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智能研究

2013-04-11 13:57刘雪飞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联网智慧文献

刘雪飞

(长安大学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64)

1 对物联网的研究

1.1 物联网概念的提出

物联网是一个充满智能化的网络,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感应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物联网早于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出现,直到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ITV)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发布了《ITV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才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1.2 物联网特点

①全面感知。指利用射频识别(RFID)、GPS、传感器等感知、捕获、测量的技术手段随时随地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2],达到连网的每一物件均可寻址、连网的每一物件均可通信、连网的每一物件均可控制的目标[3]。②可靠传送。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 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实现物品的识别、定位和传送。③智能处理。指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真正达到了人与人的沟通和物与物的沟通,实现了数以亿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4],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2 “智慧地球”与“感知中国”

2008年11月,美国IBM 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发表演讲《智慧地球:下一代的领导议程》,“智慧地球”的理念被明确提了出来。2009年1月,在奥巴马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的“圆桌会议”上,IBM 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再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指出“智慧地球”的核心是:无处不在的智能对象,被无处不达的网络与人连接在一起,被无所不能的超级计算机调度和控制[5]。而在我国,温家宝总理于2009年8月考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指出,“要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感知中国”又称“智慧中国”,“智慧中国”将信息技术与国家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慧互联网时代,物联网是“智慧”基础设施平台的核心。“智慧中国”将智能技术应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电力、智慧食品、智慧货币、智慧零售业、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图书馆等等[6]。自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七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

物联网概念与其说是一个外来概念,不如说它已经是一个“中国制造”的概念,它的覆盖范围与时俱进,物联网已被贴上“中国式”标签[7]。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一种潮流,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其美好愿景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其独特的魅力也征服了各地政府,他们竞相提出了智慧城市发展目标,也成为各地政府“十二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对我国而言,发展物联网的根本意义是促进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物联网是信息化应用的新模式,通过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实现物理世界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用途广泛,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

3 物联网在图书馆的应用

在物联网络中,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 技术,通过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互联共享,RFID 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技术[8]。在图书馆,物联网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对文献信息获取准确、全面和及时,提高了图书馆的信息获取能力,最大化地满足用户需求。

对图书馆界来说,RFID 系统在图书馆的应用已经有了10年左右的历史,世界上最早的应用始于2l世纪初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内华达州立大学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2002年发布RFID 图书管理系统,是亚洲最早使用RFID 技术的代表,2007年此项技术在国外有1,000多家图书馆试用。2005年底,国内的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开始筹建国内第一家RFID 馆藏管理系统,于2006年2月成功采用并开放,这是RFID 技术在中国图书馆应用的里程碑,意义可谓深远。2006年7月开放的深圳图书馆新馆是中国最大规模采用RFID 技术的成功案例,在全国率先采用了dILAS 系统和RFID 技术的集成化系统,从文献采编、流通、典藏和用户管理,完全采用RFID 标签和读写器。深圳图书馆不仅引进了RFID 技术及设备,并将其创新性地应用于图书馆业务领域,开发了文献定位导航、架位标识和智能分拣书车功能。其后,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认识到RFID 技术所带来的伟大变革,开始规划RFID 系统。国家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在2008年进行了项目部署,陕西省图书馆于2009年引入RFID 系统。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广州图书馆等也已成功实施。2006年10月,深圳图书馆自助借书机投入使用,服务时间达到7X24 小时,将自助服务模式延伸至图书馆外的街道社区,使图书馆服务更贴近用户。2010年,RFID 技术走进上海世博会,自助图书馆落户上海街头。可以说图书馆采用RFID 技术已经比较成熟,RFID 技术正在推动着图书馆自动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4 智慧图书馆的主要智能

4.1 智慧图书馆的含义及特征

有学者研究认为,智慧图书馆(Smart Library)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图书馆建筑、设备、文献资源、用户等各个元素相连接构成图书馆物联网,借此实时主动地获取相关感知数据,并在对感知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基础上,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一个智慧化的管理平台,为用户提供一个无处不在的智慧化服务环境[9]。智慧图书馆=智能馆舍+物联网+数据海+云计算+智慧化设备,它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它的最高阶段就是各部分都由图书馆智慧化地完成,无需人工干预,达到“智慧”状态[10]。它具有建筑智能化、沟通实时化、资源海量化、存储无界化、服务智慧化等几个主要特征。

4.2 智慧图书馆的主要智能

当前,智慧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新热点,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构建模式也成为业界的讨论重点。过去10年图书馆所采用的RFID 技术模式,基本是专网专用,属于物联网应用的初级阶段。今后物联网将向智能型、融合型、泛在型方向发展,将是一个具备RFID +Web 的超强网络体系。图书馆智慧技术就是将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数字化等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机器“智慧”的综合技术,实现物理图书馆任何文献信息的互联,使附有动态信息的“智能文献”之信息流、知识流和物流完全同步,为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提供高效快捷的智慧网络平台。物联网技术将成为图书馆智能化的重要手段,其先进的管理模式、人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务,将在提高图书馆的信息获取能力、满足用户需求和提升图书馆先进管理水平中具有良好的发展愿景。智慧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将具有6 大智能。

4.2.1 实现文献的唯一标识。物联网RFID 技术能够对单一文献进行编码,通过对文献个体的唯一标识,既可完成对单一文献的访问、跟踪和管理,也便于监测批量文献,实现多目标同时读取,进行准确无误的跟踪。RFID 技术实现了文献的唯一标识,所以具有精确典藏、快速查找、科学排架、数据备份等功能,将读写器在书架上横扫一遍,就能读取贴有RFID 标签文献的全部数据,完成盘点和顺架工作,流通数据也能准确转入系统中。此外,多台设备可同时盘点,并支持笔记本盘点,也可离线工作。

4.2.2 实现文献的快速分级处理。RFID 结构中,将流通过程中不同的文献进行分层级编码,可以明确地辨认出各类文献的典藏状态,达到快速分级处理的效果。对文献典藏的所有过程可以进行监控,在批量文献通过读写器扫描区时,读写器会得到大量的不同层级的标签信息,快速地对文献进行分级(分配)。同时,根据需要对有关信息进行核对处理,将其结果传回数据库中,建立相应的分配清单,提高了文献分级典藏的及时性和效能。

4.2.3 实现及时获取文献的实时信息。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对文献信息进行跟踪、监控的实时网络,可以突破传统文献信息传播模式和障碍,克服文献信息传播途径中的延误,及时迅速地将文献信息传递到网络数据库中,以供查询。任何一个安装有RFID 读写器的终端,都可以通过技术读取文献的相关信息,并通过互联网实现对文献信息的实时监控,具有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图书馆管理系统依据RFID 采集的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形成高质量和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解决图书馆业务问题,获得用户的潜在需求,为图书馆的重要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实现智慧管理。

4.2.4 实现全面获取文献的实时信息。智慧管理的内容很全面,包括用户分析、数据库分析、业务分析、财务分析等。智慧系统组成包括中间件、数据仓库、联机分析系统等,中间件介于读写器与服务器之间,对读写器读取的标签数据进行过滤、汇集、计算等操作;数据仓库对所有的数据进行整合;联机分析系统对特定问题进行数据搜集和分析,给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智慧管理是以用户为中心,根据用户的阅读行为获得用户的阅读需求,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形成建议,推动图书馆业务的开展。

4.2.5 实现文献信息业务共建共享。通过RFID 技术和网络数据库技术,将文献的任何细节信息进行共享,可供图书馆各业务环节利用。RFID 技术识别速度快,能实现远距离监测、查询文献,为文献信息共享提供了方便。物联网提供了书目转换文件接口,可将CNMARC 书目数据转入RFID 系统。通过对文献的位置、流向的管理,加强了文献分类、定位和数据采集,有助于图书馆各业务环节共享文献信息数据,提高了工作效率。

4.2.6 实现对文献信息非接触式处理。RFID 是利用射频信号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实现数据交换,并对静止或移动文献自动识别的一项技术。识别文献时无需人工干预,实现非接触、无视觉识别,可以对动态文献信息进行高效管理。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图书馆的服务原则也由按时服务转为及时服务,图书馆可利用物联网自助借还文献的外围设备,实现用户自助借阅、查询。自助系统有操作说明,用户只要将自己的借书证放在借阅设备的感应区上,RFID 即可进行自动识别和扫描处理。通过与图书馆自动化借阅系统连接,确认后即完成借阅手续。物联网结合了RFID 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可以对文献信息实现自动、快速、并行、实时、非接触式处理,并通过网络实现文献信息共享,从而达到高效管理。

5 结语

如果说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感受到数字图书馆拓展文献信息传播时空的巨大潜能,那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让图书馆感受到与整个物理图书馆的直接联接与智慧交流。物联网建造的图书馆、文献信息、用户间智能信息交流的传播结构,将导致图书馆服务行为方式及运行方式的巨大改变。

[1]韩丽.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的特点、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现代情报,2012(5):48-50.

[2]邵威.感知中国——我国物联网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24):330-331.

[3]邬贺铨.物联网的应用与挑战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526-531.

[4]王预.物联网的发展及应用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0(3):31-35.

[5]杨鹏,张翔. 物联网研究概述[J]. 数字通信,2010(05):27-30.

[6]陈云.关于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0(20):103-106.

[7]物联网概念. 百科名片. http://baike. baidu.com/view/2911674.htm.

[8]盛魁祥.浅谈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应用[J].现代商业,2010(14):153-154.

[9]马然.馆员驾驭智慧图书馆的研究[J].情报探索,2012(9):109-111.

[10]李丽宾.物联网催生智慧图书馆[J]. 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6):3-5.

猜你喜欢
联网智慧文献
“身联网”等五则
《物联网技术》简介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抢占物联网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有智慧的羊
得MCU者得物联网天下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