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探析

2013-04-11 20:14:30姜保志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育人文化

姜保志

(广东韶关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0 )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探析

姜保志

(广东韶关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0 )

高职院校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首先,要领悟文化的内涵和实质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人自身的发展,是“人化”和“化人”的统一。其次,要努力抓住主线,专业教育;把握重心,培养能力;固守灵魂,“立德树人”。再次,要强调主体自觉和全员参与,要注重系统协调和各方配合,要抓好制度保障和平台建设,要追求实际效果和整体效应。

文化;文化育人;专业教育;培养能力;立德树人;主体自觉;系统协调;追求实效

高校是文化高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1]

1 挖掘内涵,领悟实质,以“文”化人

探讨文化育人,有必要从对文化概念和“文化育人”的理解谈起。

1.1 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文化的内涵和实质

文化概念在人类历史上早就出现了。在古代中国,“文化”,是与“武功”、“武威”相对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被理解为统治者的施政方法。在西方,文化一词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生发,继而才引申到精神活动领域,在知识水平、教育程度、思想修养的意义上使用,也具有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词比较接近的涵义。文化概念为人们所广泛地关注和普遍使用始于19世纪。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内涵与其初始用法已有区别,而且,不同民族、不同学科的理解和界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却有着共同性,即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东西。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所以,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所展现出来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及其成果。

在实践中人具体表现为文化的存在,只有在文化存在中并通过文化存在,才有人的历史、人的社会经历和人的生活。文化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人自身的发展。文化渗透在人类社会的一切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由片面向全面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文化便是历史,是历史的巨大的无意识的积淀。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人。文化的内涵和实质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人自身的发展,是“人化”和“化人”的统一。人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属人世界,同时也不断地创造自己。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两种属性。正如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时空中一样,文化也存在于时空中。

由于文化存在于一定空间,总是一定人群的文化,就产生了文化的民族性。文化作为各民族既得的思维传统,以一种潜在的惯性力量制约着人的思维过程,形成该民族特定的认识背景以及信息的选择、加工和理解系统。文化又是各民族自我认识、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文化活动中,各民族不断提高着自我认知的水平和自觉的程度。在文化的民族性内容中,精髓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主要是:“以人为本”的主体意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实事求是”的知行准则,“海纳百川”的博大情怀,实现“大同”的社会理想。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民族精神,有了超越物质形态的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和基于此而形成的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我们中华民族才虽然饱经忧患但仍能够一再地跨越巨大的艰难险阻而未跌倒消亡,一次次经历崩溃边缘而顽强地站住和站起,

文化还存在于时间中,它总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又产生了文化的时代性。一定时代文化所达到的水平即它的广度、深度和结出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构成该时代的内容。其中代表时代进步方向、集中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的东西,就是时代精神。当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哲学,哲学从总体上概括和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地反映时代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最高结晶。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3]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精神构成了当今的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没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没有中国今天的一切成就,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时间和空间不可分,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也不可分。民族性包含在时代性之中,反之亦然。

文化还具有开放融合的特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从来就处于相互开放不断融合同时又不断分化的过程中,总是互相吸取、互相引进、互相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在网络时代,文化的开放融合特征愈益凸显。

1.2 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文化育人”的内涵和实质

“文化育人”是一个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极其重要的教育思想,是一项极其伟大的系统工程。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实现高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有效整合高校各种办学资源,打造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升级版”。

一所高校的软硬环境无不映射着其特有的文化气质、文化格调、文化品味,呈现其特有的文化情怀。高校担负着文化育人的重任,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等等,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的实质是,我们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源源不断地从人类长期积淀的文化成果中汲取营养,充实自身的本质力量,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身体心理素质、艺术审美情趣、实践创新能力等得到综合发展,实现自我成长、自我超越,进而扩展和深化人类的实践活动,扩大和丰富人类的实践成果。

在文化育人中最根本的就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及对学生进行本校校训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开放融合也是高校的一个重要文化品性。在文化育人中我们要善于吸取各高校、各地区乃至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以增强丰富自身。

只有从总体上把握文化、文化育人的内涵和实质,认识到位,进而才能提出反映本校特色的“文化育人”实施方案,切实抓好文化育人。

2 抓住主线,把握重心,固守灵魂

高职院校要抓好文化育人应努力做到:抓住主线,专业教育;把握重心,培养能力;固守灵魂,“立德树人”。2.1 抓住主线,专业教育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类。按照社会和国民经济的组织结构和分工体系,文化可以分为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等。行业文化是指行业内企业和员工共同创造的具有本行业特质的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高校注重学科和专业教育,而其学科和专业就是根据社会专业分工、产业和行业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高校的各学科和专业教育一定意义上就是对学生进行与其相对应的行业和企业文化系统的教育。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大都能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衔接紧密。

在文化育人中,高职院校要适应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抓住专业教育这条主线,构建一个开放融合的运行体系,立足学校,适度引入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中的优质资源,打通学校课堂和企业课堂,融入社会课堂,增加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课程,在充分发挥本院教师主力军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的有益补充作用,努力把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结合在一起。

高职院校应从专业教育维度实施专业“文化育人”,将商业文化引入教学过程。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相应的项目化课程,在现代企业文化氛围中培养和建立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培育学生适应未来岗位竞争、职业发展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聘请校外企业或行业的专家来校讲学,为学生了解企业文化、行业文化打开了另一扇窗口;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使学生能亲临工作一线,耳濡目染企业文化。

在抓住主线,专业教育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科学设定复合专业学习平台、科学设置复合课程组合模块,突出复合能力培养,明确复合证书要求,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素质的新要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文化育人中,高职院校要注重把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服务社会,服务社区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2.2 把握重心,培养能力

文化作为一个系统,有其内在的特殊的结构。所谓文化结构,就是文化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联结方式。构成文化这个综合整体的要素很多,其中基本要素有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方式和文化观念。文化活动方式即人们生产文化产品的过程和方式,它是文化系统中最重要的要素。

高校要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掌握特定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系统的各类专业人才,主要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和继承特定的文化活动方式,获得从事相应的文化活动的基本能力。这种基本能力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特定的专业技能为主,同时还包括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变迁能力等其他多种能力。

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着力把握培养能力这一教育教学重心,致力于形成以我为主、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和模式,突出培养和提高学生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专业技能为主的多种能力。每位教师在每门课程的教学和日常的教育活动中都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讲练结合,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不断提高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在文化育人中,高职院校要重视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全省、全校范围的相关技能大赛;注重和企业协同,引入企业冠名支持技能大赛;在实行“班导师”制度的基础上,推出“职业导师”制度;与行业内知名的企业合作,对现有的实训室进行内部环境的文化提升,共同建设“企业文化实训室”等措施,切实把握好培养能力这一教育教学重心。

2.3 固守灵魂,“立德树人”

文化系统中的文化观念,是指拥有该种文化的人们对于外部世界、自身以及人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理解和看法。它一方面是对文化活动方式的符号化(形式化)和理论化,另一方面是文化活动方式得以运作(与人结合)的基础,因而是文化系统的核心要素。文化类型之间的根本差异,是文化观念的差异;文化观念的最终形成,是文化系统形成的标志;文化观念的发展,是文化系统发展的标志。对于文化接受者而言,只有掌握了文化观念,才真正把握了这种文化,也才能真正理解了文化系统本身。作为行业文化或企业文化的核心层面的文化观念的灵魂即行业或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这种精神、价值观念集中由该文化系统的主体——人承载,它渗透于整个文化观念中,指导和融入文化活动方式,外化为文化产品。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掌握特定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系统的各类专业人才,重要的是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该文化系统的文化观念,其根本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其灵魂——精神、价值观念,就是“立德树人”。[4]“文化育人”就是根据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解决育人根本问题。

在文化育人中,高职院校要渗透固守灵魂,“立德树人”的基本精神,要将“立德树人”贯穿于以教学为中心的学院整体工作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教师率先垂范,引导学生做事先做人,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要通过古今中外的商界精英经典范例、励志名言的展示,让学生们了解相关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精髓,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中,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创新实践,真诚奉献,努力在筑就中国梦的过程中展示个人风采,实现个人梦想;要以培养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精心打造“志愿者文化、社团文化、网络文化和书院文化”四位一体的文化育人项目,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使其收到实效。

3 主体自觉,系统协调,追求实效

文化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强调主体自觉和全员参与,要注重系统协调和各方配合,要抓好制度保障和平台建设,要追求实际效果和整体效应。

3.1 要强调主体自觉和全员参与

成就文化育人这一工程,要依赖于主体自觉,全员参与。所谓主体自觉不应一般地、抽象地理解为:“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而是具体指学校主体要深刻认识和遵循规律,准确把握时代的特征,顺应时代潮流、国家发展的大势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客观分析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全方位把握本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针对当前高职教育的种种弊端,制定切实可行的育人规划、实施步骤和方法,并落实到行动中。其实质是实事求是,进行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全员参与是说文化育人不只是领导层、管理层的事情,也是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事情,教师和学生是主力军。要高度重视全校总动员,处处体现全员齐参与。以调动和发挥全体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基础,将文化育人工作抓实抓好。

3.2 要注重系统协调和各方配合

学校在本质上是个自组织系统,它又是社会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各方协调配合,要靠各种自觉的组织力量的协同来控制。抓文化育人,就要注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文化发展规律等客观规律的支配力,发挥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力、正确宣传舆论的引导力、制度的约束力、管理的控制力、物质和精神的鞭策力、学校主体的决定力和企业等社会力量的指导、参与与推动力的作用,争取做到多方面的力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综合发生作用,以保证文化育人收到实效。

3.3 要抓好制度保障和平台建设

在文化育人中,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配套完善,育人平台体系和模式的建设具有保障功能,同时它们也属于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本身就具有育人功能。在整个的文化育人过程中,它们不可或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育人中,学校要重视制度保障和平台建设。校企合作,专业育人的许多做法,有望制度化,并不断完善,以发挥其长期效益。近年来许多院校提出并坚持的充满勃勃生机的志愿者社会服务实践,经久不衰、多样化发展的社团活动,精彩纷呈、积极向上的网络平台建设,底蕴深厚、孕育新生的书院制探索等等,实际上已触及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和形成,必将在文化育人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4 要追求实际效果和整体效应

在文化育人中,学校要制定简明扼要,贴近实际的《文化育人方案》;要拿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将《方案》落到实处;要力戒空谈,强调实干,确保收到实效。

抓文化育人,追求的不仅是单纯的要素质的改善,而是在此基础上的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系统最佳整体效应的实现,即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1] 胡锦涛.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 OL]. http://www.gov.cn/1dhd/2011-04/24/content_1851436. htm, 2011-04-24

[2] 民族精神[D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Nj_-AuhC4_zrH7qAOj1fJFPS7oCHOJZsG1Ja0HCBOWWSl AoUWZV10cBXF7_44SPJAv2QjPbRDDWRrfZEMDfI-_ KjtLN5JoI3x-XVqvKPmvKYEslbaqZfWjC9ETHjQLK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

[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2012-11-1815:40:1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EB/OL]

Analysis of “education through culture” in junior colleges

JIANG Baozhi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0, P. R. China)

To undertake the program of education through culture in a junior college, the educator should, first of all, seek the connotations of culture and the student's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combine the two scientifically. Secondly, keeping on to the education of the major courses as the student's central task, and improving their competition on the basis of moral development. Last of all, emphasis should be put on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identity and the involvement of all members,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within the system, reasonable regulations guaranteed and communication platform provided, and finally the outcome of all the efforts.

culture; cultural education; academic education; cultivation of ability; moral education; self-awareness; systematic coordination; actual effect

G712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1672-6332(2013)04-0077-05

1672-6332(2013)04-0077-05

【责任编辑:羊玲】

2013-09-09

姜保志(1948-),男,山东武城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哲学与当代现实。E-mail: 1985908441@qq.com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育人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谁远谁近?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技术文化
职教论坛(2016年24期)2016-11-14 08:41:13
基于文化育人视域的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
戏剧之家(2016年11期)2016-06-22 12:59:57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