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安全系统工程课程建设探索

2013-12-09 09:36:20张营营刘冉冉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实训高职专业

张营营,刘冉冉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做好课程建设工作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深入贯彻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大举措——构建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安全学科创新型应用人才, 应积极推动专业课程改革,构建具有创新性和特色的课程建设[1]。 本文试结合安全系统工程教学实践,对这门课程的建设进行探索。

1 高职安全系统工程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1 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和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需要

1999 年6 月13 日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 有其自身的特点:(1)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2)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3)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 (4)“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其毕业生主要输送到生产、管理、服务的基层[3]。 高职办学实践越来越表明,要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实改革,实现由单一的智商教育转向智商与情商并重的教育、由单一的灌输式教育转向互动式教育、 由精英教育转向岗位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创新性教育、由整齐划一的共性化教育转向个性化的特长教育的几个转向。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差别较大,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并没有得到社会认同,因此,提高高职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高职教育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4]。 对于高职安全专业来说,也是如此。

1.2 培养生产一线技能人才的需要

安全系统工程是近几十年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安全学科领域内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是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 也是相近专业学生和从事安全工程的人员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一门重要课程。 它以生产过程中的人、机、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消除和控制系统的危险因素为目的,把要研究的安全问题汇集起来,经分析、推理、判断,建立某种安全系统模型。 进而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分析、预测、评价各种安全问题,并采取防范措施,消除或控制系统中的不安全因素,杜绝系统事故的发生,或将事故发生减少到最低限度, 使系统达到最佳的安全状态。

高职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安全知识和技能、能胜任施工企业生产一线技术工作的人员。这类人员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知识和技能:能从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编制安全检查表,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进行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 因而,进行该课程的改革,对于培养一线人员的技术技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必要手段。

2 安全系统课程建设的实践

2.1 通过需求调研进行课程设置

2.1.1 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开展专业调研

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水利水电行业、建筑等土木施工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安全专业和施工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安全管理、安全检测、安全评价、安全教育培训等安全核心能力, 能够胜任安全施工监控管理、安全事故处理、安全资料管理等岗位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法律意识的创新型应用人才[5]。

自2009 年以来,黄河水院由专业带头人等牵头,派出多名骨干教师,深入省内外多家企、事业单位及兄弟院校进行了关于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方面的系统调研。 通过调研,了解到生产单位对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为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1.2 通过调研了解施工企业的人才需求

1)施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国有企事业单位高等应用型人才缺口很大,预计需求量将会进一步增大。各施工单位急需熟练掌握新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并且对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提高,要求培养的毕业生是不仅能够从事生产业务,而且懂得生产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受国家加大水利、建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影响,安全管理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

2)施工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根据调研结果,施工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可概括为以下七点:(1)有较好的政治素质、能安心从事施工管理工作。 (2)能从事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作。(3)理解力强,能快速运用新技术、新设备。(4)知识面宽、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5)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6)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7)既懂施工,又能组织协调生产。

3) 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

通过调研,找出了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项目化课程教学需要强化过程考核、实训教学和互动教学。(2)顶岗实习的预期岗位和实际工作岗位存在一定差距,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应进一步深化、细化。 (3)目前,黄河水院该专业实验实训设备和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满足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专业人员所需的要求知识面宽, 综合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等要求。

2.1.3 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设置课程体系

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行业需要和学生需要,我们开发出了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系。 该体系包括核心技能课程及其前导课程、平行课程和后续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是安全系统工程,其前导课程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安全生理与心理、安全学原理等,平行课程有安全工程学、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学等,后续课程有建筑安全技术管理、水利工程安全监控技术、安全与环境评价等。本课程与前导、后续课程衔接得当与否,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具有关键作用。

2.2 针对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设计教学内容

在目标设计的基础上,本课程针对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选取教学内容。 通过教学团队多次调研,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前导课程、后续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坚持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理实结合、突显实践的原则,统筹考虑整合教学内容,把最新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融入课程评价体系和内容,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需要。

本课程按照工作任务的进程,“以项目为载体,用学习型工作任务来驱动”开展教学。 本课程分为3 个项目、9 个学习型工作任务(如表1 所示)。

2.3 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是指教师针对项目任务,在具有生产氛围的专业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型等不同的教学手段,按照工作过程,教会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相关知识、方法、技能、生产工艺等。

表1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内容设计Table 1 Safety system engineering course content design

“学”是指学生跟着教师学习,完成项目规定的相关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学习任务。 学习形式一般是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在教师讲解和示范的基础上,共同研讨,把制订工作计划、选择完成任务的方法、列出工作步骤和采用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际操作、完成作业等学习环节的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练”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在掌握完成项目任务的相关知识、工作方法、操作技能的前提下,按照教师批准的工作方案, 在具有生产氛围的实验实训中心,分组对某一项专业技能或工作环节重复训练,教师进行示范、指导,学生相互学习指正、共同训练。 学生在分组练习时,需要相互之间更换“角色”。

“做”是指学生通过练习,在掌握了某一项专业技能之后,独立或分组完成某一项生产任务。 任务完成之后,通过个人和他人评价,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做”的目标。

2.4 结合学生特点,选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现在的大学生具有好动、喜欢视频、注意力差等特点。根据他们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激励创新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并结合多媒体教学、FLASH 动画教学、网络教学、工程实地现场教学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进入角色。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让学生学习的心态由“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保证教学的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5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应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6]。 实训基地建设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术型、 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关键。本课程本着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依据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和能力, 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能够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 学院制定了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各实训项目均有明确的岗位指向。在训练大纲和指导书中,对训练内容、方法和考核标准都有具体要求,每项实训教学内容都由行业一线兼职教师直接指导、训练,以实现企业专家对学生的零距离教学。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坚持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互为依托,突出开放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布点合理、功能明确,既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又能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安全生产实际、体验企业安全文化的需要, 还能满足教师顶岗锻炼的需要,并为学生就业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本课程目前共建立模型试验室、 分组讨论室、安全实训室、水工仿真实训基地、水工实训厂等校内外实训基地,利用率达到100%。

2.6 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手段

本课程改变了以往仅凭期末考试一张试卷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的方式,创新该课程的考核评价手段,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针对每个学习型工作任务,从“知识”、“技能”和“态度”3 方面进行过程考核;从“面试”、“课程答辩”和“提交的成果”3 方面进行结果考核,每个指标各占一定的权重,总分为100 分。

3 结语

本课程作为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关键能力的形成起支撑作用[7],也为该专业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所论述的课程建设,致力于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创新型安全技术应用人才,还应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规模,让更多的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积累更多的实际工程经验,并从企业一线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同时,还应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 彭新其.我国安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全,2007(8):4-6.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DBOL].[2013-06-24].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2598/22615/22793/2006/3/he7396032197360029150-0.htm.

[3] 周健中.高职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6):14-15.

[4] 吕品.关于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改革与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1(14):69-72.

[5] 傅贵,周心权.安全工程本科的“工程型大安全”教学方案构建[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8):64-67.

[6] 崔洪庆.采矿和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106-107.

[7] 许江,鲜学福.关于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思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4):16-19.

猜你喜欢
实训高职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