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超
·海关史·
论地理学在海关研究中的应用
姚永超*
长期以来人们较为忽视海关和地理的关系,本文首次尝试运用地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提出和分析了关境、关区、关址以及海关与环境、海关组织的交流与传播、海关区域分异与整合、海关景观和意向、海关地理信息系统等系列问题,并积极倡议进行海关地理学学科的构建研究。
海关学;地理学;海关地理学;海关地理信息系统
海关学科研究的生命力在于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目前,高校开设的海关类专业课程或研究方向如海关法学、海关管理学、海关税收学、海关史学、海关文学等,就是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的产物。实际上,海关和地理二者之间向来联系紧密。海关是国家或地区政权为了政治或经济的需要,在其所控地域的特定空间上设置的管理人或物进出境活动的机构,它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产生,并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存在和发展下去。但人们长期以来忽略了海关与地理的关系,尝试运用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海关问题的成果,迄今还不多。近年来,随着“海关学”这一综合性学科构建命题的提出,笔者认为,以地理学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社会中的海关发展现象具有可行性,未来海关地理学或许会成为“海关学”这一综合性学科中的一个专门领域。
地理学从根本上关注三方面的问题,即地球上各种现象的区位、空间秩序,人地关系以及区域差异。就海关的学科研究而言,也自然会涉及到国家或区域海关差别比较、国境与关境的关系、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与海关组织的兴废、等级及空间组合等问题,因此可以说地理学关注的根本问题,在海关学的研究视野里同等重要,空间秩序及区域差异是海关学与地理学发生关联并且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核心问题。空间和区域问题聚焦到海关,具体而言就是关境、关区、关址的界定问题。
所谓“关境”,就是一个国家海关行政行为实施的边境。一般意义而言,关境和国境基本上应该一致,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关境与国境的关系较为复杂。在近代民族国家产生之前,传统国家没有现代国家的主权和边界观念,但具有地理版图和所控地域范围的意识。海关代表着王权或仁德,军事和政治安全问题为其主要职能,财政较为其次。近代民族国家产生之后,领土和边界观念强烈,海关成为保护或促进领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海关代表着国门,本身拥有了国家主权的象征意义。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尤其跨国企业盛行以来,关税同盟、自贸区等成为地区间政治实体选择的方向之一,国界观念淡化,对海关的发展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由上可以看出,“关境”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显示,它已远远超出海关这一组织机构狭隘的研究,它牵涉到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更为广泛问题。从具体实务来看,新中国对“关境”认识和管理也有一个深入的过程。1987年新修订的《海关法》颁布之前,关境界定为“受海关管辖的区域”,海关监管范围指设立海关机构的港口、国界孔道、航空港、车站、国际邮件互换局等,如此,与“关境和国境相一致”的学术原理相差甚远。①韩肇连、颜锡钧:《中国海关的关境在哪里》,《海关教学与研究》1985年1期。因此,“关境”的演化规律及发展前景亟待专门和深入性的研究。
关境、关区、关址等几个核心问题之外,地理学还能从时间和空间的独特角度,解析海关与环境变化、海关的起源、海关的区位选择、海关的交流与空间传播、海关的区域分异和整合、海关景观和意向等许多较为有趣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把现代地理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与海关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它将会为海关的科学决策与研究提供强大的高起点的平台,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价值二者兼具。
1.海关的起源
从宏观地理环境角度出发,复原和考察海关的起源与发展,是深化该问题研究的可行性角度之一。从世界海关史的研究成果来看,海关的起源和形成,目前主要有经济起源说以及政治起源说等观点。
古代中国海关具有政治保卫、外贸管理、关税征收等职能于一体,并且政治任务长时期高于外贸管理、关税征收的任务,“讥而不征”、“怀柔远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对海关的要求和指示。从古代西方国家海关起源来看,古希腊的海关首先是关税征收机关。在中世纪又历经过封建领主所有、国王所有、国家所有几个体系阶段,但关税征收始终是西方海关的中心任务。古代中国海关偏向于政治,古代西方海关偏向于税收,二者为何会有此种差别?显然,地理环境的解释或许能解释这种疑问。
中国的地理环境,三面是戈壁高山大漠,一面是浩瀚无际的海洋,在古代航海和陆路交通技术有限的情况下,很难突破地理上的障碍。这种环境导致国内关津、边疆之关的起源和发展,要早于海陆边境之关,直至唐代市舶使和市舶制度才逐渐完善起来。而古希腊位于地中海边缘,城邦国家的地理政治和便利的航海交通,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不难理解,在繁盛的对外贸易中会导致他们对于海关机构及其关税征收的重视。
2.环境变化与海关发展
海关与地理环境变迁的联系并不直观,但目前各国海关与世界海关组织已经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各国政府可能要求海关以边境程序或海关执法方式实施气候变化减缓政策,例如征收进口碳税、实施针对低碳能源技术的贸易便利化(尤其是商品归类的运用)、针对违规的排放许可交易进行执法活动等。此外,海关还须制定相应政策处理气候变化的影响,例如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实施快速清关、促进贸易复苏、对气候变化引发的国际贸易紧缩及其进而导致的福利损失加以应对。
3.海关的最佳区位选择
一般来说,海关的设置与国家或区域的地理交通环境及其变动密切相关。为了保护本国(区域)在对外政治交往和经济贸易中的利益,为了便于管理进出境事务,都在地理交通条件便利的地方及本国对外开放的口岸如沿海、沿边的港口、城市或交通要道设置海关机构。国界或疆域的变动、港口开发、河流改道、各类运输方式或线路的变化等,都会影响海关的设立、裁撤及发展。
除地理交通环境之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海关的区位选择受到政府政治决策、企业集聚程度、交通技术变革等多种综合条件的限制。海关面向企业、服务企业的导向愈加明显。
开设一个内地海关,首先要对有关地区的地理区域和经营外贸企业的数量及其贸易进行调查,尽可能准确地预测出将要设立的海关工作量。上世纪50年代以来,法国海关在空间布局和选址上就发生过一场深刻变革。原来海关在边境位置上监管国际贸易工作,但已跟不上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形势,在内地有国际贸易往来的地方,即在生产和消费地方设立海关的优越性和必要性凸显。目前,法国内地海关办事处有160个,既改善了海关工作的业务程序,也大大地便利了进口商。①〔法〕雅·洛瓦耶著,黄胜强译:《法国海关与对外贸易》,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第28页。近年来,随着中国由东向西开放的深入以及空港经济的兴起,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内陆海关也发展迅速。
4.海关的交流与空间传播
随着国家间交往的密切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时代浪潮的到来,各国海关可谓是国家撞击与交流的首当其冲的焦点,因此海关机构、知识理念和实务技术等在空间上的传播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古代国家海关在类型和性质上存在着差别,而近代世界及中国海关史就不乏海关跨国交流的先例,当代各国海关间的交流愈加频繁。
欧洲的英、法等国率先形成近代民族国家,因此在早期民族国家形成和早期全球化时期,从空间上观察,近代海关机构就存在过国家间的交流和传播现象。譬如17世纪中叶的普鲁士,在其兴起过程之中,因为缺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系统化地征税的经验,佛里德里希二世聘请了法国人朗内领导下的200多法国人的税务专家,负责普鲁士的关税和消费税的征收,该时期总共来到普鲁士的法国专家据推测最高有1500人。②朝仓弘教:《世界海关和关税史》,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就近代中国而言,近代海关机构也是西方国家舶来的产物。晚清时期曾雇佣大量的外国洋员,设立了全国性的统一机构并依赖他们治理关税。中外交流史专家张星烺分析了当时的原因,1851年,清政府改外国领事代理征税制度为国家直接征税制度,“然中国官吏,又苦无新关办事之经验,且多贪枉者流。营私舞弊,不顾大局,遂惹起外商之愁诉。各国驻京公使屡有烦言。遂建议欲救时弊,须设立一征收机关,保存中国主权,但同时须用西国方法与训练。欲达此目的,非雇佣西人不可。政府亦恐本国官吏不谙外货价值,或难胜任。遂容其请。”③张星烺:《欧化东渐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0页。
5.海关的区域分异与整合研究
海关的区域整合研究与区域分异研究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世界各国家海关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内陆税关向国境税关的统一,即民族国家地理空间的整合,首先是内部海关领土的整合。海关及关税的分裂与统一,直接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安危命运。
1861年3月7日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5天前得到参议院批准的一部法律即《莫瑞尔关税法案》。④朝仓弘教:《世界海关和关税史》,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页。当时美国南方各州的经济严重依赖于向英国出口原棉,因为害怕英国采取报复手段,倾向于自由贸易和对进口品的低关税,而北方各州则偏好保护贸易,提高关税。《莫瑞尔关税法案》就是因提高关税水平,南、北各州对该法案有重大分歧而导致了一场分裂四年之久的大规模内战。
目前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显著,从理论上来说,中国海关的设置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但在业务管理上有极强的地域性特征,海关本来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区域经济中,经济结构、企业品种和经营模式非常接近,甚至连走私违法、价格瞒骗等手段、方法都带有很大的相似性,整个区域外贸的发展实际上已经联为有机的一体。而海关之间的通关信息却不共享、不联动,对进一步服务经济、打击走私就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对商品的报价,各个海关的估价方式不一样,估价结果也不一样,相互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不高,不法分子就很可能会利用这一弊端,尽可能低报价格,进行走私违法活动。又如:当前企业分类仅仅在直属海关范围内得到统一执行,这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在某一个直属海关辖区内被处罚、并作为重点监控对象的企业,而在相邻的海关有可能正在享受着A类企业的优惠待遇。①南京海关课题组:《建立区域海关管理一体化模式的初步思考》,《政研参考》2004年8月。如此等等,类似的情况很多。由上可见,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区域经济正处于由行政性区域经济向经济性区域经济以及国内封闭性经济向涉外开放性区域经济的转变过程之中,它们对中国海关的区域整合也提出迫切的要求。无论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区域海关的分异与整合既需要加强理论,也需要加强现实应用方面的研究。
6.海关景观和意向研究
景观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海关景观主要讨论人类为进行海关活动创造的各种形式的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又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由此,可以认为海关景观研究包括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两个部分。
海关物质文化景观研究的内容包括:如海关场所、海关服装、海关器材、海关人物等的时空变化;海关的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的内容更为广泛:区域性的海关文化风格与区域性的海关文化传统等。
海关景观研究不仅要重视对各种物质设施、文化等现象外在形式的描述,更要注重探讨文化现象所反映的内在文化基础,从现象的发展演变过程解释现象存在的历史过程,以及今后发展方向。尤其是注重对景观的合理利用、优化布局、提高潜力的研究。
有学者通过研究西汉的边关,认为汉代的关是王权的宣示,战争的余绪,政治的张扬,安全的凭依。这样的使命造就了中国古代“关”的恢宏、雄浑、含蓄与大气。“冬谨关梁”,在大中华的文化架构中,“关”的概念是“守”。“守”对于“关”而言有着生命性的意义,与这生命性概念相从的应是忠诚、责任、勇敢、廉正、慎独、勤勉与理想。②翁重德:《西汉关考略》,《海交史研究》2003年第2期。
此外,中国的“乡关”一词耐人寻味。中国古代,“国”即是大“家”,这与西方古代即“古典的古代”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关”,有时就指喻“家门”,亦即“国门”,转注入情感中,其涵义更深一些。《木兰辞》中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唐代王维写下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宋代刘筠写下“极目关河高倚汉,顺风雕鹗远凌秋”等等无数诗词名句,这里面既有为家国而奋不顾身,也有“去国怀乡”的乡愁感慨。在文化意义上的,“关”实际上蕴涵着包括朴素情感在内的许多种厚重的内容。
总之,中国古代“关”的文化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作为“关”的实际内涵,如同万里长城一样,古代“关”的符号意义已经深深植根于我国文化结构中。这也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发展至近代,殖民者把持下的中国洋关,其建筑不但有着西方的巴罗克风格,并且各地海关大钟楼代表着时间和效率,它不仅是海关自身的标志,甚至成为所在城市的象征,成为人们近代化的记忆。海关的内在文化和意向蕴涵,值得人们进行深入研究。
7.海关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年来新兴的地理学研究内容和方法。人们利用强大的计算机功能完成描述、存贮、分析和输出空间信息的工作。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使人们直观地认识空间的各种要素分布,同时,还可以完成各种分析工作。海关领域内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关研究相对滞后,有必要加快研究进度。
海关地理信息系统是海关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地理信息系统所具有的多种功能对于促进海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利用该技术平台的支持和不断发展完善的海关统计体系,建设中国国家海关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的建设将能够发挥以下方面的作用:
首先,可以直观反映海关发展状况。展示海关发展状况的手段多种多样,利用地图来反映区域海关发展状况就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方法。通过这种展示的方式,可以使观察者直接得到感性认识。结合区域内各种相关数据的叠加技术和综合分析系统,又可以使观察者得到理性认识。
其次,是海关区域决策的基础数据平台。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经济发展极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海关决策的对象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区域性。无论是货物监管、关税征收、查缉走私和数据统计的研究,不可能摆脱区域而独立存在。其对海关现象的认识必须落实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任何海关决策都须要考虑区域性,这种区域性决策需要有强大的统计数据支持。如果将有关统计数据按照地域空间归类整理,并纳入海关地理信息系统,那么,今后的决策将会得到区域性数据支持。
以海关布局为例,目前,随着对外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关的关、卡的科学布局就成为政府决策的重点问题。是否需要建设新海关、需要建设多少、海关机构的规模、建设什么类型的海关机构、在什么地方建设以及对已有海关的利用选择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科学的分析系统。如果建成海关地理信息系统,就可以把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以及整个国家的海关的相关数据输入系统。这样就可以得到国家、地域的海关空间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海关布局的合理性、海关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再者,为海关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海关地理信息系统是海关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基于地理学范式研究海关问题目前仅仅是刚刚开展。区域性的海关分析是研究海关现象的一个新视角。任何海关现象的发生必然落实在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于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等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域的海关现象有很大的分异。研究这些海关现象需要搞清楚各区域的基本特征,从自然、文化、社会、经济等角度探索分异的基本因素。海关地理信息系统将为这些研究工作提供基础理论平台和新的视角。海关地理信息系统不是简单的海关数据的区域堆砌,可以利用它所提供的多功能数据库,使研究者方便地建立起各类统计数据与海关发展的相互关系,将可以大大节约研究时间,提高研究效率。
海关研究的地理学视角,透视出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并且有较大可行性的研究方向,它完全能够超越地理学或“海关学”这些单一学科,且能够在这个领域里做出自己特殊的贡献。但如果要完全构建起“海关地理学”学科,则其基础理论问题,如研究对象、范围、目的、任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等,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如果要做好新学科构建这项工作,笔者认为务必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海关地理学是海关学与地理学二者相交叉的一门学科,既需要研究者具有地理学的知识和背景,也需要研究者熟悉中国海关乃至世界其他国家海关研究的问题和动态。只有把地理学和海关学的研究基础打好,才能把握住该学科发展的理论方向。
第二,海关地理学的理论体系构建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其理论的根基还在于对实践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化。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选择理论体系中某一个具体问题,进行长时间、大范围、深层次的研究,以期为理论构建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总之,运用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海关问题的研究,仅是刚刚起步,还有许多空白的领域需要去填补。如果今后海关学者和地理学者在理论和实务方面共同努力,在海关地理学研究领域的发挥积极作用,它必将能为大的“海关学”综合性学科建设做出特有贡献。
(责任编辑 赵世璐)
上海海关学院基础部。本文受教育部2011年人文社科青年课题“中国近代海关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构建研究”资助(项目编号:11YJC790241)。
所谓“关区”,就是指某一海关所管辖的空间或区域范围。笔者看来,在古代中国,海关有中央地区关津,与藩部的边疆之关以及与蕃国的国境之关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的海关管辖对象、管辖区域有着显著差别。中央地区关津,指的是中央王朝在其核心政治、经济区内所设之关。如汉至唐代在关中地区四周均设有军事和经济之关;明清以来,大运河、长江等水道成为沟通地区经济的动脉,故在运河、长江及其他河流沿线城市设置了大量榷关。边疆之关,指的是中央王朝在汉族与少数民族接触地区设立互市场所和监管之关,因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经济交流方式、内容较为特殊,在分裂或统一时期,历史上曾出现过榷场和茶马司等机构;国境之关,指古代中国和周边国家进行交往时所设之关,因为实行朝贡贸易体制,因此国境之关在地域设定和管辖范围上也有很多讲究和区别。比如:清前中期广州关专门接待外夷,宁波关接待日本等国。
在近代中华民族国家构建即海关统一演化成国境海关过程中,国境海关又有陆境之关和海境之关之别。陆境之关和海境之关的管辖空间、管理制度也有较大差别。当代中国海关虽然实行垂直统一的管理体制,但仍划分了关区。因为不同地区的国境海关面临区域社会经济的差异,管辖空间和管辖任务也有很大区别。此外,关区之间横向联络的加强,也有利于本区域海关商品的协调和归类,有利于某类地区性突出问题的监管。纵向垂直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横向关区的业务协作的有机结合,此问题看似简单,实却复杂。当代关区的历次设置、划分与调整,均需要科学研究、认真论证与合理规划。
微观关址的选择,也和地理环境、区域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区域河流、海岸线等地理环境的变动,直接影响口岸和海关的选址。除此之外,关址和功能定位与区域社会经济背景也有很大关系。以当代中国海关关址创设为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来,为适应区域的地理资源禀赋、劳动力等经济因素优势,国家设立了不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截至2009年,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共有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跨境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区等6大类,数量高达97个,当然各类区域的功能性差别较大,发挥作用因当初选址问题,目前的差异也很大,亟需有效的改革和整合。②张奇:《实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科学发展的思考》,《海关研究》2010年5期。2013年,中国又决定率先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的基础上,设立28.78平方公里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主要任务是要探索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形成向中国其他地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的发展。由此可见,海关关址的主被动创设或选址的是否得当,与国家开放过程和发展程度息息相关。
概之,地理学中的空间和区域概念,也是定义海关和理解海关重要性的中心问题。海关的发展和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区域乃至微观城市等政治实体地理空间变动的限制。宏观的“海关-空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海关地理学的核心命题,由地理学的视野切入海关的关境、关区、关址问题的研究,将会极大丰富和促进海关学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