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芬 肖 飞
肿瘤(Tumor)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学界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在大多数人看来,患上肿瘤就意味着生命终结的时刻已经越来越近,那是因为人们把肿瘤等同于癌症,而癌症是全球第一死因。全球每年有1270万人被诊断患有癌症,有760万人死于癌症,在过去的二三十年,癌症发病率以每年3%~5%的增速快速增长。作为一种多因素疾病,癌症目前已有200多种类型。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如不进行干预,2005年至2015年期间死于癌症的病人将超过8400万。据悉,我国癌症年新发病例为200万,因癌症死亡人数为140万。近年来,我国癌症的发病年龄提前了15~20年,35~55岁发病群体比率趋于上升。其中更为惊悚的说法则是“我国居民每死亡5人中,即有1人死于癌症”①数据来源:39健康网,http://cancer.39.net/a/2011415/1662790.html,2011-04-15.。但实际上,恶性肿瘤才是癌症,而良性的肿瘤被治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可是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特别是家庭困难的患者,很容易放弃治疗的希望,这不仅仅是昂贵的治疗费用的原因,还与治愈以及康复的过程中个人心理以及社会支持有很大关系。学术界对肿瘤患者的康复研究主要是从患者的焦虑与抑郁、心理支持与社会支持、生活质量与幸福感以及临终关怀的角度介入的。
杜娟、李丽禅、王慧娟(2008)认为:家属的心理状况与家属性别、患者的肿瘤分期有关,女性家属SAS评分比男性家属高,确诊初、晚期患者的家属焦虑状态更明显。提示在护理患者的同时应注重对其家属进行心理护理,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相对应的护理措施。苏茜、王维利(2010)认为:治疗性沟通系统能有效地解除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焦虑,优化其应对方式,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黄文等(2008)认为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急需关注。疾病是引发心理抑郁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反之心理状态能否调整好,又能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存活时间。因此,我们建议为颌面部肿瘤患者进行手术等一系列常规治疗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心理变化,及时进行有效,快速,定期的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周建红等(2009)认为:社区肿瘤患者的抑郁评分与主观支持、对社会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抑郁程度与社会支持利用度呈负相关。社区肿瘤患者获得的主观支持越低,从朋友、同事、邻居等得到的帮助越少者,在日常社交活动出现明显的回避和退缩,不愿与人交流,其抑郁评分也高,易发生抑郁症。另外,越是不愿参加社交活动,不愿主动利用社会支持网络者,其抑郁症的程度越严重。因此,对于那些中晚期、体能状况差(KPS评分低)、有疼痛、有转移、复发,缺乏社会支持的患者应加强对心理健康的指导和支持。并将对社区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干预作为一个整体。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李惠玲等(2008)认为: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建构正向思维和情绪,应及早进行。充分运用家庭支持系统的情感资源和心理支持对肿瘤病人心理干预有着积极的影响。王英、邱玉贞(2011)认为:肿瘤患者是需要更多人文关怀和心理干预的群体,实施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手术期肿瘤患者的心理应激状态,改善肿瘤患者的不良情绪,无论从心理、免疫还是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来说及早地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刘莉等(2008)则认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多存在抑郁、焦虑、恐惧情绪,通过科学、系统、正规的术前心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减少甚至解除手术引起的焦虑、抑郁、恐惧情绪,并对术后心理、性生活、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等方面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的调适作用。周慧娜(2011)认为:护理工作应充分利用社会支持,注意了解掌握每位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做到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支持。鼓励社会支持系统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及社团等给予物质和精神上充分的帮助、支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此外,还要加强发挥护理人员的作用,多为患者提供情感和信息支持,在患者心理社会适应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狄文、胡柯(2008)认为:手术、化疗和放疗等治疗手段以及肿瘤本身可以引起一系列影响QOL的症状和毒性反应,其中最常见的表现包括疼痛、情感低落、性功能障碍等。因而,随着治疗模式的改变,人们逐渐意识到以提高生存质量为目标的支持治疗已经成为常规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妇科肿瘤患者QOL研究已经成为妇科肿瘤医生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周建红(2009)等通过调查研究得知社区肿瘤患者客观支持为(10.16±2.59)分,主观支持为(22.30±5.26)分,对支持的利用度为(6.25±2.14)分,社会支持总分为(38.84±8.20)分,高于常规(34.56±3.73)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7.09,P<0.01),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关系(r>0)。所以他们认为:社会支持与社区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应该重视社会支持系统对提高社区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并有效利用。因此,医务人员在提供良好的医疗护理的同时,应动员患者的家属、亲朋好友和工作单位、社区及各类服务机构人员及志愿者等向患者提供心理、情感及照护的支持,帮助其提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胡婷婷、陈嘉莉、许章英(2008)认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知识宣教、锻炼指导、锻炼方式以及心理支持等护理干预方法,能有效缓解癌因性疲乏患者的疲乏程度,并提高其生活质量。赵海燕(2007)等则认为:抑郁水平越高、女性、焦虑水平越高、自费与总体幸福感呈负相关。因此,对恶性肿瘤患者总体幸福感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是抑郁水平、性别、焦虑水平以及付费方式。
临终关怀的模式有李义庭的“PDS”模式、施榕提出的“施氏”模式、陈春燕的“家庭、社区、专业医护人员”模式、尤吾兵的“医务人员、家庭亲属、临终患者”的三位一体模式、宁养院的临终关怀服务模式(王颖丽、金其林,2010)。金其林(2010)等认为:形成"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全科团队提供服务、家庭参与的居家宁养服务模式,是现有资源条件下满足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需求的适宜模式,在保证服务提供者、服务经费和可操作性上具有优势,尤其适用于城市贫困家庭和农村地区。王颖丽等(2010)认为:临终关怀的宗旨是减少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维护患者的尊严,同时给患者家属精神上的支持,提供包括沮丧期在内的生理、心理关怀。彭娜、何娟、于瑞英(2011)认为:晚期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工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提供了满足患者临终前所需的各种服务。护理人员在临终护理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需要护理人员掌握相应的知识及技能,不断完善自己,更好地为临终患者及家属进行护理。毕明艳(2010)认为:临终护理是对现代医学治疗无望的患者实施护理缓解其痛苦,维护其尊严,增强其对临终生理、心理状态适应能力,帮助临终者安宁走完生命最后历程并对其家属提供生理,心理关怀的护理。临终关怀护理更有利于密切医患、护患关系,使医护人员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尊重患者的人格,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然保持生命的尊严。同时使患者得到最全面的人性化的护理,也能减轻患者家属的心理负担。同时要强调肿瘤患者的护理涉及医院、家属、社会环境等多方面,需要得到更广泛的支持,才能不断探索利于患者的有效治疗护理措施,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是肿瘤患者康复的重要条件,可如何才能让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以及康复期获得除医疗之外的帮助呢?那就是需要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者进入医务社会工作这个团队,从生活以及心理等多方面来帮助肿瘤患者摆脱病魔的折磨。可是,尽管患者急切地需要解决其心理问题和情绪困扰,特别是急切地需要医务社会工作者能够为其提供较为专业的帮助。但遗憾的是,我国绝大多数医院并没有设立专业的社会工作岗位,更有甚者,许多医院连基本的心理咨询室都没有,而且患者及其家属对医务社会工作的了解则几乎为零(郇建立、梅雪峰,2007)。
运用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理论、互动理论、群体动力理论、干预理论、预估理论和标签理论,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介入肿瘤患者的相关行动。
“优势视角”理论是社会工作中一个最主要的、最基本的理论,是指“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寻求、探索及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这一视角强调人类精神的内在智慧,强调即便是最可怜的、被社会所遗弃的人都具有内在的转变能力”。概括地说,“优势视角”就是着眼于个人的优势,以利用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最终达到其目标、实现其理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利用优势视角理论介入肿瘤患者强调以肿瘤患者的优势为核心,是在对肿瘤患者潜能充分挖掘的基础上实施的社会工作介入。优势视角下的肿瘤患者聚焦于发现、发挥肿瘤患者自身的优势和潜能,注重激发肿瘤患者的生活信心,善于利用周围环境中的有效资源对肿瘤患者进行帮助并使其得到迅速康复(付立华,2009)。
一般认为,乔治·米德是互动理论视角的奠基人。互动理论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交往的,他们又是如何使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的。互动论者强调,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处于被改造的过程之中。互动论者对人们如何行为感兴趣,而且对人们的思想和感觉感兴趣(戴维·波普诺,1999)。互动理论对社会工作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社会工作重视人们之间的相互互动并能通过互动改变个人的不恰当行为等。例如,个案工作以符号互动论等理论为基础,以个人或家庭为基本对象,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一对一的互动(顾东辉,2005)。
群体动力理论是由美籍德国人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B),是个体内在需要(P)和环境外力(E)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用函数式B=f(P,E)来表示。群体动力理论主要研究群体中各种力量对个体的影响。小组工作就是以群体动力理论为基础,通过小组工作者的协调和引导,充分调动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建立关系,恢复和增强个人的、团体的社会功能,最终达成社会发展目标(顾东辉,2005)。
所谓干预理论就是指用来影响人格变迁、社会体系和生态体系的改良以达成社会工作目标的方法和模型。干预理论具体包含治疗原则、方案运作、变迁过程及效益评估等各个细目。通过干预而引起的变迁可分为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微观层次的变迁如个体行为的改变、家庭结构的变迁,群体生活的促进以及社会关系的改善等。宏观层次的变迁如大型复杂组织的改变,社会改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一般而言,干预的结果多表现为微观层次的变迁。
所谓预估理论也可称为诊断理论,它在助人过程中主要起到帮助社会工作者了解人、情境与问题等,以选择合适的目标、目的和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一套具体的实施原则。根据此项理论,在个案工作中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当时的环境或者家属的帮助给患者设定一定的能够完成的任务或者目标,让患者轻松的完成,不能让患者感觉到自己一无用处。预估理论包含社会研究、问题分析、人格与情境的诊断,以及根据研究成果形成治疗计划或处理方法的程序。
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是以社会学家莱默特(Edwin M.lement)和贝克尔(Howard Becker)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初级越轨”,但只有被贴上“标签”,初级越轨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轨生涯”。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
本研究关注的重点是了解案主的治疗情况以及心理和生活状况,然后根据每个案主不同的情况选择有差别的行动模式。因此,本研究选择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深入访谈搜集一手资料,从而整理出案主的治疗情况以及心理和生活状况。
个案1:张某,女,32岁,2012年2月份开始腹部胀痛,食欲下降,4月份检查出胰腺颈部肿瘤3.8*4.5,北京301医院给出化疗方案,7天上一次化疗。这位患者是一个大学的讲师,刚刚博士毕业两年,而且是2011年才结婚,如此噩耗使她再也没有工作的动力,该案主极度悲观、意志消沉,再也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最大的愿望就是赶紧死去!
个案2:王某,女,46岁,2011年被检查出有肺部肿瘤已转移至骨骼和脑,当时全家都觉得天塌下来了,因为大家都认为一旦得了这种病就没法活了,所以患者自己的压力也很大,她觉得自己这么年轻,而且孩子也没有结婚。丈夫和孩子都从外地匆忙赶回家,但是大家看着她的痛苦却什么也帮不到。
个案3:范某,男,68岁,2010年6月初,经穿刺化验为鳞状癌。患者于2002年患糖尿病,现早晚两次注射胰岛素并服相应药物。于2009年12月6日因心肌梗死,做心脏手术,安放支架一个,现服用相应排异药物。案主的病实在太多,年纪又大,家里的条件还算可以,但是没有一个子女愿意为老人治疗,都觉得反正他是将死的人了,多活一天或者少活一天都一样,能活多久算多久,家属已经放弃了案主。
个案4:李某,男,59岁,虽然癌细胞已经全面扩散,这位老人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都是农村人,生活条件极其恶劣,根本没有钱为老人治病,所以,从没有做过放、化疗,当地各医院均认为再无治疗意义因而家里已备好了后事。
个案5:齐某,男,48岁,腹腔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患者,肿瘤一部份被切除,这位患者性格内向、不善言语、喜欢喝酒,是三个孩子的父亲,还有一位70多岁的母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案主本人陷入了极度的抑郁和失望之中,但是不管是家属还是本人都愿意得到进一步的治疗,盼望能够早日康复。
患者的心理恐惧基本上都是靠自己的努力与朋友和及家属的沟通获得释然,然而并不是所有患者的都是那么主动的与人沟通,而且并不是所有患者的朋友以及家属懂得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这就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利用优势视角理论、互动理论和群体动力理论、预估理论和干预理论以及标签理论等等与患者或者家属进行深入的沟通,以排除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恐惧、抑郁等,使其在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下得到最优的帮助。
个案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它以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运用有关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各种科学知识和专业技巧,通过专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针对个人的特殊情况和需要,了解个人内在的心理特性和问题,以激发个人潜能,协助其改变态度,调整其与外在环境的社会关系,并运用社会资源来改善或恢复其社会生活功能,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增强和发展个人或家庭的社会适应能力。针对肿瘤患者的个案社会工作主要采取的是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即是参照医学模式,把服务过程分成研究、诊断和治疗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同时,注重从通过与患者的交往情境来了解案主,通过综合诊断的方式来确定案主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案主摆脱焦虑、抑郁以及恐惧等多方面的心理问题。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杨泽松和陈建斌(2005)认为: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肿瘤患者的心理障碍,而肿瘤患者的心理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更好的治疗方式是将心理治疗与基础治疗相结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抗恶魔的一大法宝,当患者知道自己患有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会极度消沉、恐惧,甚至抑郁,因此,从干预理论的角度来讲,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地干预到患者的生活中,尽快使他们走出这些心理障碍。
个案1,刚刚从事大学教学没多久就患上了肿瘤,而且后来被确诊为恶性,由于治疗的效果不明显,病情反复并进一步恶化,她知道自己的时间不长了,所以就陷入了极度的消极悲观之中。她认为自己是家庭的累赘,对生活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再也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情绪极度悲观、意志完全消沉。
针对这样的案主,社会工作者最好采取积极的心理健康指导方法,以最大的可能去促使患者获得重新生活下去的勇气。我们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把病情告诉她,让她认识到自己的情况并不是那么的可怕,而且要尽量满足她的多样需求,并且要和家属一起帮她树立信心,走出悲观的阴影,让她明白,医学的发展很快,恶性肿瘤并不都是不治之症。
个案2,这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但是自从被检查出有肺部肿瘤并已转移至骨骼和脑后,她的内心开始恐惧,害怕自己即将离开人世;她担心自己的孩子、丈夫以及父母,觉得自己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很长一段时间她一直沉浸在恐惧中而无法接受现实。
鉴于这位案主的情况,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要借助优势视角理论以及预估理论帮助案主设定自己的目标或者任务,而每一项的任务的完成就会帮助案主减少一点恐惧,让她明白自己还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而不是一无用处了。当然,上述这些只是辅助性的工作,因为患者在这个时候毕竟要以治疗疾病为第一要务,所以社会工作者在护理期间要特别注意其病房的环境、睡眠以及饮食等等,要有专门的人员陪同她做一些诸如心理调节和心情放松的活动,以曾强患者的安全感。
个案3,家庭压力很大,是家里的顶梁柱,而且性格本来就内向。当知道自己患上肿瘤的时候茶不思、饭不想,一直认为命运对自己是何等的不公平,眼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好日子即将来临,可是偏偏患上了这个不治之症,上有老、下有小的他陷入了极度的抑郁,没有人能够走进他的心扉。极度的悲观、失望、无助以及忧虑重重,使他经常走在自杀的边缘,家属几次看到他要从房顶跳下来,都被大家强制带回屋里了。
根据案主极度压抑和厌世的情绪,社会工作者需要做的就是让案主得到亲人、朋友的安慰,鼓励案主主动与外人交流或者亲自倾听案主的心声,充当案主知心朋友的角色,能够明白案主的真实想法,并设法让案主快乐起来。让案主快乐起来的主要方法是充实案主的生活,可以教案主参加一些学习电脑、练习书法等对他们来说是新事物的活动,让他们知道生活还是很美好的,走出抑郁的心境,重新获得生活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小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直接方法之一,是属于微观层面的干预方法。以团体为服务对象,主要运用科学知识协调团体与成员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及团体之间的各种关系,促进团体成员与团体生活的健康发展,使团体及其成员能及时克服困难,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针对肿瘤患者我们主要强调互动模式——即是基于肿瘤患者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一种小组活动模式。通过患者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使肿瘤患者在小组活动的相互依存中得到成长,增强案主生活下去的信心,让他们在互动中相互鼓励以排除孤单和抑郁。
肿瘤患者们的孤单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因此,通过社会工作者利用群体动力理论以及互动理论对肿瘤患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协助,充分调动患者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以增强团体的社会功能,并且加强对肿瘤患者的社会认同以及尽最大努力消除对肿瘤患者的歧视将是小组社会工作的重点工作。
首先,是要注重对肿瘤患者做肿瘤知识普及,开展必要的肿瘤知识讲座。一是让案主及家属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治愈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不能有一种一患上肿瘤就必死的心态,帮助他们从心理上战胜肿瘤;二是让家属不要放弃患者,特别是老人,例如案例3中的患者,家属觉得他年纪大了,死了就死了算了,治疗也是浪费钱,实则不然,老人年轻时毕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更重要的是尊敬和爱戴老人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所以,我们要通过讲座克服案主本人或者家属的此类想法。其次,是注重集合肿瘤患者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每次活动前可以预设相关的主题,例如:担心、无助、孤立感受等负面情绪分享及应对,疾病复发的恐惧,家庭、朋友、社会关系变化,生活意义和生活优先顺序等话题的讨论;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他们到大自然中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魅力,一是让他们感受一下新鲜的空气,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二是让他们感受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给他们生活下去的勇气;最后,是组织社会上的志愿者经常性的去看望患者。人其实都是很脆弱的,特别是在患有重病的情况下,我们要把他们当成“正常人”,而不能像标签理论所讲述的一样给他们贴上了“标签”(谭永红、陈洁、向贵平,2011)。所以,我们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就不仅仅是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或者他们的家人来给予,而且需要更多的爱心人士来给他们以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最主要的是我们不仅不能歧视肿瘤患者,更不能觉得他们人之将死或者觉得他们是做了亏心事才患上这样的病,如果这样实在是太打击他们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心理上认同他们,特别是情况特殊的案主,要帮助他们实现最后的愿望。
社区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社区和社区的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加强社区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能力,发掘并培养社区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服务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我们针对肿瘤患者的社区工作方法主要是利用社区照顾模式——即非正规支援网络,联合正规服务机构提供支援服务与设施,让肿瘤患者在家里或社区中得到照顾,使其能过上正常生活。主要强调社区责任,提倡建立相互关怀的社区。
在我们国家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其实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邻居集合或者说整个社区的人员是个整体,他们的有效团结能使弱者变强,增进社区成员之间的感情、促进社会认同,因此,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要利用社区工作方法尽自己最大努力整合社会资源来维护案主的相关权利,特别是应用干预理论,从多个方面帮助了肿瘤患者。
首先,我们必须在社区设立肿瘤患者康复中心,可以以社区医院为依托,以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为工作人员,给肿瘤患者制定完整的、规范的以及科学的康复方案,让肿瘤患者有一个较为稳定的活动场所,以迅速得到社区成员的帮助。其次,在经济方面,社会工作者尽力帮助经济比较困难的肿瘤患者筹集资金进行最大努力的治疗,例如,案例4中的案主,家庭生活条件极其恶劣,根本没有钱为老人治病。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组织社区募捐或者向有关部门申请等方式,不能因为经济问题影响了他们的治疗和康复。再次,要注重社区对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临终关怀护理能够减轻患者躯体、精神和心理上的痛苦,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提高临终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安享、舒适以及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旅程(岳志丽,2009)因此社会工作者做好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工作也是进行社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后,社会工作者不但要帮助肿瘤患者获得社区支持,也要帮助他们家属获得社区心理支持,家属是照顾肿瘤患者的重要人员,肿瘤疾病作为一个慢性疾病,给他们的家属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经济压力和护理困难,所以社会工作者也要照顾到他们的心理。
总之,只有做好肿瘤患者的生活护理工作,强化对他们的社会认同,加强对他们的社会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才能延长他们的寿命。这就需要我们培训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利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深入肿瘤患者的内心深处,获得他们最需要帮助的信息并实施有针对性的行动。
[1]付立华,2009,《优势视角下的社区矫正介入策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5期。
[2]顾东辉,2005,《社会工作概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3][美]戴维·波普诺,李强等译,1999,《社会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谭永红、陈洁、向贵平,2011,《小组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2期。
[5]王颖丽、金其林等,2010,《,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的现状分析》,《中国全科学》第28期。
[6]郇建立、梅雪峰,2007,《乳腺癌患者的心理体验与社会支持——以北京肿瘤医院的乳腺癌患者为个案》,《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7]杨泽松、陈建斌,2005,《肿瘤患者的心理治疗》,《中国临床康复》第40期。
[8]岳志丽,2009,《恶性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措施》,《疾病监测与控制》第4期。
[9]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2008,《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报告公报决议决定》,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