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 靳晓明
2012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世界科技创新重心“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的趋势仍在继续。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出台创新战略,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人才培养,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进入21世纪,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实力上升,冲击着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力量架构,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全球经济重心正在发生“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全球科技发展版图也出现了同样的大趋势:美国的全球领先地位渐渐受到侵蚀。欧盟在提高其研发、创新和高技术的相对竞争优势上所作的努力产生了实际效果,日本在高技术制造业和贸易方面逐渐失去优势,发展中国家的研发和创新绩效迅速提升,国际影响力已经显著增强。
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美国主导全球研发投入格局。但是在过去的十年里,由于一些新兴经济体制定了强有力的研发计划,其研发领先地位已经逐渐减弱。从研发资金来看,虽然美国研发支出规模仍然遥遥领先,超过4000亿美元,但其占全球研发总支出的比例已从1999年的38%下降到2009年的31%。欧盟的这一比例同期由27%下降到23%。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严峻的经济条件面前,研发支出增长显著放缓,一些新兴经济体则表现抢眼。根据美国巴特尔研究所所做的2013年全球研发投资预测排名,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和韩国将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五,金砖国家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也在前十之列。从科技人力资源来看,近十年来,发展中国家不仅在自然科学与工程学领域获得大学第一学位的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在该领域获得高级学位的人数也在增长,研发人员数量(按全时当量计算)也在持续增加。美国和欧盟的研发人员数量在1995年至2002年年均增长率维持在3%到4%之间;但2002年以后美国增速放缓,而中国、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增速明显,日本则基本不变,俄罗斯甚至出现下降。目前,美国和欧盟占全球研发人员总数的比例已由十年前的51%略降至49%。
科研工作能产生新知识、新产品或新工艺。科研论文反映了对新知识的贡献,专利反映了有用的新发明。在科技论文产出方面,欧盟和美国的研究人员长期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两者占全球科技论文总数的份额逐步下降,从1995年的69%降至2009年的58%。成熟经济体只有小幅增长,甚至出现下降:美国年均增速为1%,欧盟成员国为1.4%,而日本和俄罗斯分别以1.1%和2%的速度下降。相比之下,中国、韩国、新加坡、印度和巴西的科技论文产出快上升,同期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6.8%、10.1%、8.2%、6.9%和7.7%。 一 个国家的科研论文在不同领域的分布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它的优先研究领域。美国相当一部分论文集中在生物医学和其它生命科学领域,亚洲和一些欧洲主要国家的科学家发表的论文大部分则是物质科学和工程学论文。最近,亚洲国家关注的重点在改变,例如中国更加关注化学领域,韩国在生物和医学科学上的论文发表量逐年增加。从专利来看,美国专利局专利授给了居住在美国发明人的专利比例由1992年的54%下降至2010年的49%,这表明其它地区的发明活动不断增强。2007-2011年,东北亚地区(中国、韩国、日本)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迅猛增长,带动了全球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的增长。
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经济可以创造高薪工作机会,贡献高价值产出,并能够确保经济竞争力。从1995年至2010年,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快速增长,在全球中的份额由12%增至21%。从高技术制造业产出来看,整个发展中世界在全球中的份额同期由9%提高至29%;美国所占份额从1998年的34%下降至2010年的28%;欧盟所占份额长期保持在25%,但2010年跌至20%;日本所占份额则从1995的27%至2010年的13%。在1998年至2010年期间,扣除通胀因素,全球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总额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日本增速最低,为2%;中国增速最高,为19%;美国和欧盟在5%至7%之间。正如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在《2030年全球趋势:不一样的世界》指出,技术中心已经开始从西方向东方和南方转移,而且随着企业、创意、创业者和资本更多地从发达市场流入发展中市场,这种趋势几乎肯定会延续下去。由于跨国企业将重点集中到增长最快的新兴市场,而且中国、印度、巴西以及其它新兴经济体的企业正在迅速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今后15到20年间很可能会有更多的技术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使各国经济遭受重创。当前,尽管各国经济开始复苏,但复苏趋缓,欧债危机促使下行风险加大。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私人需求疲弱;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速回落。在此背景下,如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科技创新政策近期的首要目标。
美国2011年出台的《创新战略-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提出将加大对人才、基础研究、信息生态系统等创新要素的投资,促进基于市场的创新,催生在清洁能源、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先进制造、空间技术、卫生保健技术以及教育技术等重大领域的突破,以确保美国经济高速、持续、长久的增长,提供更高品质的就业空间,改善美国公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确保美国未来的繁荣。欧盟“地平线2020”规划首次将欧盟所有的研究和创新投资统一起来,其重点是将科学突破转化为创新产品和服务,为企业提供商业机会,并改善欧洲人的生活。英国《以增长为目标的创新与研究战略》指出,为了在全球创新经济中取胜,英国必须加强其新兴技术的商业化能力。为此,英国不但要资助纯理论研究和新发现新发明,还要改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为研究的商业化营造更好的环境。俄罗斯《至2020年的创新发展战略》提出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具体目标包括:到2020年,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比例从2009年的10.4%提升到40-50%;俄罗斯高技术产品(及服务)占世界高技术产品市场份额不少于5-10%;俄罗斯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至少占全球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2%;俄罗斯创新增加值至少占国内总产值的17-18%;俄罗斯创新产品总产值至少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5-35%。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12年第三次当选总统后发表国情咨文中指出,俄罗斯要从资源依赖型经济向创新导向型经济发展。要提升产业层次,优化支持前景经济领域科技创新,扩大科技创新在经济空间发展中的位置。要制定一个发展创新与新兴产业的 “路线图”,包括发展复合材料、稀土金属、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 IT技术、新城市规划、工业设计及建设工程等,在发展新技术基础上,为发展新经济高技术领域建立良好条件,改善其投资环境。 新加坡在“科学、技术和创业计划2011-2015”中非常重视研发与创业,研发与产业的结合。计划的重点是保障那些近期有望取得经济成果的研发项目,对能够取得知识产权、创新产品和服务的研发项目经费投入比例提高到70%。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成果的产生地不一定是科技成果的受益地。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由挪威皇家科学院发明,JAVA语言的基础源于奥斯陆大学,但其经济的最大受益者并不是挪威。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2012年,美国科学院发表报告《迎接挑战:面对全球经济的美国创新政策》指出,美国研发的创新成果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对美国创新构成了严峻挑战,不仅造成美国产业和就业岗位的流失,而且正在导致美国创新能力的下降。报告重点提出促进创新成果在本国的商业化,更多地获取公共研发投资所能带来的经济价值;同时,要进一步利用全球研究和创新资源,将其在美国转变为更多的创新产品、企业、产业以及高收入的就业岗位。
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研发、转化、产品和服务、市场等多个环节。近年来,很多国家都在进行改革,按照创新链管理的要求,统筹创新的各个环节,以促进本国创新,提高创新效率。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主管部门在创新链管理中的职能。2009年6月,为更好地统筹协调管理科技创新与商业经济,英国商业、企业和制度改革部与创新、大学和技能部重组为商业、创新和技能部,该部的主要工作职能包括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产业化,提高英国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未来全球经济竞争中站稳脚跟。澳大利亚政府力图在国家宏观管理层面把创新、工业和科研结合起来,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竞争力,2011年12月,创新、工业与科研部与教育、就业和劳动力关系部的高校教育部分进行合并,成立创新、工业、科研与高教部。欧盟科研与创新总司是欧盟主管科技创新的主要部门,组织完善了欧盟的科研经费资助规则,以加强创新链各环节和研发计划间的协调与衔接。丹麦2007年将科技发展部更名为科学创新部,2011年进一步调整拓展为科技创新与高教部,将更多创新要素纳入科技部门的管理范围。巴西的科技管理部门经历了由最初的国家科技发展委员会、国家科研项目信贷局向科技部和现在的科技创新部的重大转变,科技管理职能的重心也从单纯的科研活动转向整个创新链条延伸。
二是设立顶层统筹机构以协调全国创新活动。除了设立创新主管部门之外,很多国家在更高层面设立了统筹机构,以更好地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一体化地促进创新。俄罗斯总统普京2012年6月签署总统令,宣布成立直接隶属于总统的经济现代化和创新发展委员会,旨在确保联邦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社会团体、科技组织及其它组织在审议同俄罗斯经济现代化和创新发展有关的问题时协同合作。澳大利亚成立了总理科学、工程与创新理事会,成员包括总理、副总理、与科技创新有关的内阁部长、重要科研机构、团体和企业负责人及独立科学家等。芬兰2009年将科技政策委员会改为研究与创新委员会,由总理任主席,负责芬兰科技政策及国家创新系统的整体运行。德国成立了研究和创新专家委员会,印度成立了国家创新委员会,新加坡成立了由总理牵头的国家“研究、创新及创业理事会”。另外一些国家则正在考虑设立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机构。如日本政府正在讨论进一步强化综合科学技术会议的职能和权限,成立“科技创新战略本部”来代替综合科学技术会议。
在许多国家,尽管经济危机之后出现了预算紧缩,但是最近几年对公共研究资助却增加了。
美国重视基础研究和创新投入。美国总统2013财年预算提出要用研发投资来刺激创新,以实现各个关键目标。2013财年预算提议联邦研发投资总额为1408亿美元,比2012财年增加了20亿美元,增幅为1.4%。为了应对经济、卫生、能源、气候环境和国家安全等挑战,2013财年预算要求为联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共投资640亿美元,比2012财年预算执行水平增加了20亿美元,增幅为3.3%。在预算受限的艰难形势下,为了加强美国在21世纪高技术知识经济中的领导地位,2013财年预算提议将非国防研发投资大幅增加至649亿美元,在2012财年预算执行水平基础上增长5.0%。该预算为国防研发投资759亿美元。
韩国政府的科技投入近年来一直保持相当高的水平,研发经费总额连续数年大幅增加。2011 年韩国的研发经费总额已经达到49.9 万亿韩元,占GDP 的比重达到4.03%,仅次于以色列,排名全球第二。2012年,韩国的政府研发预算达到16.99万亿韩元,比2011年增长了11.4%。
德国联邦政府在2012财年预算中,将教育和研究作为最优先资助的领域。与2011财年相比,联邦教研部负责支配的研发预算增长了11%,达到129.41亿欧元。在其2013财年联邦预算案中,联邦政府用于教育和研究的经费达到了137.5亿欧元,比2012 年增长6%。
俄罗斯新任总统高度重视科技,他在出席俄罗斯科学院年会时强调,要大幅增加科研经费、完善科研经费分配机制、提高科研人员待遇等。2002年俄罗斯联邦财政用于支持民用科学发展的资金为300亿卢布,2011年激增至3230亿卢布,增幅超过10倍。俄罗斯计划到2015年使研发投入占到GDP的1.8%。
瑞典政府2012年10月出台的《研究与创新法案》提出要在2013-2016 年间增加科技投入40 亿瑞典克朗,未来8 年总共增加90 亿瑞典克朗。
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日益缩短,电从发明到应用时隔282年,电磁波通信则时隔26年,而到了20世纪,集成电路仅仅用了7年,激光器仅仅用了1年,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为适应这种形势,各国政府把加强科研机构、大学以及企业等创新主体的互动作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化的有力手段,推动新技术更快进入市场获得先期优势,以便在未来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设立技术创新中心。在新兴领域,一些国家正在筹建新的技术创新中心。截至2012年底,英国已建成了制造业技术与创新中心、海上可再生能源技术与创新中心、再生医学技术创新中心、卫星应用技术与创新中心以及数字经济中心;美国在能源领域建成了五个创新中心,包括人工光合作用联合中心,轻水反应堆高级仿真联盟,费城节能建筑集群,电池和储能创新中心以及关键材料研究能源中心;在先进制造领域建成了国家堆积制造业创新研究院;俄罗斯先后建立了纳米技术公司、“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其主要任务是促进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韩国启动了“产学研联合研究法人”项目,通过建立国立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合作运营的股份有限公司——产学研联合研究法人,以促进国立科研机构、大学已经拥有的、基础性与原创性成果的利用和商业化,引导新兴产业的发掘。
建立创新集群。创新集群是将新技术推向市场和创立公司的理想之地,除了美国的硅谷、大波士顿、圣地亚哥这些传统的创新集群,芬兰赫尔辛基、新加坡以及韩国水原等新兴的“创新热泉”在世界各地不断涌现。为促进创新集群的发展,很多国家出台了专门的计划,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俄罗斯自2011年启动斯科尔科沃创新园区(俄罗斯的硅谷)以来,截至2012年6月,共有500多家企业“虚拟”入驻斯科尔科沃创新园区。入驻企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节能领域。法国自2005年启动“竞争力集群”计划以来,已建成71个“竞争力集群”,超过7000家科研机构、企业参与其中,建成了六个具有全球领先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九个“全球使命计划”集群以及52个“国家使命计划”集群。德国自2007年发起尖端集群竞赛项目以来,至2012年已经评选出15个尖端集群。尖端集群竞赛聚集了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各地科技和创意产业的人才,为发展德国的创新能力做出了贡献。奥地利自2008年建立国家集群平台以来,如今已经推出了大约50项集群项目,有3,500家企业和20座技术园区参与这些计划。芬兰的清洁技术集群中包括了芬兰约60%的环境企业,并且环境部门有80%的研发工作都是在这个集群中进行的。丹麦启动了“服务集群计划”,以支持企业和研究人员开展以研发为基础的服务的合作。
促进公共研究的商业化。在当前财政紧缩和经济萎靡的形势下,许多国家要求促进公共研究的商业化,以提高公共研究投资结果的经济产出。一些国家设立了专门的计划,以具体项目为纽带,支持企业、大学、科研机构联合承担,从而确保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被企业转化。美国设立了技术创新计划(TIP),要求企业牵头,联合科研机构或大学联合申请。俄罗斯2010年设立了“企校合作”专项,以推动高等院校与企业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协调合作。欧盟2012年在云计算、智能城市和社区、有活力和健康的老龄化欧洲、原材料和可持续农业领域启动了5个创新伙伴行动,先进制造、机器人研发等领域的创新伙伴行动也正在酝酿启动。一些国家则设立了专门计划帮助那些希望开展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以及刚起步的企业进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如澳大利亚商业化计划、韩国的技术商业化支援计划。澳大利亚商业化计划对企业采取四种资助形式:提供知识与技能,提供管理专家服务,概念论证,早期商业化。截至2012年,共有110个单位获得澳大利亚商业化计划的支持。还有一些国家设立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如英国政府目前正在利用DotGovLabs网络平台作为虚拟的创新中心,通过将用户、创新者、发明家和政府集中到一起,使得公共机构的创新成果能够尽快转化。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其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为此,各国一直在通过各种措施促进企业的创新,包括竞争性拨款以及研发税收激励等手段向企业提供财务支持,通过政府采购等需求面的政策工具拉动企业的创新,针对高成长的中小企业制定专门的扶持政策等。
一是为企业的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受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以及经济复苏迟缓的影响,企业投入研发和创新的资金停滞不前,甚至有所降低。在此背景下,各国政府都把如何通过各种财务工具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资作为首要事项。美国政府2012年将拿出10亿美元建立“早期创新基金”,激励那些高增长的技术型小企业进行创新。该基金采取1:1的比例与早期种子资金募集的私人资本共同支持小企业的成果转化,推动小企业跨越成果转化中的“死亡之谷”。 英国则正在筹建“国民创新基金”。每个英国公民每年都可向“国民创新基金”投入最多1.5万英镑的投资,并且这笔投资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可免除40%。国民创新基金针对创新型和研究密集型中小企业,把资金提供给有效益的创新产品或项目。
二是通过研发税收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创新。相对较直接支持而言,研发税收激励机制可让企业自行决定投资哪个研发项目。作为一个灵活的手段,这种机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首先,不少国家当前加大了研发税收优惠力度,扩大了研发税收资助范围。法国2004-2005年研发税收抵免率仅为5%,2011-2012年已高达30%;英国2004-2005年大企业研发税前加计扣除比例为125%,2011-2012年增至130%;葡萄牙研发税收抵免率由2004-2005年的20%增至2011-2012年的32.5%;丹麦研发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2004-2005年的150%增至2011-2012年的200%。其次,各国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强化。如英国从2012年4月1日起,中小企业的研发税收扣除由原来175%提高到225%,对亏损的中小企业,可获得转让亏损的11%现金返还。同时,另一个调整方向就是简化申报手续,使更多的中小企业企业从这一政策中受惠。
三是支持企业国际化。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的萎靡使得其把目光瞄上了新兴市场,他们希望借助新兴经济体强劲增长的市场机遇,支持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加大国际化步伐。最近几年,欧委会领导人频频出访世界新兴经济体国家,并且一反常态往往率领庞大的工业企业代表团同行。此外,欧盟还通过设立平台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欧委会资助的欧洲企业网络(EEN)已经在全球52个国家建立了分支机构600多个,旨在帮助欧洲中小企业寻找商业和技术合作伙伴;加拿大提供了财务支持和银行信贷担保以帮助创新的中小型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爱尔兰的“科学工程和技术中心(CSET)计划”和以色列的“全球企业研发合作框架”,都是把目标设定为促进外国的跨国公司与本国中小型企业和新兴企业研发活动的联系;南非已经建立了一个国家联络点,以促进实施研发的中小型企业与具有相似目的国外中小型企业建立工作联系网。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拥有特殊的技能、专业化的知识以及对知识和技术的集成使用能力的人力资本成为了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2012年,各国仍然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创新和创新人才备受关注。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仍是重点。当前,各国普遍通过调整教育政策,改善数学与科学的教育课程和教育方法,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具备创新所需要的足够的先进技能,并激励有才干的青年人参与创新相关活动。
美国自1980年代提出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集成教育概念后,一直十分关注STEM教育问题。特别是近年来,STEM教育改革更是被视为应对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2012年,奥巴马进一步提出了未来10年中增加100万具有STEM学位的大学毕业生的目标,并在2012年国家财政艰难前行的状况下为STEM教育提供了34亿美元的预算,以加强对STEM教师的培训、强化从K-12到研究生的各个阶段的STEM教育、创设教育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ED)发展新的教育技术等,促进科学和数学教育的进步。
日本近年来把培养活跃于国际舞台的“领袖人才”作为重点,提出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拥有能够深刻理解不同文化的素养的、能够寻找出新的增长点并使之转化为产品、形成产业的人才。2012年6月,综合科学技术会议提出了“面向肩负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人才培养的路线图”,提出从2012年到2020 年,政府将通过政策干预和资金支持,推动大学确立与国际接轨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通过顶尖研究基地、世界一流研究生院的建设以及产学官的合作等促进研究生院从根本上强化其教育功,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并实现博士职业多样化发展;通过派遣优秀的人才到海外顶尖机构学习,加大对青年研究人员的经费支持,普及和完善任期制等为青年研究人员尽早独立营造环境等。
俄罗斯联邦则通过不断加大对青年研究人员和学生的支持,为国家创新发展和实现经济现代化培养后备力量。2011年,联邦政府针对青年副博士和博士设立了给予每人每年60-100万卢布的经费支持资助计划,促进青年研究人员独立开展研究活动,快速成长。2012年,联邦政府又专门设立了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总统奖学金,促进年青人在俄罗斯经济现代化优先发展方向上开展前景科研工作。2012年俄罗斯还出台了“国家发现和发展天才青少年制度构想”,希望通过为青少年提供由一系列制度、规划和措施的集合构成的“社会电梯”,发掘和发展他们的各种才能,保证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
二是培养和扶持创业人才渐成潮流。同时,一些国家在强化开展创新教育培育创新人才的同时,形成了创业技能教育与培训计划,设立了创业扶持基金,以加强对创业人才的培养和扶持。
美国白宫2011年12月启动了“创业美国”计划,其核心目标是,扩大美国高增长型新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奖掖创业精神,鼓励更多的人创业。2012年,教育部就呼应白宫的“创业美国”计划要求,联合一些教育机构和组织,制定了系列创业教育计划,试图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中小学教育、职业和技术教育、社区学院教育以及大学教育之中,为美国未来经济发展培养创业人才。
英国政府2012年公布了总投入8250万英镑的“创业贷款”计划,专门为18-24岁的英国年轻人提供创业启动资金的支持,每位获得资助的年轻创业者可以得到最多2500英镑的启动贷款,最长还款期为5年。除提供资金支持外,“创业贷款”计划还为有志于创业的青年人提供专业商务知识、企业运营策略、融资方面的指导。
其他一些国家也采取了相关举措,培养和扶持创业人才。丹麦在2009年启动了创业教育和培训战略,并且在2010年开展了一个建立创业大学的竞赛;爱尔兰2011年推出的“高等教育国家战略”推动创业训练成为了大学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挪威已经制定了一个2009-2014年的创业教育行动计划,并且将创业技能写进了“高等教育国家资格框架”;比利时、爱沙尼亚、德国、卢森堡、葡萄牙和斯洛文尼亚也有国家资助的活动,将创业培训包括在学校或大学课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