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离开熟悉的讲台调任山西省晋城市地方志办公室负责人至今,在地方志事业上摸爬滚打了20多年。期间,主编了《晋城市志》和《晋城县志》等10多部地方志书,编撰出版了《史海索鉴》《读史备要》《史志丛稿》《中国皇帝制度》等史志专著,并在各级报刊发表了十多篇史志论文。所出成果不仅受到了有关专家、学者的称赞,而且多次受到山西省政府、省劳动竞赛委员会的表彰。2005年我被评为全国10名修志模范之一,受到国家人事部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表彰奖励。
近期,我又主持完成了晋城市的第二轮修志任务,还完成了10多部部门志、行业志的审定出版工作。2010年,晋城市地方志办公室被评为全省唯一受人社部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表彰的先进单位。看到20多年来为之奋斗的事业欣欣向荣,硕果累累,感慨颇多。总结多年修志工作经验,写成《修志实践与探索》一文,以飨修志同仁。
晋城市从1991年开始第一轮修志,1999年在全省率先完成了首轮修志任务。编辑出版的志书主要有:《晋城市志》《晋城县志》《晋城金石志》《沁水县志》《高平县志》《阳城县志》《陵川县志》《晋城税务志》《晋城交通志》《晋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志》等20多部志书,指导完成了30多部地情资料书和乡(镇)、村志。其中,《晋城市志》和《晋城金石志》获山西省政府颁发的优秀地方志成果一等奖。《晋城县志》《陵川县志》《高平县志》《沁水县志》《晋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志》《晋城税务志》等都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市地方志办公室2000年获山西省政府颁发的“山西省新编地方志工作先进集体一等奖”,2003年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记“集体一等功”。
在第一轮修志工作中,我作为市志主编,边学边干边思考,始终遵循地方志要体现时代特征、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则并有所创新。在框架结构、编写方式等方面,既继承了前志的优良传统,又有一些创新和突破,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做到基本有格而不拘一格。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卷首设综述与市情数据表。综述非概述,既不是全志内容的压缩,也不是各卷提要的综合,而是纵述历史脉络,横陈现状总貌的市情综合论述。市情数据表则是按全志内容的顺序,分门别类,表列数据。综述与市情数据表连为一体,相辅相成,不读全志便可知全市的基本情况,使读者一目了然。
2.大事记分设大事编年和要事纪略。大事编年和要事纪略以时间为纵线,记述境内有史以来所发生的大事、要事和奇事,为“一志之经”,纳入卷的序列,排列第一,以表其在全志位置之重要。大事编年采用编年体,以公元纪年为序,分条简记大事。要事纪略,采用本末体,列要事30件。所选要事均在晋城历史上有重要地位,有深远影响,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以便读者能把握晋城历史发展的重点,了解晋城历史发展的轮廓。
3.艺文不入附录,而专列三卷。新出版的志书大都有重经济轻人文的倾向,《晋城市志》为改变这种倾向,将艺文专列3卷,展示了晋城市历史上文风之盛。
4.各卷前增设提要。《晋城市志》共设40卷,大卷有20多万字,篇幅太大,读者不易得其要领。而在卷前写一提要,也称为“无题小序”,简要地叙述本卷(本行业)的历史梗概和现状总貌,长者一页,短则数行,使读者一览即得。
5.综合论述与综合分析。《晋城市志》在具体写法上加大了综合论述和综合分析的内容。包括概述改综述,卷前加提要等,都是为了加大综合论述和综合分析的力度。
在体现地方特色方面,主要突出了以下几方面:
1.战略要地。晋城山河襟带,地势险要,雄踞太行之巅,控扼晋豫咽喉,屏障三晋腹地,俯视千里中原,历为兵家必争之地。这些特点在大事记、自然概貌、政治、军事等卷内都有突出的记述。
2.革命根据地。晋城是革命老根据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分属太行区和太岳区。晋城人民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这些生动的人和事都详细地记入市志,载入史册,是晋城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3.自然资源丰富。晋城自然资源丰富,向称“煤铁之乡”、“丝绸之邦”。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0多种。无烟煤储量占全省二分之一、全国四分之一。铁矿石不但藏量多品位高,而且埋藏浅,易开采。林果、蚕桑、药材以及森林、牧坡等自然资源也很丰富。市志专设“自然资源”卷以14万字的篇幅作了详尽地记述,在经济各卷中也突出了自然资源的优势。
4.乡镇企业发达。晋城建市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不断上档次、上规模、上质量,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就跃居全省第一,在全市社会总产值中“十分天下有其九”。市志专立“乡镇企业”卷,以12万字的篇幅作了全面的详细的记述。
5.小康建设成就斐然。晋城市农村小康建设成绩显著,1998年已建成小康乡镇80多个、小康村1750个,分别占到全市乡镇和行政村总数的65%和71.8%,1997年全市提前实现了基本达小康和稳定脱贫两大目标。小康建设成就,引起了国内的普遍关注,被誉为“晋城模式”。在大事记和经济综述卷中对晋城小康建设作了系统的记述,并在“要事纪略”中专列一目“全市基本达小康”,以在全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高举改革开放大旗,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征途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发展最快,真正和谐稳定的太平盛世。第二轮修志工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全面展开的,主体内容应记述改革开放以来的各项伟大成就。
晋城市是1985年在改革大潮中诞生的新兴城市。建市近30年来,晋城人民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迅速实现了由山区县城到全国品牌城市的跨越。市区建成面积由8平方公里拓展到50多平方公里,人口由不足10万增至50多万。经济发展连续翻番,全市生产总值由1985年的14.6亿元增至2012年的1011.6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985年的1.09亿元增至2012年的213.5亿元。并于1997年在全省率先稳定脱贫,整体基本达小康,现在又兴起了新农村建设的新高潮,向宽裕型小康社会迈进。交通方面不仅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而且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纵横太行之巅。经济开发区建设开创了晋城经济发展的新纪元,“兰花股份”上市为晋城经济注入了生机活力。阳城电厂建设有效减轻了铁路运煤的压力和环境污染,实现了由输煤向煤电并举的跨越。煤层气抽采能力居全国之首。张峰水库建设不仅全市受益,且对全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有重要意义。晋城建市以来,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化战略,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绿化工程、畅通工程、便民工程和亮化美化工程,加大城中村改造和两河治理的力度,广泛开展“做文明晋城人,建文明晋城市”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这座新兴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太行明珠。近年来,晋城市先后获得“国家级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中国魅力中小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两河”治理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两次获得全国最高奖项“长安杯”。这些荣誉使青春晋城绽放出更加闪亮耀眼的光华。
新编《晋城市志》上限1985年晋城市建立,下限2008年。这正是晋城市在改革开放中飞速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新市志将全市人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奋勇拼搏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甚至走过的曲折道路都详尽地记录下来,并传承下去,以启迪后人。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疑是时代主流。地方志书是“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编纂的一种官方文献典籍。因此,对于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必须与党中央和国家有关文件决议的精神保持一致,这是编纂地方志书应当遵循的政治原则。地方志书讲“述而不论”,并不是说没有立场和观点。事实上,任何一个时代的地方志书无不留下那个时代的烙印。我们现在重修或续修社会主义新方志,就要旗帜鲜明地体现出这个时代的特征,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编志书的全面性、完整性、准确性。新编市志为了全面反映这一阶段的总体情况,特设《经济综述》卷,分经济规模、经济改革、人民生活三章予以记述,这样就避免了由于章节分散而无法了解改革开放总的进程。在经济改革中,又将所有制改革等列章详细追述,这样就弥补了第一轮修志因认识不到位而对个体、私营经济缺乏记载的缺憾。
为了完整准确的体现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当代中国的主要特征,新编《晋城市志》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小康社会4个方面(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16项指标,均分别在不同的章节作了叙述,并一一列表显示。这些指标包括:经济方面、人均G D P、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社会方面:基尼系数、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平均受教育年限、预期寿命、文教体卫增加比重、犯罪率、日均消费性支出水平;环境方面:能源利用效率、安全卫生水普及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制度方面:廉政建设、政府管理能力(公共财政管理、国家储备状况、法律法规建设社会秩序维护等)。
《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志书要全面反映地方的历史与现状。全面完整地记述地域特色是地方志书编纂的中心和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地域特色鲜明突出的志书往往是编纂者倾注心血最多的志书。在第一轮修志过程中,《晋城市志》立足晋城特点,浓墨重笔记载了当地的战略要地、革命根据地、自然资源、乡镇企业、小康建设等状况,颇受读者好评。在第二轮续修过程中,除了继承上述特色外,又对近几年晋城经济社会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着重叙述。如在物质文明方面,着重记述了经济建设,突出清洁煤、电力、化工、铸造、丝麻、饮品、旅游、建材产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着重记述了思想道德建设和各种创建活动,突出描述晋城人民新的精神面貌;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着重记述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突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在社会和生态文明方面,着重记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突出了蓝天、碧水、园林绿化、便民畅通等工程建设。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相得益彰,既突出论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又突出了地方特色。
1991年,我主持晋城市地方志工作以来,于1999年在全省率先完成了第一轮修志任务,2013年又主持完成了晋城市的第二轮修志任务,修志工作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20多年的修志生涯,使我最感欣慰的是主持编纂出版《晋城县志》和现在主持编修的《晋东南地区志》,这两部志书都是在其行政区划撤销多年后才开始编修的,也是最有存史价值的两部志书。
1.主持《晋城县志》的编修工作。晋城县历来是山西省的经济强县和人口大县,一直是南太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5年市管县体制改革后,晋城县分为晋城市的城区和郊区。一个大县就这样消失了。而晋城县自清光绪年间编修《凤台县志》至今百余年没有修志,这个历史空白如果不填补起来,将成为极大的遗憾。我作为一个地方志工作者,出于对晋城历史负责的态度,成立了以市地方志办公室为主,联合城、郊两区的晋城县志编纂办公室。聘请原晋城市委党校老校长王守信教授和我共同担任主编,开展了晋城县志的编修工作。1999年6月,在晋城县撤销14年之后,110万字的《晋城县志》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地方志专家曹振武先生称“此举全省第一,全国罕见”,是为晋城办了一件“利今世惠后人”的善事。我作为编修《晋城县志》的始作俑者,感慨颇深,修志的酸甜苦辣局外人是难以体会到的。
2.主持《晋东南地区志》的编修工作。《晋东南地区志》是由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李茂盛牵头,由长治市地方志办公室和晋城市地方志办公室联合编修,由我来具体负责编纂工作。晋东南地区1985年在市管县体制改革中分为长治市和晋城市,地区建制撤销了。而晋东南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建立了非凡的业绩。为不给历史留下遗憾,也为彰显其成就,总结其经验,特组织编修《晋东南地区志》。晋东南地区撤销快30年了,其编修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晋东南地区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四面八方都是一关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现在的高速公路从晋东南出发无论是通向哪个方向,都是隧道桥梁相连,都是古代的雄关险隘。晋东南地区即古上党,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在上党的历次战争都与国家统一有关,无论长平之战、曹操上太行征高干、巴公原之战、夹寨之战,还是太行、太岳根据地的抗日战争、上党战役等都是中国统一过程中的关键战役。
晋东南地区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中国历史上的神话传说,女娲补天、炎帝神农、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尧舜禅让、舜耕历山等,几乎都源于上党。独特的宗教如:二仙庙、汤帝庙、崔府君庙等是别处没有的,民情风俗、上党梆子、上党八音会及小米、党参、潞绸、潞麻等特产是其他地方无法比的。
晋东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有特殊的贡献。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后的城市建设(建国前长治、晋城建市),南下干部支援全国解放,农业合作化时创办10个合作社,全国劳模(平顺县就有5位),煤铁之乡、丝绸之邦、五小工业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过辉煌的业绩。
晋东南地区在全省、全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地区撤销已快30年了,晋东南地区的概念已逐渐在人们的思维中消失、遗忘。如果不赶快把这里的历史资料抢救下来,不把这段历史记载下来,确实是对不起子孙后代,对不起晋东南人民。故编修《晋东南地区志》有特殊的历史意义,现编修工作正在进行中。
我从事修志工作20多年,弹指一挥间。从投入《晋城市志》编修工作以来,亲历二轮修志,时时如履薄冰,如攀险峰。今日新志出版,仍感诚惶诚恐。掩卷之时,有许多感慨欲言,又不知从何说起。权将以上寥寥数语,期作同仁修志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