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倩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江苏 镇江 212003)
走在大学校园里,拿着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的大学生比比皆是,大学生每天接触互联网、手机和电子阅读器等媒介的时间不断增加,上网成为他们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数字化阅读以其先进性正在日益成为一种趋势和习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3G 手机等新兴媒介已显示出较强的吸引力,吸引着人们的视线,从语音聊天到音乐视频,从网络游戏到围观微博,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比传统阅读来得更加生动有趣、方便快捷,网络的多种功能使得大学生们更加热衷,传统阅读备受冷落。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使得大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如重网络轻书本、重时尚轻经典、重泛读轻精读等,这些现象影响了青年人的读书兴趣,无法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无尽乐趣[1]。甚至有学生网络成瘾而不能自拔,诱发网络心理依赖,这些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身心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碎片化阅读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更加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接受方式。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应用理论研究室主任、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课题组负责人徐升国看来,碎片化阅读主要指的是通过零碎时间对类似微博、手机这种短的内容或者较长内容被拆散后进行阅读的一种方式[1]。碎片化阅读能够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知识和娱乐内容,同时,碎片化阅读还有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优点。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在利用零碎时间进行阅读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挤占了深阅读的时间。碎片化阅读还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化的依赖,习惯于通过在线搜索、网络提问或者实时交互来获得知识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知识体系,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对人的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碎片化让阅读变“轻”的同时,也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
当下新出现的各种电子阅读器,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助长了“快餐式”阅读之风,人们越来越远离经典、严肃、深度的内容。在大学校园里,快餐式阅读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青睐,他们主要通过翻看报纸杂志,浏览网页、日志、博客,来获取各种信息,这些快餐式阅读方式正逐渐影响着大学生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无法静心阅读、阅读兴趣逐渐缺失,由此导致了阅读“快餐化”、“泛阅读”倾向,使得阅读质量整体下降。不少学生阅读取向越来越偏向于休闲、轻松、娱乐化,阅读品味粗粝媚俗,肯花时间阅读典籍名著的越来越少,因为好奇和从众心理阅读畅销书,阅读兴趣多集中在对文本解读的浅显化、表面化上。泛读代替了精读,经典媚俗于时尚,这种缺乏对作品思想细致体味和深刻领悟的浅表阅读,很不利于大学生独立思辨能力的塑造[3]。
功利性阅读是指因为工作需要或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读书。有些学生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各种资格证书而刻苦读书、奋战备考,这种功利性的阅读倾向无可厚非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含金量”,但人文素质的缺失也不容忽视。与功利性的阅读相比,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的阅读时常面临尴尬的受冷落局面。对于这类现象,一些专家学者纷纷表示担忧。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詹福瑞表示,上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上功利主义抬头,读书氛围日益淡薄,青年们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下硬功夫读书。有学者观察到,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外语、计算机等“实用应试”书籍非常抢手,形形色色的“升职记”、“商战孙子兵法”、“营销三十六计”之类图书受到青年学生追捧。阅读和实用相联系,使读书成为谋取现实利益的工具,学生已经很难体会到不带功利目的的纯阅读所带来的愉悦。
阅读的随意性、盲目性大大地约束了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更多有用信息的水平,相当一部分学生阅读意识淡薄,局限于课堂所学知识和授课所用教材辅导书,较少或不会使用图书馆专业检索工具,没有掌握自己获取有效信息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尽管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已经开始意识到倡导建立书香校园的重要性,但很多高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具体、可行、规模化的阅读指导体系,阅读指导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可操作性。目前,阅读对于大学生来说,仍表现为较明显的随意性、盲目性和偶发性。有些大学生主观阅读欲望不足,课余时间主要用于从事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体育运动等,用于阅读的时间屈指可数,一年也读不了几本书,阅读量少得可怜,这种现象实在是令人担忧,长此以往,必然对大学生的人格成长、精神发育、知识训练乃至价值观、世界观塑造等产生影响,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与文化底蕴的缺失。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和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快捷,数字化阅读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了一种阅读方式和阅读趋势,当代大学生的阅读更趋于多元化和现代化。高校图书馆是促进阅读的重要阵地,它对处于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应负更加重要的责任。高校图书馆应采取高效的策略和措施,构建传统与现代并举的导读新模式,积极拓展服务空间,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应该体现办学理念,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一要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勤于研究,培养学生高尚的内涵修养和审美情趣。二要重视学生专业素质、技术能力的培养,结合学校各学科、各专业设置状况,相应地购置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教学科研用书,培养学生钻研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精深、广博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三要重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有效利用网络等现代数字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4]。四是配合校园文化建设、品牌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和引进资源的策略,采购必须要有整体、连贯、合理的规划,逐步进行并大力发展多元化、立体化的图书馆藏建设,帮助学生充实和提高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扩大知识面,激发创造力,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真、善、美的洗礼和熏陶。
帮助大学新生适应新环境、开展自主学习,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职辅导员的工作,图书馆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提高人文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帮助大学新生有效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高校应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到图书馆参观。图书馆工作人员给新生讲解入馆教育课程,指导学生了解图书馆各项设施、馆藏资源、信息查询、咨询导读服务等各项内容,辅导学生按照一定的主题查找资料,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所选资料的价值,训练学生娴熟的检索技能,培养其自主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新生的入馆教育,可以帮助新生利用图书馆馆藏进行科学的阅读,掌握获取有效资源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其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图书馆的新生入馆教育以学生求学求知目的为导向,为学生的研究创造提供便利,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高人文素养创造条件。
大学生阅读率普遍不高,图书馆的纸质图书、数字资源“藏在深闺无人识”,其根本原因就是图书馆的宣传、导读、引学工作只是蜻蜓点水,缺少深度和力度,工作缺乏持续性[5]。引学导读在我国教育工作中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导读、荐读”顾名思义就是引领指导推荐阅读的意思,为方便学生阅读、激起阅读兴趣而采取的指导方法和推荐手段,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提倡学习型阅读,弘扬欣赏型阅读和生活型阅读。图书馆的导读、引学工作,内容涵盖各学科、各专业领域。可以定期在宣传栏、图书馆网页上推介新书、好书,开展书评、宣传优秀刊物,组织专题读书活动,还可以根据时事话题、时尚热点与学生展开个性互动服务。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疑难问题也可提交到该系统,专家学者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将最具阅读价值的书目、资源等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深度思考。
高校图书馆可以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邀请专家、教授、知名学者做专题讲座,举办主题展览,开展辅导培训,组织读书沙龙,开展“书香校园”读书节,推荐“百部经典著作”阅读等。高校应倡导“爱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阅读风尚,鼓励“开卷有益”的生活态度,让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书籍来了解人类文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所包含的智慧,扩大知识渗透面,引导学生掌握理性分析问题的方法,正确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理性分析各种社会现象[6]。此外,针对大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图书馆也可以配合学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辅助开展一些阅读疗法方面的服务,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一些积极有效的干预。图书馆可以组织有心理学知识和素养、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综合知识储备深厚、熟谙图书馆藏结构的馆员队伍,针对学生的普遍心理状况以及个体思想差异,对症施“书”进行阅读引导,从而帮助其调整心理状态、释放问题情绪、重拾心理自信。
图书馆工作的实质是拉近文献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图书馆成为大学生阅读经典、提高修养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场所。创造整洁优美的阅读环境是培养阅读兴趣的前提之一,读者对图书馆不再是单一的知识需要和信息需要,还包括精神依托和精神需要,需要一个开放的、宽松的阅读环境来完成他们的学习和研修。图书馆的布置应该窗明几净、宽敞整洁,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体现“以学生为本”原则,可以用书法、美术作品布置墙面,让学生感觉赏心悦目,并方便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有效利用文献。此外,高校图书馆应该着重加强馆员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培训,提高开展工作并处理问题的业务能力,加强职业精神和操守、培养优良的工作作风,使他们能应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热情主动地为学生服务,给予耐心指导咨询。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传播的各种琳琅满目、变化纷杂的信息时,应具有的解读能力、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批判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在新媒体时代,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各种信息资讯,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一是帮助大学生正确检索、理解分析媒介信息,学会运用理性思考,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二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各种垃圾信息、庸俗信息、非法信息、暴力信息等负面信息的免疫力。三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阅读水平、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阅读时间和地点,合理正确使用媒介资源,有效地利用媒介完善和发展自我[7],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媒介资源成为探索未知的重要工具。
新媒体技术尤其是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传播突破了时空界限,实现了“资讯无屏障”。Blog(博客)是继Email、BBS、ICQ 之后出现的网络交流方式,被用来表达个人思想、情感等内容,以其开放性、即时性、零技术、零成本等特性而得到了广泛使用和关注。在图书馆新媒体信息化建设中,可以使用博客形式制作课件,展示数字期刊等数据库使用方法、阅读技巧,同时读者也可以将查找信息、利用资源时产生的思考、心得等经验发布在博客中共享,实现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手机媒体是继报刊、广播、影视及网络之后出现的一种新传播媒体。它通过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载体,实现文字、声音、影像等媒体内容的传播和个性化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以探索并尝试利用手机向读者推送各类通告,甚至是文献阅读、视频点播服务等,建立起图书馆资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把学生和阅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刘慧.大学生读书现状剖析[EB/OL]. http://nhdxb. cuepa. cn/show_more. php?doc_id =436396,2011-05-05.
[2]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浅阅读时代的“深”思考[EB/OL]. http://www. china. com. cn/info/2012-04/23/content_25207631. htm,2012-04-23.
[3]方胜华.由学生阅读素养危机谈高校图书馆服务策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11):60-62.
[4]杨德平,邱丽娟.论“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10):92-93.
[5]冯涛.高校图书馆阅读宣传研究[J]. 图书馆,2010(6):88-89.
[6]杨艾华.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价值体现[J].当代图书馆,2011(2):13-15.
[7]邓红彬.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