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

2013-04-10 20:32张小芳
史志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大学政治思想

张小芳

一、文化与大学文化

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文化”是由“人文化成”一词转化而来的,是人们在生活中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方式建构起来的和经济、政治、制度等相关联的一种观念形态,这种观念形态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和凝练,既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又是人类的物质财富。文化具有较强的熏陶、浸染和渗透等作用,能够对人施以教化和养成的功能,把本来不明事理的、新生的人培养成幼明事理、有教养的人。从这个理论意义上来看,文化本身内含有较强的教育功能。文化与教育有着本质的联系,文化既是教育的源泉和手段,也是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载体,而教育是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1]。

大学是一种高等教育形式,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每一所大学根据办学目标和培养计划不同,都会有自身的校风、校训、学风、风格、特色等,这些校风、校训、学风、风格、特色等深刻影响着学校师生的行为,师生们大多会以此为准则,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长此以往,这些校园准则就会逐步内化师生们的一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指导着人们的言行。文化是教育的源泉,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学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实施大学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规范的、有目的的育人过程,就是通过大学管理和服务把一系列的文化知识、应用知识、社会价值观念等传授给学生或熏染学生,从而培养和塑造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要促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大学文化作为一所学校长期办学实践积累和沉淀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是大学传承和发展的精髓与灵魂。大学文化的突出功能就是育人,即大学以文化为载体,培养有知识、懂科学、具有较高综合素养及较高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青少年,从而塑造出社会化的人、健全的人、完善的人。大学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的代表,它具有广阔的人文知识、前沿的文化发展模式、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熏染着学生的内心思想。大学文化渗透于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对大学文化的正确疏导和引领,充分发挥出大学文化的隐性力量,使大学文化在强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背景下,获得增量作用的发挥,确保大学文化对教书育人的正向张力。

二、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与有效契合

(一)大学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新体现

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优秀人才的基地,而优秀的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较高的社会综合素养,这种较高的社会综合素养包括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等,才能成为更为完善的为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的主要职责之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这些成果以学校的核心精神和价值观为基础,形成一种以大学为载体的微观文化。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大众文化[2]。大学文化的形成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影响也是逐步实现的。在现代高等学校教育中,大学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手段方式,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浸染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并日益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重要因素。

1.文化熏陶功能。

大学是人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我修养的文化基地,对促进“大学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大学是一种文化,它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形式,赋予人们一种坚实的文化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定程度上能够开发人们的情商和智商。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存在困难和挫折,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否化被动为主动,度过困难,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依赖于人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书本上是学习不到的,要依靠人的情商、智商及人处理逆境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却恰恰渗透到大学文化当中。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学校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大学校园中受到大学文化的熏陶,使大学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特殊的习染,使他们价值观念受到积极向上的影响。大学文化的浸入改变了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渗透着优秀大学文化的环境氛围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大学人”的思想和言行,在自觉和不自觉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思想引导功能。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种文化思潮充斥社会的各个角落,大学校园作为社会中的重要因子,受各种文化思想影响较深。而大学校园中的青少年,对各种文化思想的辨别能力还处于成长阶段,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在文化价值的选择上常常会出现心理矛盾,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对青少年的心理给予正确的引导。大学生虽然在年龄上已经达到法定成年人的年龄,但是由于他们成长在校园中,涉世未深,对社会上的一些诱惑、特别是物质诱惑还缺乏抵抗力,面对金钱和利益,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容易走向偏颇或错误的道路。大学文化蕴含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大学校园中,可以通过名人塑像、大师语录、学术讲座等校园文化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得到浸染、思想得到陶冶,使他们在在不断的自我警醒和自我约束中提高自身修养。当前,多元文化充斥着我国的大学校园,而优秀的大学文化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基础,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态度,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3.情感激励和疏导功能。

从根本上来讲,大学文化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这种和谐的文化理念追求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心理需要,这种大学文化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心理受到无形的激励与疏导。文化之所以对人的思想生成具有特殊的影响力,首先就其心理机制而言,它是一个群体所形成的共同心理活动过程[3]。当校园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以后,就会对校园中的“大学人”的心理产生类似刺激的反应,这种文化过程会对人们的情感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情感激励和疏导是基础,同时也是关键。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关注青少年的情感变动,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满足不同的激励或疏导需求。浸染着大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备人性化的方式和手段,对他们产生强烈的感召力,激励他们更加奋发图强,极大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情感追求。同时,青少年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情绪和心理变化起伏较大的阶段,在面临心理矛盾和情感困惑时,沐浴大学文化底蕴的价值文化体系,能够有效地调节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矛盾和情感起伏,疏导他们内心的困惑,增强他们的协作和团队精神,从而促进当代学生的完善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文化发展提供正确的导向和保证

高校是培养优秀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有效塑造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大学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二者虽然不能等同或代替,但二者之间的互动和有效契合,不仅能够增强大学文化的渗透性,而且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并为大学文化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大学文化发展提供正确的导向和保证。

1.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文化选择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之中,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重要任务,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养成努力进取、勇于创新、辨明荣辱的品质。由于现代社会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功利主义、现实主义、拜金主义思想较为严重,且这些文化思想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对于大多数思想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极容易受到腐蚀。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思想文化精髓的积累和沉淀,具有群体性的思想特性,这种孕育着集体意识的大学文化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于创造价值观,具有强大的渗透和导向作用。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是一个循环往复过程,从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升华到实践认识。这一认识过程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先进的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头脑,为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对积极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从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中,做正确的文化选择。

2.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有效保证了大学文化目标的实现。

在大学教育中融入大学文化的目标是为了培养更为全面、完善、健康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大学文化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合格的、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4]。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倡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内涵有深厚而又先进的文化,沐浴着深厚文化氛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彰显了高校的育人功能,能够有效地引导当代大学生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不断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当前,高等院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逐步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与大学文化建设有效契合,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最终达到教育资源的融合共用。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有效激励了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并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为理论指导,以深厚而又先进的文化为阵地,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大学文化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

三、在建构大学文化过程中落实思想政治教育

在现代大学发展中,大学文化的建构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大学文化的建构不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唯一手段和途径,还要通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在心理层面上自觉地接受我国的主流文化,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因此,在建构大学文化的过程中,要切实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大学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相互结合,更好地适应现代大学发展需要,从而培养出完善的社会适用性人才。

(一)优化大学文化观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观念是人的意识形态的东西,属于上层建筑,大学文化作为一种微观的校园意识形态,深深影响着全校师生的言语和行为。从这个理论来看,大学文化观念的优与劣直接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好与坏。文化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制度的等概念的复合体,其建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学校总体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考虑大学文化的建构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型的,高等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也立足于培养综合型的复合人才。因此,在校园文化建构中,校园文化也被赋予了多元、开放、动态发展的色彩,以适应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当前,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决定了大学文化建构应该是多元化的、多层次的,所以,高等院校要根据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度调整大学文化观念,使大学文化始终以优秀的形态激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在不断优化大学文化观念的过程中,有力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全面自由发展的气息,也从而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

(二)丰富大学文化形式,加快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一种隐性存在的力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大学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其具有较强渗透性、生动性等特点,在丰富大学文化形式的过程中,加快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同样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贴近性和人本化气息,使青少年学生更容易接受积极的教育方式,从而更全面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大学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在主体文化基础上的多种文化的交融、融合[6]。在大学校园中,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等,甚至学校的亭台楼阁、一草一木都体现着校园文化,高等院校教育可以通过这些耳熟能详的媒介,让大学生体会到大学文化的感召力。同时,还要不断探索新的文化活动形式,并让大学生充分参与到各种文化活动中去,使大学生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氛围中全面、健康发展。大学生长期处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并在这种环境之中不自觉地被耳濡目染,无形中达到了受教育的效果。这种隐形的大学文化影响深入地挖掘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优势,有效地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增强大学文化渗透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大学文化作为一种隐形的教育力量,其实现需要依靠借助一定的形式和载体,才能发挥出其价值功能。在大学文化校园中,大学文化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即包括学校课程设置、校园设施、校园环境等显性形式,又包括学校规章、制度等隐性形式。大学文化吸收了现代社会文化的精髓与灵魂,具有较强的感召性和渗透性,较容易被青少年学生认同和吸收。大学文化实施要充分发挥载体的作用,形成精神文化氛围,并把其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之中[6]。大学文化载体的形式包罗万象,要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活动媒介,特别是一些高品质、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形式,促使大学文化活动良好氛围的形成。浸透着良好大学文化氛围的环境能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人本气息,容易使学生在心理上认同和接受当下的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面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要要合理吸收大学文化的精髓,不断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使大学生在多元大学文化氛围中得以全面发展。

[1]姚素文.大学文化视野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J].文化学刊,2012,(3).

[2]王正坤,毛常明,刘孔莉.大学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9,(5).

[3]时长江.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浅论[J].中国大学教育,2005,(5).

[4]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2001-1-10.

[5]周复.大学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5,(12).

[6]董端.论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猜你喜欢
大学政治思想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大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