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
(新疆财经大学,中国乌鲁木齐,830012;埃尔吉耶斯大学,土耳其开塞利,38039)
据初步统计,截至2012年12月,8年间世界各国已建立400所孔子学院、500多所中小学孔子课堂,分布在近百个国家(地区),全世界汉语学习者超过3000万,还有62个国家的160多所大学排队申请开办孔子学院。中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作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为了满足世界各国了解中国、与中国交往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提升软实力,国家制定了把对外汉语教学转向汉语国际推广的新的发展战略。
汉语国际推广是中国参与构建世界文化大格局的客观需要,是国家和全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汉语国际推广决不只是推广和传播语言的问题,更重要的应当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教学为媒介,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把汉语与中华文化一起推向世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文化问题是对外汉语教学界多年来一直着力解决而又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虽然我们一直说要重视文化问题,但无论是在课堂教学、教材编写,还是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上,我们对文化问题的重视程度都远远不够。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汉语热”、“文化热”的兴起,汉语教学界围绕着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文化教学进行了热烈、持久而有意义的讨论。讨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教学中要不要渗入文化教学?这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还是一个有待肯定的问题。但随着熊文华、朱文俊(1980)、吕必松(1981)、张占一(1984)等学者先后提出在语言教学中应重视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观点,语言教学界逐渐走出了“就语言教语言”的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并迅速在语言教学中必须进行文化教学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
1984年,张占一先生在《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中首次提出了“交际文化”的概念,后又在1990年发表的《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一文中对“交际文化”的内涵作了进一步补充,增加了“非语言”的内容。后来对外汉语教学界的一系列有关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定量、分类以及文化导入方法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对这个概念的认同和深化的基础上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赵贤州(1989,1992)、陈光磊(1992)、林国立(1996)、魏春木、卞觉非(1992)、孟子敏(1992)、胡明扬(1993)、梅立崇(1994)、葛中华(1994)等。
围绕这个问题,共出现过四种观点,即“文化导入说”、“文化揭示说”、“文化融合说”、“文化语言有机化合说”(苏金智1992),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文化导入说”和“文化揭示说”。赵贤州先生最先提出“文化导入说”,此后,魏春木、卞觉非(1992)、陈光磊(1992)、张英(1994)等人也先后对文化导入的内容、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文化揭示说”的主要倡导者是张占一和吕必松等学者,其核心理论就是“交际文化”。
林国立(1997)指出:“和语音、词汇、语法、功能一样,文化因素的教学要遵循(因此要构建)汉语的文化因素体系,要制定文化大纲。”吴晓露(1993)则对语言文化教材中如何直接介绍交际文化进行了探讨。总起来说,上个世纪90年代对文化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讨论基本都是围绕着文化因素的教学来进行的。2000年以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张英(2004)和赵宏勃(2005)在严格区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突破了仅在语言课教学范围内进行文化因素教学研究的局限,主张重视专门的对外汉语文化课的教材和大纲的研究。
是否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文化教学?有些学者认为在海外的汉语教学不能进行文化教学,会让人误解我们在宣扬我们的文化,宣扬大国文化优越论,宣扬我们意识形态的东西,这样会造成文化冲突;也有学者认为文化教学没必要,因为学生不能很好地用汉语交际不是由文化问题引起的,那都是语言不过关造成的,所以只要学好语言,文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相反还有学者认为文化甚至大于语言,是语言的上位概念,所以文化教学应重于汉语教学。上述三种观点都是片面的,不客观的,没有正确认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正确认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之间相辅相成,无法分离的关系。
首先,文化教学不是为了“宣传”目的语文化有多么优越和先进,我们主张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更不会强迫别人接受我们的文化,而是让别人了解我们的文化,看到各种文化的不同之处。后结构主义语言学家Kramsch(1993)主张在教学中应当鼓励文化互动(Interaction),而不是避免冲突。因为冲突本身就是互动过程,互动的结果是化解冲突。只有让学生领悟到世界是多元的,人们的文化背景差异是很大的,才能克服单一狭窄观念的束缚。
其次,语言教学是一个综合的结果和过程,不是指的单一的纯语言教学。受直接教学法、听说教学法及教学理念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上只要进行结构、句型等语言技能的操练就够了。有纯粹的文化教学,但没有完全排除文化的语言教学,不管你承认与否,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或多或少都有文化教学的内容。不掌握一个国家的语言很难真正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不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也很难真正掌握一个国家的语言。
最后,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孰轻孰重、孰大孰小的问题。文化教学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单独开设的文化课,这种课当然是以文化教学为主,甚至很多学校都是以学生的母语开设的。另一个方面是语言课中的文化教学,这样的文化教学,我们认为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永远不应是教学中的主角,不能喧宾夺主。文化虽是语言的上位概念,但是文化教学不应是语言教学的上位概念,因为我们毕竟是语言教学课。
为了更好地适应目前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国家汉办进一步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六大转变:一是发展战略从对外汉语教学向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转变;二是工作重心从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向汉语加快“走出去”转变;三是推广理念从专业汉语教学向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转变;四是推广机制从教育系统内推进向系统内外、政府民间、国内国外共同推进转变;五是推广模式从政府行政主导为主向政府推动的市场运作转变;六是教学方法从纸制教材面授为主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教学为主转变。这就意味着汉语教学的主战场发生了转移,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都要随之变化。现在对外汉语教学相当大的部分变成了非汉语环境下的汉语教学,汉语环境与非汉语环境下的文化教学也有很大的不同。文化融于生活,学生在汉语环境下很容易自然习得中国文化,他们会在和朋友的交际过程中知道中国人怎样打招呼,怎么交朋友,了解中国人的性格、习俗,看到中国的真实面貌,随时吸收或不知不觉被动地吸收着中国的文化。而非汉语环境下的文化教学则不然,学生脱离了目的语的语言环境及文化环境,他们获得中国文化的唯一途径就是课堂和书本,所以在非汉语环境下的文化教学更加重要。
现行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普遍存在“厚古薄今,重异轻同”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格外注意各种文化在全球化影响下的趋同力量,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教学应该强调“现行文化”,重视各种文化的同质。就算是某些传统文化元素被保留下来了,也还有一个使用频率的问题:有多少人还在使用,是我们不能不考虑的问题。比如说听到别人赞美的时候,有的课本还在教学生:中国人具有谦虚的美德,所以不说“谢谢”,我们要说“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可是40岁以下的中国人有多少人会这样说呢?据一项调查显示(调查对象为50名在校大学生),当他们听到别人赞美时,回答“哪里,哪里”的只占6%,回答“谢谢”的占64%。此外,还有多少中国人不分亲疏、不分时间、不分场合,见面就问:“吃了吗?”,对类似的问候语,大多数的老师解释说,是因为中国过去太穷,大家最关心吃饭问题,所以见面就问,我们暂且不管这种解释是否正确,但现在还这么教肯定是不合时宜的。文化教学更需要与时俱进,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积极宣传讲解,但同时还要告诉学生现在的现实情况,在语言文化结合的操练中,要符合当代社会的文化规范。如果我们过分地强调中华文化的“异”,会误导学生,还会使学生学到一些“奇怪”的东西。所以,合格的文化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接受中国文化的精髓,还要对一些文化的误解进行有效地修正。
当然,也有人会担心这种文化的趋同,会像经济的全球化一样,最终变成西方现代流行文化的全球化。其实刚好相反,最不能全球化的就是文化。文化从来就是、也永远会是“存异”的。世界上也没有类似于“市场经济”的“文化共识”。没有某种文化,可以称之为“资本主义的”,或称之为“社会主义的”。我们要做的是让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巨大影响,与世界文明接轨。文化,还是我们民族自己的;文明,则必须属于全人类。我们对外文化教学努力的方向是:文明求同,文化存异。文化表现为方式,文明体现着价值。任何文明的背后,都有价值观来支撑。因此我们一再强调我们的对外文化教学输出的是文化,而不是价值观。
“文化存异”要建立在“文明求同”的基础之上,因为文明讲的就是那个“共同之理”,即“核心价值”。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就必须找到这个“共同之理”。这种价值观,只能是人类的,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全人类都认同的价值和核心价值有很多,比方说监狱,这是世界各民族在进入国家阶段时,不约而同发明的。这就说明,所有的民族不用沟通就都知道,剥夺自由是一种惩罚。由此可见,自由是核心价值之一,而且是全人类的。除了共同价值,还有普遍情感,比如爱,任何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有爱的需求和被爱的需求。所以,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佛教讲“慈爱”,基督教讲“博爱”,伊斯兰教讲“拉赫曼”(至仁)和“拉希姆”(至慈)。大家都讲爱,就因为爱是一种普遍的情感,也是一种共同的价值。因此,文化“必定有异”,文明“难免有异”;文化“必须存异”,文明“可以存异”。文化可以交流,甚至融合,但最终“存异”。文明的趋向,却是“求同”。由此可见,只要把握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又能兼收并蓄各民族的不同文化,才能打造出自己的“文化航母”,对世界文化与文明产生影响,做出贡献。
处理好了文化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我们解决这样几个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究竟应该介绍哪些文化内容?又该如何介绍?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直在讨论,但目前仍然没有讨论清楚,但是必须要讨论清楚。由于受学习者汉语水平和培养目标的限制,不管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还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任务都不是任意的,范围和深度也不是随意的,而是要在汉语水平与培养目标相统一的条件下,有一套与之相应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等级大纲,能担负起框范文化教学的任务,并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但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等级大纲的制定,应与母语条件下文化教学大纲的制定有所区别,即系统排列的内容要点的取舍,不仅仅取决于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还必须考虑与学习者相关的诸多因素。比如,汉语水平、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等。只有这样,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内容和体例,才能避免纷繁和随意,从而具有科学、严谨、规范、系统的性质。
自2007年初,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先后组织世界各地300多位汉语教育专家和教师,参与《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已于2010年出版发行)的编写研制,旨在为汉语教学机构和教师在教学计划制订、学习者语言能力测评和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和参照标准。《大纲》每一级的内容都分为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策略及文化意识等四个方面。就文化意识方面而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充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使学习者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对世界文化的贡献。现将《大纲》中的文化题材和文化任务概括如下表(附论文后),希望能为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文化知识更是浩如烟海,但是文化又是可以分解的,依照一定的标准,可以对文化和文化现象进行分类。对于缺少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留学生来说,除了考虑文化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以外,还要考虑语言接受能力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状况,这诸多因素的综合坐标,应该是制定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等级大纲或编写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原则。它所体现的原理,简单地说就是由易到难、由浅显到深入、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事物的规律。不管是制订文化教学纲要还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都应该重视并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原则。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总体上要有一个质的要求,辨优劣,分良莠。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良莠并存的,当我们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整体文化时,我们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选择那些曾经积极影响全民族发展进程的优秀文化作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剔除文化糟粕。
系统性原则。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故而应掌握一个整体的原则,将语音、词汇、语法等放在文化背景中教授和使用,在语音、词汇、语法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体现出语言教学的系统性。
实用性原则。在文化因素教学中,要坚持实践第一,培养语言技能为主的原则,它贯穿在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语言实习的各个环节之中。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与言语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听说训练成为在一定语言文化背景下的模拟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言语能力。
针对性原则。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从专业化日益走向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的发展趋势,文化教学也要兼顾到小学、中学、大学及社会人士等不同学习者的特点,降低学习难度,最大可能的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突出语言教学针对性的特点,以适应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
层次性原则。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确定不同的文化因素教学内容。对初级阶段的学生进行教学,应让学生了解一些普遍的常见的文化现象,而在中高级阶段,可侧重引导教授一些含有中国人审美标准和价值判断的深意文化内容,以便他们能很好地跟中国人进行深一步的交际。
适度性原则。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浩如烟海,要全部交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我们进行文化因素的教学,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去进行实践交际,使他们学有所用,这种教学不等同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因而掌握适度的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发展性原则。注重汉语交际语言和交际文化的升华。在文化结构中,交际语言,交际方式处于表层,最易受社会内部及外部变化的影响。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要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出发,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生活节奏,没有必要涉及那些目前连我们日常生活也很少使用的交际语,更没有必要教那些已经被时代淘汰了的交际语或交际方式。
趣味性原则。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方面,促使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除了生动活泼的阐释之外,还可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发掘学生的兴趣与中国文化因素相关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亲身体会或实践,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同时激发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兴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映射,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同时了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与该语言相关联的文化背景知识。理想的第二语言教学是使学生既习得目的语,同时也掌握目的语文化。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忽视文化教学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正确自如的运用能力。因此,从初级阶段开始,就有必要重视并积极进行文化因素的教学,从而使学生真正学到纯正、地道的汉语。对外汉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同时又是文化教学,两者的的统一性,是对外汉语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正如美国教育家爱德华·霍尔所说:“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文化决定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以及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正是这些在一般情况下十分明显,习以为常,然而又很少加以研究的文化方面,以最深刻和最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程书秋、郑洪宇:《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述评》,《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黑 琨、王凤苓:《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吕俞辉:《非汉语环境下的中国文化教学》,《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刘 军:《对高级汉语教学的思考》,《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许 琳:《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是件大好事》,《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增刊(1)。
易中天:《文化入世与文化航母》,《南方周末》,2012年10月26日,第10版。
张 英:《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兼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等级大纲建设》,《汉语学习》,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