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佛教寺庙建筑

2013-04-10 20:32史雅婷
史志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寺庙佛教建筑

史雅婷

佛教,作为中国现存的三大宗教之一,最初是“舶来品”,是援引自印度的,因此,最初的佛教建筑是带有明显的外来色彩。佛教传入我国之后,由于受到我国传统的文化,例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影响,其建筑形式、形制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带有较强的中国文化的特色。和西方宗教建筑相比,二者具有明显不同的文化意蕴。

一、“ 寺庙”的由来

我们现代意义上所说的寺庙,通常指的都是一种宗教活动场所,但从历史上来看,“寺庙”是分解开来的。所谓“寺”,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普遍把官府接待外员的场所称为“寺”,是一种官署名称。到了东汉时期,由于佛教引入我国,当时把从印度来的佛教高层安置的地方也称为“寺”,久而久之,“寺”就成为佛家寺庙建筑的代名词。而对于“庙”一词,《说文解字》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祭祀祖先的地方,即祖庙。”可见,“庙”最初用来指供奉祖先的神圣之地。随着历史的发展,具有佛家意蕴的“寺”和具有供奉祖先、神灵意味的“庙”逐渐结合在一起,慢慢演变成了寺庙这一称谓。

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庙,可以追溯至东汉时期。当时,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也有印度的高僧来我国弘扬佛法,宣传佛教。摄摩腾和竺法兰就是较早的两位来我国宣扬佛教的高僧,当时,两位高僧被安置在鸿胪寺内,后来,官府在雍门外的街道旁为这两位高僧建立了专门的住所和宣扬佛法的场所。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白马寺,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庙建筑。

二、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的历史演变

众所周知,佛教发源于印度,我国的佛教也是从印度“舶来”的,因此,我国最早的寺庙建筑,较为明显地带有外来佛教建筑的色彩,后来随着和中国文化的不断结合,佛教建筑逐渐与中国文化形成有机融合。综合前人的研究,中国佛教寺庙建筑大致经过了以下的演变过程:

1.塔式寺庙建筑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是指佛教最初传入我国之后的建筑。印度佛教建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带有“塔式”风格,塔因此成为印度佛教建筑的集中体现。因而,早期中国佛教寺庙因袭了印度佛教寺庙建筑的这一特点,也带有塔,并且往往将塔放在中心的位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寺庙基本上都是以“塔”作为中心建筑的,例如,白马寺中心就是一个大型的木塔,在其周围建有各种殿堂等。

2.殿式寺庙建筑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是指唐朝及其以后的朝代。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文化和建筑逐渐融入中国元素,体现在佛教寺庙的建筑上,就是塔为中心的佛教寺庙逐渐受到冷落,而殿式佛教寺庙建筑逐渐受到上至天子、下至普通百姓的认可和追捧。因此,自唐朝开始,佛教寺庙建筑经历了塔殿并存——殿为主体的演变过程。例如,著名的河南少林寺,就是佛教殿为主体建筑的寺庙代表。在少林寺中,佛殿就是主体建筑,而佛塔均被安置在少林寺之外。

三、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的形制特点

佛教寺庙是佛教中人用来修行、供奉神灵和僧侣们休息、居住的场所,因此,不同的佛教寺庙建筑都带有一定的文化及地域特点。考察中国的佛教寺庙建筑,不难发现,在我国境内,基本存在三种类型的寺庙建筑,即汉地佛教寺庙、藏地佛教寺庙和汉藏混合佛教寺庙。每一类型的佛教寺庙的建筑形制都有不同的特点。

1.汉地佛教寺庙。

所谓汉地佛教寺庙,顾名思义,就是以汉族为主体聚居地的佛教寺庙。汉地佛教寺庙分布范围较广,其建筑形制呈现以下特点:(1)以中轴线为准,寺庙殿堂和主要佛像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主要有山门、大雄宝殿和观音殿等。(2)对称分布。在汉地寺庙中,较大的寺庙一般都是以主体殿阁为中心对称分布的,这种分布格局和我国皇家建筑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主院落和分小院落之间有回廊相伴,在中轴线的主院落两侧还分布有一些小的附属院落,从整体上看,给人一种左、中、右同时进发的趋势,在主院落和分院落之间的走廊上,还有很多壁画,增添些情趣,避免了孤寂感。(4)依山傍水,广植树木。纵观各类汉地佛教寺庙,不难发现,大多数寺院都是建在某座山的旁边或者山上,这给人一种立体感,在寺院内,还种植有各种树木,例如,松柏、紫荆等,这些树木的点缀使得寺院更具有一种宁静感,更适宜人们去膜拜。

2.藏地寺庙。

除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汉地佛教寺庙外,藏族地区的佛教寺庙建筑也有其独特的特点。藏族地区的佛教寺庙建筑始建于唐朝,即松赞干布时期,当时藏地寺庙数量不是很多,后随着佛教的深入发展,寺庙数量逐渐增多,到建国前夕,藏地佛教寺庙数量已达5000余座。与汉地佛教寺庙相比,藏地寺庙建筑有以下特点:(1)没有中轴线,寺庙内房屋的建筑基本上不呈对称分布状态。这是和汉地寺庙的一个很大不同点。这是因为藏族地区的建筑文化中没有明显的对称性观念。(2)以佛殿和扎仓为主体建筑。藏地寺庙中,没有汉地寺庙中重叠的院落设置,其主体建筑就是供人们供奉的佛殿和供喇嘛学习的扎仓。其他的建筑,例如讲经院、印经院等都围绕佛殿和扎仓分布。(3)寺庙内建筑一般为单体建筑,且以木柱为基本支撑物。建筑顶部看似就和碉堡一般,呈梯形剖面。而建筑的墙面上设有很多音窗,也称为“假窗”,在其上有很多横向的装饰。(4)在藏地佛教寺庙中,地位比较重要的都是由以前政府机构所在地改造而成的,例如,著名的布达拉宫和萨迦寺等,原来这些都是藏族领袖所居住的地方,各种设施较为完备,后来改建为佛教寺庙。(5)塔中寺。之所以有的藏地佛教建筑被称为“塔中寺”,是因为这些寺庙一般是围绕圆墙建立起来的,而且大殿或者佛塔居于中间,例如,西藏的白居寺就是这种形制的寺庙建筑。

3.南传佛教和藏汉混合寺庙。

相对于前两种寺庙建筑而言,南传佛教和藏地混合的建筑形制的特点就没有这么丰富。对于南传佛教寺庙而言,没有对称分布的建筑,也没有依山傍水而建,它一般都是以“塔”和释迦牟尼的佛像为主的,在主体殿堂周围分布有一些零散的房屋;由于其被称为“南传佛教”,其寺庙建筑形制大多受到印度、泰国和缅甸等国建筑风格的影响,很多寺庙的屋顶都是高高凸起的,而且坡度也比较大。对于藏汉混合的佛教建筑而言,虽然在寺庙的前部,有着较为明显的中轴线,看似整体是呈对称分布的,然而,在寺庙后面的建筑都是建在一个高台上的,周围都是一些处于次要地位的建筑。可以说,这种汉藏结合的寺庙建筑结合了国外和中国的文化元素,是一种曼陀罗式的建筑。

四、中国寺庙建筑的文化意蕴

任何寺庙建筑都是某种宗教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佛教寺庙建筑也不例外。我国的佛教寺庙,无论是汉地寺庙,藏地寺庙,还是南传佛教寺庙、汉藏混合寺庙建筑,从整体上说都是我国文化的反映。例如,我国很多佛教寺庙都是建筑在山水、数木之前,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韵味,这就较好地体现出我国的佛教文化,即是在佛教看来,此种人间美景和场地就是人间的“乐土”,而这就有别于西方宗教那种随处可见的情景。另外,我国佛教建筑大多是采取“舍塔为寺”的规格模式来建造的,房屋建筑的高度并不是很高,这体现了天堂和人间的有机结合,即两者不是绝对对立的;而反观西方宗教建筑,大多都是有较高高度的拱形屋顶,这种建筑形制就体现了在西方宗教观里天堂和人间的对立和不可融合。因此,我国佛教建筑形制的变化是随着我国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佛教是我国的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承袭着我国丰富文化内涵的宗教,随着我国文化的发展,佛教建筑形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值得我们考究的,其中代表的文化底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1] 龙燕,杨卫波.解读中国古塔建筑文化元素[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9).

[2] 伍国正,刘新德,林小松.湘东北地区“ 大屋”民居的传统文化特征[J].怀化学院学报,2006,(10).

[3] 赵林红.山西高平游仙寺寺庙建筑选址及空间布局形态分析[J].太原大学学报,2007,(3).

[4] 钱汉东,周佩东.略论九华山佛教寺庙的建筑文化特色[J].池州师专学报,2006,(2).

[5] 仇莉,王丹丹.中国佛教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特色[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 杨渤.室内设计之自然主义与简约风格[J].文教资料,2006,(26).

猜你喜欢
寺庙佛教建筑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佛教艺术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从管理寺庙到监督寺庙*——民国时期宗教立法观念的转变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