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在漳州的实践与探索——专访漳州市委书记陈冬

2013-04-11 02:49郭为桂
领导文萃 2013年10期
关键词:漳州田园都市

□ 郭为桂(本刊特约记者)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首次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重大深化。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理念先行,更需要各地实践探路。福建省漳州市于2011年9月召开的第十次党代会上就确立了 “建设创业创新又富又美的新漳州”总体发展定位,明确将“田园都市、生态之城”作为城市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落实,对建设美丽中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漳州是出于什么考虑提出上述定位与目标的?为落实上述目标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什么成效?对此,本刊专访了漳州市委书记陈冬。

《领导文萃》: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已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据我们所知,漳州城市的发展定位在福建省乃至全国都是比较独特的。请您谈谈漳州将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在“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陈冬:首先应该说明,“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发展定位并不是什么创造,更不是主观臆想,而是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美好都市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向往。早在100年前,英国人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就提出,“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他在这里描绘了体现“自然之美”、“城乡一体”的田园式城市愿景。这种愿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体现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必须处理的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对此,我们省也比较早就确立了“生态省”的建设目标。2002年1月,时任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向福建省第九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明确提出建设 “生态省”的战略目标,随后福建省政府又编制了 《建设生态省规划纲要》,强调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青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有序利用中良性发展。2011年11月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继续推进生态省建设,并首次提出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的目标。习近平同志在2011年12月和2012年1月短短一个月间,对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两次作重要批示;2012年3月19日,他在看望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全体代表时再度强调了生态建设之于福建省的重大意义。他说:“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可以说,漳州“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城市发展定位,是对上述美好愿景和战略部署的回应和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门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这更加坚定了我们推进生态建设、构建“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信心和决心。

《领导文萃》:我们看到,全国上下、全省各地对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都有各自的目标定位,但漳州的“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在其中仍然显得很有个性。

陈冬:是的,我们在做城市发展规划时,便明确要求立足自身条件,彰显特色和符号。确立“田园都市、生态之城”作为特色与符号,我们有自身条件打底,还有差异化发展战略的自觉选择。首先是漳州的生态底色比较好。漳州拥有全省最大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淡水充足,物产丰饶,素有“鱼米之乡”、“花果之都”的美誉;漳州山、海、江、田、林、园资源丰富,拥有大面积的荔枝园、香蕉园、水仙花基地,还有大片的湿地和红树林,这些都是我们非常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我们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就是要因地制宜,彰显优势,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其次,差异化发展战略的选择。在省委省政府启动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的大背景下,发展相对滞后的漳州如何确定自身定位,才能做到凸显个性、发挥优势、错位发展,才能做到同城不同质,是我们不得不慎重考虑的大问题。由此我们想到了新加坡。新加坡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引入“花园城市”的规划理念,快速推进国际经济、金融、商业和旅游中心建设,使新加坡成为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创业居住的城市之一。我记得90年代,有记者问李光耀资政,新加坡靠什么招商引资,他说了四个字“种花种草”。就这么简单的做法居然是成功的秘诀。我们把漳州城市发展定位在 “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目的是建设现代气息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的宜居宜业城市,目的是为了建设“创业创新的活力漳州,又富又美的幸福漳州”。

《领导文萃》:“田园都市”的概念对许多人来说可能不好理解,因为“田园”代表传统的农耕文明,而“都市”代表现代的工商文明,这二者又怎么结合呢?

陈冬: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绝不是简单等同于打造农业社会的田园风光,而是通过加快生态建设,创造一种城市与乡村统筹、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模式,探索一条投资少、效益好、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路子。具体来说,漳州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着力在绿城、水城、古城“三城”上下功夫,同时强化城市天际线、轮廓线、景观线、交通线“四线”管理。“水城”方面,主要是加强城市水系的综合整治和两岸绿化景观改造,在中心城区完成城市水系规划,划定“蓝线、绿线、灰线”三线,各县(市)做好水系整治规划,抓好一批城市内河的整治和美化,并配套建设湿地廊道和慢行绿道。“绿城”方面,全市城乡要建立层次分明的绿色屏障,规划建设城市片林,增加城市街头广场绿地,大力推进城市绿地的 “花化、彩化、美化”,做好道路两侧绿带和郊野公园建设。中心城区建设“一心、一带、多园、多廊”的绿地系统,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要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各县区建设生态公园,并建设环绕城镇的绿色廊道。廊道能够带动城市的生活、城乡的互动,把城市消费、旅游引到农村去。“古城”即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意在凸显城市建设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氛围,中心城市将古城纳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打造“文化旅游综合体”,每个县城都要划定一个历史城区或历史地段;在老城、老街项目改造中,要采用“综合保护、有机更新”模式,延续和焕发古城生机。“四线”管理方面,也是解决城市特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严格按照规划,形成视野开阔、错落有致、清晰明朗的城市天际线、建筑轮廓线、滨水景观线和交通门户形象线。

《领导文萃》:水系、园林、廊道、古城,这的确构成一副优美灵动的都市人居画面。

陈冬:事实上,我们考虑的不仅是都市人居环境。我们正着力建设城市郊野公园,把它作为“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重要支撑,作为城乡联动、一体发展的纽带。漳州拥有大面积的荔枝园、香蕉园、水仙花基地,稍加整理,就能成为城市的公园,原有植被、地貌都可以很好地保存下来,农民也照样可以种植作物,而且投资少、见效快。我们抓住这一特点,利用现有资源,突出原生态、低成本、大众化,按照“一环两带七主题”的总体结构,在中心城区周边规划建设22处、面积100平方公里的城市郊野公园,使之成为一个巨大的生态控制系统,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目前,20平方公里的城市郊野公园示范区正在推进中,每个县(市)同步推进1-3个生态公园。其中,龙文区西溪亲水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2000亩,依托九龙江水系的天然优势,不搞大拆大建,只进行有机的更新和改造,基本保持原来的郊野自然景观和生物群落;芗城区林语堂文化园蕉园,依托万亩香蕉林,把观光栈道桥蜿蜒绕在蕉园中,成为市民亲近大自然、放松身心的好去处。郊野公园建成后,通过绿色廊道和慢行交通系统,形成互通连接的绿道网络和开敞的绿色空间,把城市和乡村有机串联起来,形成“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城一体、城园交融”的独特风貌。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发展愿景。

《领导文萃》:在着力优化城市及其周边生态系统的同时,农村内部的生态建设,是否也纳入“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规划建设之中?

陈冬:您这个问题提得好,在关注都市的同时,不忘广大的农村地区。事实上,我们在规划时,就把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作为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重要内容。同时,我们抓住2011年底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开展城乡环境“点线面”攻坚的决策部署契机,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结合小城镇建设、小流域治理、小片区整治、小社区配套、小产业培育等“五小”工程建设,每个县确立2-3个村庄整治示范点,以点带面,持续加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突出“显山、露水、秀村、融绿”,实施立面改造、河道整治、管线下地、污水处理、垃圾归类等专项治理,把原来一批“脏、乱、差”的村庄,改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在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建设中,我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对现有的果园、菜地、苗圃、鱼塘、河滩等,根据地形地貌,尽量保留生态群落,精心规划设计,稍加整理,适当配套,形成既具有自然野趣,又具有健身、休闲、娱乐功能,既让人放慢脚步、放松心情,又促进生态优美、生产发展、生活方便的绿色开敞空间。比如,平和县利用蜜柚园、华安县利用竹种园、芗城区利用香蕉园、云霄县利用红树林,建设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生态公园。龙文区西溪湿地公园,借九龙江穿城而过之势,对江边浅滩有机更新改造,配套绿道驿站,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撩开九龙江美丽的面纱,让广大市民群众亲近自然、享受美景。

二是就地就便,节约成本。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宜土不宜洋、宜淡不宜浓、宜简不宜繁”,保留当地乡村风貌、民居风格、民间风俗,不大拆大建,不大挖大填,不随意砍树炸石,多用木头、砖头、石头,少用水泥、钢筋、瓷砖。根据测算,目前我市郊野公园的建设成本,只相当于城市公园的四分之一。漳浦郊野公园,占地2500亩,利用已有的花卉苗木基地,仅投资300多万元,把田埂变绿道、田园变公园,实现资源共享,收到“花最少钱,建最好景”的效果。

三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综合整治重点在“整”,难点在“治”,关键是建立长效机制。长泰县上蔡村,去年上半年下大力气改造房屋立面、清理整治河道、处理垃圾污水、弱电下地、强电整理、雨污分离、人畜分开,效果明显。在此基础上,乡镇保洁队伍、城管队伍、管护队伍向村庄延伸覆盖,确保整治工作长效、有序。在整治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发动群众,立面改造有几种方案可供群众选择,房前屋后种瓜种豆,不勉强栽花种树,有利于群众的生产生活,不过分增加群众的负担。

《领导文萃》:城市的“三城”、“四线”,乡村的生态公园和“点线面”整治,城乡之间的郊野公园,以及环形互通、快慢结合的交通系统,将整个漳州的生态系统有机统一起来,这的确是一个宏大的城市改造蓝图,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领导漳州生态文明系统建设过程中,您觉得应该如何推动这一系统工程科学高效地落实?

陈冬:“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确是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一开始就定出了规划期限,近期2010-2013年,中期2014-2016年,远期2017-2020年。目前近期的工作正在进行,还有很多任务待完成,还有很多不足待完善,还有很多经验待总结。一句话,为实现这个愿景,我们还要付出艰辛努力。就我个人感受而言,这项工作应该从三个层面推进。

突出规划引导。做好城乡规划工作,对于构建 “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具有基础性、引领性的重要作用。我们精心组织城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先后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院、德国GMP建筑设计公司、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新加坡裕廊咨询公司等一批国内外一流设计团队,参与我市的规划设计。专门成立规划编制工作指挥部,坚持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三规合一”,实行发展目标、用地指标、空间坐标“三标衔接”,组织 27个专项规划的修编,全面推进县、镇、村规划工作,力争用两年时间,实现规划区域和规划体系“两个全覆盖”,让每一寸土地都在规划内,让每一个项目建设都有规划的依据。目前,我们正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加快“三城”建设,强化“四线”管理,实施“五年行动计划”,推进城市综合交通、生态园林绿化、古城保护开发等“十大工程”,把城市发展的理念项目化、具体化。特别是进一步明确主体功能分区,把九龙江上游水源地等自然保护区域,划定为禁止开发区域,依据法律法规实施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和破坏。引导重大项目、新兴产业向沿海地带、城镇密集区和重点开发区转移,构建滨海城镇发展区和内陆生态经济区。鼓励生态保护区域发展绿色产业和特色旅游,并实行“沿海反哺山区”的生态补偿机制,以不平衡的发展破解发展的不平衡。

注重科学运作。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管理怎么办”三个问题的困扰和瓶颈。我们在实践中做了初步的探索。在土地运作方面,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只征不转。比如,龙文区西溪湿地公园,由政府统一征用土地后,通过规划设计改建成公园,但不改变土地的使用性质。二是只租不征。比如,漳浦县郊野公园,由企业向农民租用农地,但不改变土地上原有种植的农作物。三是土地整理。鼓励农户把边角地、荒弃猪圈、旱厕、仓库、工棚整理盘活。在资金运作方面,也采取了三种方式:一是捆绑项目整合资金。我们在综合整治过程中,提出实施小城镇建设、小流域治理、小产业发展、小片区整治、小社区配套“五小工程”,把水利设施、水土保持、家园清洁、植树造林、交通建设等项目捆绑起来,整合政策资源,形成“拳头效应”。比如,九十九湾下游整治项目,通过捆绑利用水利项目资金,整治蓄洪流域1300亩。二是采取BT方式融资。比如,迎宾路改造项目,就是通过BT方式融资,实现“白改黑、上改下、六改八、绿改彩”。三是引导社会和民间资金投入。比如,诏安县凤山生态公园,就是政府出规划、企业家出资、社会各界出力共同建成的。在管理运作方面,我们注重探索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对已建成的郊野公园、绿道系统,交给专业公司管理运作,通过市政园林等专业公司,对保洁管理、设施维护、花草苗木养护进行社会化服务。同时,做强市县两级城投公司,加大开发和综合治理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城乡建设和管理。

建构合力机制。一是强化党政推动。我们成立了以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建设、规划、国土、水利、环保、交通、公路、林业等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整治领导小组,把综合整治作为五大战役、十大竞赛的重要内容,细化工作安排,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完成时限,定期检查落实,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凝聚社会共识。根据市委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和加快“点线面”综合整治的部署,市人大适时通过决定,以法定的形式,把市委的决策转化为全市人民意志;市政协组织委员视察,并提出意见建议,开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主题馆,建立主题网站,让市民互动参与,全市上下形成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三是广泛发动群众。环境整治工作,政府是主导,群众是主体。为了使政府的决策与群众的意愿“无缝对接”,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召开村民代表、党员代表、户代表、出外人员代表等多种方式的会议,动员群众参与,综合整治方案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磋商,征询意见,形成共识,把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领导文萃》:我们在漳州调研中也了解到,在当初推出“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目标定位时,干部群众中有不少人有过疑虑,认为漳州经济跟厦门泉州相比已经相对落后了,花精力搞生态建设,漳州的经济发展怎么办?您当时是怎么解除舆论上的这种担忧的?

陈冬:对于我们的目标定位,当时干部群众中确实有这样那样的疑虑。但我一开始就讲了,“又富又美”目标中,“富”是排在前面的。我的意思是,美丽漳州不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的,相反地,我们希望通过漳州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漳州经济的转型升级、科学发展。这里有个辩证关系,一方面,漳州的“美”,是致富基础上的美,而漳州的“富”,不能以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十分明确的是,生态建设本身就是目的,但要使生态建设在吸引投资、促进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作用,目标是实现产城双赢,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优美的双赢。通过构建“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倒逼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反过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最终实现“创业创新的活力漳州,又富又美的幸福漳州”的目标。这是必须解决的观念前提。

具体到工作层面,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突出集约节约发展,引导项目、企业向园区集聚,尽可能留出更多的土地用来建设生态保护带,预计到2015年,我们将以占全市5%的土地创造出80%以上的工业产值。另一方面,我们按照“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的要求,坚持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统一起来,严把项目环境保护关、投资强度关和科技含量关,加快引办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大项目好项目,像联想科技城、联东U谷等一批投资超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已经落户我市。我们在漳浦县既建设了116平方公里的古雷石化产业园区,又发展了130平方公里的花卉苗木基地,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长泰县用生态优势推动县域经济加速发展,连续多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科学发展十优县,同时荣获国家生态县称号。实践证明,只要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能实现二者双赢发展、和谐共荣。具体而言我们的做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生态建设吸引产业项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环境是生产力、是竞争力。上面提到的新加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把种花种草当作招商引资的秘密武器。这几年,我们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感到,要想引到好项目,一看水二看路、三看卫生四看树。因此,在财力不太宽裕的情况下,我们坚持先造景后开发,先配套后建设,先规划后出让,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价值。长泰县经济开发区把工业区当作公园来建设,增强吸引力,加快了投资52亿元海投科技产业园的落地和建设。漳浦县注重“点线面”整治,改善了环境,促进了发展,去年投资增长41.8%、财政增长38.9%。

二是通过生态建设促进产业融合。我们把324国道整治与发展花卉苗木、文化创意、旅游观光等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对百花村到漳浦县沿线百里花卉走廊的两侧花卉店、苗木场的立面、道路、广告牌、装饰风格实行“四统一”,使沿线面貌焕然一新,去年仅百花村花卉交易额就突破了20亿元。长泰县通过建设龙津溪两岸40公里的绿道慢线,规划建设“一溪两岸,七星拱月”的滨水风貌,把沿途分布的亲水景观园、农家山庄、生态农场、明清古建筑群等景点串珠成链,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采摘园、咖啡屋等项目,带动旅游业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

三是通过生态建设提升城市价值。龙文区拿出城市中心区最好的地段,规划建设面积3.3平方公里的碧湖生态园,并在周边规划建设行政办公区、金融商务区、总部经济区、文化中心区和商贸住宅区,加快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大幅提高这片区域的价值。目前,万达、融信、明发、特房等知名企业竞相入驻,建设城市综合体,加速人气聚集和新区崛起。

《领导文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漳州第十次党代会算起已经过去大约一年半的时间,漳州的经济表现,能否消除人们的疑虑呢?

陈冬:前面我们提到,我们建设 “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绝不是简单等同于打造农业社会的田园风光,而是要创造一种城市与乡村统筹、环境与产业互动共享的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模式,探索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建设生态文明路子。这几年我市的实践证明,生态环境就是竞争力,经济的绿色化不仅不会成为经济增长的负担,反而可以成为吸引项目和人才、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比如,旗滨玻璃落户东山县,看中的就是这里优越的生态环境,并把总部从宁波迁过来,吸引国内知名企业50多位管理精英加盟,引来英国、法国、美国的高级专家40多人常驻企业。又比如,2012年8月,我们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投资漳州”推介会,有43个国际机构代表、52家世界 500强企业、86家跨国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高管参加推介会,对接洽谈项目35个,总投资36.12亿美元。目前,美国艾默生、比利时英博、法国路易达孚、荷兰豪氏威马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已入驻漳州,他们选择投资漳州,主要看中的就是漳州良好的发展环境,特别是优越的生态环境。

实践表明,经济的绿色化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会形成很大的推动力。2012年,漳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达到2017.8亿元,公共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达到205.5亿元,总量均比2008年翻一番。同时,良好的生态优势也得到巩固和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5%,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9.4%,生态环境各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

《领导文萃》:我们注意到,不久前结束的新一届全国两会上,福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再度成为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您能不能就此谈点感受?

陈冬:在全国其他许多地方生态环境面临种种问题的情况下,福建的“生态美”受瞩目是对我们的鼓舞和鞭策。尤权书记在向媒体推介我们福建优美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上面临的压力,明确提出“我们既不想要山清水秀但大家贫穷落后,也不想要生活殷实小康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所以必须把‘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结合起来,既要‘百姓富’又要‘生态美’。”这实际上是对福建今后发展的一个总体要求,也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不折不扣贯彻执行的执政理念。近几年漳州虽然在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方面做了一点工作,但这绝不能成为我们骄傲的资本,而更应保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精神状态,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推动 “富美漳州”建设,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发展要求和执政理念落到实处。

《领导文萃》:谢谢陈书记接受采访!预祝漳州更加优美,更具活力,祝漳州人民更加富有,更加幸福!

陈冬:谢谢!也欢迎广大读者有空多到漳州走走看看,更希望大家对我们的工作多提意见建议。

猜你喜欢
漳州田园都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南康漳州龙
福建漳州面煎粿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市通勤
田园乐趣多
田园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