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丹
(南开大学 商学院,天津 300071)
美国安然等财务丑闻的发生和SOX法案的颁布,使人们日益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内控缺陷是内部控制过程中已察觉、实际或潜在的缺点或不足,它妨碍内控目标的实现,使投资者对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及法规的遵循性产生疑虑,进而影响公司股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企业持续改进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而该评价的关键就是判定内控缺陷的存在、类型、严重程度及拟采取措施。内控缺陷研究既是内控相关研究很好的一个切入点,也是内控领域研究内容的深化和细化,并对包括管理层、审计师、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都有意义。
信息披露是解决信息不对称从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一种制度安排,公司存在的内控缺陷只有披露出来才能为资本市场各方认知。2008-2010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相继发布,要求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和信息披露,并由注册会计师发表意见,使我国的内控信息披露由是否披露向披露是否有效、是否披露内控缺陷方向发展。这种信息披露的制度背景为内控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内控缺陷对公司始终是一种消极和不利因素,其披露很难预期会产生正影响。那么公司管理层和外部审计师出于什么动机去发现、披露内控缺陷?公司披露内控缺陷是否具有价值效应?内控缺陷与资本成本如何相关?内控缺陷披露能否促进公司内控水平的提高,会计盈余质量会否因此得以改善?
内控缺陷披露动机的不可直接观测性,使得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可从经济后果角度加以推断验证。1978年,Zeff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中首次提出经济后果一词“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制定行为的影响,并且这些个人或团体行为的后果被认为可能影响其他团体的利益”。Zeff(1978)实质上是将会计报告的经济后果定义为一种“影响”,即会计报告会影响管理当局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决策。后来Scott在其著名的《财务会计理论》中将经济后果阐述为“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价值”。
鉴于此,本文认为内控缺陷披露的经济后果即企业通过披露其内控缺陷产生的经济影响。这种影响可根据范畴不同,从内外部两个层面进行分别界定。其中,外部经济影响是指内控缺陷披露对股价、对会计信息质量、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和审计收费的影响等;内部经济影响是站在公司角度,分析内控缺陷披露对内部投资和融资决策等的影响。这些研究领域近年来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也形成了一定的相关证据。本文将由此对内控缺陷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在把握现状基础上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深化对内控缺陷披露经济后果的讨论。同时为前述问题寻找可能解释,为我国企业内控缺陷披露的决策提供有益指导。
投资者会否对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定价?在SOX法案颁布前,国外已有文献揭示内控有效和内控缺陷的市场反应差异:内部控制有利于增加公司价值,良好的内控信息披露与股价正相关;而内控缺陷作为负面消息直接导致公司非系统风险上升,其股价会经历一个短的负累计异常报酬率期间。Jams(2003)以收益挥发度和交易量作为市场反应的代理变量,发现两者都与公司在SOX法案下披露的内控重大缺陷显著正相关[1]。Beneish等(2008)揭示,依照SOX302条款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其股票非正常回报率达-1.8%,权益资本成本也有非正常增加[2]。Hammersley等(2008)检验了股票价格对披露的内控缺陷的严重性、模糊性、可审性、管理层评价结论等及其他重要公告的反应,发现存在内控缺陷公司的市场反应普遍不好;且缺陷越严重,信息披露越模糊,其负面市场反应越强[3]。
也有结论不一致的研究。Kim等(2009)发现披露内控缺陷可降低股价波动,且自愿性披露比强制性披露的作用更强[4]。Bryan等(2005)发现虽然公司披露内控实质性漏洞的当日股票收益为负,但在短时窗内并不显著。且该类公司总市值不大,不能据此认为市场对内控重大缺陷披露做出负面反应[5]。Ashbaugh-Skaife等(2007)认为,内控缺陷披露是否有市场反应取决于市场是否已根据其前期经营不确定性对公司做出了恰当判断[6]。
陈共荣等(2007)[7]、黄寿昌等(2010)[8]对内控信息披露市场反应的研究,较一致地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与累计超额收益(CAR)正相关,披露内控自评报告有助于增加股票交易量及稳定交易价格。傅倞轩(2010)以前后20天窗口期观察市场反应的结果是,股票市场对2006、2007年内控鉴证报告披露存在积极反应。2008年受市场普遍下跌行情影响,市场没有对内控鉴证报告披露做出积极反应。总体而言,内控鉴证报告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9]。杨清香等(2012)发现我国内控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总体明显。内控有效使股票价格上涨,内控缺陷则引起导致股票价格下跌[10]。盛常艳(2012)发现披露内控缺陷公司相对未披露内控缺陷公司的业绩高;缺陷披露越充分的公司,其业绩越好。据此认为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信息在某种角度上是向外传递利好信息,具有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决策价值。披露尤其是充分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质量[11]。但于忠泊等(2009)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内控自评报告千篇一律,不具信息含量;市场虽能对内控报告做出反应,但反应机理较复杂,存在较多内生关系[12]。
从长远看,内控有效能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为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人们对安然等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批评多是源于其内部控制的失败。无论是美国SEC和COSO的内控相关报告,还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均明确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于合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内控缺陷下往往缺少健全政策、培训及胜任的员工等,可能造成无意识误报,增加或减少应计并降低会计稳健性;可能存在管理层的有意错报或漏报,如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虚增业绩、夸大或低估当期盈余;且管理层侵吞资产、更改记录等难以被发现,管理层欺诈成为可能。因此预期内控缺陷会对会计信息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Doyle(2007)首次就内控缺陷与会计应计质量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两者显著负相关,且这种负相关在具有公司层面控制缺陷的样本中更明显。因而“内控问题正是应计质量较低的根源”[13]。Ashbaugh-Skaife等(2008)发现内控缺陷公司的应计噪音和异常应计绝对值更高,即内控缺陷公司的应计质量更低。且随着获得标准SOX404审计意见,即内控缺陷得以修正,公司应计质量显著提高;长远地看,内控审计意见与应计质量呈同方向变化[14]。Messod等(2008)证实内控缺陷公司有更强的盈余管理动机[15]。Goh等(2008)发现相对于控制组公司,内控缺陷组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更差。且内控质量的改善有助于提高会计稳健性[16]。Kam等(2008)发现相对其他公司,在SOX404条款下存在重大内控缺陷的公司,有更多的盈余管理和更低投资回报。并证明SOX有助于完善内部控制及改进会计误差[17]。
不一致的研究结论是Hogan&Wilkins(2005)使用DD模型估计盈余质量,发现内控缺陷公司与控制公司的应计质量并无显著差异[18];Bedard(2006)也发现两类公司的可操控总应计绝对值无显著差别,只是内控缺陷公司较控制公司有更高的非正常应计绝对值[19]。
早期的规范研究中,杨有红等(2008)认为,公司内控信息披露与财务报告质量有一定关系,愿意披露内控信息的公司财务报告质量更高[20]。方春生等(2008)以中石化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了内控制度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内控实施后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显著提高[21]。随着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增加,研究者开始以披露内控自评报告或内控鉴证报告作为内控高质量的替代,实证研究内控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林斌等(2009)[22]、张龙平等(2010)[23]均发现我国成长性越好、规模越大的公司越可能披露内控鉴证报告,且此类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更高,资本成本更低。方红星等(2011)发现高质量内控能同时抑制公司的会计选择和真实活动这两类盈余管理;自愿披露内控鉴证报告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较低;获得合理保证意见鉴证报告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更低[24]。董望等(2009)是以内部控制评价指数和财务报告重述作为内控质量代理变量,研究发现高质量内控提高了应计质量和盈余反应系数,证实了内部控制的财务报告目标[25]。
也有张国清(2008)发现应计质量不仅不随内控质量提高而提高,甚至还会恶化[26]。于忠泊等(2009)认为我国内控自评报告的披露与鉴证对会计信息稳健性、可操控应计和资源配置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既不能表明不同的会计信息质量,也不能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本成本[10]。
我国就内控缺陷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直接研究并不多见。田高良等(2011)以“存在重大会计差错”代表财务报告内控缺陷,发现我国投资者能识别内控缺陷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并做出有效反应。表现为:财务报告内控缺陷的存在使净利润指标的价值相关性下降,账面价值指标的价值相关性上升;且净利润和账面价值对股票价格的总体解释能力下降[27]。
Ashbaugh-Skaife等(2006)以在2003-2005年间曾披露过内控缺陷的105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内控缺陷会使公司特有风险、系统风险和权益资本成本显著增加,即资本市场能对内控质量定价[6]。Ogneva等(2007)实证检验发现,内控缺陷披露与资本成本正相关;披露内控缺陷越多的公司,其资本成本越高[28]。Beneish等(2008)发现在SOX法案302条款下披露的内控缺陷导致资本成本显著上升,而在404条款下披露的内控缺陷对资本成本影响不显著[2]。Mes⁃sod等(2008)则发现,依照SOX法案302条款披露内控缺陷会带来负的股票异常收益,以及分析师盈利预测的下调和权益资本成本异常增加[15]。
吴益兵,王艳艳(2009)发现在我国内控信息披露处于完全自愿的2002-2006年间,内控信息披露并未得到市场认可,也就无法降低公司资本成本[29]。而吴益兵(2009)对2007年1270家A股上市公司多元回归检验的结果是:内控信息披露虽与权益资本成本正相关,但不显著;内部控制审计与权益资本成本显著负相关;说明只在经过独立审计情况下,投资者认可内控信息披露,内控信息披露能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并降低资本成本[30]。
Beneish等(2008)发现披露内控缺陷公司支付了更高的审计费用[2]。Hogan等(2005)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即内部控制缺陷越严重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对其的审计收费越高[18]。
李万福等(2011)以投资效率为核心,探讨内部控制在公司投资中的角色。发现当公司很可能面临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时,更低的内控质量加剧了该现象的发生;且整体而言,内控缺陷更多的公司内控缺陷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更严重[31]。
我国早期多是内控法规、内控内容、内控评价体系等方面的规范研究,此后发展出内控信息披露基础上的实证研究,以及一些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等。但内控缺陷领域的实证研究总体较少,有建树性的成果更是凤毛麟角。现有研究多采用是否披露内控自评或鉴证(审计)报告的简单分类方式来衡量内控质量,回避内控缺陷问题。笔者认为这样处理可能欠妥,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如下:
一是受我国内控信息质量所限。过去我国内控信息披露长期处于无规范约束状态,企业自愿性披露的内控信息质量较差;其结果是公司即使披露内控缺陷,该披露的随意性较大,不同内控自评报告中披露的内控缺陷的可比性较差,可信度存疑。
二是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不清晰。对内控缺陷的清晰认定是内控缺陷研究的前提,这类似财务舞弊识别中建立“红旗”标志。现有研究几乎都假定公司可对内控缺陷进行专业认定,在此基础上探讨缺陷披露的经济后果,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我国现有规范对内控缺陷的界定和分类都是原则性的,缺乏细化指导规则,使得实际操作中缺陷识别的技术方法、缺陷类型和严重程度的界定、缺陷对外报告的范围等均不明确。上市公司对内控缺陷具体描述存在自由裁量权的直接后果是,其内控缺陷认定的困境和信息披露的随意自由及低质量。
三是虽然近年来国内对内控缺陷研究的关注度在增加,但现有内控缺陷披露经济后果方面的研究较零散。大量内控研究涉及的期间集中于内控基本规范颁布前。部分研究范围较宽泛,只是将国外研究成果直接引入,对内控缺陷披露的监管背景没有清楚界定。但我国资本市场与国外尤其是美国的信息披露和中介环境相去甚远,内控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广受质疑,可能有信号失灵。脱离我国制度背景和公司治理特征的内控缺陷研究不可行。
在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要素、内控信息披露基础上的内控缺陷研究,本身是对内控研究内容的深化与细化,也代表了未来内控研究的方向和热点。相对而言,国外对内控缺陷作了较具体定义和分类,既有研究亦趋于成熟,能同时从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角度阐释内控缺陷披露的经济后果。笔者认为,未来内控缺陷研究可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在深度上既着眼于内控缺陷披露的不同特征,包括内控缺陷的类型、披露的详略程度、模糊度、可审性;又可从动态视角研究内部缺陷披露及内控缺陷改进的经济后果,以从相对较长的期间来认识和把握内控缺陷披露行为;在广度层面拓展内控缺陷披露的不同经济后果研究,如内控缺陷披露与资本成本(包括权益融资成本和债务融资成本)、与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分析师盈利预测、与公司投资行为、与债务契约、与管理层薪酬激励及更换、与高管人力资本价值等等的关系。这其中很多方面现有研究少有涉猎。
如前所述,在如内控缺陷是否导致更低的会计信息质量、内控缺陷披露的市场反应方面,现有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其原因既有样本选择、变量界定、研究期间、制度背景等的差异,也可能与研究设计有关。如较普遍的问题是,大量研究限于已披露存在内控缺陷的样本。由于内控缺陷披露受到管理层披露动机,及对缺陷认定和披露标准的影响,使得该类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自选择性、内生性问题。
[1]Jams H Irving.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Internal Controls Legislation:Evidence from Material Weakness Disclosures[D].North Carolina: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2003.
[2]Beneish M,Billings M,Hodder L.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Information Uncertaint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3):665-697.
[3]Hammersley J S,myers L A,Shakespesre C.Market Reac⁃tions to the Disclosure of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302 of the Sarbanes Oxley Act of 2002[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8(13):141-165.
[4]Kim Y,Park M S.Market Uncertainty and Disclosure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under the Sarbanes-Oxley Act[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9,28(3):419-445.
[5]Stephen H Bryan,Steven B. Lilien. Characteristics of Firms with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An As⁃sessment of Section 404 of Sarbanes Oxley[R].Wake For⁃est University and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2005.
[6]Ashbaugh-Skaife H,Collins D W,Kinney Jr W R.The Dis⁃covery and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mandated Audi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1/2):166-192.
[7]陈共荣,刘燕.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J].系统工程,2007(10):40-45.
[8]黄寿昌,李芸达,陈圣飞.内部控制报告自愿披露的市场效应——基于股票交易量及股票收益波动率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10(4):44-51.
[9]傅倞轩.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披露的市场反应研究[J].财会通讯,2010(15):36-38.
[10]杨清香,俞麟,宋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市场反应研究——来自中国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2(1):123-130.
[11]盛常艳.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与公司业绩的关系——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J].现代财经,2012(6):88-95.
[12]于忠泊,田高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真的有用吗——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资源配置效率视角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0):110-118.
[13]Doyle J,Ge W,McVay S.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2):193-223.
[14]Ashbaugh-Skaife H,Collins D W,Kinney J W R,et al.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1):217-250.
[15]Messod D Beneish,Mary B Billings,Leslie D Hodder.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Information Uncertaint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3):665-703.
[16]Beng Wee Goh,Dan Li.Internal Control Reporting and Ac⁃counting Conservatism[R].Singapore Management Yniver⁃sity,Tsinghua University,2008.
[17]Kam C Chan,Farrell B R,Lee P.Earni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J].A Journal of Practice&Theory,2008,27(2):161-179.
[18]Hogan C,Wilkins M.Do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Re⁃sult in Lower Earnings Quality?Implications and Evidence from the Audit Risk Model[R].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2005.
[19]Bedard J.Reported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Earn⁃ings Quality[R].University Laval,2006.
[20]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研究,2008(3):36-42.
[21]方春生,王立彦,林小驰,等.SOX法案、内控制度与财务信息可靠性——基于中国石化第一手数据的调查研究[J].审计研究,2008(1):45-52.
[22]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自我鉴证报告?——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9(2):45-52.
[23]张龙平,王军只,张军.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沪市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0(2):83-90.
[24]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53-61.
[25]董望,陈汉文.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基于中国 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1(4):68-78.
[26]张国清.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基于2007年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08(3):112-119.
[27]田高良,齐保垒,李留闯.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4):134-141.
[28]Ogneva M,Subramanyam K,Raghunandan K.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and Cost of Equity:Evidence from SOX Sec⁃tion 404 Disclosur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5):1255-1376.
[29]吴益兵,王艳艳.内部控制披露、信息不确定性与市场定价[C].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457-474.
[30]吴益兵.内部控制审计、价值相关性与资本成本[J].经济管理,2009(9):64-69.
[31]李万福,林斌,宋璐.内部控制在公司投资中的角色:效率促进还是抑制?[J].管理世界,2011(2):8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