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洪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遂宁 629000)
论唐代咏侠诗繁荣的原因
曾晓洪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遂宁 629000)
咏侠诗从先秦滥觞,经魏晋南北朝而发展、成熟,至唐代而为高峰。唐代咏侠诗的繁盛既是继承和发展前代的结果,也是时代风气、任侠气质积淀使然。
唐诗;咏侠诗;侠客;任侠
咏侠诗是指歌咏侠行、侠风,表现侠客生活或表达侠义思想、感情等的诗歌。
“侠”或侠义思想进入诗歌领域最早可追溯到《诗经》时代。《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引诗曰:“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1]朋友被围困,勇于赴难,这是典型侠义思想的表现。
一般认为,游侠产生于战国,且极为活跃,至两汉为其鼎盛时期。然而咏侠主题进入文人诗歌创作却并没有与游侠活动的鼎盛同步,直到汉末才开始出现。这是与古代诗歌的发展变化相一致的,因为较多的文人诗歌创作在汉末才出现。据逯钦立先生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表现侠义行为的文人诗歌,较早的是班固所作:“宝剑值千金,指之干树枝。”“延陵轻宝剑。”[2]从形式上看,班固的诗属于五言古诗,从内容上看,是咏战国时期楚国公子季札的事迹。班固的诗只是残句,现在虽无法知道诗歌的原貌,但赞美延陵季子不“欺心”的高义应是其诗歌的主题,故可以将其视为咏侠诗。咏侠诗在魏晋及以后开始较多出现。至此,“侠”完成了从史书走进诗歌的过程。
咏侠诗至唐代,形成了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高峰。从数量上,据《全唐诗》,有四百多首,尽管比例很小,但却是前代后世所无法比拟的;从体式上看,有古体、近体、乐府、歌行体等,体式完备;从作者看,创作队伍大,尤其盛唐为最;从艺术成就看,既继承前代,又不断超越,形成俊爽、豪迈、悲慨、阔大等多种风格。唐代咏侠诗繁荣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魏晋至隋,咏侠诗创作以曹植、张华、吴均为代表,尤其曹植,更以其咏侠乐府的巨大成就,成为后世模拟祖述的对象。此期咏侠诗在内容、形式及艺术技巧等方面都有大的开拓和发展,形成以乐府为主的基本框架,常见的诗题如《白马篇》、《结客少年场行》、《游侠篇》、《侠客篇》、《刘生》、《结袜子》等。唐代诗人咏侠诗,还是以乐府体式为主,如虞世南《结客少年场行》,卢照邻《结客少年场行》、《刘生》,李白《结客少年场行》、《白马篇》、《结袜子》等。唐人在沿用前人诗题的同时,又依旧题衍生出许多变体,如由《结客少年场行》衍生出“少年乐”、“少年行”、“渭城少年行”、“邯郸少年行”等,由《侠客篇》衍生出“侠客行”、“壮士行”、“壮士吟”等。人们喜欢用乐府的形式来咏侠,是与乐府的特点和咏侠这一内容分不开的。徐祯卿在《谈艺录》中说:“乐府往往叙事,故与诗殊。”历代咏侠诗多反映侠客、侠少的活动或经历,故常采取容量较大、叙事功能较强的乐府体式。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如李白的《少年行》:“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用的是乐府诗题,写的却是七言绝句,以几个简单场景来表现侠少生活,显得凝练而形象饱满,没有魏晋一些咏侠诗的叙事辞缓冗长的毛病。这是唐人努力超越前人的高处。
从内容上看,唐以前的咏侠诗已作了几乎全面的开拓,报国、报恩、行侠、复仇、杀戮、青楼买醉、斗鸡走马等无不见到,唐人咏侠也多不出此范围。如崔颢《古游侠呈军中诸将》:“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还家行且猎,弓矢速若飞。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腰间带两绶,转盼生光辉。顾谓今日战,何如随建威。”战时报国,闲时行猎练武,与曹植《白马篇》的内容相似。唐人建功立业思想比前人更强烈,咏侠多与边塞立功相结合。王维《少年行四首》是这方面的代表。而且时有对游侠行为进行反思,王维在《故人张諲工诗善易卜兼丹青草隶,顷以诗见赠聊获酬之》中说:“不逐城东游侠儿”,表现对变了味儿的侠客——纨绔子弟的鄙夷,对侠的新认识。
唐代以武立国,与侠客关系颇大。《新唐书·高祖本纪》载,李世民、李建成起兵之时即广结豪侠之士。初盛唐,突厥、契丹、党项羌、回纥、吐蕃不断侵扰,李唐王朝的开国元勋——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尚武风气的潜移默化,以及强盛的国力,使整个社会涌动着建功立业、勇猛精进的大潮。
罗宗强先生在《李杜略论》中说:“处于历史上又一个繁盛时期是地主阶级,精力充沛,充满自信,它的一部分成员,需要借助各种方式表现自己的英雄气概。建功立业是一种适宜的方式,任侠也是一种适宜的方式,而且是一种更容易做到的方式。”李颀的《古意》:“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表现了这种任侠与建功立业相结合的理想模式。唐代咏侠多与边塞相关,这种习惯贯穿整个唐代。诗人们借助游侠的英雄形象抒发的是自己报效国家、立功边陲的豪情壮志和热切愿望。杨炯的《紫骝马》云:“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秋。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刻画的是侠客纵马扬鞭的飒爽英姿,表达的是自己不可抑制的建功激情。
唐人,尤其是初唐、盛唐时代的人们普遍重视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审美也相应以健康强壮为标准。唐代社会特别是初唐、盛唐时期,人文主义气氛浓郁,社会经济繁荣,国家上下都普遍重视生活质量,重视提高生命质量,包括足球、马球、毽子、秋千在内的各项运动开展的蓬蓬勃勃。杜甫《清明二首》其二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此外,武则天时期开始的武科考试,还使包括骑马、射箭在内的军事体育走进寻常百姓家。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唐人对人体的审美标准也比此前的魏晋有很大变化。荷兰人高罗佩在对唐代服装与绘画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这样描述道:
至于当时人们理想的美男和美女,你会注意到,男人追求的是赳赳武夫式的外表。他们喜欢浓密的须髯和长髭,崇尚强健的体魄。文武官员都学习射箭、骑马、剑术和拳击,擅其术者备受赞扬。[3]
因而以“勇武”为一特征的侠客自然受到垂青。李白的《幽州胡马客歌》云:“幽州胡马客歌,绿眼虎皮冠。笑拂两支箭,万人不可干。”塑造了一位孔武有力的侠客形象。
在历史长河中,侠节、侠气、侠义等渐渐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强者任侠,弱者慕侠,在任侠和慕侠中获得心理的满足。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少任侠,手刃数人。与友自荆徂扬,路亡权窆,回棹方暑,亡友糜溃,白收其骨,江路而舟。”陈子昂也是少年任侠,性格豪迈,二十多岁才开始折节读书。唐代任侠活动不及战国两汉那样如火如荼,也没有如朱家、郭解之类的以任侠为生的大侠,但具有侠气的人却很普遍。唐侠义小说《潘将军》说:“尝闻京师多任侠之徒。”《唐语林》也记载,“天保以前,多刺客报恩”,都说明唐代任侠之风仍比较炽热。侠客勇武的形象、不受拘束的放荡自由,让人羡慕,通过诗歌来反映侠客的生活,表达对侠客的倾慕,就成为极自然的事情。李白的《白马篇》说:“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在《结客少年场行》说:“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正是张扬自我的任侠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人生理想无法实现时的狂野呐喊。
中晚唐,咏侠诗作有所减少,内容也多表现侠少优游旷放的生活,与前此以昂扬向上的激烈壮怀不同,单纯咏史,发表感慨的诗作增多。一方面是国势日衰,缺乏鼓动有所作为的社会环境,一方面由于咏侠诗在塑造形象的能力上毕竟有限,它逐渐被功能更强大的侠客小说、说话等所取代,这也是后世咏侠诗在数量上无法企及唐代的原因之一。
[1]四书五经[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374.
[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70.
[3][荷兰]高罗佩.中国古代房内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89.
责任编辑:周哲良
I207.22
A
1672-2094(2013)05-0054-02
2013-04-05
曾晓洪(1969-),男,四川大英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