为“黑话”为隐语的一个子类,即为下位类别之一,认为非法集团使用的隐语为黑话。支持该观点的学者有曹聪孙、刘中富、祝克懿、曹炜、武小军、刘宏丽等。曹聪孙认为“隐语是一种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质的词的秘密语。其中为一定的社会集团,例如帮会、黑社会、罪犯、吸毒者、色情行业等内部使用的话,可称为‘黑话’”①曹聪孙:《汉语隐语概说》,《中国语文》1992年第1期。;刘中富认为“‘黑话’是专用于对社会发展有侵害作用的黑社会组织或集团的,‘黑话’是一个贬义词”②刘中富:《秘密语》,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6页。;曹炜认为“隐语与黑话不是一码事,黑话只是隐语的一种,当然是极为重要的一种,但不是隐语的全部,有些隐语并不属于黑话”③曹炜:《关于汉语隐语的几个问题》,《学术月刊》2005年第4期。;武小军认为“现在称之为‘黑话’的,其语域范围有限,主要指地方帮会、黑社会等社会组织或行业内部使用的话,黑话应当属隐语的一种”④武小军:《川北隐语的下位类型:行话、歇后语论说》,《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刘宏丽认为“‘秘密语’是属概念(也称上位概念),‘黑话’是种概念(也称下位概念)”⑤刘宏丽:《秘密语系列词间的关系和各自的界定》,《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另外,《语海·秘密语分册》和《语言学名词》(2011)也持有该种观点。前者把秘密语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之一为“帮派结社、秘密团体和犯罪集团内部所通行的黑话”⑥郑硕人、陈崎主编:《语海·秘密语分册》(《语海》主编钟敬文),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凡例”第1页。,后者把“黑话”定义为“黑社会集团内部说的秘密话”⑦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语言学名词》,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87页。。
另一派认为隐语与黑话之间所指相同,二者属同名异实关系。支持该观点的学者较多,代表学者主要有孙常叙、张永言、曲彦斌、孙一冰、石林、刘叔新、黄伯荣、廖序东等。孙常叙认为,黑话“是某些狭小的闭关自守的职业集团,或某些秘密组织,为了他们的集团利益,企图在交际中保持秘密而编造出来的一些词。使用这种词说成的话是秘密语——黑话”⑧孙常叙:《汉语词汇》(重排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05页。《汉语词汇》初版于1956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孙氏所定义的“黑话”包括了狭义和广义两种内涵。张永言说:“隐语就是所谓黑话。隐语是个别的社会集团为了隐蔽自己以便进行特殊活动而创造的。它的特点是秘密性。”⑨张永言:《词汇学简论》,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第84页。曲彦斌认为:“隐语行话又称为‘秘密语’、‘隐语’、‘市语’、‘切口’、‘春点’或‘黑话’等,是某些社会集团或群体出于维护内部利益、协调内部人际关系的需要,而创制、使用的一种用于内部言语或非言语交际的,以遁辞隐义或谲譬指事为特征的封闭型、半封闭性符号体系,一种特定的民俗语言现象。”⑩曲彦斌:《俚语隐语行话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前言”第3页。孙一冰认为:“‘隐语行话黑话’,只是一种习惯的提法。实际上,包括行话、黑话在内,切口、暗语、春点(唇点)、市语、锦语、方语、俏语、杂话、查话、秘密语等,都是对隐语的称呼。”⑪孙一冰:《隐语行话黑话秘笈释义》,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前言”第1页。石林认为:“隐语俗称黑话,是同一社会集团或言语社区,为了回避外人的理解而有意制造和使用的秘密语言。”⑫石林:《论隐语》,见南开大学中文系《语言研究论丛》编委会编《语言研究论丛》(第7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39页。刘叔新认为:“隐语又称黑话,将表达的内容以外人无法明白的一个词或字组说出来或写出来,从而达到隐蔽交际的目的。”⑬刘叔新主编:《现代汉语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8页。黄伯荣、廖序东认为:“隐语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只要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保守秘密就可以约定一些隐语(实质上就是黑话)。”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15页。另有多部辞书表达该观点,如《辞海》、《汉语大词典》、《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等。
黑话是隐语的俗称,而不是专指。黑话之“黑”为“秘密的”“不公开的”义,并非仅指“非法的”。“非法的”一定是“秘密的”“不公开的”,但并非“秘密的”“不公开的”就一定是“非法的”。高名凯针对这个问题就专门说过,“带有秘密性也不见得就是坏事,要看秘密的目的如何”①高名凯:《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49页。。如过去的革命党人进行地下工作、现在的一些特殊职业部门(军事部门、公安刑侦部门等)进行一些较为隐秘的工作,无论是革命党人还是军事、公安等部门,无论是黑社会组织和群体,还是行业群体,他们使用的隐语,都可以称为黑话,因为它们都是秘密的,不公开的。
从民间对黑话的使用与称说情况来看,黑话并非和隐语有着种属、使用领域、感情色彩等方面的严格界限,而是同一种语言现象。江湖黑话又俗称为春点、调侃儿②云游客:《江湖丛谈》,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8年,第4页;连阔如:《江湖大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第2页。、调侃子③邵燕梅:《山东郯城马头镇“调侃子”现象调查研究报告》,《语文研究》2011年第2期。等名称。无论江湖上何种行业或群体所使用的隐语,都可称为江湖黑话、黑话、调侃儿、调侃子等,都是隐语的俗称。另据笔者在郯城县马头镇进行田野调查时了解,“回用调侃子”④邵燕梅:《山东郯城马头镇“调侃子”现象调查研究报告》,《语文研究》2011年第2期。被当地人称为黑话或江湖话,是运用侃子(即秘密性词语)所说的话。从使用情况看,黑话既可以指不同于方言或共同语的隐秘性词语,也指运用隐秘性词语说出的话。例如,熹葆《江湖黑话》(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杨毅《黑话》(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中的黑话不仅指隐秘性词语,也指运用隐秘性词语所说的话。黑话具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所指,前者为狭义的黑话,后者为广义的黑话。这和隐语所指完全一致。因此,“黑话”与“隐语”属异名同实关系,二者为相同的语言或词汇变异现象。
暗语是黑话的仿词性称谓,亦为隐语的俗称之一。因此,暗语与隐语亦属异名同实关系,是相同的语言或词汇变异现象。
秘密语(或秘语)是现代学者使用的称谓,源于对隐语的释义,是“秘密词语”的简称。简称短语最好仅作为释义词语使用,而不要用于术语称谓。如何命名术语应本着科学、严肃、慎重的原则,不能随便摒弃原有的传承术语,而使用历史上原没有的其他词语。因此,隐语与秘密语(或“秘语”)亦属异名同实关系,但前者为传承术语,后者为解释术语而产生的简称短语。
行话是隐语的又一别称,指“行业或某集团隐语”,而不是“行业术语”(即行业语⑤《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唐作藩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语言学名词》(商务印书馆,2011)、《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皆认为行话即行业语。“行话”一称自清代以来皆指称隐语,用它来指称行业语是不科学的。)。高名凯早在1957就已经阐明该观点:“隐语是指改了样子的秘密的语言,是为着从事某一种行业的人或某种集团的人的共同利益而服务的,亦即所谓‘黑话’或‘同行语’(行话),但并非‘行业语’。”⑥高 名凯:《普通语言学》,北京: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第61页;曲彦斌:《曲彦斌〈中国民间隐语行话〉关于隐语行话的“性质与正名”的论述》,《文化学刊》2007年第1期。因此,行话与隐语亦属同名异实关系。
另外,隐语还有很多称谓,“民国以后关于民间隐语的称谓十分众多,据笔者不完全的统计将近四十个”⑦石林:《论隐语》,南开大学中文系《语言研究论丛》编委会编:《语言研究论丛》(第7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41页。。切口为民国时期使用频率最高的称谓之一。例如,民国十三年(1924)由上海东陆图书公司印行、吴汉痴主编的“国内第一部集切口之大成的词典”⑧《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于1989年3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出版,书名改为《切口大词典》。“影印出版说明”中说:“本书是国内第一部集切口之大成的词典。原名为《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开本为15Cm11.5Cm,现据上海东陆图书公司1924年版影印出版。”《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⑨《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之介绍参见邵燕梅:《〈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的内容、版本及影响》,《澳门语言学刊》2012年第2期。。再如,《清门考原》⑩陈国屏《清门考原》初版于1933年(民国22年)。1990年8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清门考原》影印本,根据上海联谊出版社1946年三版修订本(非卖品)影印。第十六章为“各项切口”,在词语列举前概括说“近代人事日非,暗号隐语日多。不独秘密党会,利用切口交通,而商贾小贩,均以隐语交易,江湖术士更不须论矣。”可见,切口即隐语。《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和《清门考原》中所收隐语绝大多数不是由反切的手段创造,如“横川”隐指“三”,“压底”隐指“袍子”,“弟老”隐指“徒弟”,“难过”隐指“不和睦”等。切口之名缘起于运用反切手段创造的隐语,这是其本义和语源义,后来泛指隐语。因此,切口亦为隐语的异名同实称谓之一。其他的异名同实称谓还有市语、春点、廋辞、锦语、杂话等。
尽管隐语与禁忌、委婉语都是替代性的词语形式,但其本质特征不同。隐语具主观隐秘性,而禁忌、委婉语不具主观隐秘性,这是区分它们的关键所在。下面立足于本质特征,具体论述隐语与禁忌、委婉语之间的不同:
隐语之目的就是对群体外进行隐蔽和保密,是社会群体对某种共同利益(未必是不正当利益)的追求;禁忌、委婉语所进行的避讳或委婉之目的是为了符合某种民俗文化或民俗心理,从而在言语表达中达到较好的交际效果。
隐语使用于一定的行业、帮会等社会性群体;禁忌、委婉语则使用于具有某种相同民族文化或民俗文化心理的文化性群体。使用群体不同,所服务的对象也不同。隐语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包括行业、帮会等)的共同利益;禁忌、委婉语服务于共同的社会心理、民俗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隐语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群体内使用,相对于群体外成员,具有较强的排他性;禁忌、委婉语在相对开放的文化群体内使用,排他性程度很低,或可称为不具主动排他性。
隐语使用于需要对外保密的语域,一般不在日常生活的正常言语交流中使用;禁忌、委婉语使用于日常生活的言语交流中,禁忌、委婉语使用的语域可能会随着文化心理、交际对象有所改变。例如,“死”是具有各种民俗文化的民俗都忌讳的说法,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逝去者,使用者就会选择不同的词语进行表达。再如,北方地区过春节都要吃水饺,水饺从锅内捞出来时,若是煮破了,家里人都会说“挣了”(寓意挣钱)或“笑了”(寓意开心),在一年中最初的、也是最盛大的节日中播种下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祈愿,而在平时则无需这种禁忌而专门去讨口彩了。
隐语对于共同语或方言词语而言不同质,只有在需要对外保密时使用(当然由于言语表达的习惯,不排除内部交流时使用的可能性)。隐语一旦跳出封闭性圈子成为共同语或方言词语,其性质就发生了变化,该类失去隐秘性的词语就不能再称为隐语;禁忌、委婉语与共同语或方言同质,使用时没有保密性要求,在使用时有语境和语体的差别。例如,“死亡”一词的表达依据语境可以用“老”“去”“走”等词语替代,也可以根据语体用“逝世”“去世”等词语表达。
由于语言项目的性质不同,隐语使用者需要对群体内创造的隐语进行专门性学习记忆;而禁忌、委婉语则不需要专门学习记忆,具有相同民俗文化心理基础的使用者都能在成长过程中自如地理解和运用。
在把握隐语与禁忌、委婉语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抓住上述五点不同,则便于理顺关系。由于隐语中有极少数源于某种禁忌,导致该类词语的归属成为一个难题,甚至有的学者也搞不清楚。例如,商业中的“八大块”或“十八块”,万建中在《禁忌与中国文化》中称为禁忌语:“旧时商业界也流行一套大体相同的禁忌语,称作‘八大块’或‘十八块’”①万建中:《禁忌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24页。;万建中、李少兵在《中国民俗史·民国卷》(钟敬文主编)中称为商业隐语:“民国时期,商业界流行一套大体相同的商业隐语用语,称作‘八大块’或‘十八块’”②万建中、李少兵:《中国民俗史·民国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6页。。“八大块”或者“十八块”确由商业禁忌产生,并使用于商业领域,且对外保密,这种情况不同于开放性的禁忌语,如船家忌“翻船”“沉船”,而“把‘船帆’改称‘船篷’,姓‘陈’改言姓‘耳东’”③王艾录、司富珍:《汉语的语词理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59页。,应被认为是源于禁忌的隐语。少数隐语的形成可能跟文化习俗有关,但文化习俗并不是隐语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某词语是否为隐语不能仅从形成的角度考察,而是要考察其形成后是否具有主观隐秘性。本质特征的不同,决定了隐语与禁忌、委婉语是不同的社会方言词汇变异现象。
通过上文论证,我们认为,隐语与黑话、暗语、行话、秘密语(秘语)等术语为异名同实关系。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它们是相同的语言变异现象。从狭义的角度而言,它们是相同的词汇变异现象。使用时不能因术语称谓不同而把它们视为不同的社会方言词汇变异现象。隐语与禁忌、委婉语为异名异实关系,二者是不同的词汇变异现象,使用时不能相互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