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兰霞,贾 磊,李自鹏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符合其国情的“双元制”特色教育模式,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其中,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大纲)制订及实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2012 年10 月,笔者参加了教育部国际教育与交流协会组织的本年度第二批中德教育人员联合培训项目高职骨干教师培训班,在德国进行了为期6 周的“跨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法与方法论”学习,对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实施等有所感触,得到了一些启发。
德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计划大纲)的制定、审批具有严格的程序。 首先,由行业协会和企业提出专业(工种)设置和培养要求,然后由州政府、联邦劳动局和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组织学校和企业人员进行调研, 提出岗位能力培养目标和内容。 之后再由职教研究所组织专家拟定专业(工种)人才培养方案,最后,由联邦教育和文化部审定批准该方案[1]。 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和调整所依据的基本原则,主要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企业技术工艺发展进步要求、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等。
企业技术工艺发展进步,必将对从业人员职业资格水平产生直接影响, 促使企业采取新的措施,按照企业技术工艺发展进步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以此培训员工、提升员工素质。 如,现代化的机械设计及其生产方案改变着产品的功能性、加工性和经济性;现代化生产加工技术(如使用机器人装卸料、进行电焊操作等),能够提升产品可持续生产能力;虚拟工厂的出现,使工艺设计、工作准备及产品生产出现了电脑整合式生产,大大缩短了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等等。 毫无疑问,机械类人才的培养方案必须与现代化机械技术工艺发展水平相匹配,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化生产需求的人才。 其他类型人才的培养亦然。
企业提出的岗位能力要求包括专业实施能力和职业行为能力两个方面。 其中,专业实施能力即认识专业技术问题、正确提出实际问题、确定合理的工作目标的能力。 职业行为能力是指收集信息、评价信息、完成工作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等方式方法选择,独立承担岗位工作任务、个人负责实施、学习新的技术等个人能力;以及接纳新思想、协作共事、团队意识、表达个人意见等社会交往能力[2]。“双元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就是按照企业提出的上述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开发和调整的。
德国“双元制”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过程可概括为:分析工作岗位→调查资格能力要求→选定行动领域→推导出学习领域→确定培训内容→对相应工作岗位进行培训[3]。 其中,推导出“学习领域”是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这里主要阐述“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构建。
“双元制”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强调与该专业有关的职业行为领域及其任务设置相对应,根据工作结构设置课程结构,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企业的工作顺序,构成与实际职业活动过程相符合的“学习领域”课程序列。 下面以德国马格德堡技术应用大学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说明“学习领域”课程的构建。
该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围绕机电产品或设备的生产制造与安装使用工作过程, 从内部构造到整体维护、 从专业技能到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逐步展开。 共有14 个“学习领域”课程,包括机电系统组成、综合技能和技能拓展3 个方面。 (1)机电系统部分组成设置机电系统、电子系统、电气液组件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讯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等6 个“学习领域”课程。 (2)综合技能部分设置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制作、 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和系统维护与故障诊断等3 个学习领域课程。(3)技能拓展部分设置工作计划组织与结果评估、质量管理、企业内部信息交流、 客户信息交流和机电系统交付使用等5 个“学习领域”课程。
2.2.1 课程内容针对性强
学校和企业确定的课程内容既有职业技能的具体内容,又有符合企业岗位的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同步,并做到少而精、实用。以生产实践来确定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用较短的时间获得必要的能力与必需的知识,把教学内容科学地划分为“知道、理解、应用、解决问题”四个层面,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技能训练时间,使其能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很快运用于专业实践,体现了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精神。
2.2.2 课程标准突出能力培养
“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行为能力两项能力的培养。 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其专业实践能力,主要有接待客人及咨询、商业信函来往、会计结算、计算机操作、市场营销策划、市场营销效果控制、 客房与餐饮服务及制订本行业有关的人力资源规划和部门管理制度等9 项能力[1]。其职业行为能力,一是方法能力,包括注意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能力、抽象能力和准确性能力;二是社会能力,包括责任心、独立工作能力、执行能力、团体能力、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三是学习能力,包括求知欲望、自学能力、收集信息能力和系统思考能力。
2.2.3 以项目教学模式为主
项目教学模式是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按照项目开发程序而设计的。 项目可理解为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一个故障的排除、一项服务的提供等。在整个项目教学过程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直至学生能够做出合格产品,或熟练掌握服务技能等。 项目课程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6 个步骤开发而得出的, 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按照项目课程开发程序而设计的。
每一个“学习领域”就是一个学习课题[4]。 以学习课题为单元,针对行动顺序的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 由于每一行动顺序都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行动过程序列, 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心理顺序, 使职业技能的培养能够按照涉及的实际工作任务项目或课题,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实施。这一行动体系课程对每一门学科可能是不完整的,但对每一个职业行为来说却是完整的。 通过若干个互相关联的学习领域的学习, 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
学习课题的教学活动内容、活动途径、活动时间安排等都很灵活。 学习课题应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教学,采取跨学科、跨学年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在整个学制的年限内安排,在各个年级分步实施。
遵循“为行动而学习”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导引教学法、实验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及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组织者、知识传授者、问题咨询和技术指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并全程参与项目教学过程。 德国高职院校项目教学,原则上没有统一教材,所有专业教师必须每学期都重新编写项目讲义 (一般为活页形式),登载在专业教学网络平台或教师个人博客上,经授权后学生可以下载、使用。
德国职业院校有多种实训途径,主要有在校内实训场馆实训、在校办经济实体(实习公司)实训、加入“虚拟公司”系统实训、将学生送往地区性的行业协会教育实习中心和社会各类企业实训等5 条途径[2]。(1)在校内实验实训室。基本上每个专业都有1 个以上校内实验实训室,实训设备实用,有些内容可虚拟模拟仿真化。 (2)在校办经济实体(实习公司)实训。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运作,学生轮流顶岗,进行部分开设专业的实训实习。 (3)加入“虚拟公司”系统实训。 该系统总部设在欧洲,全球有近万家分支机构,其中德国有800 多家。 其经营运作方式完全如真实公司一样,从申请开业到停业或破产,都依据法律程序而运行,内部机构健全、规范,分工负责各项事务。(4)学生到地区性行业协会教育实习中心实训。如开姆尼兹市手工业协会教育实习中心,可提供建筑、汽车、电子等30 余个专业的800 多个工位,供师生进行实训教学。 接受技能训练的既有学历教育各个层次(包括硕士、博士的)实习生,也有短期培训、转岗培训学员,以及报考培训师资格的人员等。 (5)在社会各类企业实训。 承担学生实习教学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包括场地、设备、指导老师等。对于承担学生实习教学任务的企业, 政府将根据其接受学生数量和时间予以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
德国职业院校不举行结业考试, 考试只有期中考试和毕业考试两次。 期中考试包括理论和实训考试。毕业考试在学习结束后进行,由德国行业协会负责实施,采用全国统一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包括理论考核和技能考试[5]。
对每个“学习领域”只进行过程性评价,考察每个学生在各个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所起作用等,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评价。
德国依据国家颁布的《职业教育法》,由各州政府颁布职业教育各专业详细的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等[3],因此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都有法可依, 专业相同的学校的教学计划基本相似,又各有其特色。 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 却缺少一个统一的具体的指导性文件, 职业院校各自为政, 随意性较大,就是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差别也很大,特色和精品专业可示范性也不强。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经验, 规范我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其真正做到科学合理。
以工作工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6],值得我们借鉴。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既要考虑企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需求,还要考虑社会和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学生就业第一岗位的要求, 更要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使学生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应按照“岗位(群)—工作过程—岗位能力—核心能力—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及相关课程”的思路,根据学生就业岗位核心能力、 职业素质和就业发展潜力以及企业新技术发展趋势来开发课程, 构建以工作工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行动或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也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7],它给予我们以下启示:(1)有效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施以项目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2)采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方法,每个教学单元都要完成一个项目。(3)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创造项目教学模式改革的环境条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把教学项目开发及配套的活页式项目教材开发作为专业教师业务考核和职务晋升的条件。
德国的“二元制”教学方法,在实施学历教育的职业院校并不是主体, 只有在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中才得到广泛运用[2]。 对照“二元制”教学方法,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工学结合教学法。 但是,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与否, 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因而职业院校虽然需要工学结合,但不应盲目跟风,因为不管有没有条件、是否适合,都一味地开展工学结合,是不科学的。 应当创造条件,努力推进工学结合工作: 一要保证学生能够学完专业课程内容, 二要使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和环境。这样才能实现校企互利互惠,从而切实保证工学结合的成效。
近些年来, 我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借鉴了德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许多有益的方面。但是, 我们对德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尚需进一深入探究,同时,学习借鉴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 应当广泛借鉴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成果, 结合我国国情,努力进行开拓创新,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道路。
[1] 战祥乐.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特点及其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2,(4):175-176.
[2] 王华.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察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0,(3):151-153.
[3] 黄鹏,黄明秀.德国职业学院“双元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8,(1):57-59.
[4] 孟利前,肖海峻.对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认识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155-157.
[5] 安巍.德国职业教育考核评价制度的发展特点及启示[J].科技致富向导,2010,(33):118,135.
[6] 袁媛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48-49.
[7] 王德华.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微观考证[J].职业技术教育,2010,(29):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