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影像文本建构中的城市精神提炼

2013-04-11 12:31王冬冬
社会科学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文本精神

王冬冬

人类社会已经由文本时代跨入图像时代,借由传统的照相机、便携式摄像机以及网络摄像等各种成像设备来对现代社会生活进行书写和记忆,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电视机、影院银幕、电脑、DVD以及户外的LED等各种视像媒体充斥于我们生活的周围,将人类绑定在屏幕上。人们的经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视觉化,“在视觉屏幕的时代,观看观点显得至关重要。在图像的漩涡里观看远胜于相信,这绝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正是日常生活本身”〔1〕。于是,我们身处的实体空间——城市,也被裹挟在图像里,它的身影和灵魂通过影像作品游走四方,塑成城里城外不同受众心中各自的模样。

自从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推出《魅力城市》评选开始,我国城市形象的影像建构和传播日益受到重视。很多城市的形象片在央视播出,多部中国及国内城市的形象片出现在纽约时代广场。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后推出的城市印象纪录片《海上传奇》、《外滩轶事》以及《上海》(纽约时代广场版)更是将城市形象的影像传播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另一方面,城市形象通过其他影视作品的植入性输出也由来已久,京、沪、穗、港等城市都有大量反映自身文化和生活特色的电影,并自成一派。这些电影也成为城市价值观输出和形象传播的有效载体。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城市形象片的影像符码基本上还停留在“城市艺术照”层面,只是展示快节奏、现代化的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霓虹闪烁的夜晚,山清水秀的风物、历史悠久的景观等等,总体来看,很难反映出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风貌和精神气质。地域文化的时代特征及独特韵味普遍缺席。城市电影虽然把故事背景定位在所反映城市的风俗和气质上,但更多的是对习惯认识的图解,对历史民俗的呈现,缺乏对城市文化精神的挖掘和与时俱进的思考。因此,以城市文化特征为突破口,研究影像叙事中城市形象符码的设计规律,彰显城市魅力,输出城市价值观,提高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将城市的影响力和文化扩张力结合起来,提升城市软实力,是城市文化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形象影像文本中形象内容的层次构成

城市形象是城市空间内各显性和隐性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在与社会沟通作用下产生的互动的机能表现形式,是公众对城市的总体评价和认知,包括表达城市的结构、个性和意蕴的理念形象、行为形象、视觉形象等,城市形象是一种“公众意象”。〔2〕由于现代城市是一个多子系统结合在一起的多面体,城市形象也必然呈现出多面的特点,它既指城市的外在面貌,也包括城市的内在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物质层的形象。主要是指各类建筑设施的布局及其体现出的艺术风格,包括交通、通信、绿化及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状况;琳琅满目的商品、现代化的生产线、忙碌的口岸所体现的城市经济实力等。这个层次的形象给人的虽然是表面印象,但却是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第二层次是管理层的形象。主要是指负责城市的社会服务、公共事务的管理水平,各项制度、法规设置的合理性以及城市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情况等。这个层次的印象需要在人们深入地接触城市,并参加或开展各种活动之后才能留下,这种印象较之第一层次更为深刻。第三个层次是思想层的形象。主要是指市民的生活状态、节奏、人际关系、城市的社会风气等以及从中折射出来的市民的价值观念和城市的集体传承。第三层次的印象需要受众由直观感受深入到内心体悟,如果能被认同,则会使城市在品牌形象层面上获得成功,从而增强城市的影响力。〔3〕

城市形象影像文本是指以建构和传播城市形象为主要目的,通过将城市的历史风物、人文特征和社会生态作为符号进行影像文本符码设计,来输出城市的价值观,以获得其在受众中的吸引力、认同感、影响力和感召力,从而帮助城市达到营销效果的影片。它包括城市印象纪录片、城市电影、城市形象广告片等三种基本形式。其中,城市印象纪录片是以城市品格的表述和呈现为基本叙事,从对城市人文地理风貌的展示中建构城市形象、输出城市生活观念、表达基本价值观的纪录电影。这类影片表现的重心是所呈现城市的品格,以在地文化的影像符号的面目出现。城市电影并不是以故事发生在城市为标准,它是指影片以表现城市特有的风貌,真实地展现城市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独特的心理特征为叙事中心的影片,这类影片赋予矛盾冲突以深厚的城市背景,沉浸在浓郁的城市氛围里,并具有不同城市所独有的在地化特征。〔4〕城市形象广告片是完全以展示城市的地理与人文风貌为主旨,以多组具有典型性的城市符号进行接近零度叙事的符码设计,以快节奏的蒙太奇进行镜头组接,讲述城市场域里的典型生活状态,从外向里地全面呈现城市的三个层次的形象内容,阐释和输出城市精神的广告短片。

尽管不同类型的城市形象影像文本在故事设计和言说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都在用影像以或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来建构和传播城市形象。影像文本中的城市形象是以现实中的城市形象为客观原型,通过影像叙事进行精炼、聚焦、重构而形成新的阐释。影像文本的开放性、符号表意的多义性,也形成了不同人们心中多元化的城市形象,赋予城市形象以多角度、立体感。不过,无论受众的经验和城市形象符号的选择存在多大的差异性,城市历史的底蕴、市民现实的生态,总会为受众提供一个认知和体悟的方向和界限。对应于城市形象内容的三个层次,影像文本对城市形象的建构也呈现出两个层次。城市的现实形象与影像形象两个集合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映射,影像在表现城市现实形象的过程中,会对其三个层次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重构。也就是说,影视文本选择的意象可能直接指涉到城市形象的物质层和管理层的内容;有些物质层的内容单独被摄入影像成为表达城市形象的符号,这些符号在整个影像结构中,与它们前后的其他符号发生作用关系,藉此获得了表达城市理念、精神层面的意蕴的功能;现实的城市形象中,管理层和思想层的内容有些本身就是互相渗透的,在进入影像符号之后,那些现实中属于管理层形象的内容也反映了城市的价值观,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表达。这是由影片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的。因为无论言说者还是受众,在对影像文本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中,都带有自己先验的理解性想象。恰如拉康所说的镜像体验,意识形态再现的是个体与其实际生存状况的想象关系。传者和受众在影片中制造和获取的对城市的认识源自于他们对于自身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认知,是人们对于自身与客观世界之间关系的感觉和体验,这种感觉和体验不能准确和完整地反映现实。因此,影像文本在建构城市形象的时候,所形成的两个层次分别指向直观的视觉印象和内在的精神影响。在大多数城市形象广告片、城市电影中出现的高楼林立、车流如梭、小桥流水、飞檐雕栏、俊男靓女、灿烂笑面……都属于视觉印象的形象,尽管城市电影作为整个文本而言无疑是表现城市精神和内在气质的,但在影片中出现的城市形象物质层面的符号组,无论是为了交代地点还是渲染气氛,仍旧还是作用于受众的感官。另一种情况正在城市印象纪录片、城市形象广告片的创作中发生。比如《上海》(纽约时代广场版)中出现的白领人士的办公位电脑上恋人的照片、旧民居中二层阳台上旧相框中所展示出来的两位在上海生活了几十年的普通老人的生活、大世界里沉醉在自己的表演之中的老年管乐队这些意象符号利用了物质层内容的城市场景,但叙述的却是城市的价值观和特有品质,它们与城市电影的整体文本一样,无疑指向了内在的精神层面。由此可见,城市形象在进入影像文本的过程中,三个层次的内容会被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作为影像中呈现出的城市内容建构和输出城市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也有一些人类学层面的思想层面的内容在影像中成为直观的视觉印象。实际上,两个层面的意象符号也会在符码设计过程中相互配合表意,并有可能出现转化,城市形象影像文本也正是通过对大量反映城市性格的意向的结构,完成其叙事功能的。

二、城市精神的建构决定了城市形象影像文本的传播力

“当今城市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经济竞争转向包括城市形象在内的复合竞争,人们开始更多地从文化、景观、生态等角度认识城市、评判城市,寻求构筑新的城市人文空间,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城市形象建设旨在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塑造令人向往的文化氛围。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外具有感召力、亲和力,对内具有凝聚力、推动力,让城里的人产生归宿感、自豪感;让城外的人产生信任感、亲切感。”〔5〕人们认同、向往一座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所吸引。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独有的精神气质,蕴涵着一种价值导向。它植根于城市文化,体现于城市市民的行为,引领着城市的发展实践。美国城市规划学家林奇指出:“城市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故事、一个反映人群关系的图示、一个整体分散并存的空间、一个物质作用的领域、一个相关决策的系列或者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领域。”城市所形成的叙事场域由其内在的文化所支撑并展开,文化是城市延续的纽带。城市的历史积淀越深厚,文化发育越成熟,城市的品位就越高,城市的凝聚力和扩张力就越强。

影像文本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主题在它建构和传播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叙事本身是为主题服务的,作品正是通过受众对它的主题的感受而存在的。就城市形象影像文本而言,它在呈现和传播城市形象的过程中,也在表现自己的主题,这个主题是传者通过建构城市形象的内容,来表达对世界的理解。也就是说,作者要在城市中找到能表达自己认可的价值观的形象内容和缝合方式,利用城市的人文地理风貌表达一种精神,输出一种价值观。在影像文本塑造的两个层次的城市形象中,属于城市形象的内在精神影响层面的内容就是反映城市精神的某一方面,影片要建构的城市形象、输出的城市价值观需要使这些内容及其整合之后的表达方式能够恰切地表现出城市文化所特有的精气神,对当下受众的生活观念以贡献。事实上,那些停留在城市形象的物质层面表达的影像符号也具有意识形态,只是它们仅形成奇观化的意义表述,在精神需求的浅层面与受众沟通。因此,对于影片塑造城市形象而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对内在的精神影响层面的内容挖掘和叙事。它既可以通过反映城市形象的物质层内容的影像符号透射出来,又可以用城市形象中思想层和管理层的内容进行符号表意。内在精神是城市形象的灵魂,也是整个影像文本的主题来源,整个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它所反映城市的城市精神。

从城市营销和影片传播的角度来讲,形成具有强烈扩张力的城市品牌需要使影片传达的城市形象被受众在心理上认同,输出的价值理念能够贡献受众心灵,从而使城市形象具有感召力。成功的城市形象塑造需要影片赋予城市形象以精神内涵,不是停留在对城市奇观化影像的描摹,而是深入进城市文化的内核,输出具有及物化、当代性的价值观念。城市品牌存在于城市利益相关者的内心和想法当中。影像作品所输出的城市精神应该能够获得城市利益相关者心理上的认同,让他们感到惬意和愉悦,与对方形成在精神上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使受众对城市产生认同感和亲和力。如果通过影片输出的城市价值观能够对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心态和理念有所贡献,满足受众更高的精神需求,那么城市精神所支撑的品牌形象才更有辐射力,城市形象的影响力也更强。所以,城市形象影像文本对于城市精神表述的状况直接决定了文本的传播影响力和说服力,当然就决定了其建构的城市形象的效果。

三、城市形象传播中城市精神提炼的方法——序参量人群法

城市精神是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社会形态和行为方式的综合。〔6〕一般意义上的城市精神首先要具有人的精神的普适性,它是人类社会积淀下来的能够维持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的伦理精神和一个社会赖以安身立命的道德底线;其次,每一个城市的城市精神要突出与其他城市不同的个性特征,应该呈现出一种主流性和多样性统一的“主导明确、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结构。城市精神是由城市文化所孕育和决定的。“有灵魂的生命才是有活力的,有完善的城市文化体系的城市才会是有生命力的。”对城市文化的积淀与提升,是城市精神能够内化为一种发展要素的关键所在,提炼城市精神可以从文化的叶脉展开。

城市文化的形成要经历一个历史性过程,不同的地域又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通过历史传承和空间限位这两方面来体现的,时间轴表征着地域文化的历史性,从历时态上对文化内涵进行区分;空间轴标志着城市文化的区域性,在共时态上使此地区别于他地。不同的地域文化自然形成特别的历史文化空间。城市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是在该地域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别和文化传统差别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顺应其自然和人文传统的、相对稳定的风格面貌和习惯。城市记忆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脉络和城市文化,每座城市就都有自己独特的城市精神感召人们的生活,这是城市对人类发展最大的贡献。于是,我们可以以历史的纵轴与地理的横轴为经纬,将城市文化的积淀与当下社会生活的现实需求相结合,提炼蕴含在一座城市大多数人的思想意识里、表现在他们日常行动中的城市精神,城市形象影像文本应该具有四个特点:

1.传承性。城市精神的形成是每一个城市经历、继承和凝练文化的过程,城市精神源自于城市文化凝结成的价值观念,而城市文化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因此,一座城市的历史风俗是这座城市城市精神的基因。

2.地域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的文化和价值观会受到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城市的功能和地位、城市人口的构成以及建筑规划都会决定城市的气质,这些都影响了在影像中输出的城市精神。

3.及物性。一种精神具有感召力,必须与人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能够对人参与现实生活有所帮助,并能够被人们在日常行为中所践行。所以,城市精神应该能被广大利益相关者 (包括市民和通过各种渠道对城市有感知的人们)接受,并贯彻到他们日常生活的行为之中,直至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态度、处事风格。这要求城市精神不是停留在概念的表面,也不是从集体中抽取的超验的观念,它应该具有城市人群的共性特征,又深入到每一个个体的体验之中。

4.适应性。影像文本输出的城市精神应该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这是城市精神具有扩张力的要求。因为任何一种价值观需要解决当下生活的具体问题才有意义,才能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实用性决定了价值观的力量。对于影像文本而言,它的意义有四个层次,其中最高层次的象征性意义就是由文本的叙事结构建筑于当下的时代背景之上所形成的。因此,作为影像文本的意义呈现出来的城市精神当然需要与当下的环境相适应。于是,对于所要提炼的城市精神而言,它要随着不同时代的变化具有自适应性。

根据城市精神的四个特点,参照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描绘出提炼城市精神的基本路径。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个城市中,对城市精神形成具有主要影响的人群,在这个群体身上,我们可以找到历史底蕴的显性痕迹,可以找到地理之于人性格的影响,可以从他们的生活方式上看出某一地域人群的性格特征的稳定性。在这里,我们可以借用自组织的协同动力学理念命之为序参量人群。哈肯认为,不论什么系统,如果某个参量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从无到有地变化,并且能够指示出新结构的形成,反映新结构的有序程度,它就是序参量。序参量是系统内部大量子系统集体运动的产物,起着支配或役使系统子系统的作用,主宰着系统整体演化过程。〔7〕城市文化也可以看成一个复杂系统,以文化承载为出发点,把城市的市民按照行业、收入、社会地位进行分类,划分成若干个人群参量,这些参量中,有些人群身上的文化特征对当地的影响不明显,有些人群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某一时段对当地文化特征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但只是瞬时的,从一个相对长的时期进行考量,对城市文化的影响是不充分的,至少不是城市文化的主体,这些人群都可以被称作城市文化系统中的快变参量人群。显然,他们不是影响城市精神的主导变量,这从前面分析的城市精神的四个特点中就可以看出来。城市精神的传承性、地域性和及物性要求影响和承载这种精神的人群一定是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段内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优先级较高的话语权、对于当地社会经济总量的贡献较大,他们形成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成为当时的时尚和后来的传统,不断被当地市民所效仿和承袭。也许他们从事的行业不再是当今世界的朝阳产业或者主要行业,但这个行业一定是这个城市的特色行业,是这个城市发展其他行业的基础。这个行业的精英人群形成的生活观念和方式就会溶入城市市民的血液中,成为一种下意识,这个人群在整个城市文化系统中是个慢变参量,就是前面所说的序参量人群。这类人是城市的标志,在他们身上可以找到城市精神的符号和印迹。

比如,我们研究杭州的城市精神序参量人群,首先要从历史的发展中找到一个对于杭州城市竞争力形成具有主要贡献的人群。在此,我们要把文化作为经济的一个部门,文人名士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群。根据《1999-2011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近十多年来,杭州市的第三产业比重从1999年的39.7%增长到2011年的49.3%,第二产业的比重从1999年的51.8%下降到2011年的47.4%,在2009年的时候,第三产业占杭州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从当下时段看,在经济上占主导的人群应该是从事第三产业的精英群体。从历史发展看,杭州的轻纺、种茶和商业比较发达,城市的文化氛围浓厚,以此形成的相关产业及这些产业的业主由于在经济上占有主导地位,他们在杭州城市发展整个过程中的经济贡献和话语权力相对较高,这个群体的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也容易成为市民世俗生活观念的导向。从一个长期的时段观察,这些产业在杭州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处于主导地位的第三产业在生产方式和盈利模式上,仍旧与杭州历史占主体的那几个产业具有相似性。因此,这个产业的精英人群就成为提炼其城市精神的序参量人群。而这个人群身上所体现的对生活本身的尊重、温婉、恬淡、闲适、自信、精明能干、文化气息浓厚的慢节奏,都是可以提取的城市精神的候选关键概念。我们再把这些概念放置到当下生活现场中,看他们是否能够对处理当前生活中的主要问题——社会心态失衡、普遍的焦虑感等等有所贡献,用这个标尺进行衡量之后,去除其中对人的个性描述,保证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可实践性,再由个性的人上升到共性的人,由共性的人物化到有人格的城,即可得出杭州的城市精神描述——清淡雅致、享受自我、经世致用、精明内敛。

结语

城市形象是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自然因素、文化因素以及经济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与城市的接触越多、越深入,城市形象中的管理层和思想层的内容便会在人们心中留下难忘的印象。影像文本对城市形象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在人类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更多的认同感。因此,城市精神的提炼对于影像文本中城市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作用。能够提升城市形象的扩张力和影响力的城市精神应该具有传承性、地域性、及物性和适应性,这就要求影像文本在建构城市精神时,要找到最能够承载这个城市精神的序参量人群,把这个人群的显著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念放在时代背景下进行修正,得出能够符合城市特点的、被利益相关者深度认同的城市价值观,以提升城市形象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1〕〔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倪伟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3;李平平,漆跃辉,等.地域文化与城市形象设计策略〔J〕.艺海,2011,(10):86-89.

〔3〕梅保华.关于城市形象问题的思考〔J〕.城市问题,2002,(5):14-16.

〔4〕汪振城.80年代中国电影对城市文化的艺术呈现〔J〕.当代电影,2011,(3):150-153.

〔5〕王新文.关于城市形象的文化审视〔J〕.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67-69.

〔6〕李平平,漆跃辉,等.地域文化与城市形象设计策略〔J〕.艺海,2011,(10):86-89.

〔7〕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0.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文本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拿出精神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