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经济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

2013-04-11 17:28:21菏泽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山东菏泽2740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26期
关键词:伦理观文明消费

■钱 莹(菏泽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山东菏泽 274000)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经济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

■钱 莹(菏泽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山东菏泽 274000)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科学发展观实现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重要跨越,生态经济伦理观应运而生。生态经济伦理观内容广泛,涵盖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方方面面。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经济伦理观是人类探索出的一种长效发展机制,生产领域具有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特点而消费领域则以适度、节约、简朴作为基本原则。

生态文明 经济伦理 绿色消费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怀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报告将对生态文明的重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建设生态文明同建设其他维度的文明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伦理观。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是一种“人和自然界之间、任何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的文明,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圆融、良性共存、全面可持续发展。人类经历了渔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现在生态文明,是对以前“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可贵思考,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继承了工业文明时代发展的要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兼顾生态效应。从人与自然的视角看,生态文明更注重适当利用自然资源,在满足当代需求下不损害后代的利益;从人与人的视角看,生态文明把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进化的一个新阶段,是一种工业文明之后的高级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全新状态,它标志着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从主观上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现了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姬振海,2007)。

在渔猎文明和农业文明时期,渔猎经济和农耕经济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经济形态。较小的生产规模以及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也仅仅限于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此时并未引发任何严重的生态危机。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开启,生产效率的急速提高,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也几近达到疯狂的地步。中世纪宗教神学和封建制度对人的过度压迫导致近代哲学迅速发展。它强调通过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这就在理论上肯定了人对自然界的统治地位,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权威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这一经济价值理念的确定,使人类可以利用其知识储备和理性认知掌握自然规律,进而达到控制和征服自然的目的,这是“资产阶级的合理利己主义的合理表现,并对推动技术发展和工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龚天平,1998)。

生态生产观: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生产伦理观

近年来,对频发的诸多危机追根溯源不难发现,是人类“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掠夺式生产方式是造成各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人们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解一般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理论先行,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一般思路。建设生态经济首先要确定一种生态主义的价值观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生产的伦理观”。

市场经济背景下产生的伦理观核心是“生产主义”,在这种思想伦理观念的指导下,“只有在经济上可以量化并产生利润的东西才是值得考虑”成为主要的经济思维。为了满足短期利益的回报,人类形成了相应的生产方式,在利益至上的错误思维的指导下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愈演愈烈。没有任何一种资源是永不枯竭的,掠夺式的开采必然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是难以避免的。

生产主义伦理观与生态主义伦理观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生态生产伦理观站在统领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与自然的发展,在自然资源的可承受范围内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其次,生态经济伦理观在价值观念上与生产伦理观念有迥然不同之处:生产主义伦理看重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利益,一味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必然违背自然客观规律,必然进入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无奈境地。生态生产伦理的根本出发点是把人看作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对自然的利用适当有度,充分尊重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定律。这种伦理观念产生的生产方式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定生产规划充分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基于质量守恒定律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创新生产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走出一条高产能、高效率、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第二,生态生产更注重自然界的循环周期和再生能力。工业生产以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速度取胜,只要能够实现眼前的利益就向自然界无限掠夺。自然资源一旦枯竭必然对工业生产造成致命的打击,为避免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和实现清洁生产,生态生产注重对新能源的开发和资源循环再利用的研究,试图让可再生的能源代替石化能源,真正摆脱工业生产对石化能源的过度依赖,使之成为生产活动的主要能源;第三,工业生产目的在于实现单一产品短期效益最优,这实际上是一种“零和博弈”,即以生态效益换取经济效益。生态生产则将“互利共赢”至于首要位置,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绿色消费观:生态文明时代的消费伦理观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消费表面上看似是个体行为,其实质上仍具有社会性。

消费的社会性催生了消费伦理观的出现。消费的伦理价值和规范构成了消费伦理观的框架,人类在消费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消费规律和规范是消费伦理观的具体表现形式。工业社会的消费伦理观是“消费主义”,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个人主义的过度膨胀都是消费主义盛行的重要因素。“当今社会表现为一种消费主义的流行,人们对物质生活自理的消费似乎充满了异乎寻常的激情:消费一切”。在这种伦理观念的引导下,工业社会生产的初衷演变成为工业品的过度浪费保驾护航。以消费主义为核心的消费伦理观对人类的伤害不仅体现在“暴殄天物圣所哀”,更体现在人类的精神空虚且欲壑难填。

资本主义制度为消费伦理观的生长提供了沃土。“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在于它是一个资产阶级的经济体系。它有两层意思:第一,生产的目的不是大众化而是个人化的;第二,获得商品的动机不是需求而是欲求”。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基于这一观点西方理论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的消费需求基于虚妄的心理需求,阶级意识的控制欲望从生产领域渗透到消费领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异化形成了“劳动—闲暇二元论”,生态文明更讲究消费的适度性。消费的对象要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在工业文明时代,消费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过度浪费,激化了人、自然、社会间的矛盾。奢侈浪费的消费方式以过量消耗资源为依托,物以稀为贵,一旦资源的供给量非常充裕,本该作为资源进入生产环节的资源很有可能因为处理方式的不当直接转化为废弃物。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并存的现状,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生态消费伦理观的适度原则贯穿于消费的各个环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类消费的前提是自然的可承载力。纵观古今,历朝历代都有君王试图征服自然,控制自然以达到肆意掠夺资源的目的,结果均以失败告终。自然界有其客观发展规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这便是著名的能量守恒定律,亦即自然界的供给量是一定的,我们对资源的消耗不能超过其可再生能力,做到既能保证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第二,消费水平与经济水平相协调。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尚有差距,但从2010年的奢侈品消费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消费额已达126亿美元,仅次于日本130亿美元,位居第二。消费品消费规模与我国的基本国情明显不符,生态消费伦理观的适度性原则恰恰强调了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树立生态消费伦理观能够有效避免消费与经济失衡的现象;第三,个人消费要适度。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实际情况,拒绝攀比盲目跟风的消费心理。

生态文明对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生产生态伦理观与消费生态伦理观构成了生态文明伦理观的主要内容,也是全面实现生态文明伦理观的突破点。生产生态伦理观的树立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开发新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消费生态伦理观能够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节约简朴的绿色消费观念。生产生态伦理观与消费生态伦理观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一,生态文明需要可持续发展理念。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存在桎梏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提高,2012年已跃居世界第二位,这是可喜的成就。但众所周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是高投入、高能耗的,这虽然在改革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当前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经济实现跨越的同时,是发展理念的跨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不但要比GDP的增速,更要比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减速”,比发展质量和民生改善的“增速”,生态文明的观念可谓深入人心。

第二,生态文明提倡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和“循环利用”。其中,“减量化”是指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实现经济的发展目标,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单位资源的最优经济效益。“循环利用”是指在资源的第一次利用之后,通过修补与加工,对资源再次利用,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尽可能实现经济发展的低能耗。并且,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对产品进一步加工制作,提高单位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但前提是再生产制造的产品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必须超过再生产的成本)。因此,循环经济可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生态文明呼吁绿色GDP理念。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即“绿色GDP”——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指从传统的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所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这意味着要把生态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力求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保护统一起来,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的成果与代价,真实地衡量国家的真实发展水平。因此,比起传统GDP的核算,绿色GDP理念倾向于环保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引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我国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和困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位列其中。这表明,资源环境问题形势依然严峻。要真正建设好“美丽中国”,任务仍然艰巨,需要我们全民高度重视,一步一步攻坚克难,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1.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2-11-1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

3.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人民出版社,2007

4.龚天平.试论欧洲近代哲学中的人学思想[J].郑州大学学报,1998(1)

5.乔治·恩德勒著,高国希,吴新文等译.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6.[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美]埃利希·贝尔著,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上海三联书店,1989

B82

A

猜你喜欢
伦理观文明消费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 04:56:24
漫说文明
40年消费流变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0
对不文明说“不”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文明歌
新消费ABC
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03:42:21
黑格尔财富伦理观述论——兼论社会转型期国民财富观的问题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