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小树
《米佳的爱情》
文_小树
蒲宁是落魄的贵族子弟,早年辍学,19岁就外出谋生。在当时的俄国,他也是个很有脾气的知识分子,十月革命后,他不满红色政权,侨居法国。1933年,凭《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这一长篇小说,蒲宁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米佳的爱情》这部短篇小说集中,蒲宁的笔法表现为典型的“俄罗斯式”的内倾,这是一些抒情诗式的“独语”,是一个人的旁观或梦呓,它立足于尘世,却无关现实的公共世界,却总是悄悄地绕开它,避开轮船上欢闹的人群,回视大海深处暗藏的神秘和偶然,以及死亡,所有超时间之物,这些悬于我们颈间的隐形刀锋。
在这种避开人群的“独语”中,一个被公共空间遮蔽的可能世界打开了,蒲宁的笔触比他的前辈屠格涅夫更细腻,感觉更敏锐,水流的声音、秋日的色彩、以及一块布料的平滑或粗糙。
蒲宁更像个诗人,在艺术层面上,他的造型能力并不强,却拥有极为发达的听觉和视觉。
历数小说中的人物:从旧金山来的先生、骑兵大尉……当然,也许我们最想要谈论的就是处于初恋之中的米佳。
米佳的爱情,对于米佳的死亡,就如德勒兹在解读普鲁斯特时所谈论的:
“爱预设着被爱者的罪行,尽管所有的爱都是一种对于证据的争辩,一种对于那个我们明知其罪行的人做出的无罪判决。爱情因此就是介于两种明确罪行之间的一种对于臆想清白的宣示。然而,罪行就作为爱情的先在条件,它使爱情得以可能,它终结了爱情,标志着爱情实验的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