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家成长的内在障碍与消除路径

2013-04-11 09:24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企业家队伍环境

余 兴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是其中的重要内容[1]。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企业能否胜任“创新主体”的角色与企业家的成长状态息息相关。因此,能否形成一支适应新形势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无疑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一、我国企业家队伍成长的内在障碍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家队伍发展迅速,但当前这支队伍的成长还存在着诸多障碍,企业家自身存在的问题无疑是其中的关键。

(一)残缺不全的企业家精神要素

企业家精神是引领企业家走向成熟、成功的精神前提。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家精神内涵众说纷纭,但都较为一致地认为应当具备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危机意识的创新精神和把握机遇的冒险精神。本文认为,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引下,我国企业家还应当具备感恩回报的社会精神和志存高远的人格精神。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曾经在企业经营者中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认同“勇于创新”的比例较高,达到47.7%。而对“敢于承担风险”和“乐于奉献”的认同比例都相对较低,分别是20.8%和19.6%,认同“吃苦耐劳”的更是只有2.7%。[3]这说明我国企业家队伍中冒险精神和创业精神比较缺乏,对一定程度象征着社会精神和人格精神的“乐于奉献”的不认同,更应引起重视。即便是有着较高认同度的创新精神,在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反差也是很大,企业的实际创新效果并不理想。这一方面是由于创新能力较弱,无法实现创新的突破,另一方面存在于许多企业家表面上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但在现实生产经营中并未去实践这种认识,那么这就不是真正的创新意识。此外,透过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精神及领导企业健康成长从而达成个人价值目标、企业组织目标和社会和谐目标完美融合的企业家人格精神方面也还需要大力加强。

(二)知行相悖的道德及社会责任取向

面对众多企业经营行为的道德失范现象,温家宝总理曾疾呼:“企业家的血管里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道德在市场交易各方中都必须给予坚守,否则将导致生产和交换秩序混乱,经济发展的基础也必然被削弱。企业家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其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意识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多年的调查结果,我国企业家队伍对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认同度是比较高的。2006年的调查显示,认为“优秀企业家一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高达95.8%;2007年调查中赞同“企业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的则有90.3%。[4]可见我国企业家队伍在观念上对遵循道德规范和履行社会责任是持肯定态度的。但从现实情况看,许多企业在履行生产经营道德和社会责任方面却不尽如人意。翻检近年社会热点,从企业泄污到超排,从“毒奶粉”到“染色馒头”和“健美猪”,从“开胸验肺”到“跳楼讨薪”,各种不同事件背后,均演绎着一些企业家的唯利是图,反映了一些企业家行为对认知的悖逆:在观念上他们认同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实际行为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一些应尽的社会责任,在诚信守法和保护环境方面尤甚。这种表面上的认识和实际行为的反差,从外在因素看是源于我国转型时期的特殊背景下法规不健全、违规成本低以及社会风气不佳等原因,但从内在本质上看则与我国企业家队伍总体的道德素质较低、社会责任意识薄弱不无关系。

(三)亟待加强的现代管理能力素质

现代管理能力素质是企业家实施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能力前提。我国企业家现代管理能力素质的欠缺体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战略规划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不足。战略规划能力不足体现在我国众多企业家缺乏指向未来的思维方式和战略定位,没有全局观和长远的谋划。有学者曾经对国内外的一些著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国内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中有95%的精力花在现状层面,而仅有5%的精力花在未来层面;相比较而言,国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则有95%的精力花在未来层面,而仅有5%的精力花在现状层面。我国相关调查也支持了这个说法,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被调查企业只有三年以内的规划。[4]这事实上说明了中国企业家普遍忙于应付现状,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关注不够,如果撇开外部因素的影响,从根本上看,应该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现代企业家队伍战略决策能力不足。正如古语所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那些急功近利、决策草率和抱残守缺不重视现代科技与管理知识的补充更新的所谓的“企业家”,必然带领企业走向越做越难的境地。从创新能力方面看,我国企业的创新大多数都还停留于初级阶段,在创新方面很难取得重大突破。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鼓励创新的相关制度和机制不健全,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从而形成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我国众多企业自身创新意识薄弱,许多企业缺乏系统的创新思路和明确的创新方向,缺乏创新人才培养与储备,创新资金不足,企业在整合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的能力比较弱。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对我国现代企业家领导企业创新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素质要求,不仅需要设计企业创新的路线图,构建创新的价值链,还要大力强化创新的内在动力源。这些都要求企业家应该具备更高的战略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

二、我国企业家队伍成长障碍形成的原因分析

影响企业家队伍成长的因素非常复杂,联系企业家成长的过程和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看,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共同作用促成了我国企业家队伍的成长障碍。

(一)抹杀个性的教育方式摧残我国企业家苗子

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除了一部分源于先天因素外,更多的是来自于后天的培育与养成,而这个跟一个人的成长及教育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个性的勃发是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源泉。当前我国所形成的教育体制恰恰不利于人的个性发展,因此也不利于企业家的生成与成长。

我国有着注重教育的优良传统,但面对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国的教育,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都显得不是很适应。在影响我国企业家的生长方面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家庭教育从 “棍棒底下出孝子”—“小皇帝小公主”—“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演变到早期教育成为“拔苗助长”的元凶;学校教育的应试倾向使主体教育成为扼杀企业家人才苗子的泥沼;社会教育的缺乏引导和关注使环境教育无助人才摇篮和熔炉的形成。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棍棒之下出孝子”观念指导下对下一代教育的严苛古板形成了一代又一代“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顺民”,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望子成龙”思想引导人们的观念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方面感觉不能亏欠下一代,用“捧在手心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来形容一点不夸张,在“温室”里培养着“美丽的花朵”;另一方面,不辞辛苦、不计花费地为下一代“充电”:音乐、美术、英语、奥数……,能想到的全都压上,在越来越高的“减负”呼声下越来越急迫地灌入孩子脑中。应该看到,不论是“棍棒”教育方式还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都违背了人类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无一不在摧毁着孩子的创造天性。学校的应试教育接过家庭教育的接力棒继续摧残着创新的幼苗,社会教育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与引导对消除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也无能为力。

(二)先天不足与“短平快”的成长方式弱化我国企业家成长的基础

市场经济是企业家成长的土壤。我国长期的封建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不具备商品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更是直接封杀了商品经济的生存空间,虽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建立了支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众多国营企业,但这些国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严格意义上扮演的是政府官员的角色,而不是企业家。正如厉以宁指出的“直到1979年,在传统的僵化的经济体制之下,我们只能说中国有‘企业官僚’,而不能认为中国有具备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和风险意识的企业家”。[5]但即便是改革开放开始逐步打破高度集权僵化体制后的较长时间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还是重重束缚着国有企业家的成长,民营企业家更是直到1988年我国承认非公经济的合法地位后才正式步入发展的征程。一直到了党的十四大才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目标,培育我国企业家的土壤终于生成。但国有企业的改革尤其是政企分开的进程困难重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事实上一直游离于我国企业家队伍的边缘,并未成为市场意义上的“企业家”,真正在快速壮大着中国企业家队伍的是民营企业家。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民营企业家如雨后春笋般快速生成,但伴随着的是很不完善的成长环境和远未形成的企业家文化的积累和沉淀。这种先天不足和“短平快”的成长方式导致我国企业家成长的基础薄弱。

(三)成长目标及评价标准的体制缺陷扰乱我国企业家成长的理论与实践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家与民营企业家成长目标和路径的不同以及评价标准的差异成为我国企业家成长的巨大体制阻力。这主要体现在不利于科学理论的形成和统一指导,从而扰乱了企业家队伍建设实践,同时造成某种意义上国有企业家的“不作为”、“不积极”和民营企业家在竞争中的不公平境遇。

在当前的市场中,我国不同体制内的企业家成长状况有着很大的差异:民营企业家在缺少有效引导的情况下艰难搏击,努力捕捉市场经济机遇,而国有企业家的贴近市场过程却显得缓慢而艰难。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完善,尤其是政企没能彻底分开,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无法摒弃行政色彩,政府干预企业市场行为的现象,“官企相通”现象大量存在。一方面国有企业家的行政委任制依然大行其道,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家调任政府官员的情况也频频发生。这种状况突出反映到了对国有企业家考评上的怪异现象:评价更偏向于行政偏好而很大程度脱离了市场,实际表现为只要跟主管部门处理好关系,得到主管部门领导的赏识,经营企业的业绩不一定优秀,仍然能得到仕途升迁的通行证,企业成了企业家升官的跳板。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许多国有企业家成长目标的扭曲:不是致力于走市场,而是热衷于傍政府。他们的角色定位和角色扮演也因此错位,存在浓厚的政府官员的取向偏好,所争取的成功也经常是政府官员的成功方式,而非企业家的成功,进而失去了现代企业家的独立身份、自觉意识和创造性品格,市场经济对企业家的要求在国有企业家的身上很难得到体现。因此“国企做到最后往往是别出事就好。……大家在考虑到风险的时候,首先想到自己的免责问题。”[3]从我国民营企业家的成长状况看,由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时间较短,基础也较为薄弱,国家对民营企业家成长的引导力量较微薄,虽然国家也针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支持性政策,但民营企业依然感受到的却是政策“玻璃门”,在与国有企业同场竞争中,由于国企的政府背景,要想在各种资源配置中取得公平的待遇显然是不现实的,“无论在政府还是老百姓眼里,民企相对于国企仍然只是‘二等国民’。”[6]因此,在现实市场中民营企业家的成长依然处于艰难的跋涉中,民营企业家的成长状态在整个企业家队伍中的影响力还很微弱。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国有企业家的成长状况在我国整个企业家队伍中依然有着标杆效应。

国有企业家成长目标的扭曲和民营企业家成长尚缺乏有力的引导与支持共同造成了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的巨大体制障碍,难以形成科学、统一的成长理论,实践也往往陷入迷惘、混乱的状态。

三、推进我国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路径思考

要推进我国企业家健康成长,必须从形成有利于培育企业家的教育体制、构建科学的企业家成长理论体系及成长目标、优化企业家成长的宏观环境等方面入手。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激励创新思维的勃发

教育在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全面影响着现代企业家精神、企业家道德素质和管理能力素质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探索力度,努力改善教育环境。要全面梳理和引导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内的各个环节,一方面重点推进具有核心教育功能的学校教育体制改革,转变忽视个性的教育模式,大力“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1]彻底变革应试教育的导向,探索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路径;另一方面从学校教育辐射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重在学前阶段的早期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配合即补充教育,社会教育重在职业教育、业务培训以及其他家庭和学校所无法或不宜承担的教育任务。争取家庭育种、学校育苗、社会育才环环相扣,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良好配合,使全社会的教育达成融合并形成共振效应,造就全社会优良的教育环境,为现代企业家精神的生成和强化、现代企业家道德素质与管理能力的萌芽和积淀提供温暖的摇篮。

(二)构建科学理论体系和成长目标,着力引导现代企业家成长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科学的理论体系是解决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迷惘的理论前提。只有在理论上形成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的一致目标和评价标准,并坚定地将其应用于整个社会经济建设实践,才能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所有的企业家(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这就要求将国有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家置于同一市场规则的约束下,改变原来国有企业家行政任命和靠行政命令流动的状况,同时努力支持民营企业家队伍健康壮大,增强民营企业家适应市场的能力,并使其成长规律足以影响整个企业家队伍。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彻底实现政企分开,使国有企业也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同时政府在国有企业家成长的过程中应由裁判员转变为市场环境的建设者角色,通过货币、财政手段以及各种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市场进行引导和监管,着力于完善市场经济所必须的制度环境,为我国现代企业家的成长提供适宜的外部条件。国有企业家的聘任、评价、淘汰等都应当遵循市场的规则,也就是要将国有企业家的生长过程及命运交由市场规律决定;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家成长的引导。根据相关统计资料,现在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已经越来越大,如何引导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者,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家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同时,民营企业家的健康壮大也将客观地把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性不断地渗入到全体企业家队伍中,促使国有企业家的成长不得不加速迎合市场规律的客观要求。

(三)优化成长环境,催生现代企业家优良品质

成长环境是企业家成长的外部条件,成长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家精神、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培育和发挥。成长环境的优化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扫清我国企业家成长的障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营造稳定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完善的法律环境。尽可能让企业家阶层的代表多参政议政,多倾听来自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声音,多关注企业家阶层的需求和建议,努力提高企业家阶层的政治地位的同时,积极探寻有利于企业和企业家成长的政治环境;同时,努力推动立法工作和加强执法力度,加强法律环境建设,尤其应完善保护企业家的私有财产和合法权益的相关法规,制定和完善各项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保护企业家的私人权益和财产权力。其二,构建健全的制度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当务之急是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形成有利于现代企业家成长的制度体系。包括选拔任用制度、竞争制度、激励约束制度、监督制度、教育培训制度、考核淘汰制度等等,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使得各项制度之间相互衔接、配合,产生出推动我国现代企业家健康成长的强大合力。此外,应着重关注市场竞争的公平性问题,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对企业家的健康成长会产生巨大的激励力量,相反,不公平的市场环境则必然极大削弱企业家健康成长的市场基础。而要创造这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关键在于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6]其三,建设繁荣活泼的经济环境。首先要优化宏观经济环境,努力调整经济增长“三架马车”的比例,大力拉动内需,努力缓解国际经济环境的动荡对我国企业的负面影响;其次要优化产业环境。要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营造健康的产业布局。在大力鼓励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同时,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稳定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扩大第三产业的规模;第三要打造和谐温馨的社会人文环境。努力营造宽容温和的社会人际氛围,建设高信任度的社会,引导形成合理的企业家认知,承认和保护企业家的权益,剔除对其不适宜的评价标准和苛刻要求,社会对企业家应多一份宽容和理解,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企业家的改革试验、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企业家工作中的失误、以现代观点对待企业家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水平,形成对企业家科学、合理的认知,给企业家成长提供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1-03-17.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家精神——2009·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7,44.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993-2008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15年调查综合报告(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3.

[5]厉以宁.论中国企业家的忧患意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24.

[6]许桃芳.非公平竞争:民营企业家成长与发展的最大障碍[J].学习月刊,2009,(12)(上半月刊).

猜你喜欢
企业家队伍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
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
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
还剩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