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3-04-11 12:56潘耀滨王永盛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高水平竞技运动员

王 超,潘耀滨,王永盛

1.PE Dept,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 266071,Shandong;2.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Jinan 250102,Shandong,China

体育是涉及到全民和全社会的事业,实现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必须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尤其是教育系统的参与。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顶尖力量,拥有强大的科技和人才资源。综观全球,走业余化和学院化相结合的集约化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途径,是顺应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走向的选择,而通过高校来加速培植竞技体育的新生力量,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任务,高等院校理当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既是当代社会高等院校功能拓展的必然,也是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要求。时代已经赋予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我国大学怎样培养出既能在世界大赛上夺取金牌,又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在新时期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们高校体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当今时代,教育全球化的进程不可逆转,我国的大学要积极面对和回应。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也应渗透国际化的理念,创建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模式。竞技体育要回归教育,与教育实现有机结合,保证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既能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又能接受竞技体育教育,兼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拥有健康的体魄,追求完美的人格。优秀体育人才的成长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同步进行,始终遵循学术水平与竞技成绩等同性原则,铺就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成才之路。

1 大学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关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国理论界对此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谢琼桓指出:“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但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体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无论是社会体育还是竞技体育,都存在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普通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竞技体育作为高校内部的一项工作,也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竞技体育的发展既要满足现代人的要求,还要满足未来人的要求,更与相关的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因此,我国竞技体育在计划如何在世界大赛上夺取更多金牌的同时,还必须考虑体育发展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指标等因素。同时,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应忽视人的发展因素,比如运动员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人文素质等其他素质的发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持续培养等。

大学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从宏观上是指:在发展当前大学竞技体育的同时,还要考虑不影响未来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把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纳入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战略之中。即在提高大学竞技体育水平的同时,还要考虑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把局部与整体,现在与将来,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微观上可以理解为:是在大学领域开展的,以不降低大学培养人才的质量,不影响大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开展,是在保证学生运动员的科学文化和专业学习的前提下,追求竞技水平持续的提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指导方针,我国现有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在很多方面不利于大学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势在必行。

2 影响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2.1 竞技体育政策亟需改革

现行的大学竞技体育在开展20余年来,教育部并没有出台一个系统、规范的管理制度,虽然有几个文件公布,但是都是从宏观上提出一些指导意见,具体的政策主要在招生方面,对大学生运动员入学的资格和程序作了规定,至于入学后的学籍管理、学习和训练的管理、竞赛管理制度等等,至今没有相关制度和法规,各个高校的管理方式并不完全相同。

我们对此现状可以理解为:第一,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开展是一个新生事物,国家对此尚无经验,处于实验和摸索阶段;第二,教育部给各地高校一个宽松的环境,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定。但是如大学生运动员的竞赛管理制度,这个最重要的政策,必须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制定出台。即使有了一个完善的制度,也要有一个权威的机构来对制度的贯彻和遵守情况进行监管和协调,比如美国NCAA那样的组织,但是我国缺乏这样一个机构,对大学竞技体育的运行进行必要的监管。所以关于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是滞后的,20余年来,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也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谈不上有序,更不用说科学发展。

普通大学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对于中国高校是一个新生事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教育体制和体育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高等教育与世界先进国家高等教育的全面接轨,先进的思想理念和先进的管理体制的引入、建立和运行,在大学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会逐步成为我国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主流方向。

2.2 经费因素

竞技体育的发展对经济有较强的依赖性,中国大学竞技体育基本上依靠财政拨款来维持生存,几乎所有的国内大学用于竞技体育的经费都是入不敷出,财力是制约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文件指出:“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根据国务院这个精神,我国长期的任务是如何坚持、改革和完善举国体制。照此来看,大学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应当看作是丰富和完善举国体制的一条重要措施,那么列入举国体制编制的大学,在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时,也应当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不应当出现一边是体委系统培养的运动员吃皇粮,享受计划经济的全额经费支持,另一边是大学竞技体育为生存而苦苦挣扎。众所周知,各个高等学校的体育经费是极其有限的,全校的体育教学、群体活动的开展、体育器材的消耗、更新、维护,课余训练的花费,都是从这些经费中开支。各校体育经费都是包干的,不能超支,现在增加了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费用(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的训练补助、运动员的伙食补贴、训练器材和运动服的购置、去外地参赛的交通费用等等),这笔钱从何而出?各校基本倚靠挤占学校体育维持费或向学校申请临时专项经费,因为多数校运动队竞技水平不高,赛事影响力也不大,在社会上难以拉到赞助。

2.3 学习因素

目前我国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的高校多是重点大学,像清华大学胡凯那样学习好、运动成绩又好的毕竟是个别的现象,在对大学高水平运动员调研时,认为学习比较吃力的占47.8%,认为勉强应付的占38.6%,只有13.6%的人认为不存在问题。大学生运动员与同校同专业的普通大学生相比,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差距大的现象,因为他们比普通大学生多了参加训练和竞赛的任务,用于学习的时间少于普通同学。根据调查,大学生运动员多数是半天学习,半天训练。据陶然成、龚波等对全国235所开展竞技体育的大学发放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高校每周训练在3~5天,每次训练时间在1~2 h的占了78.1%,很少有超过2 h,如平均到每人每天只有1 h,这和美国大学生运动员每周训练5~6次,每人每天平均训练2 h相比,训练时间只有他们的1/2,学、训矛盾如此突出,也大大影响了他们参加训练和竞赛的积极性。

2.4 教练员因素

各大学的运动队教练员,除了少数大学聘请了专业教练员执教外,基本都是体育教师兼任运动队教练员,多数大学的教练员除了运动训练之外,还有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从调研数据来看,拥有本科学历的运动队教练员占62.2%,硕士研究生学历占26.6%,博士学位的占11.2%,学历层次较高,几乎都毕业于体育院系,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多数教练员比较缺乏运动训练实践的经验,尤其是执教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和竞赛的经历,还没有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另外,聘请高水平的教练员到大学任教,也是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的有效途径,获得美国2007年度最佳田径教练员称号的美籍华人李黎,就是常年在大学执教。厦门大学副校长潘世墨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认为:“我们的名校不能只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还要有名教练、名运动员和品牌队。要像抓重点学科那样抓体育,要像引进教授那样引进教练。”

2.5 生源因素

生源质量不高和短缺,是制约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近几年,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青少年儿童参加业余训练的人数大幅下降,许多体校和业余体校都面临招生的困难,我国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严重短缺,加上各地若干体校实行运动员只有输送到上一级专业队才算教练员的业绩,迫使许多教练员不愿意把运动员送到高校。

另外,进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体校生源,几乎都是无法进入职业俱乐部或省、国家队一线队伍,这不但对高校的运动员招生形成了严重的冲击,也是影响大学竞技体育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生源严重缺乏,许多院校不得不降低招生标准,甚至投入大量资金,从现役运动员队伍中招生。许多重点大学都有这种“挂靠”身份的运动员学生,他们不在高校学习,也不在高校生活和训练,只是在大运会期间,代表高校参赛,所以经常出现国家队、专业队队员扎堆在跑道上的局面,运动成绩虽然是国内一流水平,但这不是大学竞技体育的真实水平。一些高校领导出于尽快提高学校知名度的目的,支持这种挂靠,专业队运动员出于拿到名牌大学文凭的目的,也乐意这种挂靠,双方都是在利益驱动下达成协议,违背了国家在大学开展竞技体育的宗旨。这种短视行为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与大学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长期下去,伤害了普通高校运动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积极性,与大学开展竞技体育目的渐行渐远,体现不出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也严重阻碍了大学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大学开展竞技体育要借鉴美国的发展道路,除了从体校招生之外,目光要投到中、小学,在中、小学建立起培养运动员的生源基地,培养优秀的有发展潜质的少年儿童,跟踪观察、早期培养、多年训练,打好基础,这才是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主要途径。由于很多运动项目的基础训练阶段都在中、小学学龄前后段,为保证学训结合,宜采用大、中、小学“一条龙”相衔接的培养方式,保证“体教结合”实现的途径更为通畅。以高校为中心,以中、小学为培养基地,少儿运动员可以安置在高校附近的中、小学就读,定期到高校运动场训练,让他们潜移默化感受高等学府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当代大学生的学子风采,感受大学生运动员刻苦训练、勇攀运动技术高峰的精神面貌。大学教练员与中小学教练员保持密切的联系,建立长效机制和畅通的输送渠道,是保证高校运动员生源的最佳方案。

3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运行机制分析与借鉴

3.1 美国的大学教育理念

美国大学的教育理念认为:“大学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它们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又深深地植根于各自所服务的社会之中。”现代大学的发展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发展和社会服务任务,大学本身就是公共服务的最高形式,大学从事着人的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要培养成功者所必需的品质、能力和素质。多年来美国大学遵循和实践着这样的理念,这一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的体育工作者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美国大学普遍坚持“开放性、竞争性与国际性”的理念,其开放性、竞争性和国际性也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人性化管理,主体性至上”,“追求协调,崇尚和谐”,“崇尚创业与进取”等理念都是值得我国大学借鉴和学习的。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使美国大学的社会功能空前拓展,大学与美国、美国与大学已紧密地融为一体,成为美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源泉。当今世界是一个以全球为战场开展竞争的世界,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也应渗透国际化的理念,站在世界的角度而非仅仅国家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和竞技体育的改革。

3.2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体制

美国大学开展的竞技体育是美国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它具有独特的权力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管理机构,全美大学生体育联合会(NCAA)在美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它不属于政府职能部门,又独立于美国奥委会和各单项职业协会之外。它的性质被定义为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它不通过行政手段,而是借助法律程序和规范的宏观约束手段或经济的增长幅度及参数等手段来进行调节和管理。NCAA从根本上讲是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使校际体育运动纳入教育体系之中,使体育运动真正成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从而使大学体育竞赛与职业体育完全分离。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之所以多年保持高水平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除了大学校际体育竞赛已被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其中重要的原因是NCAA在组织全国比赛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NCAA组织严密、拥有健全的法规和一系列制度的保障,就其规模和社会影响方面,NCAA在美国的影响力并不亚于美国职业联盟的单项协会,比如NBA和美国奥委会。

NCAA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并促进全国大学竞技体育竞赛计划,并在成员中推广竞技体育运动;制定全国大学校际体育竞赛管理规则,通过这些规则对成员普遍关心的校际体育运动管理问题进行立法;监督NCAA举办的全国或区域性体育竞赛并为其制定合格标准;坚持学校管理的原则,培养优秀的学生运动员,保证成员遵守NCAA的章程及细则;坚持业余原则,使体育运动真正成为教育的一部分;遵守NCAA对于学术资格、业余原则及运动员精神的规定;发起、组织全国或国际体育赛事,寻求与其他业余体育组织的合作;宏观调控全国大学校际竞技体育竞赛,制定一系列标准,使NCAA各项赛事保持较高水平。NCAA体现出管理科学规范、运作流畅、效率极高的特点。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是美国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社会对大学竞技体育有着特殊的情愫,大学竞技体育对美国社会和文化有着巨大的贡献,历经100多年发展,保持长盛不衰的NCAA蕴藏着中国大学竞技体育未来发展必须汲取的丰富营养,甚至是道路的指引。

4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途径

4.1 大力发展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体教结合”是我国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它是“通过整合体育与教育两个系统的资源,提高效能,形成合力,共同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清华大学前党委书记陈希指出:“我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学生运动队,体教结合、探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国家级学生运动员,是高等学校在体育系统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积极参与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具体表现。”清华大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体育教育结合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发挥大学、附中、附小一条龙教育资源整合的优势,保证学生的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和体育系统的合作,获取政策等支持。在培养学生运动员的体制上进行改革,努力探索在普通高校培养具有国家水平的学生运动员。不断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在全国乃至国际赛场摘金夺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除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之外,国内若干所高校在“体教结合”开展竞技体育方面都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体教结合”是探索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改革的有益补充形式,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培养高素质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新途径。

4.2 发展“省队校办”的模式

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多元化、社会化发展也有了新的突破,“省队校办”模式是我国高校“教体结合”的一种新型模式,由体育系统与高等教育系统共同参与,普通高校与地方体育局联合办队,人员经费、训练由体育局负责,队员的教育管理由高校负责。例如南京工业大学与江苏省体育局采取“体教结合、省队校办”建设高水平垒球运动队模式,由江苏省体育局负责经费保障,布置竞技任务、教练员等,对运动队采取宏观管理,由南京工业大学负责运动员文化教育、生活、训练,学校将运动队管理纳入正常的学院全方位管理,配备科研医疗保健服务,并设立了专项经费,对学费实行优惠政策。注重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对于符合条件的运动员通过高考途径进入本校有关专业的学习,做到学习与训练相结合,通过八年实践探索,已显现出良好效果和巨大威力。入驻高校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顽强毅力和拼搏精神鼓舞着在校普通学子,大学良好学术氛围和文明、民主、和谐环境感染和影响着运动员,运动员得到了继续深造,获得提高科学文化业务素质机会,学校也为运动员平时训练和赢得比赛成绩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在“省队校办”后,全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2009年和2010年,连续获得全国垒球锦标赛冠军,曾经代表我国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大学生垒球锦标赛。

4.3 “校、体、企三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模式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财政困难情况,有的高校开始尝试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优秀运动员,并取得了成功,通过教育系统、体委系统以及社会各系统的合作,实行“校、体、企三结合”,依托高校,整合高校、省市专业运动队、企业的各自优势资源,共同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教育系统在运动员灵魂塑造、科学文化、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方法有其天然优势,而体育系统具有在专业训练及其配套科研、场地器材方面的优势,企业不但可以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提供资金保障,还能解决运动员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在“校、体、企三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方面,华东理工大学是成功的典型。华东理工大学先后与上海市体育局、上海中学、中国电信、圣雪绒等企业,联合建立乒乓球俱乐部,并在2006年,参加全国乒乓球甲A和超级联赛,一举冲超成功。华东理工大学与体育系统和企业的联姻,不但给大学生运动员提供了大量的比赛机会,更筹集到丰厚的体育经费,解决了训练和比赛的资金问题,走出了一条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新路子。

上海交通大学与浙江省游泳队合作办队,连续6次夺得全国大学生游泳比赛金牌数第一。游泳运动员乐靖宜、蒋丞稷、吴鹏、欧阳鲲鹏、徐妍玮、庞佳颖等一批名将在奥运会、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屡获殊荣。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体育系统和企业的功效,都要给运动员完成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竞技体育培养机制来看,由大学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是当前体育社会化的一个趋势和发展方向,随着我国以大学为龙头的学校竞技体育体系的日趋完善,以高校为主导,以体育系统和大企业优势资源为依托的“校、体、企三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将是保证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1]王永盛.中美大学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

[2]蒋玲,刘忠庆,等,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

[3]陈希.现代大学的理念与奥林匹克运动实践——清华大学的探索[J].体育科学,2004(11).

[4]于芬.对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的探讨——清华大学跳水队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08(2).

[5]池建.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6]虞重干.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体教结合”[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5).

[7]池建.论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8]卢元镇.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Z].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学、软科学研究成果,2006.

[9]谢琼桓.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体育的现状和未来[J].体育文史,1999(1).

[10]孙麒麟,张建新,毛丽娟.“校体企三结合”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7).

[11]陈希,仇军,陈伟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来源与构成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04(5).

[12]李梅月,等.山东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课学习问题的调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32(2):78 -80.

[13]陈小平.高校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角色与使命[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1):1 -3.

[14]衣海永.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现实审视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2,34(4):71 -74.

[15]陈德平,等.后奥运时代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2):70 -73.

[16]张崇民.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8,30(3):1 -2.

[17]艾尼瓦尔·司马义,王振涛.山东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所处困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2,34(4):75-77.

猜你喜欢
高水平竞技运动员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竞技精神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花与竞技少女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