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铁靖先生在《宜州宗教概述》(以下简称《概述》)一文中认定:“唐代时”称龙水县,“宋朝以降”称宜山县。
我们认为,施先生对龙水县和宜山县的断代不确。
龙水县,不但唐代执此称谓,整个北宋160多年,亦执此称谓。一直到北宋末年,宋徽宗宣和年间,即宣和元年至宣和七年(1119—1125)始改龙水县名为宜山县。也就是说,在宋钦宗赵桓靖康之难,北宋灭亡,南宋即将建立时,龙水县始改为宜山县。
北宋著名书法家、诗人、江西诗派祖师黄庭坚于宋徽宗赵佶崇宁三年(1104)被“除名羁管宜州”,于崇宁四年(1105)正月获宜州府解除严管,获得相对自由,于正月初二,曾到龙水县游玩。他在日记中这样说:“正月初二日,辛未,小雨,与元明次公会食罢,步出小南门,西过龙水县,道遇崇宁道人文庆。”黄庭坚所说的“龙水县”地址,即在今之宜州市龙水路和宜山路一带。
由此证实,施铁靖先生的“唐代时为龙水,宋朝以降为宜山”的断代说,纯属谬误。
施铁靖先生在《概述》中说:“道观是道士修行之所,名‘天庆观’。‘宋政和’,是宋徽宗的年号,‘政和间’即公元1111年(政和元年)至公元1117年(政和七年)。政和七年四月,宋徽宗赵佶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从道观的建成并命名‘天庆’来看,天庆观应建成于公元1117年(即政和七年),以表普天同庆赵佶进尊号为‘教主道君皇帝’。”
我们认为,施铁靖此说有些牵强附会。其实,“天庆观”是龙神庙,而非道观。对此,清道光八年纂修的《庆远府志》讲得很清楚:“龙神庙,府城东门外四牌楼西。旧有天庆观,宋政和间建,中为寥阳殿。相传殿楹盘二木龙,常夜入龙江与龙斗。斗时,风雨大作。晓归青苔遍体,道士以铁钉之,血流三日夜。后倾圮,神像尽坏,止余梁柱数茎。梁上生一榕树,其根包裹缘柱而下,有如龙盘,枝叶上耸,荫覆数亩。”
我们考证发现,《庆远府志》所说“旧有天庆观,宋政和间建”之说是谬误。正确的说法应是宋仁宗赵祯致和年间建,致和元年至致和三年(1054—1056)。对此,《庆远府志》有一段文字的表达是正确的:“天庆观,城东门外四牌楼西,北宋建,元改名元妙观,匾题‘寥阳殿’右署宋致和年号。明改名三清观,即今龙神庙地。”
由此证实,说天庆观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建,是错误的,天庆观是宋仁宗致和年间建,才是正确的。黄庭坚于宋徽宗四年(1105)正月十四日和其兄黄元明曾游过天庆观,他在日记中是这样记的:“十四日,末,晴又阴,夜从元明步出东门,上高寺,入天庆观,乃至崇宁寺。”由此,再一次证实,天庆观是宋仁宗致和年间建是正确的,说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建,就无法说明黄庭坚曾游过天庆观这一历史事实。
由此再次证实,说天庆观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建,天庆观是道观,全为谬误。天庆观建于宋仁宗致和年间,天庆观是龙神庙之说,才是正确的。
施铁靖先生认定崇宁寺是佛寺,地址在城中。他引经据典说:“崇宁万寿寺,在宜州城中。《老学庵笔记》云,黄鲁直至宜州,止一僧舍可寓,而适为崇宁万寿寺,法所不许。今废。”施先生认为:“广化寺、香山寺、西竺寺这三大寺院算是宜州佛教的三大古刹。只是城中的崇宁寺已废。”
我们考证认定,宜州的“万寿崇宁寺”是道观,而非佛寺。自称“教宗道君皇帝”的宋徽宗赵佶,为进一步弘扬道教精神,于崇宁元年(1102)下诏,从京城开封直至各路州府,都要以他的崇宁年号建一所“万寿崇宁寺”。宜州官府即在宜州城东的上高寺天庆观龙神庙的大土岭顶(今之浙江大学旧址纪念地)建了“万寿崇宁寺”。崇宁三年(1104)冬,黄庭坚被迫从城南“上雨旁风”之民屋搬迁到城东之崇宁寺,因“法所不许”,未获僦居崇宁寺,只好僦居于崇宁寺北边岭坡脚一间“上雨旁风破坏堵”的旧屋。地址在今宜州市一中足球场南边,亦即崇宁寺北坡脚。
施先生说,万寿崇宁寺是“佛寺”,地址在“城中”,皆为谬误。
施铁靖先生在《概述》一文中,认为黄庭坚初至宜州,是住在“宜州城中”的“崇宁万寿寺”。他引用陆游《老学庵记》道:“黄鲁直至宜州,止一僧舍可寓,而适为崇宁万寿寺。”
我们考证认定,施先生此说为谬误。对此,《宜山县志·迁谪·黄庭坚》之说才是正确的:“初,庭坚以崇宁三年至宜,僦居于城西黎氏。”《宜山县志》此说,是沿用南宋宜州太守张自明《龙溪书堂记》之说:“崇宁甲申夏五月之初,太史豫章先生黄公谪来宜,初僦居于黎氏。”
应该是,崇宁三年冬,黄庭坚僦居的第四个地址才是崇宁万寿寺。准确地说,不是僦居寺内,而是在寺背面岭坡脚的一间旧屋。
既然黄庭坚于崇宁三年五月中旬初到宜州,是僦居关外城西龙溪黎氏之屋,那么黄庭坚接着僦居的第二、第三个地址在什么地方呢?对此,黄庭坚在《跋为李咨深书卷后》一文中讲得很清楚:“崇宁三年十一月,余谪处宜州半岁矣,官司谓余不当居关城中,乃以是月甲戌抱被入宿于城南,余所僦舍喧寂斋,虽上雨旁风,无有盖障,市声喧豗,人以为不堪其忧,余以为家本农耕,使不从进士,则田中店舍如是,又何不堪其忧耶?既设卧榻,焚香而坐,与西邻屠牛之机相直。”
由此证实,黄庭坚于崇宁三年(1104)五月中旬到宜州至该年冬,在被严管期间,前后僦居了四个地点,其顺序为:关外城西龙溪旁黎氏之屋、关内城中之民屋、关内城南“上雨旁风”之民屋、关外城东崇宁寺之旧屋。
由此,我们断定,施铁靖先生所引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所说“鲁直至宜州,州无亭驿,又无民居可僦,止一僧舍可寓,而适为崇宁万寿寺”之说,实为谬误。陆游传讹,施铁靖以讹传讹。
从黄庭坚的《宜州乙酉家乘》日记看,崇宁四年(1105),黄庭坚获宜州官府相对解除严管,给予特殊照顾,前后住了两个地点:关内三角市附近之“新居”和“南楼”。这两个地点,各住了约五个月。(三角市“新居”,在今市幼儿园路偏东一点;南楼,在今老十字街大街南街之下坡处。)
以上拙见,如有不妥,敬请指教。
[1]黄庭坚.跋为李资深书卷后.
[2]黄庭坚.宜州乙酉家乘.
[3]范寥.宜州乙酉家乘序.
[4]清道光八年纂修之.庆远府志.
[5]中华民国七年纂修之.宜山县志.
[6]施铁靖.宜州宗教概述[J].宜州文史,2011,(15).
[7]河池市地方志办公室点校.庆远府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