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倩倩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的工具,地域特征十分明显。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都会给对方民族的语言文化带来影响。 外来语是语言传播和交融的产物,对我国来说,近代以来,尤其是最近30 多年实施改革开放及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汉语受英语的影响日益加深,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来自英语的外来语。 它们已经渗透到了包括科学研究、商务活动、文化交流等领域,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谓外来语,是指一国从母语之外其他语言吸收的词汇或句子[1]。 外来语来源于不同语言之间出现的相互借用、 相互影响和相互吸收的语言实践。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各种交流和往来,都离不开语言这一主要交流工具。 在双方相互交流过程中, 某一民族通过吸收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后在自己母语文化中形成的、具有特定含义的语汇或句子,就是外来语。 一般而言,不同民族接触得越多、其语言接触的时间越长,相互影响就会越大[2],产生的外来语也就越多。 可以说,外来语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是语言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必然产生的进化现象。 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语就是英语中的一些语汇在英语国家的人民与中国人民长期交往过程中以上述方式渗透到汉语中,从而得以形成的。
1.2.1 英语背后的综合因素
受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世界不同地区语言的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处于优势地位的民族,其语言常常依托该民族背后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影响和制约处于相对劣势的另一地区和民族的语言文化。 具体到英语和汉语,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自18 世纪60 年代工业革命以来,得益于英、美、加、澳等几个主要使用英语的国家的影响,英语一直保持着国际语言的优势地位。 英美等西方殖民国家在近代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封建君主制中国的大门,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英语语言大量向汉语语言渗透,汉语语言中大量涌入源于英语的外来语,也就不难理解了。
1.2.2 英语自身的地位和功能
在200 年的时间内,英美等国无论从政治经济上,还是从综合国力上看,都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它们的通用语言——英语,也就无可争议地成为主要强势语言。 统计结果显示,当今,在排名前十一位的国际语言中,英语排名第一, 联合国将英语定为第一发言语言。 在联合国6 种工作语言之中,英语被广泛地应用在国际性社交和外交活动中,使用频率也处于第一位。
1.2.3 中国扩大国际交流
20 世纪70 年代末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不断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社会不断取得进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英语中的大量语汇进入到汉语中,被人们逐渐认知、熟悉,并加以接受。 如,从没学过英语的人也都知道WTO 指的是世界贸易组织, 尽管未必能叫得出来它的全称;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作为民众十分关注和关心的一项标志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而今在我国也已经被寻常百姓经常挂在口头,成为汉语中一个极其普通和常用的词汇[3]。如今, 国家对英语教育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小学三年级学生就已经开始学习英语,并一直持续到大学本科毕业,有的直到硕士、博士毕业,有的甚至终身学习、运用英语。 2008 年奥运会在我国举办时, 北京市政府甚至倡议和要求全市的出租车司机都应该积极投身于英语学习中, 具备基本的英语会话能力。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和合资企业在我国落户, 他们招聘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必须具备熟练掌握和应用英语的能力。 全社会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全民参与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为英语在我国的全面普及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也为大量英语外来语进入汉语提供了机会。
综合来看, 英语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2.1.1 丰富了汉语的语素和词汇, 使汉语表达方式多元化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源于英语的外来语进入汉语之后,丰富和扩充了汉语的语汇和表达方式,并有相当一部分的外来语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由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美、 英等国拥有较为发达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力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因而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融合及互联网技术的日臻完善, 以英语为语言媒介的大量科技术语、广告用语、品牌名称等词汇涌入汉语中, 这无疑会使汉语中的词汇量得到极大地丰富和扩充。 例如,20 世纪90 年代末,英国成功地通过无性繁殖手段创造了一只取名多利的绵羊。 英语中对这种无性繁殖的技术手段称之为“clone”,当时因为在汉语中实在找不到一个意义完全对应的词汇,于是只能采用音译的方式创造了一个新词“克隆”。 通过该词的引入, 不仅帮助国人很快熟悉和了解了这一当今世界先进生物技术的发展状况, 而且促使汉语语言中相继又涌现出诸如“克隆猪”、“克隆狗”等更多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汉语的语言功能。
具有时尚气息和异域风情的英语外来语, 易被年轻人追捧, 致使这些外来语被认知的程度越来越高。 同时,汉语言对外来语的吸收能力也越来越强,表达方式更加趋于多元化, 使用者在表达某些特定意义时也有了更多自由选择和取舍的余地。如,英语中的一个常用词汇“cool”原意为“凉爽”,后来引申为“冷峻、冷酷”之意。由于该词在欧美电影中出现频率较高,汉语中将其音译为“酷”,表示对某人、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赞美, 完全抛开了其在汉语中的原意“冷酷、 严酷”——表示程度之深、 残忍到极点的意思。 受英语词cool 引申意义的影响,它在汉语中对应词汇“酷”的本意的使用频率已经远远低于作为外来词所表达的含义了。近年来,受欧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影响, 许多信息技术方面的词汇也成为外来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出现在汉语中。 如“黑客”,就是由英文词汇“hacker”音译过来的,用来指精通电脑信息技术并进行蓄意破坏活动的电脑高手。 汉语中的原有词汇“猫”和“老鼠”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分别指代电脑网络设备的调制解调器“modem”和作为电脑外部设备之一的鼠标“mouse”。
2.1.2 对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起到提速作用, 有利于我国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
英语外来语在丰富汉语语言的同时, 也加快了我国与国际先进科技文化接轨的进程, 大大提升了民众渴望了解的知识与信息的更新传播速度。 如果没有外来词的直接引入, 一些科技术语就可能显得特别晦涩难懂,也不方便人们的记忆。比如,CT 是英语Computed Tomography 两个词首字母的缩写,译为“计算机断层摄景装置”,如果不是采用这样的简化形式,而是直译成上述一个冗长的术语,恐怕就难以被人们所熟悉和掌握,达到简单、易记的表达效果[4]。 当前,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有数量众多的外资企业或办事机构,外国人和中国人同在一起工作,在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中经常会说一些中英混杂的语言。例如:晚上我家开Party,要不要一起过来happy 呀?OK!这种母语与英语外来语的结合, 会让交谈双方感觉更加自然亲切,彼此间心理距离也会进一步拉近,从而更有效地推动语言信息交流和传播的速度和质量,也会使双方情感联系的纽带更加牢固[5]。
英语外来语带来的并非都是积极影响, 有学者担心外来语使用过多会影响到对汉语语言文化的学习、传承和汉语的纯洁性。许多“新新人类”将外来语视为时尚经典, 许多家长却抱怨与自家孩子沟通起来变得十分困难了, 因为孩子们受媒体和网络的影响,过多地在他们的话语中使用了英语外来语。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 加上文化传播的提速, 人们不再满足传统模式下的固有语言文化及其语法规则,在媒体的影响下,人们更喜欢追求标新立异,使用有新鲜感、与众不同的新潮词汇。如, 我国的一些企业为了将自己的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全球销售平台, 或纯粹为了迎合大众追求欧美品牌的口味,纷纷为企业的产品起了英文名称,甚至过后再将其英文名称用音译方式译成适当的中文名字作为产品或企业的名称, 就连国内一些比较出名的品牌 “海尔 (Haier)”、“海信 (Hisense)”、“双 星(Double Star)”、“TCL”、“联想(Lenovo)”等等,也都采用了这种追随洋品牌的战略[6]。 这种现象,折射了部分国内民众依旧存在的“洋品牌好”的心理。 有的学者认为,恰当的外来词可丰富补充汉语词汇,但是应反对直接把英语文字注入汉语, 如果对这种现象不加制止,任其蔓延开来,若干年后,汉语就变成汉语和英语的混合体, 甚至可能成为以英语为主导的语言文字了, 必须引起警惕[7]。
外来语作为语言之间出现的相互借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吸收的语言现象,在当下中国备受关注。 虽然它无法撼动汉语的主体性, 但是我们一定要采取客观、审慎的态度。在借鉴和吸收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滥用外来语势必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汉语的纯洁性, 改变汉语的传统语法结构,导致汉语被错误地异化。 同时,外来语的大量使用还可能影响到青少年一代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影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有尽可能克服掉这些消极影响,才能更好地把这些源于英语的外来语拿来为我所用。
[1] 合作编辑者.百度百科:外来语[DB/OL].[2013-06-06].http:/ /baike.baidu.com/view/137180.htm.
[2] 赵滨宁.英语外来词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3):110-114.
[3] 张媛.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语现象[J].考试周刊,2008(5):156-157.
[4] 陈红光. 小议汉语中英语外来语的翻译 [J]. 现代阅读,2011(12):59.
[5] 仝丹.英语中外来语探微[J].科教纵横,2010(6):186-188.
[6] 叶蜚声,徐通锵等.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9-51.
[7] 张秀芝,马巧正.英语外来语对汉语的渗透和影响[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