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心理”的内生逻辑关系

2013-04-11 10:45:56严国红李宏伟
关键词:社会心理理性现实

严国红,李宏伟

(1.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杭州311121;2.首都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学院,北京100048)

“社会心理”不仅仅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107在这里,马克思已经清晰地向我们指出了“社会心理”的哲学逻辑维度:人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在笔者看来,“社会现实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内在平衡关系”是“社会心理”呈现的导向性关系,因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找平衡的过程中,人们才会形成美好的心理愿望,社会心理才会逐渐固定下来并被社会成员所接受;“非理性和理性之间的自觉统一关系”是社会心理呈现的核心关系,因为这是呈现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内容;“个人‘自我’与社会‘他者’互动的现实关系”是社会心理呈现的规制关系,它协调统一着人们的社会交往过程,使其得以正常开展。

一、导向:社会现实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内在平衡关系

社会心理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生活经验的一种最直接的心理反映,也是人们的心灵直接面对现实生活的产物,因此,社会心理与生俱来地包含着现实性的因素,表现着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生活的真实状况。但是在反映现实生活的精神活动过程中,人们能动地加入了自己精神所向往的某种期待即理想,并为之奋斗。也就是说,现实性因素和理想性因素都会对社会心理的形成和演变产生影响,而某种社会心理所呈现的最终样态往往是人们在意识中平衡社会现实与社会理想之间关系的结果,它所体现的是一种社会现实与社会理想的内在平衡关系。

我们知道,社会心理是“一定时期、一定国家、一定社会阶级的主要情感和思想状况”[2]272—273,是“公民中思想上感情上的一致”[2]112,简言之,它是潜藏于人们内心的带有共有性、表层性、零散性、迅速性、狭隘性的意识资源。一方面,它的形成是人们不断将内在心理愿望向外转化的心理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已有的心理倾向综合判断现实形势,从而决定针对某种社会对象采取什么样的社会行为。“人和动物的脑子和身体一样有一种性能,就是把开初由愿望、意识所引起的东西和作为紧张的注意之结果的东西转变为自动的行为。”[3]53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心理系统始终是敞开的,它会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沉淀下来,从而使得某种社会心理“像语言一样”,在人们进行社会行为时“‘不知不觉地’产生”[4]693。也就是说,人们的意识会主动把在“外显愿望——判断现实形势——采取行动”这一过程中受到的社会现实的制约状况沉积下来,通过相应的意识机制进行内在转化,从而自发地将这些意识资源演变为某种社会心理,可见,从某种社会心理萌芽时起,现实性因素便已经蕴藏于其中了。

当然,社会心理所包含的现实性因素的程度并不取决于个人思维的深邃程度,而取决于特定群体对现实社会状况的理解程度。尽管现实社会状况是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必然结果,但是对于特定的行为主体来说,它却是一种事实性的现实关系,它的存在始终制约着人们的行为,迫使人们按照它所预设的方式去行动,而社会心理正是人们受制约而进行社会行为时对这种现实社会状况的共同心理上的直接而迅速地表达。

人们行动时,受现实社会状况的制约并不意味着人们所进行的社会行为是一种简单的适应性活动。由于意识能动性的作用,人们的行为仍然是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性实践活动。当人们进行社会行为时,也隐含着一种对行为结果的心理期待,这种心理期待在人们进行社会行为前就已经设定了。也就是说,人们的某种社会行为是带有共同目的性的,而这种共同目的性的东西之所以成为“共有意识资源”的根本依据是人们所共有的某种社会心理。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5]208这种事先在人的意识中“观念地存在着”的某种心理期待即是社会理想。人的社会理想使人的社会实践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信念,并促使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冲破现实状况的制约,将自我从现实的社会状况中提升起来,从而表现为人的活动的创造性。“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6]183创造性,一方面使人们具有超越现实的社会理想,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实施社会理想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种类的延续,各种超越现实的社会理想通过文化、政治、宗教、制度等在人们的现实经验中得到保存,并在人们的精神活动中逐渐积淀为社会心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逐渐固化成特定人群所共有的习惯与风俗。随着时代的变化,新的蕴含有社会理想因素的社会心理又以同样的方式产生和积淀。

可见,社会心理一方面体现着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体现着社会理想,而最终呈现出来的社会心理样态则是人们自觉平衡现实和理想关系的结果。当现实社会状况让人们备感压抑与失望时,社会心理便会凸显社会理想的因素,并引导人们将社会理想变成现实;当现实社会状况让人们备感震奋和快乐时,社会心理便会显示社会现实的因素,从而加强人们对保持现实生活状况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核心:非理性和理性之间的自觉统一关系

社会心理的产生和演变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社会心理的存在和它对自己思想与行为的影响。然而,这种自发过程的发生并不是无条件的,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

社会心理自发产生和演变的第一个基本前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产生。当人类还没有认识能力,没有将自己与世界他者分开时,虽然有心理活动,但是这种心理活动与动物的心理活动没有区别。“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7]35一旦人们认识到自己与世界他者的区别,人类理性由此诞生,人类的非理性就被人类的理性所认识。从人类发生学的机制上看,人类的非理性是在人类的理性之前产生的,只是当非理性产生时,人类没有能力认识到它的存在,所以,在某种意义上,非理性是理性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事实上,在人类进化历史中,理性与非理性的明显分野只是在原始社会的初始阶段存在了极为短暂的时间。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人类的理性与非理性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赖尔所说:“我们能够非常确切地说出,眼睛和二头肌的强或弱能够使我们做些什么样的事情,又能够阻止我们做些什么样的事情。……我们还能够准确无误地说出,一个特定的演讲者在一次特殊的演讲中透露了什么东西,没有透露什么东西。但若有人问,究竟什么样的人类行动和反应应当归类为理智的东西,我们却不具有相似的标准。”[8]351在人们的意识活动过程中,理性和非理性总是相互渗透的,二者之间没有非常明确的界限。

当然,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理性与非理性在人类意识中所占据的地位有所差异。人类社会早期,在人类意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与其说是观念和推论,毋宁说是情绪、激情以及无意识的、冲动性的和反射性的行动;而观念则是继之而生的现象,是施之于业已司空见惯的种种激情和行动的某种领悟”[9]14,即此时人们的理性在意识中还只是占据辅助地位。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理性开始取代非理性而成为主导因素,而且,从人类社会的现实状况看,理性占主导地位已成为人类思维与行为的共同特征,它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标志。当然,这是从人类整体上分析得出的整体性结论,而社会个体在进行具体心理活动时,我们必须具体分析这种心理活动的机制和原理。当个体意识直接反映社会对象时,意识中的非理性与理性因素总是自觉地交织在一起,共同对意识发挥作用,从而使意识在反映社会对象时自觉呈现双重反映结构,其中,理性因素占主导的一重意识反映是意识形态,非理性因素占主导的一重意识反映是社会心理。可见,从意识的反映机制看,社会心理的最终呈现是人的意识在理性和非理性交织产生作用过程中自觉统一彼此关系后的一种心理状态,而且,社会心理的发展和积淀的意识运行机制也是非理性与理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心理自发产生与演变的第二个基本前提是人类独有的理性思维方式的自觉引导与加工。社会心理“非理性的成分居多”的特征决定了由其引导的人类思维是一种直觉性思维。在这种思维之下,人们完全以社会对象的具体形象为中介来反映社会对象的特性。它不仅仅会涉及对各种单一问题的认识,还会涉及对各种复杂问题的认识,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风俗习惯,等等,但是这种思维只是一种无序的、杂乱的、没有逻辑性的思维片断,各种思维片断甚至充满着矛盾与荒谬。更为重要的是,它无法有效地将社会对象的各个方面进行联接,从而形成系统化的思维整体,但是这种直觉性思维会自觉给社会心理“填充”形象性的内容,让人们的心理活动能够以最形象的方式接受社会对象的思维反馈。同时,这种直觉性思维对人们的认识活动也有巨大的作用,它往往会突破理性思维模式的束缚,给人以直觉性的灵感,从而对某种理性思维的困境产生“恍然大悟”的心理感受。

但是这并不排斥社会心理中非理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自觉统一。“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关系不仅具有共时性整合结构,而且具有历时性整合结构,它们之间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社会化整合过程。”[10]36只有当理性产生时,人们才会认识到非理性的存在,也正是如此,人们才会在理性中抽象逻辑思维的引导下,将认识到的由非理性思维提供给社会心理的形象性内容进行抽象分析,并最终将这部分具体形象的心理内容提炼为社会群体所共同拥有的“意识材料”,从而使社会心理有发展与积淀的可能。也就是说,最终的社会心理样态,理性与非理性因素都是存在的,社会心理所体现的是思维中的非理性和理性之间的自觉统一关系。

三、规制:个人“自我”与社会“他者”互动的现实关系

社会心理的产生和演变都是以个体的自我意识存在为基础的。个体的自我意识在本质上是“类”的,带有群体的深刻影响,个体自我意识的这种“类”属性意味着个体心理活动的社会性特征,同时也表明处理个人与社会的现实关系是个体心理活动的中心内容。“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11]34从最终目的上看,人类生产实践活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并渴求调节“自我”与社会“他者”的关系,从而达到维系与发展生命存在的目的。可以说,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对于这一目的的追求已演化为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内在精神模式,并深深扎根于人们的自我意识之中,积淀为人们共同的心理期待。这种共同的心理期待最终作为一种超越每一个社会个体自我意识的具体期待而成为特定群体的“共有意识”,也即社会心理。从发生机制上讲,在这一心理活动过程中,社会个体要实现自我追求,就必须根据现实情景不断调节自我与社会其他对象的关系,并努力使这种关系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创造最好的实现自我追求的条件。可见,社会心理体现着个人“自我”与社会“他者”的现实性关系。

个人“自我”与社会“他者”的现实性关系主要由两种具体关系所呈现:一是个人与社会“互动”的现实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个人的成长也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过程,这也意味着个人与社会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关系之中。一方面,个人会试图不断超越社会,展现个人的存在价值;另一方面,社会会不断地制约着个人,压制个人价值的过分凸显,从而使社会与个人之间呈现出一种“互动”关系。正是在社会与个人的彼此“互动”过程中,社会与个人的彼此发展才具有敞开性,彼此对于对方的发展才有一定程度但不是决定性的影响。正如兰德曼所说:“与动物相对照,人在本质上是不确定的,那就是说,人的生活并不遵循一个被事先确定的过程,可以说,自然只完成了人的一半,另一半留给人自己去完成。”[12]7现实的人将社会生活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自然环境等在心灵深处进行直接反映,从而凝结成社会心理,它在个人协调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时发挥着引导作用,规制着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平衡关系,并在社会与个人彼此互动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积淀与发展。二是个人与自然“互动”的现实关系。“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3]38—39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共生互利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社会心理呈现的不仅仅是人自身内在的精神诉求以及对自然的现实追求,而且其自身的价值内涵也是人在一种合理的诉求限度内主动适应自然的应有结果。也就是说,一方面,社会心理是人的精神需要和现实诉求的综合呈现;另一方面,自然又规定着社会心理自身的内容,并限定着其发展、演变的方向与幅度。

“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1]83这种互动关系也体现在人类与自然相处的心理层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依赖心理”转化成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心理”,同时,由对自然的“顶礼膜拜心理”转变成“彻底征服心理”。当然,这种心理趋势的转变与个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是相互制约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11]23。在这种相互制约的互动过程中,社会心理紧紧跟随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发展和演变。当人与自然是“服从”关系时,社会心理总趋势是一种“仆人心理”,当人与自然是“征服”关系时,社会心理总趋势是一种“主人心理”,当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关系时,社会心理总趋势是一种“共生心理”,而这种社会心理也恰恰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之一。

“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7]291社会心理是一种朴素的、初级的社会意识,它同样会随之改变。正是在改变过程中,“社会心理”蕴含了越来越丰富的社会关系,但是,社会现实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内在平衡关系、非理性和理性之间的自觉统一关系、个人“自我”与社会“他者”互动的现实关系仍然是社会心理所呈现的三种基本内生关系,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彰显着社会心理的哲学维度。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M].上海:三联书店,1961.

[3]拉法格.思想起源论[M].王子野译.上海:三联书店,1963.

[4]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M].上海:三联书店,1959.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吉尔伯特·赖尔.心的概念[M].徐大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谢·亚·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M].魏庆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0]夏军.非理性世界[M].上海:三联书店,1988.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2]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理性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网络流行语“宝宝”的自称功能探析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浅析大学生仇富现象
企业导报(2016年6期)2016-04-21 17:43:58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8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汽车科技(2014年6期)2014-03-11 17:45:28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杭州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5:26:58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