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灏 赵越
浅谈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进步
逯灏 赵越
文章通过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重点内容的归纳整理,结合此文对比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不同之处,指出空想社会主义空想性的历史根源以及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进步和意义。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
作为资本主义对立物的社会主义思想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而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演进,社会主义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用宏观的视角去审视,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大历史时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恩格斯在他的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下简称《发展》)中首先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来源和历史缺陷,在谈到社会主义发展问题时,不得不提到的也是空想社会主义,因为作为马克思建立科学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理论和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的确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和阶段。
在历史上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三个人是圣西门、傅利叶和欧文,在《发展》一文中,恩格斯在谈到空想社会主义时也是主要集中于讨论这三个人的思想沿革。恩格斯在文中提到的“现代社会主义”[1],是界定自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的,然而考虑到在历史上这一时期已经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晚期,所以有必要在此首先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渊源作一简要分析。
通常认为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16世纪,但是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与社会主义思想相通的思想,诸如朴素的公有观念,几乎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开始的。这些反应人类渴望建立众生平等、安乐、祥和的社会的主张,最初反映在了人们对宗教的信仰之中,比如在早期基督教教义中,弥赛亚等先知的言论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宣扬信徒们“居住在一起,财产共有、共同劳动、相互友爱”[2],国家领袖要以正义掌权、以公平治国,古希腊的柏拉图将古希腊文化中的社会主义因素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他意识到了财产私有是人自私和贪欲心的根源,因而提出财产由国家共有。在他构建的理想国里,人的衣食住行全部实行公有制,达到彻底铲除私有祸根,以建立一个高度和谐和统一的整体。
以上提到的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在16世纪的欧洲孕育的,这一时期的欧洲充斥在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之中。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让人们开始意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而后的文艺复兴更是严重动摇了先前建立在神的基点上的传统意识形态,人们开始重视人的主体存在。在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对人们追逐货利的肯定之下,加之内在冲动的合力,一种以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为核心的全新的社会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起来。伴随着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阶级产生了。在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的积累时期,广大劳动人民遭受到了资本主义带来的苦难,因而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应运而生。其中代表有“德国的托马斯·闵采尔、英国的托马斯·莫尔、意大利的托马斯·康博内拉”[3]。
18世纪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说前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表现为对理想社会制度的描写,那么在18世纪就有了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出现在法国,这一时期的法国处于封建专制之中,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了推翻强大的封建专制统治,法国资产阶级的革命代表人物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运动,他们运用理性论的思想武器,对封建制度以及宗教神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现代无产阶级前驱的意识的发展,导致了以摩莱里和马布里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他们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那里继承了理性论的思想,论证了消灭私有制度和建立共有制度的必要性。18世纪法国革命结束后,法国平等派运动领导人巴贝夫又用理性论批判了刚刚建立的资产阶级制度。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主要采用了法律条文的形式来表达,在16 和17世纪就已经出现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倾向在这一时期有了明显的发展,一直成为了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所普遍具有的特点。
19世纪成为了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法国的圣西门、傅利叶和英国的欧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4]。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具有以往空想社会主义不具有的特点。这三大空想社会主义都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资本主义,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二突破了小生产者狭隘眼界的限制,摒弃了前辈空想社会主义者所倡导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第三提出了更具有历史唯物主义萌芽因素的思想。
纵观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由早期朴素的平均主义到后来的法制思想、按需分配理念的进步,从最初唯心主义范畴到产生历史唯物主义萌芽的进步,从着重对美好社会的描述到对私有制的批判的进步,从代表全人类的绝对真理到以工人阶级的解放为目的的进步,空想社会主义逐渐成熟,空想社会主义家一定程度上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且初步窥到了唯物辩证法的影子,但是他们最终没能摆脱历史的局限。不过空想社会主义在历史上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没有这些空想的理论为基础,也不会有后来马克思创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
1.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无情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所有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都分别从以下4点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第一,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一个永恒的社会形态,他注定要被理想社会所取代。即使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不完善时,虽然人们无法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一直坚持的信仰就是有一个美好的社会最终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第二,私有制是资本主义所有弊病的根源。发现只有废除私有制才能真正实现产品的公平分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最大贡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带来的经济的飞速增长,但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却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糟糕。第三,资本主义除了具有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等其他阶级社会共有的弊病之外,还滋生出诸如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经济危机等新的毛病。第四,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真正“自由、平等、博爱”[5]的乐土,而是新的压迫制度。三权分立的实行没有给人民带来民主,资产阶级掌权的国家并没有改变金字塔型的结构,少数游手好闲的人盘踞在上层,而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的广大劳动者依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2.空想社会主义着力勾画了理想社会的蓝图。
第一,在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发达,财产共有,人人劳动,职业岗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按工作需要进行配置。有计划地组织整个社会生产,克服无政府状态。第二,政治方面实行高度的民主,政治事件由全体成员共同决定,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法制完备,有胜任的工作人员对法律的严格遵守。人压迫人的现象完全消失,人民领袖由选举产生,按照公共的利益行使权力。第三,在精神文化方面,奉行健康文明的价值观。确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反对个人利己主义,让所有的人接受这种观点。公共利益是每个人的义务,每个人要将自己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最有益的贡献给社会和大多数同胞。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没能从思想家的头脑中走出来成为现实,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恩格斯曾在《发展》中指出:“以往的社会主义批判了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后果,但它不能说明这个生产方式,所以也就制服不了这个生产方式;它只能把它当作坏东西抛弃掉。它越是激烈地反对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就越是不能确切的指出,这种剥削是怎么一回事,它又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在于一方面应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联系应当和它存在的历史时期有必然性,进而说明其灭亡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则应揭露这种生产方式一直隐蔽着的内在性质。”[6]恩格斯一针见血的点明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但是他的叙述过于概括,总结他的文章可以得到以下三点:第一,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是因为他们的历史观都是唯心的。虽然圣西门、傅利叶和欧文的思想中已经出现了唯物主义的因素,但是总体上看他们的思想还是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中。这导致了他们的思想大都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无法从社会发展规律,高屋建瓴地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共产主义社会取代的历史必然。第二,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现实力量。由于他们的历史观是唯心的,所以他们基本上都是英雄创造历史的信奉者,他们对待劳动人民的态度,多半局限在同情和怜悯,而没有看到他们身上积蓄的巨大力量,不懂得也不相信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因素。第三,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的,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他们不懂得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不了解暴力革命是社会进步的助产物,他们指望通过说服、宣传、示范等途径来让统治阶级自动迷途知返,从而促成新的社会的建立,这个从本质上就注定只能是一个空想了。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正是在这些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辩证的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合理成分,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总结工人运动的优秀成果而创立的。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不是空想,而且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比较有了本质的飞跃。
(一)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奠定了世界观的科学基础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指明了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规律,从而也进一步指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他把无产阶级的历史革命理论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物,它承担着社会的一切重负,但又被排斥于社会之外,因此从这个阶级中产生出必须革命的意识,即共产主义意识”[7]。二是任何统治阶级总是要利用“社会权力”来维护其“财产状况”,因此一切革命斗争的锋芒都是指向统治阶级的。三是一切革命始终不过是私有制基础上的革命,即一种剥削方式替代另一种剥削方式,而共产主义革命则“反对活动的旧有性质、消灭劳动”[8]。四是共产主义革命之所以必要,不仅因为只有革命才能推翻统治阶级,而且因为无产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肮脏东西,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基础。唯物史观另一个中心问题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论证。科学社会主义将社会主义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并不像以往的社会主义理论详细的描绘未来社会,而是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分析,概括出共产主义的特征是:“联合起来的人对全部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消灭私有制。”[9]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和旧式的分工也就消灭了。
总结恩格斯在《发展》中的论点,可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比空想社会主义有了本质的进步,体现在:第一,它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这就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理性”和“永恒正义”的根本缺陷,明确了资本主义制度只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使得社会主义的论断有了科学的支持。第二,唯物史观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社会主义从这个观点出发考察资本主义,发现之所以它能够实现历史的革命,是由于在一定历史时期是合理的,但是它的基本矛盾又是自身无法解决的,所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本质上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自身的变革和社会主义的实现准备了物质前提。第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实现共产主义。这样科学社会主义就摆脱了空想社会主义寄望于“救世主”的局面,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社会力量。第四,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从这个原理出发,科学社会主义摒弃了空想社会主义指望依靠典型示范和富人帮助的和平途径的幻想,提出必须建立在阶级斗争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
(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了经济学基础
恩格斯在《发展》一文中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改革的终极原因,不因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人士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10]所以,马恩的研究很快从哲学领域转入了经济学领域。剩余价值的发现最终完成了空想主义察觉到的但没能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性质。剩余价值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中的价值体现在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论证了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必然性。比较于空想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是全新的以及革命性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成为了科学的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学说解释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的本质,这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由于忽视经济问题而导致的对资本主制度抨击的不充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就是让雇佣的工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创造出比劳动力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进一步说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出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所以科学社会主义有力地从经济的角度说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剩余价值学说解释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空想社会主义不了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妄图通过改良实现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就从这一点上否定了调和阶级矛盾来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剩余价值学说说明,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11]。空想社会主义虽然同情和怜悯无产阶级,但是不了解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所以无法与无产阶级真正联系在一起。而科学社会主义运用剩余价值的理论阐明了以下两点:一是无产阶级由于创造的剩余价值被无情剥削,的确是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二是无产阶级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肩负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剩余价值学说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了阐明未来社会主义而提供的有力依据,所以说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的构想者截然不同。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的设计是通过天才的预测,所以不免陷入空想,而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科学的预测社会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所以这样就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现实。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使得科学社会主义有了本质的进步,加之唯物辩证法的丰富,以及与工人运动的成功结合,科学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并细化了社会主义革命力量、方式、途径、目标等诸多具体问题,最终随着《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此之后,马克思主义继续发展,走向成熟。
[1]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李景治.社会主义发展历程[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3]秦宣.科学社会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康帕内拉.《太阳城》导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5]詹姆斯·斯蒂芬.自由平等博爱[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10]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秦庆武.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灭劳动”的思想[J].学术季刊,1993,(1):48-56.
[9]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央编译, 200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逯 灏 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 硕士研究生
赵 越 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 硕士研究生
(责编 高生记)
※ 本文为2013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的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山西文化产业提升发展模式竞争力研究”(项目编号:2013041071-02)。