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共十六大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问题的认识创新

2013-04-11 18:34
关键词:特色建设文化

李 新 芝

(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成都610066)

论中共十六大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问题的认识创新

李 新 芝

(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成都610066)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问题。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等重要思想,极大地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问题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

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江泽民;胡锦涛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问题,相继提出了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文化权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等重要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兴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高潮。我们认为,全面领会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方面的创新思想,对于落实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江泽民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就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概念[1]158,并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表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2]32。此后,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正式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表述[3]559。江泽民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命题,并赋予它丰富的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表现形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等。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基本问题做出了很多新概括,具体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从根本意义上讲,文化的灵魂就是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首次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32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做出的重要概括,这一概括是中共十八大报告的一大亮点,是对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重要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不能简单等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5]66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凝练及概括。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认为,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灵魂的精准把握,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问题认识的重要创新。

其次,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谐文化”就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和谐文化”思想是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需要提出的。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5]660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6]27“和谐文化”思想第一次把和谐精神和理念融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和谐文化,引导人们用和谐精神和理念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推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全面发展,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对于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胡锦涛在2006年11月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开幕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5]753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化建设要传播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6]27对于和谐文化建设,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4]32,促进全社会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共同精神追求。

第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目标。2003年10月,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首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2004年3月,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7]850这就明确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远的理想和目标,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步实现的过程。在现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就是培养“四有”公民,所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来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逐步使全体公民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自觉的纪律观念,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不断向着更高的层次提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8]5。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出发,研究如何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问题,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这集中体现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以下简称《决定》)。

第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及要求。“人民文化权益”这一重要概念是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讲话时提出的,他指出:“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9]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6]26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了“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战略要点:加大财政投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一批公共文化的重点工程等。中共十八大则进一步强调:“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4]31

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本质上就是以为人民群众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及要求。当前,人们不仅关注自己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社会权益,也越来越关注自身的文化权益。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实现,把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与落实人民群众经济权益、政治权益、社会权益相协调,是中国共产党真正做到执政为民,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胡锦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思想的提出,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提升了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意义的认识,这有助于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自觉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 对“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问题的探索

搞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正确回答“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提,而“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质上就是要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重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4]31,始终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不断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10]9,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强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建设的继续探索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1]3,提出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两个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探索的新局面。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认识。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继续探索文化发展规律,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003年8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2],表明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开始着重研究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主动和自觉。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集中体现了十六大以来中共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认识。在2011年10月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概念,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丰富内涵,具体体现在全会决议提出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之中。这表明我们已经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清晰认识,已经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4]31。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过程可以看出,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始终重视文化建设,始终注重对文化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探索成功成为必然。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4]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的路,必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自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任务后,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13]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中共十八大要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我们要按照中共十八大提出的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以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加快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为基本途径的道路,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中国共产党有关文化建设思想的基础上,依据时代特点和要求,把文化建设划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个方面,确定了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经营性文化单位的不同功能,对文化建设中政府职责和市场功能进行了科学定位,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种“两手抓”、“两加强”的战略构想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而且要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使经营性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以改革为发展动力的路,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活力源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4]31,使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持续迸发,这就必须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胡锦涛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做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就必须要“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14]。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也正是通过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三 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问题理论创新的经验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仅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取得了文化方面的辉煌成就,而且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进程,其成功经验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始终重视文化建设是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问题理论创新的前提。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特殊国情出发,始终重视文化建设,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问题很多新内涵,使这一理论创新具有鲜明的国情意识。

重视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从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角度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5]663-664邓小平则把文化建设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联系在了一起:“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它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应该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先进,这才称得起社会主义,称得起先进的社会制度。”[16]200江泽民则把文化建设放在了全球化国际大背景中来认识,提出文化建设的强弱“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33。这些都是对文化建设地位作用的重要概括。胡锦涛对于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他提出“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这一重大命题,认为“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是全面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之举”[17]。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重视文化建设。一方面,这是源自对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的准确把握,这表现在以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为依据,明确要求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强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全面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而且已经成为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成败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和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之举。另一方面,也是源自对文化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不相适应的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其中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就是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人们精神文化需要更加旺盛,文化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17];“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13]4。

正是因为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文化建设,使得我们能够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问题进行坚持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认识,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内涵,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高潮奠定了基础。

其次,始终重视研究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是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问题理论创新的关键。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紧密结合时代特点,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问题很多新内涵,使这一理论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8]5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问题理论创新的产生也是如此。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势更加明显,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许多国家都从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出发,把加快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期待。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8]3-4。

回答时代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课题,这就需要倾听时代的声音,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进行探索,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问题的认识。胡锦涛强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各种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2]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不仅明确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而且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文化强国奠定了基础。

第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是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问题理论创新的基础。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问题很多新内涵,使这一理论创新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就是集中体现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3]5。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19]。在2011年11月中国文代会、作代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对文化产品的创造者们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一切进步的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20]李长春也在讲话中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创造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21]在中共十八报告中,胡锦涛更是对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4]33我们建设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在文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人民的需要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归宿与目的。

民族的复兴本质上是文化的复兴。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始终重视文化建设。十六大以来,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问题实现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认为这是发展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就一定能让一切力量和智慧都汇集到文化发展的实践中来,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1]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8]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2,(1).

[9]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7-06-26.

[10]吴冷西.忆毛主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胡锦涛.在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7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08-13.

[1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1,(21).

[14]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07-24.

[1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冷溶.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7]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1-23.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9]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20]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11-23.

[21]李长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N].人民日报,2011-11-26.

On the Recognition and Innova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ince the 16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LI Xin-zhi
(College of Political Education,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6,China)

What is the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how to develop it are the two basic issues of the socialist cul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ince the 16th CPC National Congress,the central collective leadership with Comrade Hu as General Secretary has proposed such principles as harmonious culture,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ensuring people’s fundamental cultural rights and interests,and adhering to the development road of socialist cul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ll those principles greatly help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ist cul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enrich the theory of the socialist cul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since the 16th CPC National Congress;the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Jiang Ze-min;Hu Jin-tao

D616

A

1000-5315(2013)03-0011-07

[责任编辑:苏雪梅]

2013-03-12

李新芝(1966—),女,新疆石河子人,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特色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