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思路

2013-04-10 20:32伍素梅
史志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社区农村建设

伍素梅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民众文化素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区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我国城镇化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佛山市委2010年10月出台“智慧佛山文化先行”实施意见(2010—2020年),其核心思想是以新战略新目标引领佛山文化新发展,通过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手段扩展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丰富服务内容,促进基本文化服务均等化,完善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建设。以镇(街)、村(社区)两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重点,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切实改善文化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体现“文化,让城市更和谐”。为此,在新的形势下探讨城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思路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多元参与社区文化事业建设

1.社区文化事业建设需要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城镇社区文化事业建设已成为一个既事关长远又非常紧迫的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城镇社区文化事业建设是一个制度创新、社会重构、城镇工作格局调整的系统工程,必须由城镇党委、政府统一筹划。新形势下的城镇社区文化事业建设,就是要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社区的力量,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强化社区的文化功能,加强社区文化事业管理,发展社区文化事业,开展社区文化服务,优化社区文化软环境,发展社区公共文化事业,形成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新型城镇社区。因此,各级党政领导应把社区文化事业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市政府、区政府、镇街政府和城镇建设规划部门在工业园区、新建小区和城区改造中应充分考虑文化阵地的建设,把文化设施纳入城镇社区配套工程进行规划、安排、建设,为社区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在队伍建设方面给予认真的组织与管理,政策上给予支持,配置社区的文化组织机构,专人负责,只有这样,社区文化事业建设才能有目的、规范化发展[1]。

2.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

市政府、区政府、镇街政府应当把公共文化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之中,根据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状况逐步增加投入,并加大公共文化设施的政策性投入。在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可采取金融信贷、土地置换、土地开发、资产重组、合作经营、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形式多渠道筹集。金融部门应为公共公益性文化设施提供基本贷款项目贴息、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各类文化单位可以以经营性资产,政府用于文化设施的拨款和可置换的土地向金融机构申请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要鼓励和引导境内外机构、社会组织、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个体通过合作、合资参股、项目法人等多种形式,投资经营公共文化设施,各级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制定相应办法,给予优惠。

二、注重长效、构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1.政府主导机制。

社区文化的运作符合政府执政为民的目标,维持社区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的良好运行,建立起政府的亲民形象,是为居民提供文化福利的重要举措,政府对于社区文化运行是一个较为外部的力量。因此,需要将自己希望的社区文化状态作为一种可求的状态,运用自己可以调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寻求建立一种既充分发挥社区内在文化的独特性又能够体现社会的主导文化内涵和文化理念的社区文化运行状态。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上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一,政府可以运用已有的经济力量,在对社区文化发展进行认真的规划之后,帮助社区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设施,制定社区发展纲要以及社区文化建设标准等,建设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社区文化广场和社区图书室、文化室等。其二,政府着眼于社区文化和社会主导文化形态相互衔接,在社区宣扬社会传统优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社会文化形态。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社区民俗节庆活动及“ 五一”、“ 十一”、“ 端午节”、“ 中秋节”、“ 春节”等法定节庆活动开展文化建设。这样可以使社区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建立一种稳定的联系,从而实现社区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相对同步发展。政府导向的道德文化活动,政治文化活动,生活方式文化活动等,对于社区文化运行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包办,政府的作用应该限制于为社区文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为社区运行提供外部动力和刺激以及建立健全社区文化组织机制所必需的物质条件,而具体的社区文化运行,则需要社区内部群体和个人之间文化互动,只有这样,才不会使社区文化运行完全与社会文化脱离,同时,社区居民可以建设属于自己的社区文化[2]。

2.社会参与机制。

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和社区文化共建活动是社区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推动社区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高频度的社会参与性社区文化活动不仅会大大提高社区文化的总体水平,而且能产生跨越社区的社会影响。社区文化运行的社会参与机制,是在社区范围内寻求不同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在社区文化运行中参与合作的体制,是指追求自身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的社区居民和居民群体性组织、追求文化创建满足居民需求的社区组织以及追求自身文化环境的单位组织,在社区文化运行中形成参与合作行为。社区文化的运行机制具有大量的动力源泉,从而推动社区文化运行的持续和文化成果的壮硕。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一般以自发参与活动为主,在参与中可以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在社区中,一些群体兴趣活动,如书法比赛、晨练舞蹈、戏曲连唱和表演等,是社区文化运行中最为基础、也最为普遍的形式。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舞蹈队、读书会、老人会、精神文明督导委员会、社区合唱队等群体组织,既满足了居民的文化需求,又可以在这个过程进行社会交流,从而增加社区凝聚力。社区组织和社区单位参与社区文化运行表现在社区文化共建上,社区文化建设需要载体,需要交流和各方的积极参与。

3.居民认同机制。

社区文化运行机制中,居民对于社区文化的认同机制是十分关健的。如果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来搞社区文化建设活动,但是居民并不喜欢这种文化形态,或者说社区居民只是个文化的消极看者,在心理上并不认同这些文化创造。那样的话,再优秀的社区文化也会失去基本的意义,只是一个文化盆景,经不得风吹雨打,只要外在文化维系力量一减弱或者消失,这种盆景文化会烟消云散。社区文化运行的认同机制,是要形成社区居民在文化运行中自觉的社区共同认识和社区归属感。社区文化运行必须有居民认同机制作为基本支撑。这种认同机制表现在对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区单位组织的社区创建活动以及文化成果的正向认识。主动参与协助他们的工作,配合具体文化创建活动。另一种认同机制是将社区文化创建当做自己社区认同感的一部分,主动积极地开展公益性文化建设,为社区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出谋献策,亲力参与。

三、创新方式,提高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3]。

以佛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把全市城镇街、社区(包括工业园业、新开发区、新小区、旧城改造)两级公共文化的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纳入佛山市三年城市建设升级行动规划里。全面推进按高标准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具备“三室一厅一房”(图书阅览室、培训教育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多功能活动厅和办公用房),面积不少300平方米的标准建设街道综合文化站。按照“三室一场三配套(文化娱乐室、图书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面积不少100平方米,室外文化活动广场不少于200平方米,设备、队伍、活动配套标准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兼有市民教室、图书阅览室、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的功能,配置图书期刊、电脑、电视、音响等设施,均免费向市民开放。

2.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

打造品牌,抓群众文化活动,让社区居民“乐”起来。群众文化活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头戏”。政府要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让老百姓既当观众,又可以过把“明星瘾”,玩在其中,乐在其中,让群众尽情享受服务是建设的根本目的。市、区、镇街、社区、居委、村委四级文化部门、单位应坚持“软”“硬”并重,从用好阵地入手,加强文化服务创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每年从元旦开始常年组织系列文化活动,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品牌,推进“魅力佛山”系列文化精品进社区。社区群众歌咏、读书、美术、书法、摄影巡回展览,粤剧、曲艺、私伙局群英会、体育项目活动,培育墟镇文化、广场旬旬表演,社区周周乐群众文化活动[4]。

3.壮大队伍,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市和人才兴文战略,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坚持先进文化方向,熟悉公共文化发展规律的优秀人才。要改革育人、用人、选人机制,建立起一整套吸引人才、帮助人才创业绩的人才制度,要特别注重基层和农村公共文化人才的培养,要大力培养青年人才,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和尽快走向业务岗位创造条件。人才队伍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建立完善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雄厚的公共文化人才资源是其中的基础性、关键性的因素。全市各区、镇(街)综合文化中心专干通过招聘和请志愿者等形式,为每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配备2—5名文化专干(兼),文化辅导员或文化志愿者。全市各区、镇(街)、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旧城改造区、新小区、乡村墟镇、农村行政村委会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要配备文化专(兼)干职员及文化志愿者,有效地充实文化管理队伍。同时市文广新局、各区文化部门还每季度定期对文化专(兼)职人员进行培训,为管好阵地,开展服务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引导文化带头人才发挥领头雁作用,积极组建文艺团队,成立业余文艺团队,艺团队能够常年活跃在各文化广场、墟镇文化广场和社区。通过业余文艺团队的影响,激发群众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参加人员就会越来越多。

4.开展制度设计研究。

由佛山市图书馆、佛山市群众艺术馆牵头,邀请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专家学者,拟成立城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课题研究小组,就项目创建、活动开展、作用发挥、长期运转、保障考核、监督激励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和成果研究。项目研究要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典型示范,普及推广的示范项目制度研究体系。为推动全市城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创造新经验[5]。

四、构建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良性互动

1.加大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力度,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文化设施是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重点在农村。

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开阔农民视野,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视难等问题,关键要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政府应当承担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责任,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力度,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只有政府重视,加大投入,以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为目标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会建成,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才会得到保障[6]。

2.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

长期以来一些农村的地方领导“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比较严重,以至导致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农村文化市场与农村经济市场不相适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群众日渐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村的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以农村生态游、乡村休闲度假和红色旅游等为龙头的农村文化旅游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许多农村地区新兴的文化产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统节会表演和民俗风情节会等日益成为当地农民的文化。以文化大院、农民书社、革命老区、武术队、龙舟人、舞狮队、农村业余曲艺剧团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但是受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目前农村文化产业缺乏活力,文化消费市场开展滞后,文化产品单一,文化服务贫乏,农村文化消费意识比较淡薄。农村出版物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文化市场领域发展迟缓。合理利用农村文化资源,理顺农村文化建设体制,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3.统筹城乡文化协调发展,促进城乡文化良性互动。

统筹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措施,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加速城市进程的内在要求。统筹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就是要树立新农村文化进程和城市文化和谐共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观念,是要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框架下,合理配置全市城乡社会的文化资源,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互动,提高城乡文化产业整体化水平。一方面,通过引导城市文化产业逐步向村镇延伸、辐射和发展,以城带乡,活跃农村文化市场,为农村文化发展培植新因素。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接受城市文化的辐射和带动,接受城市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调动村镇居民文化消费的积极性,不断培育和壮大村镇的文化市场,从长远来看,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有利于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有利于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和繁荣农村文化生活,有利于促进农民文化素质和乡村文明提高。为此,要合理制定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规划,建立城市文化反哺农村文化的援助机制,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向农村倾斜的力度,积极构建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的网络体系。

五、推进城镇社区信息化建设[7]

1.政府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社区信息化服务建设属于公共事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要实现的是“一站式”的服务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在线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支持。城镇社区信息化建设还需采取市场化运作。社区信息化建设给网络营运商务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蕴含着无限的显性和潜在的商机。网络营运商为了提高宽带市场占有率,扩大其市场份额,有利益驱动它积极投入社区信息化建设,而社区信息化建设平台又为网络游戏和金融、医疗、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电子商务的开通提供了绝好的机遇。通过信息化的服务,收取必要的费用,维持社区信息化可持续的发展。

2.围绕社区居民的需求开展社区信息化建设。

社区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一个新亮点。在社区信息化的规划过程中,要着重于社区居民的需求,不管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软件的开发,必须要有全面、系统、科学的规划。要重视社区居民以及社区发展的需求,要为社区服务(医疗、物业管理、文化事业、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和电子商务搭建应用平台,为城镇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改进社区服务方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此,加快城镇社区信息化、数字化、网络的建设与推广。

3.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强化资源整合。

社区信息化系统是政府所有业务系统的最前端,并根据各业务部门的需要为其提供最底层、最基础的数据。由于各条业务系统都需要输入基础数据,所以社区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应该实现跨行业、跨区域的整合。既有条条之间的整合,又有块块的整合,还有条块之间整合。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社区信息化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社区信息化建设,社区信息化建设由市信息化建设职能主管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研究一套社区服务与综合管理统一平台,为有效整合社区资源、实现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

4.建立政府推动、企业运作、社区管理的社区信息化服务机制。

政府推动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把社区信息化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予以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和必要的基础投资。二是责成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的技术规范及相关管理办法。三是明确统一高效的管理部门,负责建设中的协调工作及建成后的管理工作,划定明确的职权范围。企业运作,是要把社区信息、网络建设从一开始办成像有线电视那样的企业行为,通过提供信息服务收取必要的费用,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社区管理,是系统的日常维护,必须紧密联系社区的管理需求,社区安排必要的人员从事系统管理,人员费由经营系统的企业支出,也可以由社区运作,每年支付给建设单位一定的费用。

目前,佛山城乡一片丰富多彩,欣欣向荣。而人们的需求也是多样化,行为倾向、生活方式、人生信息、理想追求也是趋于多样化。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充分尊重城乡社区文化多样性的特点,本着平等、民主的精神,推动不同城乡社区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大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多样化的新型城乡社区文化,是推进新时期城乡社区文化建设向前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保证。

[1]连玉明.学习型社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4.

[2]彭立勋.文化立市与国际化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

[3]周薇等.铸就城市之魂[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9.

[4]刘伯奎.中华文化与中国社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4.

[5][6]韩子荣等.中国社区发展模式文化型社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2,1.

猜你喜欢
社区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