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从应对金融危机开始,在中央一系列保持增长、调整结构的努力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到2013年,经济结构还将继续调整,调整的动力核心在于城镇化,而城镇化又将释放巨大的市场需求。
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带来房地产泡沫、劳动力价格上涨,以及货币升值最终使得竞争力出现下降。在竞争力下降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也必然下降,这是2012年经济放缓的一个重要结构性因素。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投资与出口后劲不足等问题,而内需不足在短时间内又无法快速提振。投资、消费结构已经接近“临界点”的判断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寻找新的驱动,调整投资结构已经迫在眉睫。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近日在第七批城乡规划督察员培训暨派遣会上讲话指出,传统城镇化模式积累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城镇化转型刻不容缓。
高层提出新型城镇化大致沿着这样一条逻辑主线: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扩大内需是调结构的首要任务→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分析人士推测,放之中国,推动中国经济走上监看复苏和持续发展道路的这个平台应该就是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精细作管理将体现在“信息化”、“智能化”。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可见未来的城镇化进展中不再是钢筋水泥式的“城市化”,更强调消费结构升级、信息化城市、智能化城市。
城镇化始终强调将城镇化与其他配套改革联系起来,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挥城镇化综合效应,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未来新型城镇化有可能成为推动财政金融、户籍制度、公共服务等改革和行政区划等调整的平台。
新型城镇化模式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加上劳动力供给趋紧,过去收入分配(居民和企业、政府之间,城镇居民内部,城乡之间)中的不平衡将降低。从需求面来看,增加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将有利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促进消费率的上升;从供给面来看,未来的城镇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用将弱于此前。如何在改善分配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率,将成为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主要挑战。 (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