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太原盆地军事性质的堡寨聚落变迁

2013-04-10 20:32李欣
史志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太原盆地军事

李欣

浅析太原盆地军事性质的堡寨聚落变迁

李欣

山西位于吕梁山与太行山的平行区域内,境内地形复杂多样,中部分布着大同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鉴于其地势险要、群山叠嶂、易守难攻,因此历来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本文主要选取太原盆地这一区域,无论从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等自然因素的角度看,还是从军事要地等历史条件的维度看,太原盆地都是较为典型的分析样板,尤其是该区域内具有军事性质的堡寨聚落尤为之多,因而本文着重爬梳了太原盆地境内的军事堡寨聚落之变迁历史。

太原盆地 军事 堡寨 变迁

山西地理环境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其地理位置大致为黄土高原东部,东有太行山脉,西为吕梁山脉,中部从西北到东南分布着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略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山西境内土壤优良,水源充足,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而且境内群峦叠嶂、关山险固、易守难攻,历来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因此孕育出了类型多样的堡寨聚落。太原境内的堡寨多建筑在地势险要之处,所筑坚固,足以抵御外侵,不易攻破[1]。因而本文仅以太原盆地为中心区域,阐述太原盆地境内具有军事性质的堡寨聚落之变迁。

一、宋代军事性质的堡寨

北营村公元979年宋太宗毁灭晋阳城,另筑平晋城。在平晋城周围有九营十八寨做防御,北营就是其中的北部营盘。北营村因地处宋平晋城北,为宋的屯兵军营,故名北营村。新营村也同北营村类似,为宋平晋县的军营,因配备布置军营在北营、马练营之后,故称新营。新营村在20世纪半百年代前,与马练营村是1个村,20世纪半百年代后属于武宿村,1961年又从武宿村分出来,成为1个行政村,隶属西温庄乡统领,之后于2000年划归到黄陵街道管理处,一直延续至今。武宿村原名永兴村,宋代作为戎马教场,地处通往榆次主要通道的必经之地,驻军巡守,改名武宿[2]。

二、明朝军事性质的堡寨

许东村前沟有明嘉靖十九年赵氏人家构筑的堡寨一座,名叫许东堡,高一丈八尺,四周八十丈[3]。不幸的是该堡寨的遗迹如今没有保存下来。后所营村为明朝军屯“九营十八寨”的1个营寨,又是河东千户所驻地,它包括小营屯,小营屯为西攒村的古名,是明朝军屯“九营十八寨”后所营的一部分。关于小营屯这个堡寨,还有一个神秘的故事。传说,清朝最初几年,晋东南陵川县梁姓员娘家兄弟三人,因在本地犯法要避祸到口外,路经小营屯,看见这个处所四周是水(即西贾滩),中间高,为“逐水藻而居”就舍远求近,暂住落脚到这个地方。老大、老三到了东面一地,老二就假寓小营屯,后东面处所移平易近逐渐增多,起名东攒村,但这里土地出产与糊口情况欠好。老三之后也到了小营屯,改名为西攒村[4]。上世纪40年代,东攒村的处所移平易近基本都迁往外埠,1950年后东攒村故址便成为了太原农牧地部。从此以后,人们把“攒”简写成“拈”,于是西攒村就成为了西拈村。东草寨和西草寨村,位居汾河池沼地的南部地带,水丰草茂,明朝曾经在此屯兵扎寨,因而它们是明朝太原县军屯“九营十八寨”的两个寨,是明朝太原县为军马存贮饲草的地方。此外,孙家寨、贾家寨、杜家寨村这3个村为明朝太原县“九营十八寨”中的另外3个寨。张花营村位处张花村西,故称张花营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9)曾设营驻扎军队,时有练兵场,今有饮马坑遗迹,它是明朝太原左卫屯田营之一和太原县屯军“九营十八寨”之一。据清《太原县志》记载作张花堡,张花营村既为军屯,又筑堡寨,即军队安营扎寨、以田给饷之地。清代划归徐沟县而称张花营,1948年又划归太原县。张花营村,在明朝嘉靖十九年曾修筑堡寨一座,名为张花堡,高一丈八尺,周围八十丈[5],但是现今没能保存下来。汉以来,历代朝廷哄骗兵士在屯兵地种地或募集农平易近种地,这类办法被称作营屯。驻军耕田为军屯,征募农平易近耕田为平易近屯。明朝最初几年,建国天子朱元璋为了安置复杂数目的部队,拟定了军平易近分籍,卫所营屯制。屯制规定:内地卫军,八分屯耕,二分戍守;边地卫军,七分屯耕,三分戍守,卫军按军丁配田,征收额定租子。这实际就是“以屯养军,以军隶卫”,卫军带家中人口,另立军籍与军平易近分籍,后辈称“军余”或“帮丁”,父死子继,世代为军户,居住于指定卫所之内,营屯不涉及生意,屯军不容脱籍迁移。兵士人人赏官田半百亩,从戎偕老(60岁),老了或死了之后,由儿子孙子一代一代地担当下去,每代只需有宗子一人服徭役,次子以下作为“余丁”,也就是补缺的兵,这半百亩地也要上税,每亩二斗四升,集中储藏起来,作为军粮军饷。官佐人人封一个“世官”,是批示使,管一个卫,其次有“千户”、“百户”,管千户所、百户所,卫所的官佐与士兵别离,栖身在指定的地域以内。当时太原县的驻兵属于太原左卫,有3个千户所,河西千户所驻小站营、东庄营,河东千户所驻后所营,3个千户所,分驻二十七个军屯,即“九营十八寨”。到明成祖永乐年间,本来的部分屯寨加驻屯军后地位上升为营,“九营十八寨”就酿成为了“十一营十六寨”。十一个营分别为河西5个,即马莲营(位于董茹村东,清爱新觉罗弘历三十三年(1768)被风峪沟洪水覆没)[6]、牛家营(因晋阳湖改造占地而被迫外迁)[7]、东庄营、小站营、五府营;河东6个,即西营、东营(这两个营位于武宿飞机场西面,清爱新觉罗弘历二十八年(1763)被涧河洪水覆没)、圪垯营、化章堡营、后所营、马练营。此外,那十六个寨又包括河西10个,即北堰、西寨、古寨、古城屯(包括屯北小营村)、旧寨(位于庞家寨北,清道光十五年(1835)被汾水覆没)、庞家寨、梁家寨、河下屯、马圈屯(位于小站村东,清爱新觉罗弘历三十三年(1768)被风峪沟洪水覆没)[8]、武家寨;河东6个,即孙家寨、贾家寨、杜家寨、东草寨、西草寨、候家寨。明朝中叶,军屯制名不副实,到清朝初年基本被消除掉了。孙家寨村明嘉靖十九年构筑堡寨一座,即为孙家寨堡,高二丈八尺,周围二百丈[9],现在已经被毁。孙家寨村有一座古庙,即延圣寺。清光绪《续太原县志》记录:“初为圣人庙,建于唐,明时为水所淹,万历二十二年秀才孙曾经显重建,崇祯三年,任陕西按察司照磨孙敬承等管工构筑,国朝(清朝)爱新觉罗弘历三十六年举人孙兆庭督众重建,岁以四月八日祭。”建国后,孙家寨村于1954年3月建立了太原市马拉农机站,有农机具27台(套),成为太原市屯子迈开农业机械化程序的鳌头村。孙家寨村1982年温室制冷棚番茄创亩产16416千克的全国纪录。贾家寨村于明朝嘉靖十九年构筑堡寨一座,名叫贾家寨堡,高二丈二尺,周围八十丈[10],现在已经被毁掉。

三、清代军事性质的堡寨

侯家寨村顾名思义是以侯姓得名的堡寨聚落,它属于清朝太原县军屯九营十八寨之一。

另外,太原盆地还有年代不详的军事性质的堡寨,如高阳寨是太原境内144处堡寨之一,时有“东南路堡寨八处”,其中有“高阳寨,在狄村”之记载[11]。确切的说它在狄村正街东约0.5公里。高阳,顾名思义,高而向阳的地方。西、北两面是张家巷,南是殷家沟。高阳寨突兀而起,雄踞于平地而起的十几米刀劈斧削般的悬崖之上,只东南与东山丘陵相连,因而高阳寨以高、险闻名。

堡寨聚落的建筑对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都有一定的要求,山西位于黄土高原地带,独特的黄土土质和砂石山体有利于土堡及石堡的形成。太原盆地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堡寨聚落的修筑也就不言而喻了,况且太原的军事地位历来重要,历史时期一直被视作关隘要地、军事据点,因而屡屡遭受外族入侵,使得太原盆地的土著居民防御意识浓厚,带有军事性质的堡寨聚落便应运而生。该文限于资料有限,仅节取太原盆地中带有军事性质的部分堡寨聚落略作一简略分析,有待于今后更深层次的挖掘。

[1]太原军分区.太原军事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1.12.

[2]武宿老一辈的回忆口述.

[3]龚新,沈继贤.重修太原县志.清雍正九年(1731)出版,索书号:地160.13.

[4]引自老一辈的回忆口述.

[5][9][10]高汝行.嘉靖太原县志.明嘉靖三十年(1551)刻本影印,1963.

[6][8]吴佩兰.太原县志.清道光六年(1826).卷十五: 10.

[7]引自电子资源.晋阳湖游记.

[11]李培谦.阳曲县志.清光绪二十三年(1843).

[12]张育文.小店村志.太原:小店村志编纂委员会, 1999.02.

[13](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14]王杰瑜.明代山西北部聚落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1,(1).

[15]王绚,黄为隽,侯鑫.山西传统堡寨聚落研究.传奇建筑,2003.2.

[16]王绚.山西传统堡寨式防御性聚落解析.建筑设计及其理论,2002.5.

[17]李海林,马志强.明大同镇内五堡探讨.晋阳学刊,2012,(1).

[18]黄强.山西堡寨式聚落的防御体系探析.华中科技大学,2006.11.

[19]夏征农.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李 欣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硕士研究生

(责编 高生记)

猜你喜欢
太原盆地军事
太原清廉地图
人造太原
盆地是怎样形成的
除夜太原寒甚
二叠盆地Wolfcamp统致密油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太原女房管局长在京沪有36套房
楚雄盆地扭动构造及其演化
小型断陷带盆地自生自储式油成藏规律——以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南一段为例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