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妇女思想的特点

2013-04-11 13:05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阶级妇女

李 洁

(山西医科大学人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毛泽东的妇女思想是毛泽东思想整个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来看待和研究妇女问题,并在推进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客观实际相结合,逐渐形成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妇女思想。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妇女问题的认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毛泽东,顺应当时国内现实的需要,把关注的重点主要放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事业中,而对妇女问题的论述比较少。从现有资料中可以简要概括得出这一时期毛泽东对妇女问题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中国妇女受到“四权”压迫

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总结并提出了中国妇女所受的“四权”压迫,“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1]毛泽东认为,在这“四权”中,政权是核心,其他三权依附于政权。

(二)中国妇女解放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认为,妇女解放运动属于阶级解放运动的一部分,必须与阶级革命相联系。毛泽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具体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中国实际,得出中国妇女解放的途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无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具体来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到中国妇女受压迫的“四权”,同理,妇女要解放就在于推翻这“四权”,而在这“四权”中政权是核心,因而中国妇女解放与阶级解放就有了共同的目标。1932年6月20日,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训令第六号——关于保护妇女权利与建立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的组织和工作》中指出:“劳动妇女的解放与整个阶级的胜利是分不开的,只有阶级的胜利,妇女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2]

(三)中国妇女的作用

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发现了妇女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指出:“妇女占人口的半数,劳动妇女在经济上的地位和她们特别受压迫的状况,不但证明妇女对革命的迫切要求,而且是决定革命胜败的一个力量。”[3]例如,在1933年的《长冈乡调查》中,毛泽东从群众斗争、军事动员、苏维埃组织等方面具体指出妇女在苏区革命战争中的伟大力量。

在艰难的战争环境下,毛泽东多次提出对社会生产中妇女作用的重视,特别是在男子大部分投身前线参加斗争的情况下,妇女成为后方根据地的生产主力。只有发动妇女参加物质生产才能保障革命后方的需要,而且组织妇女参加生产劳动也是在经济上保护妇女的权益之举。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关于妇女思想的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妇女思想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

(一)指导思想由一元化转为多元化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毛泽东对妇女问题的认识受当时社会主流思潮,即代表封建农民阶级利益的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妇女观、代表资产阶级改革派利益的戊戌维新运动的妇女观、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利益的辛亥革命运动的妇女观,以及代表资产阶级民主派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利益的新文化运动的妇女观的深刻影响,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收录在《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关妇女问题的十余篇文章,就是其早期妇女思想多元化的体现。

而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后,毛泽东摈弃了之前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而只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特别是他在读过《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后,认定自己“建立了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它是历史的正确解释后,此后丝毫没有动摇过”[4]。至此,毛泽东的思想就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思想的指导下发展,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探讨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及其解放的途径。之后他对于妇女解放问题的所有阐述,都未超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范围。

(二)关注妇女群体中的农村妇女

早期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动者是社会上层人士或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生活在都市,关注的妇女群体也是城市女性。因此,他们多是从受教育、就业、交际等方面改善妇女的地位和处境方面来思考妇女问题。

毛泽东秉持“实事求是”精神,结合中国落后农业社会的国情,在新民主义革命斗争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在农村根据地的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毛泽东逐渐认识到,农村妇女才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主体。这是因为,当时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农村劳动妇女占中国妇女人口的半数以上,革命想要成功就必须保障她们的利益;特别是他认识到农村妇女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所受压迫最重,处境最艰难。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记录了妇女的状况;他们不仅要参加农业劳动,“加以养育儿女是女子的专职,所以女子的劳苦实在比男子要厉害。她们的工作不成片段,这件未歇,那件又到。她们是男子经济(封建经济以至初期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品。男子虽已脱离了农奴地位,女子却依然是男子的农奴或半农奴。她们没有政治地位,没有人身自由,她们的痛苦比一切人大”[5]。

事实证明,受压迫最重、处境最艰难的农村妇女最迫切需要解放。她们在农村积极主动投身到打倒地主、查田分田、社会生产、游击战争等运动中,撑起半边天,成为决定革命胜败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

毛泽东关注广大农村劳动妇女,这切实符合当时中国国情,挖掘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正确道路是依靠农村妇女。这一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主要关注城市无产阶级妇女相比,更具中国特色,更能彰显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客观农业社会实际相结合的贡献。

(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思考妇女问题

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分析方法,在分析妇女问题时,首先将之定位为阶级问题,自此就从阶级的角度来思考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妇女解放的途径等。

首先,毛泽东在分析中国妇女比男子受到多一重的压迫和歧视时,就指出“夫权”的压迫不是两性间的问题,而是社会阶级的压迫。这样,毛泽东就把妇女问题与阶级问题等同,甚至用阶级压迫消解取代性别压迫,把妇女问题作为阶级压迫的一种,而没有看到妇女问题有别于阶级问题的特殊性。

其次,毛泽东认为,阶级解放是妇女解放的条件,只有阶级解放,妇女才能解放。早在1927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妇女受到“四权”压迫,其中推翻地主政权的阶级斗争是最重要的,压迫妇女的夫权等封建宗法制度会随着农民权力的上升而动摇。1939年在《妇女们团结起来》一文中,毛泽东又提到没有社会阶级的解放运动,妇女解放是得不到的,并在此基础上号召妇女们团结起来参与到社会运动中去。

毛泽东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思考妇女问题,将妇女解放与阶级解放相结合的思想特点,与之前中国妇女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多从女子“禁缠足”、受教育权、参政权、婚姻自由权等方面探讨妇女解放的途径相比,更具彻底性。至此,中国妇女的解放事业就与无产阶级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阶级解放的脚步而前进。

(四)指出中国妇女受压迫的特点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集中概括和体现马克思主义妇女思想精髓的著作中,通过分析人类家庭制度和婚姻制度的发展变化,以及家庭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来揭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恩格斯提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这些剩余产品主要是基于男子体力上的优势,因而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上升,女性开始被男性奴役,两性冲突的时代宣告出现。而要改变女性受奴役的状况,求取妇女解放,就必须废除私有制。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环境不同,毛泽东不是将中国妇女受压迫的根源简单地归结为私有制,而是形象地归纳为“四权”压迫,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中国化。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妇女的实际,指出中国妇女受压迫的多重性。这多重性的压迫,既有封建宗法制度总根源的政权,也有旧宗法社会衍生出的大家长制度的族权、男尊女卑的夫权和迷信鬼神的神权。政权、族权、神权是男、女同受的压迫,夫权是女子独受的压迫,这种多重性来源于中国悠久的封建社会、农业社会的现实,具有鲜明的东方特色。

(五)依靠制度在实践上保护女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中,更多地是从具体实践层面上思考保护妇女,给妇女更多的实在利益。

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在历次代表大会上都通过了体现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规定。劳动妇女在根据地的法律保护下具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真正具有了人的资格。此外,在毛泽东妇女思想的影响下,各根据地培养和选拔了一批能干而专职的妇女工作干部。他认为,这些女性干部不仅有理论武装头脑,而且理解女性需要,在实际工作方面精炼能干,甚至在一些方面比男性干部更有优势。

经济上,在毛泽东主持下制定的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兴国土地法》、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中,都有明确规定男女平分土地的权利。土改中的男女平等,从物质上保障了妇女的经济自由权。

教育上,不分男女,都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对此,根据地还特别开办了多所夜校、女子学校、妇女识字班等专门机构教育培养女性。尤其是在毛泽东的倡导下,1939年中华女子大学成立,在开学典礼上,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期望通过女子大学培养女性领导干部。综观女子大学的历程,它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确实培养了大批女性干部,这些杰出女性,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也长期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

婚姻上,1931年由毛泽东签署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中,明确规定男女婚姻自由,禁止和废除包办、买卖婚姻等长期压迫妇女的旧习俗,女性不仅具有结婚自由,而且还有离婚自由。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妇女思想的五大主要特点,是毛泽东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信仰的理论、自己对妇女问题的思考与客观社会实践相统一的产物,是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对妇女解放认识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发展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

[2]毛泽东主席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4-5.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8-99.

[4]毛泽东口述,斯诺笔录.毛泽东自传[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35-36.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0.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级妇女
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女中央委员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当代妇女的工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校建设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群沟通机制有效运行的结构分析及启示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