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大学生思想认同问题研究

2013-04-11 15:08李庆华闫若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李庆华, 闫若曦

(哈尔滨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大学生思想认同问题研究

李庆华, 闫若曦

(哈尔滨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大学生思想认同问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日益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思想认同的联系,依据当代大学生思想认知特点和存在问题,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协调、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原则,积极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大学生思想认同的途径,是新时期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高校;大学生;思想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拥护的状况和程度将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面对当下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和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生活方式的新变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如何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进程中,依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思想认同结合起来研究,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把握的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思想认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通俗,从而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接受掌握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普及化、实践化、群众化的过程。而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的大众化过程。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被人民群众所理解、认同和信仰,成为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支柱和实践的指南。

大学生思想是大学生处于青年成长时期,在大学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抽象认知的概念系统,能够引导大学生的外部行为。大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在本质上来看是思想认同的过程,是学生个体或群体和某些类型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价值的定位和定向,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的一种表现。[2]这个过程是社会存在和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辩证过程的结果,也是思想内部各要素之间、既成思想与外来思想、主导思想与次要思想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同(identity)一词源于西方,曾被译为“认证”、“认定”、“同一性”等。早期的“认同”的研究集中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三个主要领域。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最早使用的“认同”一词,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认同是是一个人的特征添加到自己的身上,这也称为自居作用。弗洛伊德理论认为认同,是影响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或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弗洛伊德之后,埃里克森在其代表作《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中将“认同”看作青少年人格形成的重要机制。在埃里克森看来,所谓自我认同,就是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是一种“相信自己保持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3]。自我认同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为:自我对自己在时间上的内在一致性连续性的觉知;对个人性格连续性的一种潜在追求;对个人以往各种身份与自我形象的整合感;对未来理想职业的向往和作为社会成员的意识。社会学中的认同研究始于吉登斯。吉登斯在其著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将认同分为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两种,其中自我认同“是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4],而社会认同是指“人在特定的社区中对该社区特定的价值、文化和信念的共同或者本质上接近的态度”[5]。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上的认同,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认同。它是“个体或社会共同体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价值主体不断改变自身价值结构以顺应社会价值规范的过程,它体现出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规范的一种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的态度”[6]。它在本质上是个体对某种价值的认定。它是个体兴趣、爱好、理想、目标的着眼点,是个体所持价值的一种反映。个体“正是由于喜好某一价值,才给了某一价值独特的权重,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趋向力”[7],表达个体的一种选择与肯定。

大学生思想认同是大学生依据自身的价值取向对社会主导文化、主导价值观的选择、接受和认定,是个体思想形成的重要机制。大学生思想认同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对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使大学生在思想上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责无旁贷。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原则和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获得思想上的认同和接受。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认同和接受状况,一定程度上,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体现。因此,深刻认识大学生的思想认同状况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大学生思想认同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伴随着社会思潮多样化、市场经济呈现一定的负面效应、多元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信息选择多样化、就业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其思想认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部分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易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思想认同感。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青春期,自尊心较强,在处理问题时容易感情用事,对外界刺激敏感,行为中时常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在与他人相处和集体中,如果不如意,则易情绪化,对待老师的善意批评教育易产生反感和抗拒等。这些逆反心理的存在容易影响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增加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抵触情绪,在思想上影响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

第二,部分大学生不重视思想理论学习,其理论思考力弱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以其便捷性、娱乐性等特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部分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靠网络查询一切信息,较少阅读思考,甚至个别学生沉迷于网络,形成网瘾,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了大学生思想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如果这些大学生淡化、忽视其在思想理论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主体性的要求,长此以往,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思想创新能力会逐步削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想认同度。

第三,大学生价值观念趋于多元,思想认同难度加大。由于受西方社会思潮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倾向。部分学生在思想认识上表现出不成熟、人云亦云等特点,面对中国社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客观分析对待,继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疑惑或片面性的认识;还有部分学生个人主义倾向较重,致使其思想认识趋于功利化等。

这些都使得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大学生思想认同的难度加大。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必须明确大学生思想认同中矛盾的认识转化,要真正关注学生的思想理论方面的内在需求,使外在的思想理论要求不断内化为大学生本身的思想认识。要遵循大学生思想认同中的变化规律,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内容的有效性不仅来源于其真理性和先进性,同时还具备理论上的透彻性、与大学生自身成长需求的契合性。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提高大学生思想认同的教育途径

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提高大学生思想认同度,必须注意把握几个主要原则:一是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协调的原则。大学生思想认同必须坚持主导性的前提,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大学生自身思想认识也存在差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充分尊重其思想认识规律、充分尊重其多样的选择,要把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导思想与学生多样思想特点及其需求有效结合。二是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教育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和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把握当代社会发展变化规律基础上,并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三是坚持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原则。提升大学生思想认同效果,就要使大学生明确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发展的紧密联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刻认识和实践,不仅能够起到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促进作用,更是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兴衰。

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大学生思想认同的教育途径,必须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使其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共同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第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大学生思想认同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认同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注意在教授课程中有效改进教学方法,使其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能够做到辩证地分析和思考,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和思想认同。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思考,使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感悟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传递的理论知识,达到思想认同。

第二,着眼于大学生思想实际,突出教育的个性特点和层次化。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使得要实现大学生的思想认同,就必须要认真研究大学生个体的思想特点,正视个人思想状态的差异。每个大学生在认知能力、生理、心理状况、实践范围等方面各有其特点,要把当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信仰追求、人生理想、价值观念、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认同教育中,既要重视符合大学生思想特点的个性化教育,又要把个性化和层次化结合起来,以求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开展社会实践,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认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基本途径,两者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缺一不可。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社会实践,使大学生亲身感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度和历史责任感。第四,创新教育方法和载体,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认同程度。要积极应对大众传媒和网络传媒等新媒介载体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大学生思想认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创新方法和载体主要,一是体现在对传统教育方法和传统载体的改造和创新上,二是体现在借鉴国外一些有益的教育方式方法,开发大众传媒的新型载体上,三是体现在挖掘实践载体的功能,综合现有多种载体形成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特有的教育载体上,如,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程、全国高校百家网站评选等。

总之,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进程中,要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生思想表现和特点,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层次性,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创新教育方法和载体,使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认同。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长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新华每日电讯,2007-10-15.

[2] 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0-16.

[3] 叶浩生.心理学理论精粹[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64.

[4][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 —文,王铭铭,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58.

[5] 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9-19.

[6] 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0-16.

[7] 李庆华,奚彦辉.试论“认同”在大学生思想形成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25-29.

[8] 奚彦辉.大学生思想认同机制研究初探[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6-89.

G410

A

1672-9749(2013)01-0036-03

2012-09-06

黑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大学生思想认同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12512035)

李庆华(196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闫若曦(1988-),女,黑龙江加格达奇人,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庞 达]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