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3-04-11 07:32沈晓敏黄金娟方伟军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明校园

沈晓敏 黄金娟 方伟军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 杭州310018)

党的十六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作出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非常突出的战略地位,指出只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种认识已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高校也不例外。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特别是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用生态理念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文明与高校校园文化

1.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式,它从一个新的角度把人类的精神世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融洽程度,是新世纪人类文明的主要形式之一。正如俞可平所说,“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象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1]在生态危机重重的今天,生态文明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接受与重视,生态观念也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与行为准则。

2.高校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是广大师生员工共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结晶。冷庆丰提出,“校园文化,相对于社会文化大系统来说,是一个子系统,它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体人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而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总和。”[2]高校校园文化以其潜在、独特的方式熏陶、感染、影响着校园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起着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对大学生的价值理念、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具有深远的影响。

3.生态文明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生态文明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辩证统一的内在联系,两者相互促进,互相依存。高校是和谐社会这个大生态圈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具有社会生态文明的特征和总趋向,必然也存在自身的生态,它与外部世界、社会不停地进行着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流,是一个动态有机体,具有良性运作的生态链。例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软硬件、物质文化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同时,大学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发源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机融合生态文明,将为引领社会各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智力支撑和实践典范,并以其先进性和科学性辐射和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反过来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也直接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厚重度,对于改善校园生态环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培养具备生态文明素养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4.生态文明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是和谐、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良好交融的新型关系。它揭示了未来高校的发展趋势,致力于将生态文明理念、意识渗透到高校校园文化引领与建设的全过程,更加关注未来发展,关注平衡协调,关注资源整合,追求办学效益最优化,为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生态文明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当今文明社会培育新型大学生的科学要求。高校在育人过程中,不仅要培养科学文化素质,还应该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具有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念。在生态文明有机融合于高校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中,大学生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环境的责任,主动形成爱护环境的习惯,有效促进大学生的人格优化和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激发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内在动力。从生态文明的全新视角和崭新高度孕育具有生态特征的高校校园文化,对教学、科研、管理等运作机制充分融入生态文明新元素,构建出人与人在有序规则中和谐相处的生动局面,使师生在绿色校园文化中创新创业、成长成才。

二、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忽视生态文明的现象分析

当前,不少高校往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没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与国家和社会的现实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现象有:

贴完测试贴后,采用Handscan手持式三维扫描仪进行整体扫描,并与应用软件Geomajic Studio软件相连接,此软件主要可对产生的点云数据进行前期处理,包括噪声去除、平滑、修补,最后封装成STL模型。扫描实验大约进行5 min后,在计算机中直接生产三维实体模型,如图7所示,此模型即为需修复零件的整个实体扫描模型。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生态文明意识与教育比较欠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国家发展重要战略行列,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在这种新形势下仍有部分高校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重要性缺乏足够的思考与研究,没有从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还出现了生态文明教育缺位的现象。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容易忽视生态文明教育,仅有部分高校设立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课程。一些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生态文明的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少教师本身没有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往往在自身行为上出现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相背离的行为,没有在学生中起到应有的示范与榜样作用。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物化倾向比较严重。高校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应该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宗旨,表现出办学历史的文化积淀与独特魅力。然而近年来,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过分强调物质建设、崇尚现代化,气派的教学楼、奢华的装修、高档的设备等,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资源浪费,这些不仅未能体现高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发展特点,而且与生态文明建设精髓严重背道而驰。部分高校师生没有形成保护生态、勤俭节约的理念,普遍存在办公室资源浪费、教室长明灯、食堂饭菜倾倒等现象,出现宿舍违章用电、破坏公共设施等行为。

3.高校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不够完善。良好的制度环境不仅是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而且对师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高尚雅趣的道德情操起到关键性作用。但是,部分高校现行的组织机构和办事制度不仅没有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资源,使高校内部文化制度生态链出现了“失态”。比如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经过层层领导的签字,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商量等等。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繁荣时代,因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值的本质,且部分高校没有形成规范有效的学术体制,导致出现学术腐败、急功近利的现象,削弱了校园文化的群体教育价值观念。

三、将生态文明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1.更新观念,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牢固树立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倡导“以人为本”之先进生态文明观念。这个“人”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的层面上,应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理解“以人为本”,从生态文明的高度来看人,把人与自然紧密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是应当尊重生态、关心社会、有道德感、有责任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的高校培养人才也应该是培育拥有正确生存理念与道德人格的学生,促进其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在师生科学研究上也应该倡导“和而不同”,强调学术的多元发展,促进形成尊重人、尊重自然的学术氛围。关注校园中每位成员的生存与发展,优化影响人的一切因素,诸如高校校园环境塑造、人际关系处理、师生压力缓解等方方面面,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朝着一切有利于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方向发展。

2.知行并重,营造倡导生态文明的校园精神环境

在课内外实践中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更要深入到实践中去。面向校园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宣传引导教育活动,以中国梦、美丽校园、绿色班级、文明学生等主题活动为载体,把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形成爱校园、护生态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成立与生态文明有关的校园社团组织,以此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窗口,在校内外辐射性地开展有关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通过环保讲座、参观学习、社区宣传等活动使更多师生和社会居民在实践中真切感受到保护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转变自己的认知与行为,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高校还可以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功能,积极引导师生组建优秀团队从生态发展的角度考虑科技创新,在节能减排、降耗增效等方面加强科学研究,把科技成果回报社会并应用于实体,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3.整合资源,打造具有生态特征的校园物质文化

合理规划校园,建设生态校园。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体现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不少高校人均生态绿化面积未达到基本要求。“与企业或公司相比,高绿化率是国家对大学校园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目前绿地率已达10%,平均每人绿化用地已达4-6平方米,但按国家有关规定,要达到人均占有绿地7-11平方米,绿地率超过30%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3]校园生态环境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外在显现,是培养大学生的生态观念与心性的有效载体,它强调人与校园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和谐发展。因而从硬件建设角度来说,高校要充分利用资源,遵循合理、平衡、和谐等原则,使校园的规划布局、建筑物的风格、校园绿化美化更加科学适宜,力求将校园建设成为一个文明绿色的校园,使身在其中的师生员工潜移默化地获得生态文明的洗礼,自觉培养文明行为习惯。

打造人文景观,提升人文气息。大学校园是无声的育人载体,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环境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功能,赋予校园内一景一路一石一树等丰富的内涵,让静态的实物成为表现思想和传递文化的有机载体,可以考虑打造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展现办学历史和办学水平,体现校园人追求认同和归属感的共有精神。还可以在校园内建一些健身设施,开辟一些健心场所,有助于舒缓师生压力,提高身心素质,促进校园自身生态系统平衡。

4.建章立制,为保障生态文明构建新型高校校园文化制度体系

健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保障良好的校园生态文明。即要制定实施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规章制度,完善生态评价制度,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中去,充分体现有关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理念与要求。通过制度规范管理,监督和约束全体师生的行为,把校园生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比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校园绿色行为准则》《节能节电管理办法》等,且利用奖惩机制保障制度得以顺利实施。

狠抓教风学风建设,促使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在高校强调教学改革、加强学风建设的同时,要突显生态化特征,形成课程体系多样、教学手段丰富、学科争相竞放、思维方式多维度的绿色教学改革格局,培育和营造勤学务实、敬业创新、积极向上的教学求学氛围,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持续终生的。

端正学术氛围,形成自由民主的学术生态。学术是高校的逻辑起点,实现学术创新不仅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更需要高校的学术自治管理。急功近利的校园文化不利于良好学术氛围的形成与高端学术远景的实现。高校要建立生态学术制度,以制度约束学术规范,保障自由民主、百家争鸣的学术空间,形成恪守道德、珍惜声誉的学术氛围。

倡导绿色和谐,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生态。高校管理工作的理念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组织管理的优良与否,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办学效益与育人功能的发挥。高校要构建机构设置科学合理、权责明确、管理高效的管理生态,并在意见征求、制度修订、考核评价及组织实施的各环节体现出科学规范性及人文关怀,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学校办学的合法有序。

参考文献:

[1]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5).

[2]冷庆丰.和谐校园文化内涵研究与体系构架[J].教育探索,2011(12).

[3]黄蕾等.生态大学景观校园大营建[J].艺术教育,2008(12).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文明校园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对不文明说“不”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文明歌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