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角度看天龙山隋代第八窟艺术特色

2013-04-10 19:19白建军
史志学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石窟佛教美学

白建军

白建军 太原市天龙山文物保管所 办公室主任

与西方一样,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对于审美问题的零星看法,长期以来这些看法日渐丰富,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美学传统,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里,包含着中国古人对审美问题的见解,在文学艺术理论和批评里更是有着丰富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先生曾说:“中国古代的文论、画论、乐论里,有丰富的美学思想的资料,一些文人笔记和艺人的心得,虽则片言只语,也偶然可以发现精深的美学见解。”其实何止是这些呢?从南北朝时期起在我们国家境内开始大规模的精美的佛教石刻造像本身就已经很清晰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价值取向,有着极为深刻的审美思想和对后世的美学意义。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境内的天龙山石窟作为中国北方地区雕塑史上的一颗明珠自然不能例外。

天龙山石窟在东魏时开始雕凿,隋、唐、五代、明均有雕凿,整整用了将近500年的时间,形成了现在的规模。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给后来历史上整个太原西山地区多处大规模的石窟开凿和巨型石佛造像活动开创了一条先河。例如太原蒙山开化寺大佛、太原龙山童子寺大佛,甚至包括太原龙山昊天观道教石窟的开凿等等,就都应该看成是东魏天龙山石窟始凿后的历史延续。太原西山地区作为我国古代石窟造像活动最集中的山地区域之一,天龙山所拥有的开创性历史地位,确实是不可被忽视的。

经过阅读相关书籍,我们已知天龙山景区在历史上曾受到了多个王朝的青睐,自从东魏高欢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隋代、唐代陆续有佛教石刻雕凿精品的出现,“天龙山样式”逐渐形成,以至于对后代产成了很大的影响。在那个封建王朝影响下的时代,皇帝的推崇致使达官贵人以及普通百姓的审美素质普遍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审美思想得到了很好的延续与发展。如今残存的这些石刻艺术造像分别代表了各个朝代的艺术特色。

天龙山隋代第八窟就是在中国这样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进行开凿的,这是天龙山目前唯一的一座隋窟。始开凿于隋初文帝杨坚时期,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在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的主持下,由仪同三司真定县开国公刘瑞等人负责开凿,形成了现在的石窟全貌景观,有石窟门口《石室铭》为证。

隋代石窟形制较为特殊,整个石窟外间构成面宽三间的仿木构窟廊形式,前廊共雕有四根圆形立柱,柱上有栏额、斗拱和人字形叉手,由于年长日久,立柱已经损坏。前廊后壁凿窟门,双重式。外门圆拱尖楣,有门柱,柱下有蹲狮,内门长方形,有门墩石。窟门两侧有两尊形体高大的金刚力士像,怒目圆睁、宽鼻咧嘴,身着菩萨装束,一手握拳于胸前,一手持金刚杵,身体健壮。窟内有一中心塔柱,分别雕凿了四方佛也就是东方香积世界的阿閦佛,南方欢善世界的宝相佛,西方安乐世界的无量寿佛和北方莲花庄严世界的微妙声佛。窟内左右后壁各开一龛,龛内各雕一佛像,龛外两侧为佛弟子和胁侍菩萨,题材为三佛(三佛有两种分别是横三世佛和竖三世佛)。佛像身着袒右式袈裟或双领下垂式袈裟,头顶肉髻低而平,面相丰满圆润,双肩较宽,身体健壮;菩萨头戴花蔓冠,面短肩宽,上身斜披僧祇支或袒露上身,下身着裙,笔直的站立在低坛基上。

窟门两侧的金刚力士像现已看不到原貌,但是我们从以前的照片上不难看出:宽肩肥腰,神态逼真,惟妙惟肖。当时杨广虽为晋王,但是太原地区历来就是北方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交替影响以至于渐渐融合的地方,而南朝画风受到张僧繇影响,骨骼裸露,肌体健壮,“像人之妙,张得其肉”,写实风格颇为浓厚,隋代造像明显吸收了南朝的绘画特色,但同时也受到了北方民族勇猛威武的影响。北方游牧民族强悍、劲健的身姿,他们驰骋沙场勇猛神武的形象,共同通过精美的石窟雕凿艺术,极具自然美感地表现了出来,既具有当政者审美思想的传达表现,也有社会审美思想的直接反映,综合地表达了隋代的文化特色。当然不可否认最主要的还是工匠们具备的高超的雕塑技艺和职业素养在雕凿过程中完美得体现了出来。

第八窟窟顶雕凿有栩栩如生的飞天,中心塔柱窟雕凿的四方佛都是帐形龛,帷幔清晰、美观、大气,可以看得出当时虔诚的佛教供养以及宫廷建筑的气派,把隋代宫廷生活的奢侈豪华表现得非常完美。

隋代是在灭陈后建立起来的,它对于前代六朝采取一笔否定的态度,而它所否定的则是六朝美学的感性和俗丽特征。《陈书·帝纪总论》从陈后主叔宝亡国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亡国之主,多有才艺。”所谓“才艺”,当然指审美素质。对陈后主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应作出何种评价,历史学家们自会有结论。然而就陈后主在文学、美学上的功过是非问题,却是可以细加分析的。他的美学趣味上的俗艳、轻薄,自应汰弃;其“荒于酒色,不恤政事”,“妇人美貌丽服、巧态以从者千余人”。但是他也有着不可抹煞的贡献,即推促了美学的感性发展,使得文学、舞蹈、音乐等文艺形式显得轻快、动听、幽丽。

不仅南朝是这样,北朝也是如此。北齐后主高纬“为《尤愁曲》,音韵窈窕,极于哀思,使胡儿阉官之辈,齐唱和之,曲终乐阙,莫不陨涕。”北周静帝“恣情声乐”。因此,南北朝晚期就充塞、弥漫着一种感性主义的轻靡美学风调,实际上北朝与南朝都存在着一种消极的美学情调。

南北朝既然把美学推向感性的一面,那么在前朝的深刻影响下,隋代社会中孕育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就必然推翻了前朝的观点,形成了自己不同于以往的独特的个性。虽然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但隋代美学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却具有重要的地位。

隋代在继承、吸收、批判前朝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也很好地延续了深刻表达领导者也就是隋代皇帝的审美意志与情趣。同时也正是由于隋朝皇帝们富裕的生活情趣以及高雅的审美方式,物质生活的极大富足也造就了审美思想的奇特。

隋代文帝杨坚与炀帝杨广皆崇信佛教,在当时佛教信仰风气尚浓的大背景下,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隋代社会,与佛教思想的融合尚未达到彼此不分的地步,还在不断地融合与淘汰。其中的美学思想必然显得很复杂,涵盖面也较广,充分显示出了皇帝的审美情趣,对当时的上层社会也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可是毕竟隋代社会年代较短,文化逐渐开始繁荣,只能是为大唐盛世的繁华做了实际意义的铺垫。在天龙山上以石质为材料的佛教雕塑精品不仅受南朝画风的深刻影响,而且在佛教影响实力较大的北方地区,受到当地地域化的影响也较大,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审美观。

南方的佛教主要注重义理的研究,而北方佛教则一直注重宗教信仰,隋代吸收了南北方的优点,不仅受武帝灭佛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保存佛经佛像,给自己以及后世子孙以信仰的方便与长久,还受印度传统的影响,觉得惟有雕凿石窟这个办法是最为理想的办法,杨家父子的共同理想在当时的晋王也就是以后的隋炀帝杨广的虔诚劳作下,为了做功德、祈福田,于天龙山东峰雕凿了就是我们现在还可以去欣赏的一座精美的石窟。仔细去欣赏这些佛教石雕造像,无不深刻体现出当时的美学思想精华。这些石窟造像旨在宣扬佛教文化弘扬佛法的前提下,也较为清晰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达程度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其意义非常大,给我们后人提供了研究学习隋代的社会与佛教提供了现实的版本。

综上所述,第八窟的美学上的艺术特色是较为明显的,其美学意义在天龙山石窟整体造像的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所有的天龙山石窟造像美学价值都非常大的,可以这么说,天龙山石窟不仅以其造型的娴熟、比例的适当、线条的柔和、雕刻的精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佛教、美术、雕刻、建筑各方面的丰富的实物资料,也成为了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李计生.天龙山石窟.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2]吴功正.隋代美学概说.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猜你喜欢
石窟佛教美学
石窟与云Sushi Hanzo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盘中的意式美学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外婆的美学
夜宿石窟
纯白美学
夜宿石窟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