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娟 张蕙莹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国曲靖,655011;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鲁汶3000;辽宁大学公共基础学院中国沈阳,110036;比利时根特大学汉学系根特9000)
比利时王国(Le Royaume de Belgique)位于欧洲西北部,由于特殊的政治、地理及宗教等原因,这里有荷兰语、法语和德语三种官方语言。尽管比利时人语言学习任务极为繁重,但汉语在比利时仍然受到了极大重视并得以广泛推广。据不完全统计①,目前比利时有汉语教师160余人,学习汉语的学生3000余名,各类汉语教学机构70余家:其中设有汉学系或汉语相关专业的高校四所;目前已建成孔子学院四家;以华裔为主的中文学校7家;教授汉语的成人学校和大学夜校40多所。本来因语言学习负担过重,比利时最初只有8所中学开设了汉语课程,但可喜的是在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支持下,经过中国驻比利时使馆教育处的积极努力,鲁汶工程大学孔子学院于2011年在荷语区开设了4个新的中学汉语教学点;比利时法语区教育部也于2011年9月启动了“中国语言文化项目”,有九所中小学加入该项目,开设了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程②。
目前比利时设有汉学系或汉语相关专业的高校共四所,因布鲁塞尔高等翻译学院(Institut Supérieur de Traducteurs et Interprètes)和达文西翻译学院(Institut Libre Marie Haps)是2005年合作设立的英语——汉语翻译专业,教学历史不长,且不是单纯的汉学研究和汉语专业教育,所以这里我们仅以教学历史悠久的鲁汶大学(K.U.Leuven)③和根特大学(Universiteit Gent)为例,探讨比利时高校颇有成就的汉学研究和汉语教育概况。
1.汉学系学生及教师情况
鲁汶大学的汉学系正式成立于1979年,但早在16世纪比利时王国未独立以前,当时的鲁汶大学即已开始教授东方语言④,当时的汉语学习者和传授者主要是作为“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双向桥梁的传教士。鲁汶大学毕业的著名传教士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和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不仅精通汉语,且能运用汉语著书立说。此外,鲁汶大学中心图书馆虽然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完全烧毁,二战中又再次被焚,藏书损失惨重,但目前该图书馆中还保存着数十套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由当时的天主教教徒编写,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印书馆发行的《初等小学国文新课本》及朱经农、陶行知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民千字课》等。这些课本主要用于当时传教士的汉语启蒙教学。同时,虽然用荷兰语所著书籍数量有限,但目前该图书馆中仍然留有由当时的神父用荷兰语所编写的《Korte Chinese Spraakkunst Van de Gesproken Taal》⑤,这是一本在中国北方方言的基础上所编写的简明汉语口语语法书,主要用于当时懂荷兰语的教徒来学习汉语。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所古老的高校拥有悠久的汉学研究及汉语教育的历史,最初的汉学研究者、汉语学习者及汉语传授者主要为当时的传教士。
汉学系正式成立以后,每年新生的入学人数已由最初的三、四十人发展到现在的六十人左右,其中三次新生入学高潮分别出现于1987年、2005年和2006年。1987年因时任比利时首相Wilfried Martens对汉语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提倡,汉学系一年级新生达100多人;2005年和2006年入学高潮的出现则与中国申奥成功密切相关,新生人数再次达100人左右。可见汉学及汉语教育在国外是否具有发展前景,与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及国外有影响力的人士对中国、对汉语的态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鲁汶大学汉学系自成立之初,就有中国政府派来的北京语言学院的教师参与教学,因此当时汉学系在经历了短暂的由汉语教师自己寻找教学材料的阶段以后,他们最初使用的参考教材是北京语言学院编写的《基础汉语课本》⑥。虽然自80年代中期起,不再有中国政府派来的汉语教师,但汉学系始终有来自台湾及大陆的母语教师参与教学,直至1998年中国国家汉办开始恢复对汉学系的汉语教师派遣。因此鲁汶大学汉学系自成立至今一直都有以汉语为母语的教师参与教学,一直以来该系严格遵循“高标准、严要求”“多鼓励、不批评”“有针对性的练习、不断循环巩固”的语音教学原则,使得汉学系大部分学生语音语调都比较好,鲁汶大学的汉语教育也以“良好的语音面貌”而闻名。目前鲁汶大学汉学系拥有语言教师7名,汉学教授两名,在读博士生四名。教授及博士生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十七、十八世纪中欧之间的文化交流”、“先秦诸子和当代人对他们的解释”及“中非之间的文化交流”。
2.汉学系教材使用、教学理念及课程设置
比利时高校本科教育多为三年制(医学等个别专业除外),鲁汶大学汉学系的学士课程也为三年。该系本科三个年级的现代汉语课程虽然有精读、听力、阅读、写作等科目之分,但只有各个年级的精读课⑦及一年级的语音课⑧有参考教材,其他各门课程都无固定教材,由任课教师自行组织教学材料。这种选用教材的方式缘于该系“尽量选用鲜活的原貌语言材料”及“强调配合”的理念。一般而言,除精读课以外的各门课程在材料的选用上都强调最好是未经加工过的原貌材料,如听力课所听的原声中文歌曲、原声新闻及访谈等节目,阅读课直接选用网上或报刊上的文章及新闻等,口语课上强调在模拟的近现实的语境中进行会话表演或直接针对一些现实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这种虽不在目的语环境,但却尽量给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的汉语教学方式,使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鲜活的汉语语言,同时也让他们看到了现实的中国,了解了当今中国人的观念。尤其在听力方面,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只能听懂课堂汉语、只能听懂老师所讲的汉语的尴尬。当然各门课程材料的选择也并非是随意的,横向方面,同一个年级的各门课程要尽量配合精读课的主题来进行,这样不仅能有效的实现生词、语法的复现,同时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加深学生对某个主题的了解;纵向方面各个年级之间也强调一种配合,如为了巩固一年级语音教学的效果,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听力课中还是会有一部分时间用来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包括让学生练习读课文,讲述听力材料的内容等,因此称之为“听力语音课”。到第二学期,语音练习所占时间逐步减少,但这种不断强调语音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始终不敢松懈,较好的保持自己的语音水平,直到三、四年级的口语课,任课教师还是会不断强调学生的语音语调。关于写作课,各个年级也根据语法项目的难易程度及不同的功能项目,安排写作主题,避免了无意义的重复。
学生自入学之日起,即有“经济组”和“文化组”之分,此分组情况开始于1995年,一直延续至今。要获得学士学位需修满180个学分。其中138个是经济组和文化组都必修的公共学分,包括“反思意识”(reflectie)、“专业技能”(academische)、“中国哲学”、“区域模块”(regiomodule)和“语言模块”(taalmodule)五大类。两组的主要区别在于剩下的42个学分。其中各组学士论文均为8学分。剩余的34学分经济组多是选修经济系的课程。文化组的34个学分中有24个学分与中国古代语言、文学、社会等密切相关;4个学分选修日语系的课程;6个学分选修其他院系的课程⑨。大部分学生学士毕业以后会有机会得到中国政府的奖学金,到中国的大学留学一年,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语言、文化和社会的了解。
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鲁汶大学既注重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兼顾了中国全貌的介绍,从而使学生在学汉语的同时,不断增进对中国各个方面的了解。例如“区域模块”的课程包括中国文化、历史、宗教、地理、书法、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另外,这种经济组与文化组之分,也使学生在学好语言技能的同时,得以多修一门专业知识,从而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拓宽了道路。此外该系也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汉学系有着密切的交流,他们可以互换学生联合培养,并相互承认学分,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
汉学系硕士课程为一年,仍以语言技能的训练为主,分为读写、翻译、口语和听力四门,周课时为5小时。各门课程均无固定教材,但仍然是强调彼此间相互配合及选用鲜活的原貌汉语语言材料。
3.汉学系的考试制度
比利时高校实行宽进严出的考试制度。学生入大学就读无须进行考试(个别专业除外),但进入大学后每学期的考试都十分严格。汉学系一到三年级的现代汉语课分“语法(taalkunde)”和“技能(oefeningen)”两部分。总体看来,“语法课”多强调的是学习汉语知识的课程,如精读课、写字课;而“技能课”主要是对所学汉语知识的运用,如口语、听力、阅读等。期末考试“语法课”和“技能课”满分均为20分,10分为及格。学年末总评中任何一项总分不足10分的,都需要补考该项中的所有科目。一般补考时间设在每年的8月底或9月初。虽然补考不及格可继续入读下一个年级,但第二年仍需继续补考前一年的课程,直至及格为止。因没有大学的入学考试,因此汉学系一年级考试的淘汰率高达40%到50%。没通过考试的学生大部分会选择重读一年,也有很少一部分会选择入读二年级。“语法”类和“技能”类课程的考试之分是对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的双重考查,促使学生在学好汉语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同时考试的高淘汰率也很好的保证了汉学系生源的质量,促使学生必须努力学习。
根特大学汉学系隶属于东方语言文化系。1926年该学院设立了“中国考古与艺术课程”的教授职位,1937年开设了古代汉语课程,70年代随着现代汉语课程的开设,汉学系逐渐形成。
与鲁汶大学一样,根特大学汉学系的教师组成情况也包括汉学教授、汉语语言教师(包括两名来自中国国家汉办选派的教师)和在读博士生及博士后研究人员。不同的是,在鲁汶大学,现代汉语语言课程完全由汉语语言教师来教授,汉学教授及博士生只教授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等课程;而根特大学的汉学教授和在读博士生同时也教授现代汉语语言课程,且一二年级的语法课有近四分之一的课程是由当地教师用母语荷兰语讲授的,与鲁汶大学用目的语讲授目的语语法的教学思路有所不同。此外,根特大学汉学系学士学位也必须修满180学分(其中专业课135学分、必选课20学分、辅修课15学分、选修课5学分、学士论文5学分)⑩,而在专业课的“汉语语言类”课程中现代汉语仅有50学分,比鲁汶大学的78学分少了28个学分。因此直接的教学效果是鲁汶大学汉学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听说技能,该校学生郝菲(Sophie Matthé)曾在第七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获特等奖,沙阿诺(Arnaud de Schaetzen)、塞德(Sid Gulinck)分别在第二、第九届比赛中获一等奖。这些佳绩的取得也是该校学生良好的听说技能的最好证明。
根特大学课程设置中的“必选课”包括哲学史、世界史、东亚文化史、语言学、现代欧洲文学等,与鲁汶大学“区域模块”中的课程相比,它更强调对世界范围内相关情况的了解,学生文化视野“广而博”;而鲁汶大学的课程多是与中国的各个方面相关的,体现了“专而精”的原则。另外,与鲁汶大学硕士生课程仍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不同,根特大学硕士生的课程主要侧重文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开设有汉语视听说、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文佛经阅读等课程。因此根特大学的毕业生在作研究方面视野更广,目前根特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东南亚文化中心的研究人员、博士生大多都曾就读于汉学系。该系汉学教授及博士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佛教、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历史等。
根特大学的汉学系虽无“经济组”和“文化组”之分,但学生的辅修课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专业的课程,这与鲁汶大学鼓励学生去学第二专业,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拓宽渠道的做法是异曲同工的。在考试制度上,两所高校也都实行总分不及格,所有科目都要补考,以期能给学生打下最扎实的汉语基础。另外,自上世纪80年代起,根特大学汉学系与中国大陆的院校进行了多方的合作与交流,并开设了“中国学期”,即汉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都会在第一学期去中国辽宁大学学习,这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目的语学习环境。同时根特大学作为比利时“汉语水平考试(HSK)”唯一考点,每年吸引了众多来自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考生前来参加考试,这不仅有助于检验学生的汉语水平、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同时也更加激发了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通过对两所高校汉学研究、汉语教育情况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比利时高校的汉学研究、汉语教育有许多相同之处。
首先,师资力量雄厚,层次合理。两所高校的汉学系都有专门从事汉学研究的教授,既能为本科生、硕士生讲授汉学和汉语课程,同时也能指导博士生进行汉学研究。中国国家汉办固定为比利时高校派遣的公派汉语教师也保证了汉学系一定有以汉语为母语的教师授课,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语言技能训练的准确性。
其次,课程设置全面,且鼓励学生辅修其他相关专业。两所高校的课程设置都包含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既有技能课也有文化课,课程设置全面合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全面了解目的语言的文化,从而真正学会、学活这门语言,能够学以致用。同时鼓励学生学汉语的同时辅修其他专业的课程,既拓宽了知识视野,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再次,考试制度严格,保证了毕业生的质量。两所高校的汉学系都实行总分不及格,所有科目补考的考试制度,以及其近50%的高淘汰率都再次印证了比利时大学“宽进严出”的教育理念,保证了毕业生的质量。据调查比利时高校很多汉学系毕业生毕业后均能在使馆、公司等从事与汉语相关的工作,也有不少毕业生成为了汉学教授。
当然,因教育目标不尽相同,因此不同高校的汉学系在课程设置上会有不同的侧重。鲁汶大学汉学系重听说读写的实用性语言交际技能,因此不仅强调用目的语授课、用鲜活的原貌语言材料授课,而且在现代汉语的课时设置上比重较大;根特大学汉学系则更加强调对语言知识的传授及文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古代汉语、文学、文化类的课程比重相对较大。
尽管两所高校教育目标不尽相同,但他们在各自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汉学研究及汉语教育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相信在中国国家汉办及中国驻比利时使馆教育处的大力支持下,随着中比两国合作的不断加强,比利时对汉语人才需求的进一步增加,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不断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比利时高校开设汉语专业、进行汉学研究。原有的这两所具有高质量的汉语教学成果的高校,也一定会与时俱进,在保持自身优良传统的同时,使汉学研究及汉语教育水平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感谢中国驻比利时使馆教育处提供的数据和相关资料。
②这九所学校中的圣婴中学(Institut de l’Enfant Jésus)也是前面提到的最初开设汉语课程的8所中学之一,所以目前比利时开设汉语课的中小学共20所。
③鲁汶大学始建于1425年,1968年因国内语言矛盾分化为法语鲁汶大学和荷语鲁汶大学,本文所指为“荷语鲁汶大学”,也有人将其成为“老鲁汶大学”。
④“History of Sinology”,based on a text written by prof.W.Vande Walle,http://www2.arts.kuleuven.be/info/eng/OE _sinologie/history.
⑤由Jos.L.M.Mullie编写,1947年由Uitgeverij Het Spectrum出版
⑥北京语言学院编写,1981年由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
⑦汉学系的精读课教材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单独使用《基础汉语课本》;同时使用《实用汉语课本》和初中高三个级别的《汉语读本》;同时使用《新实用汉语课本》和《中文听说读写》。我们可以看出在教材的选用上,该系除了一直坚持使用现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编写的教材外,也很注重借鉴海外出版的汉语教材。系列《汉语读本》的编写者John De Francis作为著名的汉学家和语言学家,在教材的编写理论上深受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该书由YALE University press出版,《中文听说读写》的编写者刘月华先生和姚道中先生也是在海外从事汉语教学多年的汉语教师,该书内容十分贴近美国学生的日常生活,并由波士顿剑桥出版社出版。
⑧Expressway to Perfect Chinese Pronunciation,赵伊露主编,2000年由Peeters出版。
⑨数据来源于“Bachelor of Arts in Oriental Languages and Cultures”,http://studiegids.ugent.be/2011/EN/FACULTY/ A/BACH/ABOOTCCC/ABOOTCCC.html
⑩数据来源于“Bachelor of Arts in Oriental Languages and Cultures”,http://studiegids.ugent.be/2011/EN/FACULTY/ A/BACH/ABOOTCCC/ABOOTCCC.html
W.Vande Walle:History of Sinology[EB/OL].http://www2.arts.kuleuven.be/info/eng/OE_sinologie/history 2012-2-2.
Bachelor of Arts in de taal-en regiostudies:sinologe[EB/OL].http://onderwijsaanbod.kuleuven.be/opleidingen/n/SC_ 51016901.htm 2012-02-10.
Bachelor of Arts in Oriental Languages and Cultures[EB/OL].http://studiegids.ugent.be/2011/EN/FACULTY/A/ BACH/ABOOTCCC/ABOOTCCC.html 201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