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瑞玲
(卫辉市图书馆,河南 卫辉 453100)
1.1.1 取得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认同与支持
自从全国文献信息共享协作会议以及由国家文化部与财政部牵头组织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以来,信息共享工作被全国各级政府以及各级图书馆部门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其意义也开始在全社会达成共识。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国图书馆界的联合越来越多,实现了跨系统、跨地区、跨行业的协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一些图书馆将信息资源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相结合,使各类信息资源的精华得到更加细致的数字化处理与整合,并且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中华文化网络信息中心,以及覆盖全国的文化信息资源网路传输系统,实现了更多优秀的信息资源在全国甚至更大范围内的共享。
1.1.2 在网络技术上实现了一定突破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努力,我国当前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的网络基础设施,完全具备了通过网络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环境。不仅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与全国各大学、科研单位、其他教育机构等单位相连建立了多个全国、地区信息中心。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的建成将600多所的高校图书馆链接为一体,使我国建成了亚洲目前规模最大的数字图书馆。
数字化信息资源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必要基础,而我国目前的数字化资源已经相当丰富,不仅具备了市场信息资源共享所必须的数字化文献,而且加大了社会对于资源共享的需求,推动了人们对资源共享工程意义的认知。在中文图书数字化方面,我国拥有数字图书以每天20 万页的超高速度递增的超星数字图书馆和中国数字图书馆。在中文期刊方面,我国已经拥有了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内容可以覆盖各个知识领域的综合性的数据库。在人们越来越依赖电脑的今天,电子图书的阅读需求量甚至超过了纸质图书,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和适用人群。数字化图书资源的不断增加为实现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而资源共享的实现也将为读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电子信息资源。二者相互推动,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我国的图书馆系统是传统的政府行政系统中的一个事业单位,其主管机构也是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分配的,目前我国的图书馆是由文化部、教育部和科学院分别履行不同的职能对图书馆的各项活动进行管理。三者各自为政,多数情况下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很少就图书馆的运行进行沟通、协调,难以为其他部门考虑,顾全大局。因此,造成我国图书馆系统不仅无法得到统一的管理,甚至还会由于各主管机构的指令不合而不知所措,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其次,我国的资源共享工程基本是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进行的,行政命令多为一视同仁,很难结合到每一个地区的每一个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对于经济、资源条件较好和较为贫困的图书馆无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这导致很多图书馆在共享工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受到行政命令的约束,缺乏行动的灵活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一系列便捷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弊端,一些网站提供的免费阅读下载以及复制粘贴、病毒等都对著作权人的利益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同时,加大了图书馆进行资源共享传播过程中的被他人偷用、篡改甚至丢失的风险。虽然我国目前也有一些相应的立法,但是大都过于宽泛,例如新著作法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有相应网络信息合法传播的规定,缺乏细致的规定使得法律有很多漏洞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加上现实的情况更为复杂,现有法律根本无法满足。网络传播急需专业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以提高网络的诚信度。再加上信息资源共享中涉及众多行业的不同机构、人员,其中的利益关系也需要法律的政策的保护,各方面的行为也离不开政策法规的规范。
我国图书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为国家行政开支且不以盈利为目的,没有奖惩机制,工作人员相对懒散,缺乏竞争意识。这导致多数图书馆自由资金短缺,组织活动的经费紧张。再加上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明的需求迅速增加,对图书馆的关注也较之前更多。文化事业发展加快,文献数量增速明显上涨,价格也越来越高。本来就经费紧张的图书馆,资金增加的幅度远不及文献数量及价格的上涨幅度,这使得图书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买到的资源数量和种类十分有限。信息共享工程建设成功以后可以为图书馆节省很多的资源,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建设,相互开放资源取长补短,达到最优配置。但是在这个工程建设的前期以及过程中还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尽管很多图书馆已经认识到资源共享的好处,但是还是因为资金不足而止步不前。
3.1.1 管理体制
澳大利亚的图书馆联盟管理体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政府管理部门的推动形成的图书馆联盟;另一种是图书馆自发形成的图书馆联盟。第一种图书馆联盟类似于我国的中科院。其管理体制是由政府指派的某个机构组成管理部门,对该图书馆联盟进行管理。第二种图书馆联盟的组织形式是成立独立的“管理委员会”下设三个分委员会:财务与审计委员会、产品与服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对各成员馆的各项管理活动与服务提供支持和指导。
3.1.2 经费来源
澳大利亚的图书馆联盟的经费来源比较广泛,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向加入的成员馆收取会费。澳大利亚图书馆联盟会向其成员馆收取一定的会费,其具体金额由各成员馆通过会议协商决定。②向使用本馆资源的成员馆收取一定的额外的费用。各个成员馆可以自由使用对方的文献资源,但是要向对方支付一定的费用。③通过提供商业性服务获得资金。虽然澳大利亚的图书馆也是属于非盈利部门,但是可以自发的举行一些有益于社会的活动来获取一定的收益。④政府的财政与税收支持。政府有一定的财政拨款用于各级的图书馆联盟,同时减免了一些其进行商业活动的税费。
3.2.1 管理体制
法国的图书馆联盟管理体制是在其规模最大的成员馆设立总部,负责协调各个成员馆之间,以及联盟与外部之间的交流合作,并且通过制定章程来规范各成员馆的行为,规定各项事务的处理方法。像法国的其他政府机构一样,图书馆联盟的管理委员会主席和其他职位以及很多事务都是通过选举产生和决定。各个图书馆联盟每年召开联盟大会来公布本年度的财务报告和制定下一年度的发展计划等。这种管理体制保证了图书馆联盟各项事务的公正和透明。
3.2.2 经费来源
法国的图书馆联盟经费来源没有澳大利亚广泛,但是简单明了容易借鉴:①成员馆的会费与年费。这是法国图书馆联盟经费的主要来源。加入联盟的成员馆都要缴纳一定的会费和年费,但是具体数额根据成员馆规模大小而定。②贷款。这是法国图书馆联盟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经费来源,虽然法国对图书馆贷款给予大力的支持,但是对各项贷款的权利也有相当严格的规定。③其他。法国的图书馆联盟经费还得到政府、社会团体及基金会的支持
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涉及面广、牵扯部门多的复杂工程,在我国仅仅依靠各个缺乏上进意识的图书馆自发形成是不可能的,而依靠当前的图书馆部门的领导机构也很难成功,首先三个领导机构各自为政不了解大局,其次他们都不是专业的图书馆管理机构本身专业知识不足还要兼顾很多其他下属机构,精力也不够。因此,我国的资源共享建设工作很难系统地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目前的状态是缺乏组织和纪律,积极的图书馆急于求成,落后的图书馆止步不前。因此,急需成立或者指派一个专业的权威而有效组织领导机构,专门负责我国的信息共享工程的总体布局和统一协调,对网络化和自动化的建设与信息共享工程的有效结合进行督促,同时加强对地方图书馆馆长、馆员的培训来保证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有序进行,降低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构建健全的共享法规体系,通过法律来规范各方行为和平衡各方利益,是目前实现在网络环境中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信息共享的法规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对各个成员馆以及各个参与方的行为的规范和各项事务的处理规则方法奖惩制度。其次是对图书馆与知识产权人之间的产权购买条例利益冲突协调规范。在这方面当前作为知识产权购买方的图书馆是处于弱势的,大多数人会同情付出脑力劳动的创作者,法律关于产权人的权益保护的规定要远远多于对购买方的保护。并且产权人还可以通过许多技术方面的手段保护自己的著作权,比如采用IP 地址控制、硬件加密等双重保护。但是有些时候这种保护会大大限制图书馆对很多优秀资源的传播,挤压了信息共享的范围,使作品的合理共享无法实现。最后是对其他网络盗版以及恶意篡改图书馆共享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条例。这就充分考虑了创作者、传播者以及使用者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对三者的利益进行协调,将国家的法律法规效用发挥到最大。
参照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图书馆联盟的资金来源,我国要想建立图书馆联盟之类的组织,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离不开社会各界及读者的支持以及各个成员馆的共同努力和贡献。在这个前提下,有多种资金筹集方式。首先,可以通过传统的方式,比如由国家设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专项基金,或者通过立法向文化类企业提取适当比例的税收以增加共享资金的来源。其次,可以借鉴法国、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向成员馆收取会费,向社会各界寻求支持。总之,资源共享不是某一个图书馆的事情,而是整个文化系统,甚至是整个国家共同的事业,只要做好动员工作并且合理安排,经费问题应该是当前三个难题当中最容易解决的一个。
[1]丁美华.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存在问题管窥[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23-125.
[2]周瑶.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障碍及其对策[J].图书馆学刊,2009 (7):80-82.
[3]高波,王磊.澳大利亚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图书馆工作研究,2009(9):94-97.
[4]孔兰兰,高波.法国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J].图书馆工作研究,2010(21):58-61.
[5]程应红.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障碍分析与对策[J].河北科技图苑,2008(5):58-60.
[6]程焕文,潘艳桃.信息资源共享[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