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综述

2013-04-11 13:58王红霞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旅游

王红霞 陈 炜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健身娱乐方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为适应生存和生产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根据1990年国家体委组织各省、市、自治区在全国范围内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并出版《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的统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达977项,其中,55个少数民族有676项,汉族有301项,共同构筑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极需我们研究整理、继存和发展。[1]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性

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2]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起源和发展因素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育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造就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崇拜生命、健全心身的体育文化。

王萍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于生产劳动,军事战争,宗教祭祀,庆祝丰收。[3]王彤认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的因素有政治经济因素,生产生活性因素,地理环境因素,民族文化多元性因素,宗教信仰因素,认同构成因素,传承性与创造性因素,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因素。这八个因素构成了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构成动力与成因。[4]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性

随着社会发展和体育全球化的变迁,人们受社会习俗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日渐缩小,社会原有的传统文化习俗和观念被现代文明所替代。[5]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却形成了少数民族特有的体育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具有如下特性:

1.地域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边远地区。由于少数民族所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从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王玉忠认为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形成的,并反映了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形态。[6]汪凌认为地域性是不同体育文化产生的基础。不同地域存在着内容和形式大相径庭的体育活动,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彰显出不同的地域体育文化特征。[7]

温佐惠,陈振勇认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地域性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具有高度的统一。在不同地域文化环境下,形成的体育项目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8]夏冬等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域的影响,其地域性特征十分鲜明。[9]赵东玉认为少数民族居住地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土地贫瘠、资源缺乏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其体育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色。[10]

2.传承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少数民族群众所创造传承的一种文化形式,它不仅表现一个民族的外在风貌,而且内存着它的“灵魂”。[2]

王玉忠认为体育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传承性,但它有可能在传承的过程中受到其他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6]任莲香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少数民族人民与特殊生存环境交流适应的智慧结晶和行为选择,不会因为社会主流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而消失,因此,它是逐渐积累下来的。[2][11]夏冬等认为传承性是指民族体育经过不同时代的发展,其核心和主旨保持沿袭的内涵和固定的仪式,并在变异过程中有所遵循,保持着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9]

3.民族性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指55个少数民族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全部体育文化。因此它具有明显的民族性。[12]

夏冬等认为民族性是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群体共有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特征。[9]王萍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由此产生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具有特定的民族性。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其民族性也有所不同。[3]

4.统一性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多种文化因素铸成的统一体,体现的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变异性的统一。

颜绍泸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形式各异的文化因子之间是互为关联、互相渗透的。[13]任莲香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与其他社会体育文化长期的交流与回响,逐步形成了多种文化因素铸成的传统体育文化统一体。[2]

5.其它特性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还具有各自鲜明的民族特征、明显的民俗性特征、季节性特征,有些还带有一些宗教的色彩特征和形式多样及式样传承等特征。

卢兵认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其目的性来看具有突出的娱乐性,它着重与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多以自娱自乐的消遣的和游戏的活动方式出现。[14]任莲香认为:鲜明的个性文化特征是少数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之一,由于各少数民族鲜明的个性特征长期存在,使得我们很容易识别众多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2]钟全宏等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生存环境、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决定该民族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体育文化建设的水平和速度。[15]王玉忠认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性有少数民族经济对其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具有制约性的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环境适应相关部门对体育旅游的直接投入较少,这就使旅游大省的体育旅游“无形象”、“无名牌”。[26]杨文杰,高鹏春指出云南石林风景区虽被授予了“世界遗产”的头,但其旅游资源和产品出现了缺少兴奋点、化的迹象。[27]

(三)法规建设问题

当前少数民族体育法规建设滞后于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

董小莉、梁丽郁指出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法规建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有少数民族体育法规太少,法规的配套立法亟待加强;地方性体育立法忽视了少数民族体育自身的内容;少数民族体育法规的宣传教育还不够深入广泛。[28]甘世梅等指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法制不健全,国家在具体法律法规方面并没有正式的少数民族体育专门法律条例,也没有专门的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法规文件,地方政府也缺乏具体的法规政策。[17]雍桂军认为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体制、机制尚待健全。一是宣传机制不配套。二是组织机制不健全。三是培训机制不完善。[16]

(四)人才问题

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在最近几年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在人才方面却出现了很多问题。

刘诚香、刘林指出在云南的旅游企业中,无专门的体育旅行社或旅行社中未设有体育部,缺少旅游经营管理与体育专业相结合的人才。[26]郭龙认为民族体育在内蒙古区域内普及程度低,缺乏专业人才,很大一部分项目正在被人遗忘和濒临绝迹。[29]

覃少菊认为广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人才匮乏问题己成为制约其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30]陈辉认为云南围棋厂在后续创新能力不足方面的表现较为突出,在产品研发与市场开发方面毫无优势可言。[31]谢新涛指出在西安从事体育旅游行业的多是旅游部门的兼职人员或者是具有一定体育技能的旅游爱好者,还没有专门性人才。[32]

(五)思想认识问题

上文陈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大程度是因思想认识上存在了问题引起的。

雍桂军指出在西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问题上,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是文体部门的事情,未认识到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性。[16]刘诚香等认为云南的各大旅行社经营的旅游线路很少对体育旅游进行专门的研究,缺少对体育和旅游结合的认识,对潜在市场开发严重不足。[26]刘强指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许多领导和群众对民族体育旅游在思想观念上比较落后,重视也不够,没有意识到民族体育也是一种重要的、颇具吸引力的经济资源。[25]

(六)其他问题

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还存在其他的一些问题。

张志强等指出西方体育思想内涵的侵蚀,制约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金牌至上的竞技体育思想观念弱化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33]王萍认为阻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因素有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以致难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文化接轨。[3]

陈振勇指出西部城镇化导致体育文化的异化,现代化严重影响和桎梏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诱发了其“文化困境”现象的产生。[34]黄剑认为广西在民族传统体育的经费投入上不足,专业教师缺乏,教学内容选择狭窄,方法运用陈旧单调。[35]雍桂军认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发展。[16]

田青等指出由于民族风俗之间的差异,少数民族学生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36]何卫东等认为广西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地域间发展不平衡引起的。[37]杨文杰等认为金融危机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带来了大的负面影响,失业率增加。[27]

四、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趋势的研究

国内许多的专家学者在积极寻找解决上述问题办法的同时,也对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做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阐述和研究。

姚重军认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要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道路。[38]

汪凌认为要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对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乃至我国民族文化的繁荣具有深远意义。[7]熊飞等认为新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应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紧密地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相结合;社会体育心理的嬗变。[39]邱良武等认为可通过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提高当地居民积极性,为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18]

白永芳等认为开发云南体育旅游资源,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对体育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0]黄健认为西部体育旅游业可实施“绿色营销”的战略,加强绿色策划和设计,努力塑造绿色形象。[41]杨文杰等认为云南石林风景区应开发多种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走外向型发展道路,充实和改善民族体育资源运作模式。[27]

任莲香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与旅游产业联营发展,并要寻求保护原生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融入体育全球化潮流的平衡点。[2]王玉忠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有:争取政府的优惠政策,加强法制管理;把经济开发与保护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机制;强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性,走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道路;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推进其在学校中的传承、发展。[6]熊胜尧认为全球化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未来趋势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得到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创新和推广;将有更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将获得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融合;将成为民族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42]

五、启示

探求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可使更多的人们能够从文化的视角了解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认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共同找寻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之路。

通过近十年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文献研究发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它的发展仍需要少数民族的当地居民、政府部门、相关研究学者这三个群体的共同努力。当地居民和政府部门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性。政府部门在正确处理好与当地居民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方面的经济关系时,尤其还要注重少数民族居民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的学者要把研究的前沿和趋势等学术成果及时地传达给居民和政府部门,这样三个群体间就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1]胡小明.民族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1.

[2]任莲香.体育全球化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J].甘肃社会科学, 2010(1):81-83.

[3]王萍.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34-36.

[4]王彤.西北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成因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6):12-14.

[5]龙远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52—55.

[6]王玉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97-99.

[7]汪凌.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功能与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0):48-51.

[8]温佐惠,陈振勇.西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地域体育文化理论探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14-18.

[9]夏冬,李丽,谭兆风.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征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10(9):140-142.

[10]赵东玉.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

[11]任莲香.论体育文化[J].新华文摘,2003(7):135—137.

[12]郑进贵.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功能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67-368.

[13]颜绍泸.体育运动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57—72.

[14]卢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8.

[15]钟全宏,陈青,孟丰年,张建华.人类生存环境与体育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07(6):82-84.

[16]雍桂军.关于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创新的多元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0(3):164-167.

[17]甘世梅,王秀芹,王朝军,于新刚.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0(29):44-45.

[18]邱良武,欧阳斌,倪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透视[J].中国商贸,2010(12):123-124.

[19]刘仕敏.布依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36-38.

[20]鄢安庆.对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分析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7(5):67-71.

[21]唐志云,蒋明军.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板鞋竞速走进全国民运会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07(12):106-109.

[22]梁传诚.贵州毛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掘与传承——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卡蒲毛南族乡为个案[J].贵州民族研究,2010(2):47-50.

[23]饶远,赵敏敏,张玉文.开发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深层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69-73.

[24]文葭,钟海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分析[J].体育科技,2009(4):2-4.

[25]刘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体育旅游发展探析[J].体育产业,2010(10):151-152.

[26]刘诚香,刘林.云南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1):118.

[27]杨文杰,高鹏春.金融危机背景下振兴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思考——以云南石林为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5):87-90.

[28]董小莉,梁丽郁.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法规建设的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27-29.

[29]郭龙.内蒙古民族体育资源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24-27.

[30]覃少菊.突破人才瓶颈:广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J].武术科学,2009(8):69-71.

[31]陈辉,饶远.我国民族体育品牌产品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云南“云子”研究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09(2):131-142.

[32]谢新涛.西安市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与营销研究[J].中国商贸,2010(20):173-174.

[33]张志强,陈宝水,苑盛伟.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同化现象的思考[J].体育论坛,2010(3):76-78.

[34]陈振勇.传统与变迁: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9):21-24.

[35]黄剑.高职院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理性思考——以广西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8-90.

[36]田青,张兴良.论云南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9):50-55.

[37]何卫东,莫再美.广西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体育资源及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体育与艺术,2009(12):143-144.

[38]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42-44.

[39]熊飞,朱梅新.论新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8(9):41-46.

[40]白永芳,陈艳松,石红.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J].成功(教育),2010(5):263.

[41]黄健.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开发实施“绿色营销”战略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4):19-21.

[42]熊胜尧.从奥运发展角度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过程与未来趋势[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1-73.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旅游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旅游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