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俞志强
随着汉语在国际上的传播不断深入和扩大,学者们对什么是语言传播的动因这个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这里我想先指出一个区别:语言传播与汉语传播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汉语传播当然是语言传播的一种,但是语言传播包含了其他语言的传播情况,比汉语的传播呈现出更复杂的情况。研究语言的传播会对我们认识汉语的传播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是也有一部分情况并不适合汉语的具体实际。我们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这里我们注重的是语言传播的规律,并不只限于汉语的传播。
任何一种语言以外国语的身份在非母语的地区得到传播,到底是由什么动因促成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那些促使语言传播的因素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些都是学者们急切想知道的。针对这些问题,有些学者做了一些深入的研究,找到了一些很有启发性的答案。我们所能观察到的结果是:推动语言传播的动因,很难找到一个充分必要条件,也可能不只有一两个动因,而应该是几个综合因素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结果。
我们所看到的文献里,最有深度的当数李宇明的《什么力量在推动语言传播》(2011)和吴应辉的《国家硬实力是语言国际传播的决定性因素》(2011)。受以上学者的启发,我们对问题的研究才算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才算有了一个比较正确的方法。但是,我们的研究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推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他们结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研究的方法之一则是反思。找一些值得推敲的例子,然后进一步补充我们的理论,完善我们的构架,找到问题更深层的内部规律。
李宇明(2011)正确指出了经济在语言传播中的作用,并把经济作为汉语传播的最基本的推动力。他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推广一种语言的力量绝对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工作,还有许多围绕这种语言的社会因素。李宇明的力作有几个非常值得重视的观点:(1)不同的时代不同语言的传播,有着不同的动因。这个观点符合历史的辩证法。看问题不能一成不变。历史上,有些语言是靠着宗教的力量传播的,有些语言是靠着军事的力量传播的。今天汉语的传播不可如法炮制历史上其他语言的传播方式,靠着宗教或军事来达到传播的目的。这是行不通的。汉语的传播,在今天有今天的方法、今天的特色。(2)动因也可能是复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动因的推动。事实证明这个看法是非常正确的,也是我们的观点。李宇明把今天汉语传播的动因归于经济,那是从根本上而言。在实际中,经济也必须与其他要素一起综合地起作用才能推动汉语的传播。这一点,我们后面还要详论。
把经济作为汉语传播的一个最重要的动因是非常具有洞察力的,但是我们认为经济并不是所有语言传播的充分必要条件。历史上,包括当今世界,有些国家或民族的经济实力是非常强盛的,但是它们的语言在世界上的传播并不理想。我们同意经济的力量与语言传播的情况大致相符,但并不完全成正比,有一些例外。可以看看日本、韩国和印度。
2010年日本的GDP高达54 607.30亿美元,刚被中国赶超,目前世界排名第三,以前一直排名第二。虽然学习日语的人数有了很大幅度的增加,但远不如法语的传播,甚至不如意大利语。根据Forbes的报道,①http://www.forbes.com/2008/02/22/popular-foreign-languages-tech-language_sp08-cx_rr_0222foreign.html.2008年日语在美国只有4.2%的大学生选修,而法语则达到13.1%,德语达到6%,意大利语达到5%。如果说是历史的原因造成了这种现状,我们目前仍然看不到日语在不远的将来在世界上有超过法语的任何迹象。韩国的GDP在世界上大概可以排名到前15名,但韩国有很多世界闻名的大公司,而且韩国的人均GDP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然而韩国语的教授却局限在个别大学里。国外一般的中小学是不教授韩国语的。可见韩国语的推广与韩国的经济实力不成正比。2010年印度的GDP高达16 245.52亿美元,超过加拿大(15 743.93亿美元)、俄罗斯(14 647亿美元)、西班牙(14 086.77亿美元)和澳大利亚(12 362.81亿美元)。近年虽然印度的经济有了不断的提升,但是作为印度官方语之一的印地语,在世界上的传播收效甚微。国外只有专门的大学才有可能将印地语作为一个研究的点缀。就美国而言,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教授印地语一般情况下是闻所未闻的。不但如此,目前也丝毫看不出印地语在世界上的传播有任何起色。据此,我们认为经济固然是语言传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经济本身并不是语言传播的充分必要条件。
吴应辉(2011)则强调一个国家的硬实力,以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为例,深刻说明了推动语言传播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一个国家的硬实力。所谓硬实力其实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但又包含科技、军事等其他方面,比经济单一条件更具有综合性的一个考察指标。吴应辉的观点概括的面比较广。对汉语传播而言,这无疑是一个较全面的观察。他的历史观表现在对不同时期不同硬实力的不同认识。他非常具有洞察力地指出,武力殖民殖语的刚性传播已经成为历史,而硬实力支撑下的现代柔性传播正在成为主流。尤为突出的是吴应辉以联合国除了汉语以外的五种工作语言(英语、西班牙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为例说明了国家硬实力与语言传播的正比关系。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也正是目前世界上传播得最广泛的几种语言。所以论文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问题的实质,触及了问题的本质。这个看法是入木三分的。我们需要在下面补充几点,以推进学术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语言是否能成为联合国的一种官方工作语言,与那个国家的硬实力之间确实有很大的关系,但也有一些例外。就拿文章中所没有提及的汉语来说,联合国成立时的1945年,抗战已近尾声,虽然那时的统计资料不健全,但就我们所能看到的情况而言,中国的GDP只占世界的4%左右。即使到了2010年,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排名,中国人均GDP在世界上排名也在90到100位之间。维基百科说:By 1946,Chinese industries operated at 20%capacity and had 25%of the output of pre-war China.维基百科又指出:Between 1820and 1950,the world economy made enormous progress by any previous yardstick.World product rose eightfold,and world per capita income 2.6fold.US per capita income rose eightfold,European income fourfold and Japanese threefold.In other Asian countries except Japan,economic progress was very modest but in China per capita product actually fell.根据我们现在看到的统计资料,1950年时,中国和印度的GDP相差无几。①http://www.thefreelibrary.com/China+in+the+world+economy%3A+1300-2030.-a0168399571.所以在1945年当汉语被规定为联合国工作语言时,中国的整体国家实力是绝对排不进世界前六名的。汉语之所以被列为联合国工作语言,除了国家实力以外,或许还有其他的某些原因,包括中国人口众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列为战胜国等等。
这里牵涉到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真实的答案能不能有数个,而不只是一个?就拿1+1=2来说,正确的答案只能有一个,而不能有数个。不过,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过有数个正确答案都成立的情况。比如,我们观察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是什么样子的呢?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看,喜马拉雅山的样子只能有一个;从不同的角度看,喜马拉雅山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而这些不同的面貌又都是喜马拉雅山的真实反映。我们不能因为有数个答案就判断其中只有一个答案是真实的,而其他的都是不真实的。
如今,经济实力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实力,而国家实力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汉语国际推广的广度和力度。这是一个正确的基本大势。我认为经济说和国家实力说,一方面找到了问题的深层动因,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动因是深层的,也就有可能不是最直接的。因为经济和国家实力不但可以是汉语推广的动因,经济的推动力不仅仅表现在汉语的国际推广上,也可以是推动很多其他东西的动因。比如,经济发展以后,中国的交通、通讯、医疗、教育等等也都得到了促进。社会的很多其他方面,从根本上说,也都是得益于经济的推进。所以,我认为用经济基础来说明对社会的推动,是一个正确而深层的说明,并不一定是一个直接的说明。
那么对语言的国际传播来说,除了那些深层的、根本的经济和国家实力的动因以外,还有哪些综合的因素有比较直接的影响(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呢?我们认为促进语言国际传播的因素是复杂的、综合的。如果要一言以蔽之的话,可以归结为交流的需要。可以引起交流需要的原因包括经济和国家实力,还包括下面一些情况。
移民有保持自己语言的需要。大量的人口流动对语言的传播起着巨大的作用。移民到了新的地方,因为保持原有文化和传统的需要,不但自己会保持母语,还会让下一代甚至更多的后代继承这样的母语。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之所以以英语为第一语言,就是因为当年英国对这些地区的大量移民。这些移民到了一个新的地区,不但带去了他们的母语——英语,还把带去的英语传导给他们的下一代和其他本来不说英语的移民。这样的移民必须是大量的,而且是不断的、持续的。加拿大有58.4%的人口以英语为母语,另有22.3%的人口以法语为母语。这些以法语为母语的人口的来源也都可以追溯到以前的法国移民。最近,有新闻报道说,因为中国人越来越多,加拿大说普通话的人口五年来增加了五成。①http://www.bcbay.com/news/newsViewer.php?nid=73058&id=113742.新加坡的华语源于华人移民。美国汉语热的兴起,也离不开不断增多的来自中国的留学人员、移民和公务人员。最有趣的是西班牙语从墨西哥向美国的传播。美国西班牙语的广泛传播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西班牙语裔的移民。这些移民很多是从墨西哥进入美国的。墨西哥在经济上、国家实力上不如美国,大量的墨西哥移民出于改善生活的需求进入美国境内,从而推进了西班牙语在美国的传播。这些例子也说明了一种语言也可能由经济或国家实力相对较弱的国家向经济或国家实力强的国家传播。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移民的因素。
比较例外的情况是日本向巴西的移民。自1908年至今,大概有27万日本人移民巴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有不少日本向巴西的移民,在巴西一度达到40多万日本裔会日语。但是,他们在巴西日语的学习环境很差,因缺乏学习的环境,大多数日本后裔改说葡萄牙语。
除了移民的原因以外,地域上接近而形成的频繁接触,也会促使语言的传播。比如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语言交流一定比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语言交流要多很多。中国与韩国之间的语言交流一定比中国与埃及之间的语言交流要容易很多。美国与墨西哥接壤使得西班牙语在美国盛行。两个国家或者说不同语言的两个族群,如果在地理上往来比较便利,它们之间的语言交流也就比较容易。欧洲很多人可以说数国语言,欧洲国家比较密集,交流相对频繁,是其原因之一。
这里要指出的例外是中印的语言交流。中印两国比邻,但是中间隔有世界上著名的山脉,虽然历史上有不少经济文化的交流,但是近代以来因为众所周知的各种原因,两国的文化交流受到不少阻隔。印地语在当今世界上的传播并不普及,印度在东南亚有些移民,使得印地语只在临近的东南亚部分地区有一定的传播。
殖民地的建立,使得英国与世界上许多遥远的民族有了密切的接触。虽然英国与印度相隔遥远,英国和印度的普通民众的接触并不多,而且说英语的人开始占少数,但是政治经济的频繁接触、加上英语占据了上流社会,使得英语成了印度的官方语言。很多殖民宗主国向殖民地传播语言的模式都属于这一类。其中显著的例子还包括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当今世界,两个地域上不接壤的语言世界的接触,主要是通过贸易的互通。但是贸易的互通只是开启了语言交流的序幕。“中国制造”这几个字本身不可能使一个普通的外国人加入学习汉语的行列。就拿美国的情况来看,很多产品都是国外制造。常见的还有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韩国、印度尼西亚等。这些国家的语言在美国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一种语言要对外传播,除了借助经济和贸易上的力量,还一定要借助思想、政治、科技、艺术、文化等的力量。
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而正面的影响对西方语言在中国的传播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现今,在中国,英语的使用不再局限于那些直接跟英美国家打交道的人。从小学开始,很多学校就开始教授英语。西方的很多电影作品通过网络在中国可以观看。西方的歌曲也在中国广泛流传。人们的饮食、衣着、娱乐、习俗,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当年英国的知识女性Mrs.Arhibald Little(1845—1926)在中国开创天足会,把新的观念引入中国,帮助中国妇女从缠足的陋习里解脱出来。美籍的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出生在中国,1919年任燕京大学校长,为该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也许没有直接教过多少英语的ABC,但他们的贡献为英语在中国的普及做了铺垫。
我们认为,汉语要在世界上推广开来,不但要借助于我们创造的物质文明,更要借助于我们创造的灿烂的精神文明。中国一贯有文明古国之称,但是唐宋以后对世界的影响却不断缩小。原因并不是中国文化失传了,或者不够丰富,而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没有得到继续和发扬光大。中国固然有引以为豪的《永乐大典》,称得上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但是那部巨著多亡于战火,现存无几,别说对外国有什么影响,即使对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也影响不大。中国的传统医学固然有很多著名的经典,比如张仲景的《伤寒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但我们认为对传统医学经典要做一些去粗取精的工作。
此外,向外传播的语言内部的一致性、稳定性越强大,越能推进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就拿英语来说,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英语大国的英语从发音到语法词汇都有些差异,但是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内部特点是非常一致的。让一个美国人听澳大利亚的英语,他会觉得有些地方有比较重的口音。反之亦然。英国的英语和美国的英语,发音上区别最明显,语法和词汇的区别则小很多,但是绝对不会影响到彼此听力上的理解。所以英语作为一个整体向外传播的力量就非常大。西班牙、墨西哥、其他拉丁美洲的国家都说差不多的西班牙语。法语也是类似。
印度则不同,虽然以印地语为其官方语言,根据维基百科1961年的统计,印度民族众多,语言复杂,印度共有1 652种语言或方言。其中使用人数超过百万的达33种。印度宪法甚至规定了18种语言为联邦官方语言,此外还有英语。印度的官方语言印地语起源于印度内陆的一个狭长的地带(Hindustani/Hindi-Urdu-speaking areas),本来以印地语为母语的人数就较少,1949年后印度宪法才规定其为官方语言,因而印地语在世界上的传播是很有限的。相对来说,中国在国外的移民以前以粤语为主,后来加入不少闽方言,使得汉语内部的差异很大。一个外国人学会了普通话,到了唐人街还是听不懂那里的粤语。即使听懂了那里的粤语,当唐人街的居民由广东人占大多数变成了福建人占大多数,还是无法与那里的中国人交流。这些年,中国国内普通话推广不断深入,也会对汉语的国际推广产生积极的作用。
总之,我们认为当今世界上促进语言传播的根本动因是经济和国家实力,但是也有其他一些综合的因素在起作用。当今世界,光靠一种力量是很难推动语言的传播的。我们必须在经济和国家实力的基础上,加强中国精神和文化上的建树,在硬实力和软实力上双管齐下,才能有力地增强汉语传播的力度、加深汉语传播的深度。
李宇明(2011)什么力量在推动语言传播,《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第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吴应辉(2011)国家硬实力是语言国际传播的决定性因素——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的国际化历程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第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俞志强、陶 冶(2009)摆正对外汉语教学里文化教学的位置,《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