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义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内涵、困境与进路

2013-04-11 11:07张苗苗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物种文明

张苗苗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公平与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公平与正义联系紧密,不可分割,正义是作为公平的正义,公平是作为正义的公平。公正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法则和基本依据。生态文明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离不开公平与正义。把生态文明纳入公平与正义的视野中加以考察,是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结果;把公平正义延展到生态文明的领域,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公正的向度: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在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产生,是人类对外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新阶段,也是人类向内不断反思、提升自我存在方式的新要求。生态文明首先是一种文明的状态,它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同时,生态文明也是一种文明的形式,它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和社会文明一起,构建起“五位一体”新格局的目标指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工程,反映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生态文明本身就包含着公平正义的向度,它体现着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理想,弘扬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它不像工业文明那样,为了发展生产力盲目改造自然,无视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它也不像政治文明那样,只是集中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存、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关系与形态。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加以考察,公平正义视野下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种际之间的共存与共生

合理地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协调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也是生态文明的焦点所在。所谓种际的共存与共生,是指人与自然界其他物种之间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应然性状态。也就是说,人类要尊重并保护其他物种,不能肆意践踏、伤害它们,而要以人道主义精神,平等地对待生命,建立和平友爱、良性共生的关系。具体包括:一是要尊重它们的生命权。生命形式的多样性,使人类生存发展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多样的生命存在,也为人类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人类不能只为一己私欲或者短期利益,就漠视生命,滥杀无辜,而是要意识到生命无贵贱之分,给予其他物种以善意的保护和深切的关爱。二是要保障它们的生存权。其他物种和人类拥有同一个家园,享有共同的生存空间,人类不能无视其他物种最基本的生存权利,盲目自大、滥用资源,破坏自然,而是要自觉地构建、创设良好的生存环境,保持自然资源的丰富与多样,为其他物种的生存奠定基础。三是要保证它们的发展权。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对生态的破坏,许多物种的发展条件日益恶劣,发展状况也不容乐观。人类要积极地解决现有的环境问题,自觉加入保护珍稀物种的行列中,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其他物种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人类只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将其他物种的生存与发展也纳入考量范围之内,生态文明的进程才会不断向前推进,生态文明的价值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体现,生态文明的成果才能更大程度地惠及人类自身。

2.代内之间的共赢和共荣

生态系统具有公共性的特征,人与人在生态系统之中处于同样的地位,具有同样的义务和权利,这就决定了生态文明需要人与人的共同协作、齐力攻关才能得以实现。同时代的所有人,不论其国籍、种族、性别、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都应正当而合理地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共度生态危机、共创生态财富、共享生态成果。主要体现为:一是国内人与人之间要建立和谐共融的关系,要保证每个成员均享有利用自然空间和自然资源的权利,并共同承担保护自然资源、爱护自然环境的义务;二是国际上国与国之间要根据利益与责任对等原则、义务与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建立新机制,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倡导人文关怀,发挥各国家和地区的合力,展开切实而有效的合作,互帮互助,共谋全球利益,开创共赢局面。代内之间的共赢与共荣是公平正义的要求,同时,公平正义又是实现代内共赢和共荣的保证。以公平正义为手段和途径,可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理性和说服力,唤起国内成员的情感共鸣,以调动其积极性,为生态文明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也可以增强国际上达成合作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会存在差别,意见会存在分歧,但公平正义作为人类基本的价值取向,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心理需求,是国与国之间的契合点之所在,是实现国家之间有效沟通、良性互动的基本原则。以公平正义为目的,代表了全人类的普遍利益,是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反映在生态文明中的代内关系里,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3.代际之间的共有与共享

可持续作为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特征,集中体现的是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共同拥有生存空间和资源,并共同享有良好的生存环境以及发展条件。具体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意思:一是当代人要积极偿还前人的“自然债”,共担责任,为“共有”和“共享”创造条件;二是当代人要倡导可持续这一理念,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不要为后人留下“自然债”,增加其生存负担,为“共有”和“共享”提供保证;三是当代人要自觉建设和优化环境,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拓展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为“共有”与“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把代际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共有与共享不仅仅表达了不同时空下的人与人的关系,也涵盖了不同时空下生命与生命间的关系。当代人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惠及的不仅仅是人类自身,也惠及下一代的所有生命,从人类的传承到生命的延续,这是现时生态文明的价值体现,也是未来生态文明的最终走向。

生态文明内涵的三个方面中,种际间的共存与共生是核心,它是生态文明最集中的体现;代内间的共赢和共荣是前提,它是生态文明最根本的保证;代际间的共有和共享是指向,它是生态文明最重要的补充,三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在公平正义的视域中贯穿生态文明的始终,丰富了生态文明的内涵,构成了生态文明的应然之义。

二、公正的拷问:生态文明的困境

共存与共生、共赢与共荣、共有与共享是生态文明分别在种际、代内与代际层面的要求,代表了生态文明的应然状态,却不是现时生态文明的实然状态。在公平正义的视野下,考察生态文明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种际之间的地位不等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未实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人类最初敬畏自然、慑服于自然,随着其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本事不断得到彰显和证明,人类也从自然的仆人一跃成为自然的主人,自然与自然规律在人类的能动性之下愈发被漠视,即便是现在,自然用自己的方式已经让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种际之间也仍然存在着种种不等,具体表现为:一是人类不断拓展和延伸自己的生活空间,过度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致使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不断减小;二是人类忽视自然规律,盲目地改造自然,致使环境恶化、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其他物种的生存条件恶劣;三是人类追求个人利益和短期利益,漠视生命价值,残害生命、践踏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生命的多样性备受挑战。

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作为生态系统中关键的一环,其意识和行动决定着生态文明的走向和成效。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受自然所制约,其他物种与人一样,平等地享有生存权与发展权,共同地拥有生存的空间和资源,是人类的伙伴,与人类相互依存。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1](P324)。人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人把公平正义的准则延伸到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关系中,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求真、求善、求美,正是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展现;人也具有受动性的特点,人应该遵循规律,意识到生命的可贵与平等,这是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人类给予其他物种以人文关怀,正确面对和认识自身的局限性,正是更好地发挥其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树立正确的理念,平等、善意地对待其他物种,公平正义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成和谐发展,这是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代内之间的权责不公

环境危机俨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危机,生态问题无疑也已是世界性的问题,应对这一危机,解决这一难题,无法只凭一己之力,需要全球的通力协作。然而由于代内之间的权责不公,致使一国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沟通不畅、分工不明,合作不力,根本无法达成共赢与共荣。具体表现在:在国际上,责任与利益不对等,即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而获得较大利益的国家,并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而是采取“生态殖民”的政策,使不是主要受益者的发展中国家,承受环境问题带来的巨大危害;责任与能力不对等,即有较多资源和较大能力的国家,并没有为生态文明作出与其能力相符的贡献,而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缺乏必要的资源和技术支撑,却承担了主要的责任。在国内,不同的阶层或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差异,在享有生态权利、承担生态义务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别:在生态破坏的过程中,获得较大利益的往往是极少数人群,但不作为主要受益者的中产阶层往往对生态建设的贡献较大、觉悟较高,而广大的弱势群体则饱尝生态破坏的恶果,甚至遭受着严重的生态侵害。在不同的地区,因为地理环境和人口数量的不同,资源的多少和质量均有所不同,尽管我国已经成功实施了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工程,但是在资源再配置的过程中,仍承担着破坏生态的风险,加之工作本身的要求高、难度大,使其成为国内资源共享的一大难题。城乡之间环境治理的机会不均等,城镇在环保问题上的宣传力度大,投入多,获得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多,相对于农村来讲,在多数情况下,享有一定优先权,治理环境的资源广、机会多。上述问题的存在,是阻碍生态文明进程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效。

3.代际之间的资源不均

代际之间的资源共享,是生态文明的深层含义,是以当代人对于各种关系的整合为前提的,是对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一系列关系的追问与延伸。代际之间的资源不均,是生态文明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上代人欠下的“自然债”,当代人负责偿还,以致于自己所享有的资源质量有所降低;二是当代人为了后代人的发展,必须珍惜资源,减少自己享用的资源数量,并肩负开发可利用资源的职责;三是由于资源的有限,加之一些资源本来就稀缺和不可再生,随着人类的使用,资源的种类逐渐变少,许多资源从地球上永远消失,致使后代人享用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机会被剥夺。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代际之间的资源不均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从根本上避免此问题的产生,只能尽可能地延长这一问题发生的时间,降低这一问题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时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促成永续发展,这是生态文明的价值旨归。

当代人之间对资源的占有和分配不均,如果未得到及时而合理的解决,这一问题就会在下一代人的身上继续凸显出来。代内之间的社会壁垒,造成资源无法合理流动,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的差别也会在下一代人身上延续,使其享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生而不同,直接影响着自然资源的分配在不同的后代人身上有所差别。从这一角度来看,消除代内之间的社会壁垒,消除贫富差距,在现时社会伸张和实现公平正义,可以为代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公正的诉求:生态文明的进路

公平正义,是生态文明的题中之义,是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和目的指向,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回应公正之诉求,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1.坚守生态道德,不走“践踏生命、涂炭生灵”的邪路

“践踏生命,涂炭生灵”反映了种际之间地位不等的现实,是生态文明的一大困境,要走出这一困境,实现种际的共存与共生,就要坚守基本的生态道德,将公平正义作为构建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物种之间关系的准则。所谓生态道德,又称作环境道德,是广义的道德范畴中的一部分,指在生态系统中,人也要遵循善恶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风俗习惯来衡量和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生态道德主要反映人类保护生态的道德要求,是人类道德向更广范围的拓展,人类将道德这一范畴引入生态系统,并作为认识、反思、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准则,进而考量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发现“践踏生命、涂炭生灵”有违人类基本的道德规范,不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因此,守住道德底线,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向生态文明的根本路径。

坚守生态道德,首先要重视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具有道德的基本属性——阶级性和时代性,不同历史时代,生态道德有着不同的内容、表现和要求,教育作为道德养成的关键,必不可少。要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帮助人们明善恶、辨是非、知廉耻,引导和鼓励人们的善行,使人们内心形成基本的、正确的“道德律”。其次要加强生态道德宣传力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大众传媒,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抓典型,立榜样,对有违生态道德的行为进行抵制、打击和惩处,对弘扬生态道德的行为给予鼓励、表彰和奖励,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再次要发扬生态道德风尚,提倡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优化社会环境,形成全员参与、全民共建的社会风气。最后要加强生态道德立法,在制度上给予保障,使生态道德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发扬团结精神,少走“各自为营、各行其是”的弯路

“各自为营、各行其是”是代内权责不公的结果,也是阻碍代内之间实现共赢和共荣的不利因素,是生态文明的又一窘境。生态危机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只凭借一国之力是远远不够的,一些国家之间的各自为营、各行其是,孤军奋战、单打独斗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使生态建设举步维艰。国际上的团结一致、协作互助是需要条件的,由于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使国家之间的交流不畅、沟通不良、合作不佳,在生态建设中走了不少弯路。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2]。要使各国紧密联系、同舟共济、群策群力,开创共赢共荣局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创建生态机制,遏制“生态殖民”政策的推行,杜绝转嫁生态问题的现象,建立责权明确并公平的机制,开发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放大合作的可能;打破生态壁垒,不搞先发的生态技术和生态产业的过度垄断,创造平等对话的条件;强调国际环境责任,减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归责方面的对立,遵循“生存优先性”原则,实行能力与责任相符的“有差别”原则,不搞平均主义,促进有效沟通;发扬合作精神,遵循人类的共同利益,弘扬生态道德,实现价值共创。此外,各国也要从自身做起,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倡导环境保护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水平,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修复,为保护全球环境作出新贡献,以不断提升在国际交流和合作过程中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3.坚持科学发展,告别“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是人认识生态关系的一大误区,也是人处理生态问题的一条老路,在这条道路上,人类的投入高、收益少、效果不佳、代价惨重,是造成代际资源不等的直接原因。秉承科学发展,是人类应对生态危机,汲取以往经验教训而探索出的一条新路,也是实现代际之间共享和共有的前提和保证。坚持科学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为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之路提供了理论支撑;二是要有科学的定位,即正确地认识生态文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人类自身及其各种关系要有明确的认识,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做到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为科学发展之路提供现实依据;三是树立科学的理念,实现三大转变:从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向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转变,从传统的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从传统的以人为尊向万物平等的人道主义转变,为科学发展之路提供有利条件;四是要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爱护环境,珍惜资源,杜绝浪费,规划绿色低碳生活,为科学发展之路汇聚广泛的力量;五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无论是对资源的使用和开采,还是环境的建设的优化,无论是在应对和治理环境问题上,还是在调动和统一人们的意识和行动上,都要讲求方法,正确科学的方法总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事半功倍,为科学发展之路提供基本保证;六是要建立科学的体制和机制,为科学发展之路提供根本的保障。

综上所述,公平正义的维度,为深化生态文明的内涵、认识生态文明的现实困境、以及找寻生态文明的进路开启了新视界,也进一步揭示了生态文明的实然与应然之间的矛盾。坚守生态道德、发扬团结精神、秉承科学发展,是生态文明分别在种际、代内和代际的维度提出的新要求,三者互为条件、互为补充,建构生态文明的新路径,共同推进生态文明从实然向应然的转变与飞跃。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物种文明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电咖再造新物种
对不文明说“不”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