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量化分析与研究——以淮阴工学院公选课学生为例

2013-04-11 01:05胡庭树李娅琳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国学跨文化交际

胡庭树,李娅琳

(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223003)

0 引言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而又难以厘定的概念,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答案。胡文仲先生曾指出,文化是社会遗产,而非生理遗传;文化不是先天所有,而是通过后天习得。[1]广义的文化涵盖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各个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加强,文化的输入和输出已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内容。鸦片战争以后,受“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和侵略。“西学”的输入已经远远大于“东学”的输出,从而造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现象。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又出现了“东学西传”的势头,“国学热”成为一种时尚,继全球首家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于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后,孔子学院已先后在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育机构中落户,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国学文化的重要平台。

然而,当西方人掀起学习“国学”热潮的时候,作为国人对“国学”又知晓多少?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继承人和推广者的当代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外语学习,能否用英语向老外比较准确地表达和推介“国学”文化?这些问题值得理性的思考。

1 “国学”的厘定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关于“国学”的概念,至今尚无明确统一的界定,但“国学”之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清末时期,其时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称为“新学”(New studies)、“西学”(Western studies),与之相对,中国固有的学问称为“旧学”(Old studies)、“国学”(traditional Chinese studies)、“汉学”(Sinology)等。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一个国家的传统历史文化与学术。

目前,学界关于近代“国学”概念的出处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黄遵宪于1887年提出,依据是他在《日本国志》中对日本“国学”的介绍;其二,梁启超于1902年提出,依据是黄遵宪1902年9月的《致梁启超函》;其三,吴汝纶于1902年8月接受日本人士意见,借日本国学概念移指本国既有学问。[2]但是,桑兵教授认为,很难断定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学”一词出现的最早时间,但普遍使用近代意义的“国学”,是二十世纪初的事情,其语义的转变,直接受明治维新后日本学术变化的影响[3]。

至于“国学”的概念与出处已不是本文考究的重点。不过,通过对“国学”的梳理,应该对其有初步的把握与理解:国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本构成,包括哲学、经济、文学、医学、戏剧、书画、音乐、星相、建筑等等;从意识形态的层面看,国学是一个国家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象征。李中华教授指出,如果非要给“国学”下一个定义的话,应该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亦即关于我们自己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学问。就其外延说,它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学问整体,但这并不排斥其所具有的核心内容、核心精神和核心价值。实际上,“国学”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别称。[4]

2 国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谈到大学英语教学,想到的多是目标语言、目标文化,鲜有涉及国学文化的。而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教学性质和目标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5]显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的、平等的文化交流活动,不同文化的互补与融合,是跨文化交流的大势所趋。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国学内容,也是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贯彻与落实。

2.1 公选课开设前的国学现状

笔者于2012年~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开设了一门《跨文化交际》公选课,作为对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该公选课是一门以外语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为目标,并以训练学生用英语表达和介绍国学文化为主要特色的课程。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介绍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交际类型,分析文化冲突的原因,提高学生的文化鉴赏水平,着重培养学生的国学文化意识,并学会用英语准确表达国学文化,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跨文化交流。

该课程授课伊始,笔者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该问卷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跨文化交际基本常识的选择题(共30题,计30分),第二部分主要为中国传统文化名词的翻译(共40个,计40分),第三部分是书面表达(计30分)。依据调查的结果不难看出国学在本门公选课开设前的现状:第一部分得分率为85%,说明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有较好的认识;第二部分的得分率仅为19%,说明学生很难用英语表达国学名词;第三部分得分率为35%,说明学生用英语来介绍国学文化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为了便于比较分析,本文选取了问卷和期终考查中重复出现的10个名词为 代表,表1为这些名词翻译的统计结果。

表1 用英语正确表达中西文化名词的学生比例(问卷)

从表1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用英语表达国学文化还有很大的难度。同样是节日,圣诞节的作答正确率是95%,而端午节的正确率仅为21%,且在这一正确的比例中更多学生的答案是Duanwu Festival,能将端午节译为 Dragon Boat Festival的则更少。当然,我们不能把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归咎于学生,正是由于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强调目标语文化的输入,忽视了国学文化的输出,从而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津津乐道,而对国学文化一知半解,更谈不上用英语准确表达和推介国学文化了。

2.2 公选课开设后的国学状况

文化软实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它与政治、经济、军事具有同样的影响力。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对外来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足以瓦解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反之,如果对自身文化有着很强的自豪感,可以使该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要真正实现国学的复兴之梦,让世界了解中国,必须把我国建成一个文化强国。

众所周知,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一方面可以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同时又可以推介本土文化。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弘扬传播国学文化的有力推手。要对国学实施“走出去”战略,仅仅依靠外语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是难以保证的。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是推介传播国学的一个重要阵地,大学英语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事实证明,《跨文化交际》这门公选课开设了一个学期(32学时)以后,国学的“命运”便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期终考查中,学生作答正确率明显高于当初问卷调查的结果,部分中西文化名词的翻译情况从表2可见一斑。

需要说明的是,期终考查与第一次问卷调查的题型完全一样,只是内容有别,为了便于比较分析,第二部分保留了当初问卷调查时使用过的10个文化名词。考查结果统计如下:第一部分得分率为88%,与当初的问卷结果相近;第二部分的得分率为83%,明显高于当初问卷的结果;第三部分得分率是78%,也明显高出当初问卷的比例。

通过对比两次统计的结果发现,公选课的开设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初步说明在国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双向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切实可行的。

3 双向跨文化能力培养对策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过多的摄入目标语言文化知识而忽视了国学文化的渗透,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国学文化失语症”的现象。而在《跨文化交际》公选课开设以后,这一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兹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考量这一问题。

3.1 增加国学比重

要扭转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逆差”现象,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加国学的比重。教育主管部门要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大纲上给予规定,并在教材上有所体现,各个高校自编的校本教材、后续课程可以作为对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完善。笔者将开设的公选课内容进行简单的整合与分类,主要包括哲学与宗教、文学与艺术、中医与建筑、服饰与食物、节日与习俗等几个方面。限于篇幅,仅以公选课中文学一章的内容为例,探讨一下如何发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国学的内容。权当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表2 用英语正确表达中西文化名词的学生比例(期终考查)

文学在国学中占有重要的篇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开辟专门的章节来介绍中国传统文学。笔者所开设的公选课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让学生明白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如:《诗经》(The Book of Poetry)、《楚辞》(Chu Songs)、先秦散文(the prose in the pre-Qin period)、汉赋(Han rhymed prose)、乐府民歌(Yuefu folk songs)、唐诗(Tang poetry)、宋词(Song lyrics)、元曲(Yuan poems)、明清小说(the novel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等;然后重点介绍了唐诗、宋词和四大名著(《水浒传》Water Margin,《三国演义》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西游记》Journey to the West,《红楼梦》The Story of the Stone),让学生欣赏并背诵一些著名诗词的经典译文,能用英语简单介绍四大名著的主要内容及其背景;最后介绍一下西方的《圣经》(The Bible),《圣经》作为西方文明的宝库,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必须对其有所了解,而不应该把《圣经》简单地看作是一部宗教著作,或者把它当成是迷信的东西。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国学文化的翻译要准确、规范。大学英语教材中关于国学内容的选编(包括校本教材、后续课程教材)应是那些有代表性的、权威性的、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译文材料,所选内容决不能粗制滥造、东拼西凑,尤其是那些约定俗成的国学名词的翻译,稍有不慎,将会影响国学文化的推广与传播。

3.2 重视翻译教学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繁荣与强大离不开对外交流。华夏文明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滋润和影响着外来文化,其渠道便是翻译。国学的传播离不开翻译,而翻译教学①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应有之义。因而,充分利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这一有利的条件,为大学生打好语言基本功,培养他们基本的翻译技能,对于实施国学“走出去”战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为培养学生的国学文化意识,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国学文化失语”现象,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重视国学文化翻译教学。众所周知,翻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行为,中西方由于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双方所折射出的文化因素也就千差万别。植根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的英汉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不能对目的语和源语文化进行准确的理解和定位,其译文便会相去甚远。[6]兹列举几例国学经典及其译文示之。

例1: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女卑为婢,女又何妨成奴。

大学问家钱歌川早就有言,拆字是汉语特有的玩意,绝不可能翻译,并举了上述一例[7]。多年以后许渊冲教授就打破了这一神话,将原文译成:

A Buddhist cannot bud into a Buddha,

A maiden may be made a house maid.

看了这个译文,我们既感叹汉语的魅力,又惊叹译者水平之高超,而许先生解释说:“bud和Buddhist,Buddha前半形似,maid和made,maiden前半音似,也就算差强人意了。”[8]

例2: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是坐落于山海关以东孟姜女庙里的一幅对联,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联”,该联巧妙运用汉字多音多义、形同音异、叠音叠义等特点勾勒出海潮涨落、浮云长消的自然景观,寓意人生如海潮、浮云一样潮起潮落、长涨长消。表面看虽是文字游戏,却饱含着人生哲理,看罢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从中可见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内涵。

此联可以解读为: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其译文如下:

Sea waters tide,day to day tide,every day tide and every day ebb.

Floating clouds appear,often appear,often appear and often go.[9]译文虽不及原文精妙,但多少传递了原文的意境,这属于可译性限度的问题,此处不再赘述。

例3: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

这是南北朝时期王融的两句回文诗,译文如下:

The lotus in the pond is being shone upon by the dawn moon,

And the curtains of silk stirred by the early morn breeze.[10]

如果将此诗句颠倒过来就是“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前后两句意思基本相同,这就是回文的效果,而上述两句诗的译文在形式上并无回文效果。国学中,有关回文的诗句、对联俯拾皆是,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等等,但是翻译后还能具备原来效果的译文简直是微乎其微。这只能缘于国学之精深,而翻译之有限了。

从上述几例不难看出,翻译对于国学传承的重要作用。在公选课开设过程中,对于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唐诗、宋词等,以学生欣赏、背诵为主,并适当讲解一些翻译理论,让学生明白翻译没有唯一的标准。对于一些约定俗成的人名、地名、食物、节日、公示语等应规范、统一,不能望文生义、模棱两可。

在谈到翻译对于文化传承的作用时,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有句话说得好:“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11]总之,无论是“西学东渐”,还是“国学西传”翻译都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翻译教学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而不应该把翻译教学当做是英语专业的事情,因为国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仅仅依靠英语专业的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正如罗选民教授曾经指出:“可以肯定,将来许多科技翻译人员必将来自大学翻译教学 ,如果我们重视大学翻译教学,就可使大多数的大学生受益。”[12]

3.3 提高教师素质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授语言知识的任务,而且还扮演着文化传承的角色。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外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目标语的语言文化知识,长期以来这种单一的语言文化教学模式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其内容也已扩展到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外语教师不仅要掌握目标语言文化知识,而且要了解国学文化知识,并且还要具备用外语表达国学文化的能力,这对外语教师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外语教师自身国学文化素养的提高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外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全球化意识,紧跟时代步伐,充分意识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国学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清主流文化与支流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各自特点与作用;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也要具有国学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眼光。其次,要加强学习国学文化,打造自身过硬的平台。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文化的传承者,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外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目标语言文化知识,而且还要能用英语向学生传递国学文化知识。因此,外语教师必须尽可能地了解国学的基本常识,同时提高自身用英语表达国学文化的能力,这样才能胜任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师的基本工作。再次,要树立平等的、双向文化交流意识,不平等的文化交流必然会产生“文化帝国主义”现象,单向的文化交流难免会出现“文化失语”现象,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平衡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比例,通过对比不同文化找出其异同,分析文化冲突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多元文化意识。正如袁新老师所说:“好的外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冲突和误解,在克服这些冲突和误解中,教会学生能够解决交际问题的语言能力。”[13]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才有可能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作为当代大学英语教师,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4 结语

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文化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平等的、双向的文化交流活动,国学的输出和西学的输入是同等重要的。高校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实施国学“走出去”战略的一个有力保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国学内容是必要的,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亦能够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国学的能力,还可以拓宽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视野,最终对国学的传播与推广起到重要的奠基和促进作用。因此,在国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可行的。

注释:

①此处“大学翻译教学”指的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相对于专业英语翻译教学而言。

[1]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40-45.

[2]田正平,李成军.近代“国学”概念出处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2):75-79.

[3]桑兵.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与西学[J].历史研究,1996(5):30-45.

[4]李中华.国学、国学热与文化认同[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3):96-101.

[5]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胡庭树,侯广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新审视与定位[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2):175-177.

[7]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76-82.

[8]许渊冲.文学翻译谈[M].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284-289.

[9]刘红梅.对联的语用翻译[J].中国翻译,2008(3):60-63.

[10]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102-160.

[11]许钧.翻译价值简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35-39.

[12]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56-58.

[13]袁新.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27-31.

猜你喜欢
国学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垂”改成“掉”,好不好?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