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历史启示

2013-04-10 19:19黎丽萍
史志学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物质利益大寨共同富裕

黎丽萍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历史启示

黎丽萍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掀起是我党对农业发展道路的一次探索,反思学大寨运动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必须摒弃以群众运动、政治革命和阶级斗争方式搞经济建设的错误做法;必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农业 学大寨运动 启示

农业学大寨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探索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事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涉及人数众多、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一场运动,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产生过复杂而深远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末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遭受了巨大损失,农业发展也陷入了困境。此后,依靠集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农业落后面貌的大寨成了各地学习的榜样。大寨坚持“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不断壮大集体经济,逐步改善社员生活,迅速成长为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全国迅速掀起了学大寨运动。起初,各地学习大寨精神,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然而,“文革”时期学大寨运动逐渐异化为在农村推行“左”倾理论与政策的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农业生产,使我国农业发展步履维艰,农业现代化徘徊不前。实践证明,农业学大寨运动不能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出路,但它为新时期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示。

一、必须摒弃以群众运动、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方式搞经济建设的错误做法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战争时期,党通过广泛动员群众,大搞群众运动,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又通过群众运动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于我党没有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加上革命思维的惯性,所以就简单地认为民主革命时期群众运动、政治运动的成功可以在经济建设中复制或重现。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阶级斗争不再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经济建设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予以尊重。实践已充分证明:什么时候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什么时候经济建设就能顺利发展;什么时候违背经济规律,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什么时候经济建设就会遭受挫折。长期以来,我们不是“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搞经济建设,而是发动群众“抓革命促生产”,试图“通过频繁的、以政治运动为主要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发和保持人民的革命热情,并将之转化为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1],极力宣扬“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用阶级分析方法观察一切;坚持政治“挂帅”,思想领先,政治决定、主宰、领导着经济建设等一切工作,通过持续开展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促使人们灵魂深处闹革命,以产生最纯正、最强大、最持久的动力,保持人民的生产干劲,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到革命、生产两不误。学大寨运动中,各地不断“抓阶级斗争新动向”,任意夸大人们在工作、政策上的不同意见,甚至人为制造阶级斗争,将人们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视为“资本主义”,在农村频繁开展“七斗八斗”、“不断反右倾”、“大批了还要大批”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频繁冲击了农业生产,使我国农业深陷困境,农村经济发展长期徘徊不前。

“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2]通过政治运动、阶级斗争搞建设,必将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影响经济建设健康发展,必须坚决摒弃通过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搞经济建设的错误做法,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二、必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一个事关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问题。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积累恰当,能够很快地促进生产的发展”[3]。因此,要尽可能地增加积累,以扩大再生产,巩固发展集体经济,但“社会主义经济的唯一目的,就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4]。“如果不关心人民的当前利益,要求人民过分地束紧裤带,他们的生活不能改善甚至还要降低水平,他们要购买的物品不能供应,那么,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资金也不能积累”[5]。因此必须“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6],既增加积累,发展生产,又保证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地、适当地提高,真正兼顾到积累和消费两个方面。

物质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马克思说过:“人民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离开一定的物质利益和政治权利,任何阶级的任何积极性是不可能自然产生的。”[8]毛泽东也反复强调“要给农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并保证这些利益不受侵害或掠夺。农民最务实,对他们说空话是不顶用的。“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9]

学大寨运动中,重积累轻消费,片面强调扩大积累,到处“一刀切”,高积累、少分配、低消费成为巩固、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手段,各地不论是否增产增收,都强令增加积累。高积累挤了消费,人民特别是农民从生产发展中获益甚少,生活长期难以改善,生产热情下降,势必影响生产。只有关注农民物质利益,一定时期内稳定农业积累率,保障他们能更多地直接享受到生产增长的利益,才能鼓励农民积极生产,发展经济。万里曾将我国农业生产高速发展的基本经验概括为两条:一是尊重农民自主权,二是给农民以实惠,让利于民。有了这两条,农民的积极性就能源源不断地调动起来。

三、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地域辽阔,农村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既有经济发达、机械化装备较好的地方,也有落后地区,甚至还有刀耕火种的原始经济。生产力发展状况要求我国农村不能搞整齐划一,必须建立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的合理的所有制结构,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学大寨运动中,片面夸大集体经营的优越性,否定家庭经营和个体经营,批“集体经济内部的资本主义”,堵“资本主义的路”,实际上批的是工副业和多种经营,堵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农民治穷致富的路,结果社员越搞越穷,集体越搞越空。改革后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从根本上理顺了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逐步发展,适应了农村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生产力发展需要,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全面、高速发展。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致富。”[10]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终极的、根本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突出特征,但必须以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现实基础。离开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只能是落后的社会主义,导致共同的贫穷。通过集体经营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本无可厚非,但学大寨运动中,人们以穷为荣,以富为过,“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谬论甚嚣尘上。认为共同富裕就是“均富”,完全平均,同步富裕,反对差别,反对“冒尖”,不惜以牺牲生产力的发展和普遍贫穷为代价去“纯洁”社会主义关系,维护“社会主义原则”,防止“两极分化”。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时、同步、同等富裕,不是吃“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必须突破共同富裕=同步富裕=平均富裕的认识误区,走出共同富裕=平均分配=共同贫穷的历史螺旋。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允许和鼓励部分地区、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帮助后富,是现代化建设的大原则和“大政策”,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11]。

四、必须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是经济发展最根本的规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特别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决定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发展生产力就成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但学大寨运动中,各地不是着力发展生产力,以生产力的发展来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而是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随意变更生产关系。学大寨运动中,一味追求高而纯的公有制,以为公有制水平越高越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不断推动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升级;分配中实行“政治工分”、“大概工”,批判定额管理和按劳分配是“修正主义、经济挂帅”,“工分挂帅、物质刺激”,是“按酬付劳”的“资产阶级雇佣劳动”。“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则使得平均主义更为严重。邓小平对此进行了总结:“过去我们搞平均主义,这样是搞不好的。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12]

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与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脱离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窒息了农民创造的各种有效的责任制和按劳计酬形式,严重阻碍甚至破坏了生产力发展,农业缺乏内在动力,发展缓慢。从理论上说,应该重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但必须把握好“度”,要依据生产力发展状况来调整生产关系。若脱离实际而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则会扰乱农村经济运转的正常秩序,导致生产力大幅度倒退。经济建设中必须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分配中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王唤青.“抓革命促生产”释义[J].中国现代史, 1991,(4):156.

[2][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1,136.

[3]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63.

[4][5]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43,230.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80.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9][10][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2,166,155.

黎丽萍 新乡学院历史系 讲师

(责编 陈锦慧)

猜你喜欢
物质利益大寨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过去的苹果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原则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与物质利益思想
巧家县大寨镇中心学校
利益与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的现代审视
西安市大寨路道路工程建设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