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T视阈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2013-04-10 20:32沈鑫雨谢勇才
史志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劣势大众化普及

沈鑫雨 谢勇才

SWOT分析法是战略管理中运用最广泛的分析技术之一。这种分析方法就是将研究对象内在的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在的机遇(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进行列举,按照系统的分析方法对各种因素进行匹配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进而提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应对策略,扬长避短,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研究表明,SWOT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能够比较清晰地对事物的内在优势与劣势、外在的机遇与威胁做出判断,并通过一定的匹配分析,提出一些具有实用性与可行性的应对措施,是一种比较实用的分析工具。正因为如此,许多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在制定政策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会借助这一分析工具。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运用SWOT分析法,可以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优势与劣势以及外在的机遇与威胁进行系统的剖析,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优势与劣势分析

自身的状态是事物发展的关键要素,事物未来的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在的优势与劣势[1]。故而,厘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优势与劣势,是其成功与否的重要基础。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优势(Strengths)

1.强大的吸引力。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创建的,故而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伊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这最基本的一点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异常强大的吸引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重要优势[2]。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使得其所揭示的自然界、人类思维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对社会变迁的合理预见具有普适性,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为我国的革命先驱所理解和接受,在我国生根发芽,并最终为全国人民所接受的最重要原因。

2.深厚的社会基础。

自上个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在众多有识之士的积极努力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经历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并逐步为广大民众所熟知的历史进程,从而使得其具备了深厚的群众与社会基础。当前,社会上的众多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了解或者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对其较为认可。与此同时,8000万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大量的政府工作人员以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受众,这是一个总体素质较高、具有重大影响力且规模非常庞大的队伍。故而,客观地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已经进行了多年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原有社会受众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受众的规模,从而让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具有更加深厚的群众基础与社会影响。

3.意识形态强大的渗透力。

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伊始就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自身的指导思想和领导革命与战争的伟大旗帜。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亦是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于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获得了其他意识形态所无可比拟的地位与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独占性与垄断性,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诸多领域获得了自由渗透、全面扩展的独特优势。这种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传播与扩展。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劣势(W-eaknesses)

1.语言晦涩难懂。

客观地讲,马克思主义作为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具有高深的一面,其对自然规律、思维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论表达比较抽象。同时,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由于东方和西方在思维习惯、语言表达以及社会理念方面具有巨大的差异性,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的很多语言表达并不一定适合东方人的思维习惯与语言表达,会给读者造成抽象难懂的印象。与此同时,在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过程中进行了语言的重组与再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其原有的意蕴。这些事实的存在给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无形障碍。

2.实用性不足。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真理,在党领导的革命与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在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对于广大社会公众而言,从具体实用的角度考虑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换句话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具体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倘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广大社会公众而言,其效用仅仅停留在口号与书本上,而基本上不具有多少实用性,那么要想扩大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又怎么可能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

3.普及方式呆板。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与扩展过程中,普及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面。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所为普及,也就是向工农兵普及。”[3]应该说,在长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的。然而,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所面临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普及方式已经显得比较呆板,难于满足时代变迁的需要,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陷入了一定的困境。在普及内容上,存在脱离生活、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问题,难于回答与群众利益最密切的热点问题。在形式上,行政命令和简单填鸭的现象依然存在,难于调动群众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难以收到成效。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外在机遇与威胁分析

外部环境是事物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外部环境中的机遇与威胁将直接影响事物的发展进程[4]。故而,厘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外部机遇与威胁,是其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机遇(O-pportunities)

1.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蒸蒸日上。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由被小部分人所理解掌握到被大部分人所理解掌握的过程[5],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等各项事业突飞猛进,成就举世瞩目,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与提高,这些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普及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技术资源都能够从国家相关部门得到最大的满足,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提供了诸多便利。

2.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众多。

当前,资本主义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不仅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价值的反面教材,而且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普及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首先,资本主义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使得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其次,过高、过好的社会福利不仅造成政府财政不堪重负,而且严重地挫伤了社会公众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由于社会福利刚性有余而韧性不足,每次社会福利的改革都可能会引发社会的动荡。最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最近一次是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海啸)使得众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前景黯淡,社会比较动荡,有些国家甚至濒临破产。这就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提供了新的着力点和发展空间。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威胁(T-hreats)

1.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入,人们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经济上,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以及私有化思想大量存在[6];在政治上,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左派以及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不断涌现并激烈碰撞。与此同时,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封建落后思想与观念依然具有一定的市场,而且部分群众的封建思想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这样就使得人们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容易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与错位,从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2.利益化取向的威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价格、竞争和供求是市场经济的三大基础机制,而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则是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和主要动力。平心而论,市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确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调节作用。然而,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与缺陷,故而也具有可能损害经济发展的一面。而且,过分地追求效益和利益的最大化,“容易诱发一些人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思想”[7],这不仅违背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集体主义取向,而且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3.信息化时代的冲击。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大量普及以及运用,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信息的泛滥会造成社会公众无所适从,难于做出正确的判断,给社会公众的价值观造成了负面影响,也给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一是网络信息具有共享性的特点,一方面使得人们可以进行信息共享,另一方面也为黄色信息、反党言论和极端思想提供了极其便利的传播平台,使得人们的价值观面临严峻考验;二是网络的开放性与自由性使得网民可以就身边发生的事情自由地发表言论,一方面使得人们的一些不满情绪获得了一个宣泄的平台,另一方面增加了网络舆论监管的难度,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与普及。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策略分析

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优势与劣势、外在机遇与威胁进行系统剖析后,可以对这四个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匹配性分析,进而提出一些具有实用性与可行性的应对策略。

(一)优势——机遇策略(SO策略)

SO策略是一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利用外在机遇的优势策略,是最理想的一种策略模式。这一策略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说,就意味着要不断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众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果;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渗透力与深厚的群众基础相结合,加快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充分利用当前所具有的优势资源,不遗余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

(二)优势——威胁策略(ST策略)

ST策略是一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尽力避免外在威胁的策略,通俗地讲就是要扬长避短。这一策略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讲,就意味着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的吸引力对人们多元化的价值观进行规范与引导;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深厚群众基础化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与扩展的阻力;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导人们正确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三)劣势——机遇策略(WO策略)

WO策略是一种尽量克服自身劣势和充分利用外部机遇的策略,即充分利用外部机遇来弥补内在劣势,进而获得优势。这一策略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讲,就意味着在我国今后的改革开放事业中要更加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利用当前所拥有的优越条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用性;利用当前所拥有的优势条件改变当前呆板的普及方式,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与推广。

(四)劣势——威胁策略(WT策略)

WT策略是一种尽量克服自身劣势,并尽力规避外在威胁的一种防御性策略,是最不理想的一种策略模式。这一策略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说,就意味着在尽量避免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向实用主义泥潭的前提下,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性研究;在尽量避免马克思主义失去本真性的前提下,加强马克思主义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融合;在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的前提下,辩证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1] 谢勇才,王茂福,沈鑫雨.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设计:动力、制约因素与发展策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2] [6]马振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探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 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4] 谢勇才,张雅燕.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战略设计:动力、制约因素与发展策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5] 黄长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场域与路径选择[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7] 程天权,石亚军,吴潜涛.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2.

[8] 邸敏学.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传播效果.理论探索,2012,(2).

[9] 黄宝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范式转换.理论探索,2012,(2).

猜你喜欢
劣势大众化普及
劣势或许会成为优势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近亲繁殖:并非全部是劣势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公立医院优势变劣势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天文知识普及
引导发展 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