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的现代表达与传播机制研究—以塑造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为例

2013-04-11 17:28:21杨俊博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26期
关键词:中原典型文化遗产

■杨俊博(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洛阳 471022)

历史文化的现代表达与传播机制研究—以塑造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为例

■杨俊博(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洛阳 471022)

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是中原文明的缩影,反映中原文明发展轨迹,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塑造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亟待同步进行的战略平衡行为,应在汲取中原历史文化营养的基础上,整合社会各层次的力量,加强塑造历史文化典型形象与构建传播体系的步伐,破解历史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所面临的难题。

历史文化 现代表达 现代化 典型形象

塑造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的理性思考

文化典型形象是历史文化继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形象的历史是不能流传的历史。历史文化形象是特定区域的历史和现状、社会行为、人民群众的活动及影响在外部社会、内部公众心目中产生的印象、认知与评价。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是以河南为主体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软实力的高度集成,具体讲就是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民俗风情有机结合的结晶,并被社会及民众所接受的总体印象。不论是中原历史文化的自身特质,还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理论诉求,都决定了中原历史文化向现代转换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首先,中原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为塑造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提供了前提条件。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从夏商周到宋元,河南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先后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并创建洛阳、开封、安阳、郑州等四大古都和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古人创造的中原文化始终处于中华文明史的核心地位。今天的河南拥有中华姓氏、文字沿革、功夫文化、轩辕故里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优势以及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世界遗产保护研究基地。 “得中原者得天下”。封建统治阶级选择中原作为立足与发展之地的同时,更是将各自文化带入中原。中原历史文化在稳定中沉淀、固化,在与周边区域文化碰撞中融合、升华。经过“异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原文化“以社会大众为基调,贯通上下,融合古今,注重传承,使用研究”(徐光春,2007)的理念得以实践,最终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中原历史文化之所以传承至今并保持旺盛生命力,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求同存异、兼而有之的自我更新能力。独特的文化品牌和文化资源为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历史文化典型形象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性。

其次,历史文化典型形象的塑造是中原历史文化资源现代转换的最佳途径,是破解历史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实践尝试。继承和创新历史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批判地继承。中原历史文化是农耕社会与封建专制的产物。由于时代的限制,和土地联系较为紧密的商业精神经过长期畸形发展,“不敢为天下先”成为中原人民的集体精神导向。这一精神导向严重禁锢了中原人民的思想,制约着本区域经济的发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决定了必须在对中原历史文化继承的基础上增添现代元素使其具有现代表达意义,必须对中原历史文化的内在欠缺进行自我审视,进而引导中原文化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在市场经济时代,需要用开放、创新理念涵养中原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全面提升中原文化的引领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毛兵,2009),为中原人民运用现代商业理念去观察和开发市场资源提供智力支持。

继承与创新历史文化必须不断汲取现代元素,增强中原历史文化的内在活力和蓬勃生机。塑造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的目的与任务不是简单地甄别中原历史文化的优与劣,而是完善文化建设功能,促使历史文化具有现代表达性,“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胡锦涛,2007)。塑造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要以现代性为指向,继承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吸收融汇现代文化中的精粹,对中原历史文化及现代元素进行积累和有机组合,使历史文化逐渐演变成一种现代的文化模式。

塑造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的基本原则

历史文化典型形象是社会历史再现与艺术加工的结晶,是对生活的历史认知把握和对艺术自身的永恒追求。在以积极的态度与行动塑造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时,必须首先要解答塑造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应依据什么样的原则这一根本性问题。

(一) 尊重历史真实但又不拘泥于历史

合理与科学地利用中原深厚的人文资源,对展示传统文化魅力,营造文化中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塑造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是一项很重要、很严肃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务必尊重历史的真实性。

历史真实既是传统文化复活的源泉,也是让受众接受的首要前提。真实性是历史文化典型形象的生命线,在展示历史社会全景与描叙历史人物时不能改变历史真实。对历史要怀敬畏之心,可以合理改编,但不能肆意改变历史。要将历史文化典型形象放在以现实为横坐标、以历史为纵坐标的参照系里塑造。 塑造历史文化典型形象就要在对象筛选上进行有价值的甄别。在甄别之时,应以一种成熟心态,远离时尚与猎奇,把心思用到钻探历史生活的真实原浆方面。历史文化典型形象肩负着既要以生动的情节来演绎历史,又要表达严肃历史观点的双重使命。塑造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需要高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旗帜,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因而,塑造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要巧妙地促使历史真实与虚构结合,实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的交融。

(二)丰满历史社会以回应时代关切

塑造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要在注视当时社会状况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当今社会人民群众的生活。应从现实生活出发关注社会大众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对历史进行深入发掘,作深层次的理性思考,然后再以本色、质朴、自然、平民化、不加修饰但又充满亲和力的语言予以表达,塑造丰满、真切的历史文化典型形象,增强其感染力。例如在描述历史文化人物时,要用有血有肉朴实的贴心窝的情感倾诉取代以往空洞的豪言壮语,在深层次上反映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生活,使其充满生命张力与活力。

价值选择与追求的变化是文化变迁的主要体现。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在多种异质文化的强烈冲击下,要有本民族情操坚守。塑造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就要打通历史与现代的思想情感,找到共鸣的思想、方式。“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是塑造历史文化典型形象的时代命题。塑造历史文典型形象就要从骨子里流淌为社会立命、为弱势生命呐喊的血液。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忘记为弱势群体发言,为社会缓解压力,那就丢弃了历史文化典型形象的生命本质,进而会有丧失自我的危险。

长期以来,历史文化典型形象都以其文化理念引领着中原文化的进程。在道德评价多元化、社会利益自私化的今天,历史文化典型形象不仅引领文化建设的美好理想,而且对道德建设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三) 重视技术展示与人文表达的结合

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如影相随。文化发展借助科技进步不断实现自身的飞跃,科技进步不仅使历史文化形象的创造和传播便捷化、普及化和科学化,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其不断地突破传统、孕育新质。

历史文化典型形象是艺术地对历史文化的创造与加工,本质上是以人和人类社会为对象的思想升华与精神凝结。一旦离开科学的思想追求、深切的人文关怀及合理的道德评判,那么历史文化形象就失去了生命力与存在价值。历史文化典型形象的感召力来源于影响力,而影响力大小取决于思想力的深度。不论在何种情形下,历史文化典型形象都应具有深刻的思想和丰满的精神内涵。科技虽具有重塑历史社会场景和丰富人物形象的功能,但绝不是历史文化典型形象的灵魂,更不能取代其思想内容与精神光辉。在塑造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技术的进步,但不能无限制地移植和依赖,更不能步入“以科学代替人文,以技术冲淡思想,以形式掩盖内容,以工具消解精神”(艾斐,2012)的歧途。如果在塑造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过程中出现“形式大于内容,技术大于艺术,制作大于创作,被文化实用主义和文化技术主义绑架”(刘汉俊,2012)的现象,这则是文化创作者最大的悲哀。没有思想的历史文化典型形象不具有任何生命力与历史穿透力。在塑造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时,应该剔除重形式轻内容、重技术轻精神、重浮艳轻本质、重外表轻人文的创作理念。技术对于人文而言,永远只能处于从属地位。只有充实先进的思想内容与新颖精致的表现形式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才是塑造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的上乘与至境。

培育中原历史文化形象的实践路径

一个民族是要有历史文化形象的。中原历史文化的强大影响力与深邃思想力是与历史文化典型形象分不开的。历史文化典型形象的塑造既有利于发挥中原历史优秀文化的优势,又能运用其“历史惯性”打造“务实河南”新形象。塑造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根据文化发展规律,在借鉴其他区域文化形象建设的基础上,创新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塑造的实践路径。

(一)秉承传承与创新理念,复活中原文化遗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面临着一体化的趋势,文化遗产保护形势异常严峻,文化遗产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中原文化遗产被破坏的现象经常见诸于报端,由于缺乏大局观和文化安全意识,个别地方政府对于文化遗产的态度更多地着眼于经济回报;由于多数社会成员缺乏保护遗产的历史使命,文化遗产资源流失严重,从而导致中原历史文化面临着可能发生断层、并导致中华民族意识发生变化的潜在危机。

中原文化遗产是中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积淀留下来的、具有传统和区域特色的文化精品,是最具区域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成果。在中华文明进程中,中原文化遗产的存在昭示着中原文化的身份和特质,是中华文明不断进步的精神源泉和动力。党的十七大吹响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为中原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中原重大文化遗产工程顺利开展,文化遗产的文化辐射力和社会关注度得到空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和社会综合效益得到进一步增强。

对文化遗产的珍视是现代文明的重要体现,对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创新能力是评估区域传统文化建设状况的重要尺度。我们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中原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继承和创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创新中原文化遗产宣传理念,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保护文化遗产;建立健全法制建设,为中原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律保障;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促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保护中原传统文化遗产意义重大,不仅是在保护我们国家的文化财产、文化创新资源、文化安全,也是保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

(二)突破传统孕育新质,建设考古遗址公园

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是国家与民族的共同财富。在文物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实现由文物大省向强省迈进?如何统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何处理大遗址保护、利用和文化开发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问题是中原乃至全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中原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古代大遗址分布密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下发后,国家文物局积极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将河南十九处大遗址确定为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项目。至此,河南省拥有的国家古遗址公园数目和大遗址国家重点保护项目数目在全国处于领先行列,初步奠定了河南省文物资源大省的地位。

中原文化遗产价值重大,但可观性不强。只有通过考古发掘、陈列展示等现代手段将其本身固有的文化内涵展现出来,普通民众才可以体会到其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以建设遗址公园的形态保护文化遗产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考古遗址公园是立足于文化遗产遗址及其背景环境的保护、展示与利用,兼顾考古研究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方式,是把文化大遗址保护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结合手段,是提升城市品位与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地。

为促进中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与利用,应科学统筹国家遗址公园保护和申报事宜,并制定相应管理办法,以促使历史文化遗产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有效作用。应选择一批兼具历史、科研、教育等综合价值的中原大型考古遗址或者古墓葬群,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政策,做好文物保护、展示工作。同时,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规划、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探索中原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发展出路:规划景观环境以提升资源价值、调整产业结构以置换人文空间、利用经济发展以反馈文化传播、借助文化建设打造“务实河南”新风尚。

(三)深挖中原人文资源,创作文化影视作品

文化影视作品是反映中原人民群众命运的重要媒介,是宣传“务实河南”与“文化中原”的重要载体。中原文化为文化影视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基本素材。改革开放为历史文化形象的培育提供了新思想、新题材、新土壤。

影视作品创作者要总结历史经验,坚持“二为”方向、“双百”精神及“三贴近”原则,注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交融,使中原历史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历史文化典型形象的影响力来源于民众,也引领民众。构筑中原民众乃至全国人民认同的历史文化典型形象,是文化工作者责任与义务,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影视作品的创作要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凝练主题,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中汲取灵感,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把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现代的思想元素与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兼顾思想性与艺术魅力,增强其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以中原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创作中要实现再现审美与表现审美的完美结合,创建独具中原文化特色的艺术风格。秉承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向社会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展示中原人的精神风貌,展现中原人民在“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极强烈责任感”的“务实河南”新风尚。基于此,影视创作者必须以开放的创作理念、深邃的创作思想及精湛的创作技术挖掘中原历史文化这座宝藏。唯有如此,才能创作出更多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要求的精品力作,才能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撑,才能实现传统文化丰富资源的现代转换,最终形成新的经济、文化增长点。

中原历史文化形象的对外传播

塑造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是打造“务实河南”形象的重要方式,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实践尝试。历史文化典型形象的塑造包括自身建设与对外传播两个方面。历史文化典型形象塑造的整体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能力。尽管河南省政府一直致力于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但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的实践和成效仍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现有的政府主导的传播模式已难以适应当今中国社会的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多极化、传播方式多样化的局面。承担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区的重任的河南省政府需要与社会各界共同多维度地构建丰富的、真实的、多视角的、具有说服力的传播体系,以增强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对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历史文化形象传播的过程中,应注重“搭建更广阔的传播平台,建立更通畅的传播渠道,采用更丰富的传播手段”(启瑄,2012)的高度统一。作为中原历史文化形象传播主导者的河南省政府,必须革新发展理念,整合对外传播战略。要建立科学的、理性的对外传播决策机制和效果评估机制,保证历史文化典型形象传播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和手段,打造覆盖面广、层次丰富的强有力的传播体系,提高对外传播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使中原文化及其价值观获得最广泛的认知与认同。

历史文化典型形象传播体系建设过程中要重视非政府组织与民间资本介入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应站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高度对此进行长期规划,并精心协调、整合各种传播渠道,进一步重视发挥来自非政府组织的智慧和力量,“要最大限度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只要民间组织能做好的活动,政府部门就不应介入”(陈开和,2012)。通过对非政府力量的整合,使其成为中原历史文化典型形象传播中的重要力量。此外,还要重新审视与探讨民间资本在历史文化典型形象传播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过程中的运作模式及其与政府、非政府组织间的互动、合作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积极倡导“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文化部,2012)的社会多层次参与的历史文化典型形象传播的生动场面。

结论

文化典型形象对于继承和创新历史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忽视历史文化资源的现代转换,绝不能振兴任何历史文化。历史文化典型形象是中原经济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时代反映。在这一过程中,不能过度依赖技术硬件和科学技术,忽略人文关怀与思想追求;更不能与短期或功利性目标相连接,否则就可能出现拔苗助长的风险。面对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应冷静、耐心地审视中原历史文化。文化建设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只有在“政治力量的支持、经济力量的支撑、科技力量的推进、法治力量的保护、道德力量的约束和传播力量的推广”(刘汉俊,2012)之下,才能提升中原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才能在继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孕育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的历史文化典型形象。

1.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一)[J].领导科学,2007(9)

2.毛兵.中原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0)

3.胡锦涛.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R].新华社,2007-10-24

4.艾斐.文化的技术展示与人文表达[N].人民日报,2012-03-27

5.刘汉俊.文化的本色与力量[N].中国文化报,2012-06-19

6.启 .提升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几点体会[J].红旗文稿,2012(5)

7.陈开和.美国对外传播中的智库运作及其启示[J].对外传播,2010(2)

8.文化部.文化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文产发〔2012〕17号,2012-06-28

9.刘汉俊.文化的本色与力量[J].红旗文稿,2012(13)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微时代”视阈下中原文化传播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2B277)阶段性成果

G123

A

猜你喜欢
中原典型文化遗产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沁园春·赞中原
黄河之声(2021年23期)2021-06-21 03:51:18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人大建设(2019年3期)2019-07-13 05:41:40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画饼充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