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学习范式创新研究

2013-04-11 10:19倪良新
华东经济管理 2013年10期
关键词:范式大学人才

倪良新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 研究咨询部,安徽 合肥 230059)

一、引 言

我国中小企业量多面广,税收占50%左右,GDP占60%左右,科技创新占70%左右,城镇就业占80%左右,企业数量占90%以上。因此中小企业学习状况不仅影响其成长和竞争力,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战略基点。中小企业处于“强位弱势”状态,整体上来看中小企业具有重要经济社会地位,个体中小企业存在“小的边界”、“小的困难”因而存在“小的需要”,即中小企业因其重要作用和自身特征需要扶持[1]。当前,对于中小企业扶持要加大力度,继续帮助中小企业“减负纾困”。同时应着眼宏观,标本兼治,从根本上研究和设计克服中小企业天然劣势的扶持方案。

本文以历史的视角,宏观的视域,通过归纳总结大学、企业大学等学习范式创新内在机理,研究构建学习范式创新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中小企业学习新范式的设想和建议。

二、中小企业学习研究综述

中小企业学习主要围绕以下维度展开。一是企业成长理论、企业竞争力理论视角下的中小企业学习作用。现代企业是一个学习型生命体(Dodson,1993),中小企业组织学习力不容忽视(Marshall,1958),在竞争环境日趋激烈情况下,中小企业需借助或结合外部的专业知识或技术才能维持竞争力(Badaracco,1991;Lahti和Beyerlein ,2000)。学习是中小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Nonaka,1991;Alavi和Leidner,2001),是提升组织绩效的保证(Argris和Sue⁃hon,1996;陈国权、郑红平,2005),也是中小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力(Penrose,1959;Davidsson,1991;Wiklund,1998)。二是组织学习理论及其扩展视角下的中小企业学习方式。企业具有组织内学习、组织间学习和系统内学习等三阶学习(Mathew,1996),中小企业缺乏内部技能和资源,企业外部知识往往成为中小企业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源泉(Jones和Macpherson,2006)。中小企业持续参与组织间学习将会有更多机会获取外部有用的知识(Slater,1994)。中小企业学习包括个人化策略和编码化策略(Hansen,Nohria,和Tierney,1999),具体来说,可通过会议、谈话、论坛、伙伴合作、电子科技、文件交换、现场参观等方式进行学习(Davenport和Prusak,1998;Buckley和 Carter,1999;Cum⁃mings,2002)。三是实证研究视角下的中小企业学习抑制。尽管中小企业拥有一些有利于组织学习开展的先决条件,如强烈的忧患意识(陈国权等,2001)、宽松的企业文化(Pierce和Delbeck,1977)、柔性组织结构(Goh和Rich⁃ards,1997;Goh,1998)及强大的业主个人学习能力(Dea⁃kins和Freel,1998),但中小企业存在学习抑制现象。组织内学习方面,中小企业组织学习力较弱,往往缺乏完整的、清晰的学习过程(Jones,2006),存在组织学习的规模障碍、组织学习的文化障碍、组织结构和与领导有关的障碍(李丹、刘怡,2006)。中小企业由于拥有的知识体系较小,且不能表达出来,因而学习能力低下(Grant,1996);组织间学习方面,中小企业未能有效搜集信息并有效地在组织内扩散信息影响其知识整合(Volberda,1999);中小企业人员流动频繁会导致“断裂学习”(Kim,1993)。四是综合运用各种理论视角下的中小企业学习改进。“势力场理论”(H.Miller)、“知识地图”概念(Zack,1999)、“巴”概念(Non⁃aka,1995、1998))等为中小企业学习改进提供了思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学习代理获取知识,学习代理已成为中小企业知识吸收的主要来源(魏江、陈春丽、焦豪,2007),学习代理人包括中小企业的企业家、精英等,也可以建立社会系统学习代理(张华胜等,2001)。另外,中小企业集群学习环境的优化尤为必要(魏江、刘晓、陈志辉,2004)。

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学习的研究多从中小企业自身展开,研究内容局限于学习本身,缺乏历史的视角和宏观的视域,也缺乏对中小企业学习的总体论述。需要以学习范式为中心,构建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纵向兼容历史学习范式和当代学习范式创新,横向统筹企业、政府、社会在学习范式构建中作用。

三、学习范式及其创新模型构建

“范式”(Paradigm)是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首次提及的概念,是指有关科学的思维方式及信仰体系。“作为一个具有普适性的认识范畴”[2],范式概念可以运用于学习领域。“学习范式”是有关学习观念、学习目标和学习制度化安排的组合体系。不同学习范式具有不同的学习效果,不同学习主体对应不同的最佳学习范式。一种学习范式创新前必然存在一些累积的“引爆因素”,当达到“引爆点”时,新的学习范式就会产生。学习范式创新具有预示功能,可通过学习范式创新归纳其内在机理并提出学习范式创新构想,以寻求适应学习主体需要的最佳学习范式。

大学和企业大学的产生,实质都是学习的体制化变革和学习范式创新,是在知识容量逐步扩大、复杂程度不断增加和知识价值日益提升背景下学习范式变迁的需要。大学何以产生?企业大学为何出现?对这两个基本命题的追问绝非一般意义的考据考证,其价值还在于甄别学习范式转换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走向,为发挥现有学习组织功能和创设新的学习组织形式奠定基础。笔者认为大学和企业大学共同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学习需求的深化是其创新的内在动因

大学产生的内在动因是学习需求发生深刻变化。①追求更高智慧的结果。“大学是在人的更高智慧的推动下,在人的更高精神需求的促动下产生的。”[3]②学习对象发生变化。法国大学史家D’Irsay认为,古代希腊文明以及古典名著的重新发现,推动学校教育形态上升为大学教育形态。③翻译工作的出现。经过漫长的中世纪演变,西方不再懂得希腊文了,从伊斯兰国家引进的阿拉伯文原著、用阿拉伯文改写的古希腊著作以及希腊文原著,都需要翻译才能被当时西方学者所理解。于是,许多学者个人、但大多数是工作小组终身致力于翻译工作。④新兴机构的人才需求。“机构的存在有赖于那些有专业知识和特殊技能的人的存在。12世纪新建的政治、法律、管理、宗教机构,以及随着长期贸易扩大而发展起来的商业与银行机构,都要求有一批具有新知识的人才。这一社会需求是促进大学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4]可见,知识的发展、知识难度增加、个人和社会学习需求增强及学习行为变化等导致学习需求变化是大学产生的内在动因。

企业大学的产生和不断发展也是学习需求变化的产物。①知识资源价值提升使得学习需求普遍增强。经过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劳动、资本和规模等逐渐让位于知识,要求企业具备有知识、技能和灵活性的人力资本。②企业经营环境变化需要持续不断学习。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环境和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备快速的学习能力和灵活的反应能力。③终身学习理念使得学习责任主体变迁。传统观念认为,学习责任主体包括个人、家庭和学校,但在后工业社会,学习责任主体逐步扩大,包括企业在内的任何组织都负有教育的责任。为此,出现了新雇佣模式,即雇主提供学习机会来代替工作保障。1999年1月,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提出了“全球协议”,它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文化责任、教育责任、环境责任等方面[5]。

(二)学习供应的不足是其创新的外在动因

学习供应不足既包括教育机构的不足,也包括教育机构教学内容和方式等不能满足学习需求。大学产生以前,宗教隐修组织承担重要教育职能,是一种发挥着巨大宗教教育作用的培训机构。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它们在中世纪晚期改变了侧重点。“更加重忏悔、祈祷和隐居生活,对教学工作的兴趣降低了”。这就导致西方社会缺乏专门的教育教学机构,从而呼唤新的教育机构产生。企业大学的产生也与学习供应不足有关。一方面,大学等教育机构提供的知识具有系统性,但不能满足企业实用性技能和深层次能力需求。另一方面,大学未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不能满足企业持续不断的学习需求。

(三)已有组织范式是其创新的组织参照

新的学习组织形式的出现,与现有组织形式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现有学习组织形式难以满足个体学习、组织学习和社会学习迫切需要和多样化需求,学习组织创新的需求便产生了。另一方面,现有学习组织在功能方面、组织形式方面、制度规范方面也为进一步创新提供了样板和借鉴,甚至其本身就被纳入到新的组织形式中去。自然界没有飞跃,一种社会创新必然根源于现实土壤。大学的产生与当时的“行会”具有密切的关系。英文“univers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uninersitas”原为“行会”、“组合”之含义,后专指学生与教师组成的教学、研究之学术团体保护和推动师生集体探讨学问、传播科学、培养专门人才的教学研究机构。行会从其诞生之日起,既承担着社会的责任,同时也享有在此基础上的权力,是自发产生的一种社会调适系统。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其实是行会组织在学习领域的延伸。企业大学的产生是大学和企业这两种组织的“嫁接”,也是两种组织相互学习和借鉴的结果。“企业必须超越单纯的经济价值观,追求更高远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愿景,同时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职责;大学必须超越‘象牙塔’,在坚持大学之道的同时不断拓展其功能,发挥更大的文化引领和社会服务作用[6]。”另外,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和实践对大学产生和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四)功能价值实现是其创新的成功保障

大学是从中世纪到现在存在最久的社会机构之一,其生命力在于“体制化”:即具有特定的学习活动,特定的学习组织功能的定型和特定的行为规范的确立。“学术生活的体制化变革、基本成型的大学建制,对于西方大学赢得固定的社会地位、获得独特的生存空间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7]。企业大学之所以蓬勃发展与其强大的功能也是分不开的。企业大学不仅能够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适应不断发展需要;还具有推动企业变革、提升员工和企业绩效、整合企业文化等功效。另外,企业大学的重要价值还在于其隐喻意义,即成为终身学习的象征,成为员工职业生涯成功的保障。梅斯特分析指出,企业大学能够成为一种象征,向参与者及其上司承诺,企业大学可为他们的当前工作和未来职业生涯上的成功做准备。

四、中小企业学习范式创新必要性分析

按照上述学习范式转换的逻辑,我们以中小企业学习为研究对象,可分析并预设新的满足中小企业学习的范式。

(一)中小企业隐藏着旺盛的学习需求

“不学习,则灭亡”(Wick和Leon,1993),中小企业存在学习需求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①适应环境急剧变化的需要。瑞万斯(Revans)的生态学理论模型认为,一个有机体想要生存下来,其学习(L)的速度必须等于或大于环境变化(C)的速度。②提升竞争能力的需要。Teece等学者(1997)认为动态能力能够持续地获取一系列的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保持或变革其竞争能力,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强调企业通过动态能力进行不断变革和创新,才能在长远发展中以不断更新的能力获得市场竞争的成功。③提升组织绩效的需要。Argris和Suehon(1996)认为通过组织学习获得的新知识,可以减少组织能力过时的风险,使企业保持动态,并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提高。④获取知识资源的需要。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规模小、成长时间短、活动范围有限,因此严重缺乏各类知识(包括以人为载体的知识、以制度规范为载体的知识等)。

(二)中小企业学习供应严重不足

中小企业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包括组织内学习、市场化学习和组织间学习。①组织内学习供应不足,表现为:学习的观念障碍,经营者尚未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的规模障碍,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组织一些培训活动存在规模不经济;学习的知识障碍,因为自身积累的知识有限,与新知识之间存在较大的“知识势差”;学习的组织障碍,没有制度的保障,没有规范的工作流程的约束,没有严格的定岗、定责与考核程序,这会给企业的组织学习造成流程上的学习障碍;学习的代理障碍,缺乏关键人员代理如CLO、培训经理等以及缺乏机构代理如企业大学等。据对312家中小企业培训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投资经费只有工资总额的1.86%,远低于发达国家10%~15%的水平。学习资源严重不足。中小企业内部书刊、报纸等传统学习媒介严重缺乏,网站、音频视频等现代学习资料也严重不足。②市场化学习供应难以满足需求。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管理类培训公司3万多家,2010年末管理培训市场规模达750亿元左右,总体保持了年均25%以上的增速,成为培训服务业的主力军[8]。但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和必要的监管,市场化培训存在大量不规范现象,主要表现为恶性竞争严重,服务质量不稳定,缺乏有效知识产权保护等。培训企业规模过小,导致企业无力开发完整的课程体系,出现低水平同质竞争的乱象。市场化学习供应质量不足,导致中小企业在学习方面存在“习得性无助”。③组织间学习供应不足。供应链管理、产业集群、战略联盟、产学研结合等企业网络对于中小企业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国,中小企业可以借助中小企业集群、产学研合作等网络进行组织间学习,但缺乏一个系统、稳定、包括政府、大学和众多中小企业在内的专门用于组织间学习的网络。

(三)中小企业大学的组织借鉴

知识经济背景下,学习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层出不穷,为中小企业大学创办提供了丰富的创新源泉。①大学的借鉴。大学作为古老而常新的组织,在学习组织安排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惯例,例如人才培养的技巧、知识探索和传播的方法、学习活动的安排等。②干部培训院校的借鉴。我们党历来重视人才教育和干部培训,新形势下中国干部培训不断加速和扩容。从国家层面来说,目前形成一校六院格局。包括其前身成立于1933年的中央党校,1994年成立的国家行政学院,2005年成立的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2006年成立的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2012年成立的中国干部网络学院。各省市县区也分别成立党校和行政学院(校)。资料显示,我国县以上正规公共机构设立干部培训单位或中心的达4600多家,从科级单位一直到部级单位都有[9]。干部培训院校在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构建适应成人学习的教学培训布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③企业大学的借鉴。企业大学专门为企业服务,多数企业大学专门为单个企业服务,有的企业大学如摩托罗拉大学服务于供应链客户伙伴,有的企业大学如惠普商学院服务社会客户。企业大学在开发和传播企业知识体系,构建企业学习资源,推动学习和业务结合、学习和战略结合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④企业网络的借鉴。产业集群、战略联盟、产学研结合等企业网络在组织间学习管理、组织间知识转移等方面形成许多创新做法。

五、构建中小企业学习新范式的设想与建议

根据学习范式创新的逻辑和内在机理,结合中小企业学习范式创新必要性分析,笔者认为应构建中小企业大学这种中小企业学习新范式。中小企业大学是设想的、最佳的、新型学习范式,其预设功能和特征包括:兼具大学和企业大学功能;以中小企业经营者、政策制定者、理论研究者为教育培训对象;由政府主导建立;可实现中小企业组织内学习、组织间学习和系统内学习;具有教育培训、科研、管理咨询和决策咨询、社会化服务和社会网络构建等职能。设立中小企业大学,是在组织借鉴和理论借鉴基础上,有效化解中小企业学习供应不足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具有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双重价值。政府主导建立中小企业大学,可以解决中小企业无力投资企业大学的困难,可以克服中小企业学习活动规模不经济现象,可以创建“中小企业大学知识场”弥补中小企业知识缺陷。可以构建共享知识体系,也可以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协助中小企业进行知识管理。中小企业大学的构建,最终目的是有意识形成产官学立体化学习网络,从而协助中小企业运用网络进行学习。中国语境下,建立中小企业大学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中小企业被称为“就业机器”,我国在中小企业的城镇就业人员比例大概占80%。另外,中小企业被称为企业家摇篮,对于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开发中小企业人才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对于人才强国也具有绝对影响。建立中小企业大学也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党管人才的需要。党管人才是党要管各类人才,包括民营中小企业中的各种人才在内。党管人才指党要培养人才,要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党管人才是将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当前,我们应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将创建中小企业大学作为一项重大人才工程来抓,一方面提升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及时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方针,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具有重要作用。

当然,中小企业能否实现上述价值在于其自身的功能定位以及最终功能的发挥。教学培训方面,中小企业大学应该成为培养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小企业政策制定者、中小企业理论研究人员主阵地。可设立中小企业家进修班、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专题研讨班等,同时举办类MBA(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创新设立BBA(工商管理学士),提升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学历水平和管理素养。科学研究方面,中小企业大学应该成为中小企业理论、中小企业政策、中小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主要研究基地。要发挥中小企业大学贴近理论、贴近政策、贴近企业的优势,集中力量出一批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小企业发展趋势的研究成果。管理咨询和决策咨询方面,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大学专兼职教师队伍的人才优势、中小企业培训对象优势,以问题为导向,以调研为手段,以对策为归宿,分别为政策制定部门提供决策咨询,为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平台方面,注重基础信息收集,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地区中小企业政策法律信息、产品市场信息、人才市场信息、科技资源信息、融资渠道、各类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网络方面,重点构建中小企业家联络,促进中小企业与同行业、上下游、政府部门、学术机构之间的联系,以拓宽中小企业经验者视野。随着办学时间的延长,企业网络的功能和作用将日益强大。

中小企业大学由政府主导建立,纳入国家干部教育培训系列,与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等一起成为我国干部教育培训分类分级院校体系。中小企业大学应该设立省市两级。①不需要设立国家级中小企业大学。一是中小企业具有一定地域特征;二是设立国家级网络积聚功能不明显;三是已经存在国家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是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的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②县以下没有必要设立中小企业大学。县以下由于企业数量相对较少、教学资源难以保障,办学自身成本效益难以实现。目前,国家级干部培训院校中,党校、行政学院根据分级负责的要求,在各省市县区都有了对应的党校和行政学院(校),各省市成立中小企业大学可以按照分级负责要求,与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对接,业务上接受其指导,可以命名为“某省中小企业经理学院”和“某市中小企业经理学院”,从而形成覆盖全国、上下贯通的中小企业人才培训体系。在组织机构上,可以参照干部培训院校设立相应的部门和职务。在师资来源上,应该遵循成人教育规律,满足中小企业需要,借鉴干部培训院校专兼结合的经验,打造一支专职教师队伍,同时组建包括领导、专家、企业家等在内的兼职教师队伍。在具体建设路径方面,可以采取新建、合并、转制、升格等方法。

[1]倪良新.中小企业管理能力提升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58-59.

[2]朱爱军.论库恩的范式概念及其借用[J].学习与探索,2007(5):49-50.

[3]张楚廷,彭道林.关于大学的概念、起源与发展[J].学园,2012(2):21-28.

[4]宋文红.欧洲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历史文化背景[J].现代大学教育,2005(5):36.

[5]张瑞琪.论企业对于发展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5):78-81.

[6]梁林梅,桑新民.当代企业大学兴起的解读与启示[J].教育研究,2012(9):78-84.

[7]陈伟.大学如何产生?—中世纪晚期欧洲大学的逐步形成及其历史意义[J].现代大学教育,2005(3):82-86.

[8]侯云春,马骏,王辉.应把发展培训服务业作为中小企业政策的重要着力点[J].中国发展观察,2012(7):4-5.

[9]竹立家.警惕干部培训奢侈化倾向—该动动干部培训体制了[J].人民论坛,2011(5):41-43.

猜你喜欢
范式大学人才
“留白”是个大学问
人才云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