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 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2)
近30 年来,由于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不断创造着“中国奇迹”,加上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汉语热”席卷全球。 孔子学院、孔子学堂已在105 个国家建立。 预计到2015 年,全球孔子学院将达到500 所,所需专兼职合格教师将会达到5 万人,其中,中方拟派出2 万人,各国本土聘用3 万人[1]。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外汉语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20 多年来发展迅猛。近年来,河南省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也呈现大规模稳定发展趋势。 然而,与招生“进口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业“出口难”。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指数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最突出的问题是不能对口就业[2]。 这种状况,在河南省高校中更为突出。 基于此,笔者试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相关工作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在河南高校中,对外汉语专业的设置虽然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1996 年,只有1 所高校招收该专业学生,而截止到目前,河南省31 所本科高校中有26 所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 该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也迅速上升,2012 年全省招生人数接近3000 人。 但是,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就业率排名在省内各个高校中都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 以华北水电大学为例,2012 届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在全校处于垫底位置,毕业生总人数是60 人,其中13 人考取研究生,2 人参加基层服务项目,2 人进入中小学任教,15 人进入国有企业,20 人进入私营企业,8 人未就业, 无一人直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显然,该专业毕业生不但就业率低,而且对口就业率极低。 事实上,也绝非仅此一所学校的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如此,这种状况在河南省各相关高校都是普遍存在的。 一句话,河南省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难、对口就业率低。
1.2.1 河南省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影响了毕业生培养质量
目前,河南省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该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师资力量薄弱。 在河南省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院校中,综合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师资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相对比较合理,但是该专业招生规模比较大的一些理工科院校和三本院校由于起步较晚,对外汉语专业发展所依托的中文、教育学、文化类等文科专业缺失,或者相对薄弱,所以只能大量招聘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或者从外校聘请兼职教师,没有自己稳定的有实力的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有限。(2)课程设置不合理。首先,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包括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外语、中外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等多个学科。 但很多学校由于师资短缺,导致其中有些课程开设不了,或者即使开设了,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 其次,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应当具备较高的汉语水平和外语水平, 如何科学分配汉语类课程和外语类课程的比例, 是一个难题,各个学校课程设置差别很大。某些院校开设外语类课程比重较大,严重挤占了汉语类课程的学时,使教学顾此失彼。其三,目前的课程体系中缺少外国人最感兴趣的知识体系——中国传统文化。 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孔子学堂等在国外雨后春笋般地兴起,这一现象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 (3)实践教学环节缺失。 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性比较强,但是,河南省大多数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都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目前河南省多数高校的这个专业就缺少真正能够领进门的师傅,真正从事过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就很少,教师大多数没有对口实习经历, 这样的培养水平根本无法实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3]。 其二,中原地区对外交往不频繁,国外人士较少到中原来或留住中原,学生缺少实习对象。其三,省内多数高校缺少足够的国际交流,对国外汉语教师的需求情况了解很少,学生走出国门对口实习的可能性很小。
1.2.2 河南省大环境制约着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中心长期在河南,以洛阳、开封等为代表的中原地区的对外汉语教学历很悠久。 但是,近现代以来,由于河南地处内陆,经济、文化发展落后,对外交流仅限于官方层面,对外汉语教学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 世纪80 年代,即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初年。 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省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造成省内各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起步相对较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河南省培养留学生的高校较少,对外汉语专业教学的需求量不大。即使有一定需求,本科毕业生也是难以企及的, 因为进入高校任教的门槛很高,一般本科院校要求应聘者具有博士学位,一般专科院校也要求应聘者具有硕士学位。而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由于国际交流频繁、跨国公司云集,有大量外国人定居,民间的汉语培训也比较发达,这些民办教育机构门槛较低, 可以吸收部分本科毕业生任教。在河南,这样的培训学校却很少。 对于我省毕业生来说, 一个重要的对口就业渠道是考取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简称国家汉办)每年一次的外派汉语教师志愿者。 根据河南省汉办公布的“2013 年出国志愿者储备培训录取名单”,今年我省仅向8 所高校招录124 人出国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其中,在读硕士研究生、在职教师占到40%。 而2013 届全省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在3000 人左右。 除这8 所高校,其余18 所开办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的本科毕业生是没有考取志愿者出国任教的机会。 想在这一领域发展的毕业生大多数只能选择继续深造。 (2)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尚不平衡,省内高校贫困生比例大, 很多学生在农村相对落后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进入大学之后,与来自城市的学生相比,各方面差距明显表现出来。 比如,对外汉语专业要求学生普通话发音标准,说普通话是城市学生从小培养起来的一项基本能力,但却是很多农村学生难以克服的一大障碍。 这一专业对英语的听说能力要求也较高,城市学生普遍在小学时期就接触英语,很多中小学都配有外籍教师。而农村学生开始接触英语就要推迟到初中,无论是教学硬件设备还是师资水平,农村都明显落后于城市。可以说,城乡学生入校时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更明显的差距还体现在求职方面,农村学生没有可以依赖的家族人脉,在就业规划、信息渠道、个人包装、心理支持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劣势。所以,该专业的农村毕业生就业就更加困难了。
1.2.3 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自身的原因影响了对口就业
(1)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缺乏认同感,课程学习效果不佳,专业水平达不到行业要求。 笔者在对所在院校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 只有不到两成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在本专业领域内找到理想的工作。很多学生承认自己学习热情不高,对该专业缺乏认同感。填报高考志愿时,不少学生并不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优势选择该专业, 有的是听从家长意见,为了被成功录取,选择相对不那么热门的对外汉语专业。有的是第一志愿专业未予录取,调剂到该专业。毫无疑问,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内心有抵触情绪,一方面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差,学风散漫。另一方面,该专业有不少是理工科调剂过来的学生,文科基础比较薄弱,学习很吃力。 再加上近些年来该专业的就业形势一直不好, 对口就业率极低, 也让一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学生丧失了学习专业课的动力。 这些主观因素也造成了毕业生专业水平远远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2)高校没有主动出击,开拓就业渠道,缺乏有效的就业服务和指导。 近年来,国际上对外汉语教学规模逐渐扩大,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存在一定的师资缺口,但是国内毕业生很难通过有效的渠道获取这些岗位需求信息[4]。 大部分省内高校只依赖国家汉办这一条渠道, 没有积极为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信息, 开拓就业渠道。在培养过程中,也未能及时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很多学生自身定位不清,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估计不足, 就业观念落后、 就业心态失衡、就业技巧欠缺。 大学教育应该转变观念,借鉴职业教育的优长,经过四年的培养,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应该在学习能力、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意志品质、生活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升,这些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更为重要。
2.1.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应当大力培养现有的青年教师。 通过改进教学管理制度, 尽快使青年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比如,可以让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学科带头人传、帮、带;通过教学督导制度,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方面督促、指导青年教师;定期进行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并制定详细的评比办法,鼓励进步、鞭策落后。 积极创造条件,每年拨出专项经费,选派青年教师外出进修、进行学术交流、提高学历层次,尤其要给教师们创造到国外从事汉语教学的对口实践机会,不断积累境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并以此推进该领域的科学研究。 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 最终形成一支以教授、博士为学科、专业带头人的教学科研队伍。
2.1.2 优化课程设置
对外汉语专业课程不应该是中文专业课程加外语专业课程的简单组合, 学生的知识结构应当包括4 大部分:汉语、外语、对外汉语教学方法、中西文化知识。首先,开设的课程要保证学生这4 个方面知识结构完整,不可偏废,同时应当突出中原地区的文化特色。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将来是要到世界各地去传播中华文化的,除了语言,他们也应当掌握一些能够吸引国际友人的传统技艺。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历来人文荟萃。我省高校应当结合本地区文化资源优势, 给学生们开设一些特长训练课,比如太极拳、少林武术、戏曲、刺绣等。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就业亮点, 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丰富学习内容、调剂生活、发掘兴趣,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
2.1.3 落实实践环节
尽管受到区位因素的制约, 高校还是应当克服困难,千方百计给学生搭建实践平台。 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的协调, 开展同海外高校的联合办学,通过“交换生”的形式,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到河南省院校交流学习, 给在校生创造更多的汉语教学实践机会, 同时选送更多的学生走出国门开展汉语教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假期或者实习期组织学生到国内少数民族聚居地开展支教活动, 从教少数民族同胞学汉语做起[5]。 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模拟给留学生讲课、观摩教学录像、进行国外汉语课堂案例分析等。总之,对外汉语是一门应用性的文科专业,一定要想方设法创造机会,充分保证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6]。
2.2.1 培养专业认同感,提升专业水平
要培养合格的未来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同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责任肩负起继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这样,才会有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 他们才能最终胜任这项工作、从事这项事业。 同时,专业课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学业上的敦促和指导,一方面用丰富的课程内容和生动的讲授来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用严格的管理和考核来督促学生,增强学习动力。
2.2.2 加强高校就业服务工作
在入学初期, 就应当有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热爱本专业、成绩突出的同学,应当帮助他们培养学术理想和科研能力,引导他们到更高学府继续深造, 以便将来在专业领域内发展。 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很难实现对口就业,或者不愿意从事这项事业。对于这些同学, 则应当教育他们在完成各门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基础上提前规划就业。 必须让学生尽早认清就业形势,做好不能对口就业的心理准备,而且,同时更要在专业基础课上下工夫,做好“转行”的准备。应积极引导同学们面向地方行业企业、面向基层寻找就业机会。比如,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可以利用自身在中文和英文方面的优势,开拓涉外文秘、涉外旅游、涉外管理、基础教育等就业方向,但前提是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7]。
不可忽视的方面还有, 教师要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帮助学生培养求职技能。求职技能包括就业信息获取能力、自我推介能力、应聘技巧、法律维权意识等。这些方面的技能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对很难实现对口就业的毕业生而言,也许更加重要。但不少毕业生却未曾得到过这方面的有效指导。目前,很多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大多数作为任意选修课,并没有在学生中普及。况且,就业指导不应当仅仅采用课程、讲座的形式,而需应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而这方面多数学校做不到。这就要求各相关高校尽快培养出一支了解专业背景、 熟悉就业形势、懂得求职技巧,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师资队伍从事就业指导与服务。
除此之外, 高校就业部门还应当加强同国家汉办、教育部门、外事部门的联系沟通,以便更加高效地获取国外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信息, 并将其提供给毕业生,以增加其就业机会。
对外汉语专业其初是为了适应我国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需要而开设的,目前,该专业对口就业率相对较低,这种情况在河南省高校尤其突出。 然而,该专业招生规模化还在不断扩大, 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时很难扭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耐心分析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 以积极的心态看待目前的就业形势,正视高校存在的问题。无论学生将来是否有机会走上对外汉语教师的岗位,但在四年的培养期内,必须按照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好专业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应当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特点,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建设有自身特色的对外汉语专业, 并深入有效地开展就业帮扶,提升毕业生的求职能力。同时,政府、高校都应当加强对外联系,千方百计开拓就业渠道,建立对外汉语教师供求信息发布平台, 尽可能地帮助该专业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对口就业。
[1] 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N].光明日报,2013-02-28(7).
[2] 杨泉,朱瑞平.全国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毕业去向调查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1):7-11.
[3] 茅海燕.对“对外汉语”本科教育设置的冷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1(10):219-220.
[4] 戈丹阳.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就业出路之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8):382-382.
[5] 陆华.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 衡水学院学报,2007(3):106-109.
[6] 刘秋瑞.河南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定位于发展[J]. 现代语文,2013(2):152-154.
[7] 耿淑梅. 基于就业的对外汉语专业建设——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4):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